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水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李九一  李丽娟 《地理学报》2012,67(3):410-419
综合考虑区域自产水和上游来水条件,构建了水资源支撑指数(WSPI),定量描述区域水资源短缺程度,表征水资源条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通过构建全国评价模型,计算了210 个水资源三级区以及省、县两级行政单元的WSPI。据此划分了水资源支撑能力等级,探讨了我国水资源支撑能力空间格局,分析了其与人口、GDP指标的关系,着重讨论了缺水区域空间分布及其缺水机理的差异性。该方法评价结果与我国实际水资源短缺问题基本一致,表现了较强的适用性,可以为水资源政策制定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宏观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2.
干旱区水资源可持续有效利用探讨:以新疆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资源是干旱荒漠区资源组合中最稀缺的资源。本资源是绿洲形成、发展的物质基础,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互动关系。本文在阐述水资源与绿洲经济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头绪水资源利用现代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水资源持续有效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3.
水资源是干旱荒漠区资源组合中最稀缺的资源。水资源是绿洲形成、发展的物质基础,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互动关系。本文在阐述水资源与绿洲经济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新疆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水资源持续有效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4.
水资源承载力是反映区域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是衡量水资源与经济、社会、自然是否和谐发展的重要指标。综合考虑经济、社会、自然等因素,构建“承压-压力-协调-管理”四维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组合赋权法测度水资源承载力水平,运用M-K趋势法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R/S分析法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水资源承载力指数呈缓慢上升趋势,整体数值偏低;(2)沿海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较好,水资源承载力指数由沿海向内陆逐渐降低,承压指数、压力指数、协调指数、管理指数空间特征明显;(3)水资源承载力在莱州湾及黄河入海口部分县(市、区)显著改善,远海地区呈现显著恶化趋势,协调指数和管理指数有所改善,承压指数不容乐观,压力指数普遍恶化;(4)未来变化中,水资源承载力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呈现持续改善趋势,惠民县、阳信县、利津县、高青县等地区呈持续恶化态势。  相似文献   

5.
区域水资源压力指数与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81,自引:2,他引:79  
本文讨论和分析水资源安全的含义、水资源压力指数和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建立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水资源安全指"以可承受的价格获取足够安全的水"。国际上常用人均水资源量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两个指标反映人类对水及水相关生态的压力。但由于水资源安全是很综合的概念,包含很丰富的内涵,单用一两个水资源压力指标难以反映其内容,因此有必要建立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6.
对黄河三角洲水资源自然、社会可再生过程进行可再生性评价,综合构建了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基于集对分析理论,建立指标集对评价模型,利用CRITIC法确定指标权重,引进可变模糊集模型确定样本的模糊隶属度,通过样本的级别特征值来反映水资源可再生程度,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识别、归纳影响因素,从而实现水资源可再生性的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2007—2014年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综合得分波动式增加,表明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趋于增强;但分值总体较低,水资源可再生能力形势不容乐观;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说明评价方法是合理可行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马忠  李丹  王康 《中国沙漠》2014,34(1):284-290
实物型投入产出模型更适合用于核算与量化分析经济系统与资源环境间直接及间接的耦合关联。采用Helga Weisz的方法,通过价值型向实物型表转换,编制完成张掖市实物型投入产出表。基于实物型投入产出模型,对张掖市各部门水资源利用在社会经济系统中迁移特点和部门关联程度及乘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实物表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此方法的应用在资源环境领域的应用具有相当的适用价值。间接需求对水资源影响不容忽视,每个部门的乘数作用很大程度影响该部门在虚拟水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畜牧业、制造业、建筑业在张掖市水资源利用部门关联中作用突出,应作为水资源的社会化管理重点关注的部门。  相似文献   

8.
基于AHP和模糊综合评判的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安全评价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凌红波  徐海量  乔木  史薇 《中国沙漠》2010,30(4):989-994
利用AHP(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结合2006年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利用和水资源数据库,并参考流域内各地自然、经济、社会统计资料,选取了4大类20个评价指标对水资源安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处于不安全水平,其隶属度为0.4699,综合评分值为0.5291;生态安全指数和供需状况指数分别处于基本安全和比较安全水平,水资源量指数和社会经济指数皆处于不安全水平状态。因此,应提高流域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水资源的综合管理,控制人口增长,协调好上、下游之间及源流与干流之间的用水关系,以保障流域水资源的安全程度。  相似文献   

9.
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青海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王学全  卢琦  李保国 《中国沙漠》2005,25(6):944-949
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青海省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分析评价。探讨了水资源承载能力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在对青海省水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等对承载能力影响的主要因素分析基础上,在评价因素选取、权重分配方面对水生态环境、生态用水因素给予重点考虑。结果表明,青海省水资源有较大开发容量,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潜力相对较大。青海省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和程度不平衡,西宁市出现工程和水质型缺水,内陆河流域共和盆地和黄河一级支流湟水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已达到极限水平。内陆河流域的格尔木河、巴音河的社会用水量和缺水量较大,资源性缺水严重。  相似文献   

10.
以陕西省9个流域为评价单元,基于宏观指标和综合指标构建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分析经济压力、人口压力、承载压力及协调指数,进而对研究区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并探讨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 陕西各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差异较为明显,其中陕南最大,陕北次之,汉中最小。陕南地区的汉江和嘉陵江两个流域水资源丰富且降水充足, WI<0.6处于承载适宜阶段,但该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HI<0.6,流域人均用水量、万元GDP用水量以及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陕北地区的河口—龙门、内流区以及北洛河三个流域水资源紧缺且存在水质性缺水问题,处于轻度超载阶段;而关中地区的渭河、泾河、龙门三门峡及伊洛河四个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随着人口与经济的增长进一步加剧,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值WI >1.5,处于严重超载阶段。(2) 从承载压力指数分析可以看出,流域调水对缺水地区或经济中心城市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从丰水流域跨流域调水能解决地区性缺水问题,进而解决水资源危机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3) 基于水资源的自然资源属性,以流域为评价单元,其研究结果更符合自然规律,有利于实现流域间水资源的合理均衡和分配。  相似文献   

11.
匡耀求  孙大中 《热带地理》1998,18(3):249-255
讨论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现状,将资源的概念广义化,把资源划分成为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三类,将自然,社会,经济三个子系统的作用量化为三类资源的人口承载能力,一个地区各类资源承载能力之和与当年实际人口数量之比可以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年度评价指标,根据1996年统计数据,应用这一模式对珠江三角经济区9个城市评价的结果,表明其仍处在可持续发展轨道上,它们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小依次是;广州,惠州,肇庆,  相似文献   

12.
水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生态的变化,使淡水资源和干净卫生的饮用水日益缺乏,水质不断恶化,加之不健全的用水管理体系使水资源短缺成为全球性的资源危机,并且这种趋势正越发明显。列举目前存在的水危机问题,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行动纲领的建议,包括淡水资源评估,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建立水资源价值体系等。  相似文献   

13.
根据干旱草原区水资源承载系统具有数据多元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建立基于GIS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模型,分别从时间和空间尺度上评价现状水资源承载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评价结果表明2008-2012年达茂旗全旗的水资源承载能力为一般水平,水资源承载能力较强水平的区域占全旗总面积的37.23%;降水的减少直接导致了生产、生态用水的下降。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水资源自身承载能力受水资源可利用比例影响最大,社会系统主要受人口密度、城镇化率影响,经济系统中,农业GDP比重影响很大。基于现状评价结果预设3种牧区用水方案优化模式,水资源承载能力预测结果表明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控制效果并非越严格越好,节水型社会稳步建设方案是规划水平年牧区用水方案的适宜模式。  相似文献   

14.
The past decade has brought substantial transition to South Africa. The introduction of democracy in 1994 has yielded important political and socioeconomic transformations affecting millions of people. Here, we explore the impact of institutional and structural changes on the availability and management of fuelwood, a key natural resource in rural South Africa. As in other developing regions, many households depend on natural resources for both sustenance and energy needs. Drawing on qualitative data from 32 interviews, our objective is to describ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spondents, (1) resource scarcity, (2)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resource scarcity, (3) the role of traditional authority in managing resources, and (4) strategies used by community members in the face of resource scarcity. The results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well-being of both social and natural systems in many transitional, rural developing societies.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资源环境要素综合评价指标,选取决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最为关键的5大资源,对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及其相互协调状态进行了测算评价。结果表明:①甘肃省资源环境要素的自然禀赋状况薄弱,且要素空间组合结构不合理;资源结构的稳定性差,生态系统脆弱,尤其是水资源,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子。②目前,甘肃省人地关系演进状态系数较低,多年平均值为0.0337,然而,随着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加之本来脆弱的生态系统的硬性约束,未来人地关系协调状况将进入全面紧张阶段,到2020年人地关系演进状态系数将达到0.2577。③区域发展政策的相应调整和自身发展能力的提升是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邹君  郑文武  杨玉蓉 《地理科学》2014,34(8):1010-1017
采用GIS/RS的方法,以衡阳盆地为研究对象,构建由年降水量,少雨期干旱指数,坡度指数,土壤蓄水能力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土地利用指数,水源可获得性指数和人类活动指数8个具体指标组成的基于GIS/RS方法的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对衡阳盆地农村水资源脆弱性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衡阳盆地农村水资源系统脆弱度的空间分布总体表现为“南北低、中间高”的分布态势,北部的衡阳县、西部的祁东县和中部的衡南县是全区水资源脆弱性最高区域,而南部的常宁、耒阳和东北的衡东县是全区水资源脆弱性低值区。基于GIS/RS的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方法与传统研究方法所得结果具有较好的相似性,但是,相对于传统的评价方法,GIS方法的评价结果更为细致和精确。  相似文献   

17.
水资源是制约干旱、半干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结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指标和美丽中国评价指标,以水资源承载力为核心,从水资源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协调系统5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基于熵权法确定权重,评价2001-2017年黑河流域各县区水资源承载力及时空分布。结果表明:(1)当前水资源利用效率水平下,2010年以来黑河流域大多数县区GDP均超过最大承载能力,而人口则在2010年以前已超载。(2)从水资源承载综合评价结果来看,2001-2015年随着生态输水工程的进一步实施,水资源承载力有所好转,但中下游波动较大,水资源形势依然十分严峻。(3)控制不断扩展的绿洲面积,减少高耗水农作物种植面积,实施合理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措施,是减缓水资源压力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采用 2000、2005、2010、2015 年 4 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遥感解译数据以及新疆水资源公报 和统计年鉴资料,旨在评价新疆沙产业与水资源承载力状况。通过计算未利用土地转化成农地、 林地、草地的数量,分析 16 a 来新疆沙产业发展状况,结合水足迹模型和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 标,计算新疆 2000—2015 年水足迹,对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2000—2015 年 间,随着新疆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新疆沙产业发展迅速,部分沙地、戈壁等未利用土地和草地 被开发成耕地、林地、工矿和城镇及农村居民用地。(2)新疆水足迹整体呈上升趋势,水足迹以消费 农产品水足迹占主体,且消费农产品水足迹量快速增加,主要原因是新疆地区大力发展沙产业,利 用未利用土地、草地进行植物、沙生药材种植。(3)新疆人均水足迹、水资源压力指数、水足迹效益 指标呈现增加趋势,但数值明显低于我国人均水平。新疆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趋势向好,但水资源 利用方式仍然比较粗放,水资源未得到合理开发。因此,新疆应采取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农作物种 植比例和用水结构,以增大水资源所支撑的沙产业发展规模,研究可为区域产业结构及消费模式 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