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店头地区铀矿化的形成和分布与古层间氧化带关系密切。文章通过宏观-微观岩石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对店头地区古层间氧化带进行了识别和划分,总结了古层间氧化带的空间展布特征,分析了古层间氧化带的形成过程及不同成矿阶段铀的迁移、富集沉淀规律,进而探讨了铀成矿模式及找矿方向。研究表明,研究区古层间氧化带自南东向北西发育,依次可划分为氧化带、氧化还原过渡带、还原带;平面上,铀矿化主要位于氧化还原过渡带内;垂向上,铀矿化产于灰绿色与灰色砂岩过渡界面。结合含矿层构造-埋藏演化,建立了研究区砂岩型铀矿多阶段成矿模式,认为后续铀矿勘查应重点聚焦主河道与氧化还原过渡带,尤其是两者的叠合部位更有利于厚大矿体的产出。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东胜地区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古层间氧化型砂岩铀矿较为发育,铀矿化主要发育于层间氧化带氧化前锋附近(灰绿色砂体与灰色砂体的过渡部位)。通过对测井资料的解释发现,东胜矿区深部西南部乌审旗西南和北部杭锦旗附近直罗组下段砂体中也存在放射性异常。通过对东胜深部矿区50多个钻孔的数据统计与分析,重现了直罗组下段(下亚段、上亚段)的古层间氧化-还原砂体的分布。古氧化带大致呈NW-SE向展布,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北部;放射性异常主要出现在氧化-还原过渡带部位。研究区目的层砂体内放射性异常总体呈现出厚度较小(下亚段异常层平均厚度2.67 m、上亚段异常层平均厚度2.33 m)、埋深较大(下亚段异常层平均埋深1 025 m、上亚段异常层平均埋深921 m)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贺建国  李洪璧 《铀矿地质》1996,12(4):224-228
砂岩型铀矿床的产出常与层间氧化带密切相关。利用物探方法研究氧化带、氧化还原过渡带及还原带的特征,可为铀矿勘查提供重要依据。本文根据层间氧化带的形成特征,探讨了产生自然电场的基本原理,通过在已知和未知铀矿化地段的工作,总结了层间氧化带在地表的自然电场分布特征,利用自然电场剖面测量曲线的梯度变化拐点确定氧化带前锋线──氧化还原过渡带,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是我国铀矿勘探的主攻类型,探索可快速实现其有利成矿空间定位的技术方法对我国核能保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准噶尔盆地东缘帐篷沟铀成矿远景区侏罗系沉积建造特征,采用大地电磁测深法揭示了中上侏罗统有利成矿地层空间展布特征;通过分析研究区氧化还原带的地球化学特征及铁磁性矿物变化,采用地面高精度磁法揭示了氧化还原带的分带特征,推断出氧化还原前锋线位置;综合有利成矿地层空间信息及氧化还原带特征,圈定了八道湾组及三工河组有利成矿空间,经钻孔验证,发现了铀矿化,取得了良好的勘探效果。本文提出的采用电磁测深法联合地面高精度磁法对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有利成矿空间定位的方法,可为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勘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层间氧化带精细结构的量化表征对揭示砂岩型铀成矿规律至关重要.利用系列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编图对松辽盆地钱家店铀矿床层间氧化带结构进行了量化表征,发现该矿床层间氧化带主要由红色砂岩、浅黄色砂岩、灰白色砂岩、灰色含矿砂岩和原生灰色砂岩构成,分别对应于强氧化亚带、弱氧化亚带、微弱氧化亚带、过渡带和还原带.铀矿化与层间氧化带内部结构关系密切:工业铀矿体主要发育在过渡带,微弱氧化亚带矿体连续性相对较差,弱氧化亚带发育零星铀矿化,还原带靠近过渡带一侧发育低品位的零星铀矿化.铀储层内部结构和沉积相对层间氧化带发育具有重要制约作用:辫状河砂体及辫状分流河道砂体是氧化带发育区域;辫状分流河道边部及分流间湾中决口扇砂体是过渡带发育区域.   相似文献   

6.
在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查中,地面伽马能谱测量因地表覆盖层等的影响,有效信息往往被掩盖。为有效提取铀矿化信息,对在松辽盆地开鲁坳陷大林铀矿产区采集的地面伽马能谱数据开展钍归一化法处理。获得的铀剩差异常范围与区内铀矿体及断裂的空间展布相吻合。经分析表明,钍归一化法能够有效反映断裂的存在。该区断裂对铀成矿控制明显,区内铀剩差异常区为氧化还原过渡带,可为该区下一步找矿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北缘是我国重要的砂岩型铀矿床基地,近几年地质勘查发现特拉敖包地区有很大的找矿潜力,定位氧化还原过渡带是圈定有利成矿地区的关键。前人针对砂岩型铀矿开展的磁法研究大多只是直接对矿床的磁异常进行简单分析,很少研究不同环境磁化率差异,也未考虑深部基底磁性的影响。文章统计了研究区不同砂体磁化率参数,计算了理论模型正演响应,并开展磁法测量,获得了磁异常特征并求取剩余磁异常,其结果与氧化还原过渡带位置,以及三价铁与二价铁比值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认为研究区氧化还原过渡带上方表现为微弱高异常特征,与传统层间氧化带型磁异常形态有区别,原因是后期油气还原作用使局部铁元素价态发生变化,引起局部磁异常升高。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在乌兰察布坳陷北西缘地区赛汉组下段中发现了较好的铀矿化信息,铀矿化与氧化带的发育密切相关。文章以岩心、地质露头观测和岩石地球化学参数分析等手段,分析了研究区不同的岩石地球化学类型、氧化带的空间分布特征。根据该区不同的氧化带类型、空间展布及其与铀矿化之间的成因关系,划分了同沉积叠加后期改造泥岩型和潜水-层间氧化带砂岩型两种铀矿化类型,探讨并总结了研究区氧化带空间发育特征与铀矿化的分布规律,对今后在该区进行铀矿找矿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砂体渗透系数是砂岩型铀矿勘查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水文参数,也是评价地浸开采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准确获取该参数对砂岩型铀矿勘查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砂体渗透系数主要由3种方法确定,即岩心分析法、测井评价法和抽水试验法。文章主要采用测井评价法来研究洪海沟铀矿床砂体视电阻率与渗透系数之间的关系,建立拟合方程估算砂体渗透系数,探讨砂体渗透系数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洪海沟铀矿床,砂体视电阻资料具有估算砂体渗透系数的理论基础,数学模型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渗透系数与视电阻率之间的关系;砂体渗透系数影响地下水渗流方向及层间氧化带的主要展布方向,砂体渗透系数大的地区是地下水渗流的主方向,也是层间氧化带的主要发育方向。该成果可为洪海沟铀矿床外围勘查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新疆伊犁盆地511砂岩型铀矿床成矿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探讨511铀矿床的形成机理,通过野外岩心观察和系统样品采集,结合室内化学分析、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等方法,详细研究了赋存于Ⅴ旋回砂体的铀矿地质特征,对砂岩铀的成矿作用展开了初步讨论。认为Ⅴ旋回层间氧化带可划分为氧化带、氧化_还原过渡带(包括褪色亚带和铀矿石亚带)和还原带;铀矿赋存在过渡带砂岩中,空间展布严格受层间氧化带控制;铀主要以显微浸染状铀矿物(沥青铀矿 铀石)形式散布于炭屑木质细胞腔内壁和砂岩碎屑颗粒的填隙物中,部分以吸附形式赋存于粘土矿物和炭屑;层间氧化带发育是含氧层间承压水与砂岩之间水岩作用的结果。伴随砂岩中有机质、S2-和Fe2 被氧化,形成的有机酸类、SO2-4和Fe3 等组分部分迁移至过渡带沉淀,也是砂岩中铀元素活化迁移、沉淀富集,再活化、再富集的循环过程;层间氧化带及其砂岩铀成矿作用发生于表生环境,始于喜马拉雅早期(66Ma),具有长期性和滚动式向前发展的特点;铀成矿可能与微生物细菌活动及其还原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东胜砂岩型铀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初探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查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在盆地北部东胜地区也发现了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标志着我国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查取得了重要突破。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入手,初步总结了东胜地区砂岩型铀矿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新疆伊犁和中亚典型的层间氧化带型砂岩铀矿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铀成矿作用,认为东胜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虽与氧化还原过渡带有关,也具外生和深源双重性质的微量元素组合,不同于单一的外生水成层阃氧化带型砂岩铀矿,铀成矿过程中有深部物质和含煤层气或油气流体参与。  相似文献   

12.
二连盆地乔尔古-齐哈地区研究和勘探控制程度较低,而砂体结构、规模及成因分析是砂岩型铀矿找矿预测的首要任务。通过露头调查、钻孔岩心观察、砂岩粒度分析及砂体展布特征,对研究区砂岩型铀矿目的层赛汉组上段沉积体系进行恢复。研究发现,赛汉组上段砂体呈条带状,总体呈南西-北东向展布,沉积环境为河流体系,中下部(Ⅰ、Ⅱ旋回)为辫状河沉积,可识别出心滩沉积、河道滞留沉积及泛滥平原沉积等沉积微相,砂体规模大,连通性好;顶部(Ⅲ旋回)为曲流河沉积,可识别出边滩沉积、河道滞留沉积及泛滥平原沉积等沉积微相,砂体规模小,非均质性增强,连通性差。辫状河相为研究区砂岩型铀矿有利沉积相带,铀矿化垂向上分布于赛汉组上段中下部(Ⅰ、Ⅱ旋回)辫状河心滩及河道滞留沉积砂体中,其中Ⅱ旋回铀矿化最为发育,平面上分布于辫状河道拐弯、交汇、心滩短轴两侧向泛滥平原过渡部位。目的层沉积体系分析,对铀成矿空间定位及指导勘探部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朱焕巧  乔海明  贾恒  徐高中 《铀矿地质》2007,23(5):262-267,288
通过对十红滩铀矿床容矿层钙质砂岩的观察和统计,发现钙质砂岩呈顺层、断续的串珠状透镜体分布,产出空间位置为砂体的顶底部或冲刷面,而且较集中的分布在矿体发育区。岩性主要为粒度相对较粗、分选较好的碎屑岩。根据钙质砂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结合碳、氧同位素分析认为,氧化还原过渡带中钙质砂岩的发育与铀矿化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成因联系,即在铀沉淀富集成矿的同时,伴随着碳酸盐的析出作用,形成钙质砂岩。  相似文献   

14.
新华地区作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侏罗统直罗组找矿的重点地区之一,研究其沉积特征及铀成矿条件对指导该区砂岩型铀矿勘查工作至关重要。文章通过岩心观察及钻孔资料综合分析,编制了直罗组地层厚度、砂体厚度、含砂率、氧化率等值线图等系列图件,对直罗组沉积相及铀成矿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新华地区直罗组上段主要发育曲流河相沉积,可分为曲流河河道、边滩、天然堤以及河漫滩微相沉积,直罗组下段以辫状河相沉积为主,可分为辫状河河道、心滩、泛滥平原微相沉积,其中,直罗组下段辫状河河道砂体厚度适中,连通性好,富含还原物质,是有利的成矿相带。新华地区构造发育,存在构造天窗,层间氧化带发育,直罗组下段辫状河河道呈南北向展布,氧化带与砂体展布基本一致,具有有利的铀成矿条件。综合构造条件、沉积特征、后生蚀变特征和铀矿化信息,结合煤田自然伽马异常,认为研究区西北部店头赵村—白店—崔家岭一带是铀成矿最有利区域,可以作为直罗组砂岩型铀矿下一步勘查的重点目标区。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东胜铀矿床古层间氧化带精细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的东胜铀矿床是一个古砂岩型铀矿床。由于二次还原作用,古层间氧化带呈现为特殊的绿色或浅绿色。大量的钻探和精细解剖发现,研究区的古层间氧化带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完全氧化带主要发育于河道上游,还原带主要位于河道下游,过渡带位于二者之间。河道砂体中沉积韵律的迅速变化既可以控制区域性的古层间氧化带前锋线的发育部位,也可以导致古层间氧化带出现多卷头现象。铀矿体主要形成于古层间氧化带前锋线附近的过渡带中。但是,当完全氧化带中出现残留的、原始的灰色还原带时也可以出现铀矿化。研究认为,对古层间氧化带前锋线产出位置的不断修正,是扩大东胜铀矿床规模、预测富铀矿体产出部位的有效手段。而河道砂体沉积韵律或沉积微相发生明显变化、灰色砂岩与绿色砂岩接触、铀异常扩散晕发育等现象的出现,都是寻找富铀矿体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唐家沟地区铀矿勘查历史较长,文章通过对近年来的找矿和勘探成果进行分析,系统阐述了含矿岩系的地层结构、沉积环境、砂体特征,对层间氧化带的分带性、空间分布和铀矿化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指出了该地区砂岩型铀矿的矿化特征和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7.
黄国龙  朱捌  王建永 《地质学报》2005,79(5):679-689
利用前人钻孔资料并结合野外调查,研究了找矿目的层西山窑组沉积环境、岩相古地理特征、砂体厚度及空间展布;对比各岩层的后生氧化程度,确定了层间氧化带的分布范围和空间展布形态。通过对目的层砂岩岩石学和岩石化学特征的研究,初步查明了本区砂岩孔隙度、密度与其结构构造密切相关,以及氧化带中次生矿物变化和化学元素如Fe、CO2、C有、S、U、Th、Se、Mo、V等含量变化与地下水的氧化作用有关,符合水成铀矿床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圈定出氧化砂体,其底板埋深小于300m、厚度达50-100m、氧化带前锋长达60km。并在氧化带前锋发现铀矿化、硒矿化多处,初步显示该区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8.
根据近几年的带钻区调资料,详细分析、研究了白咀山-迪坎尔地区中生代地层的基本特征、砂体分布及层间氧化带的发育特点,并对已控制的地浸砂岩型铀矿化特征伤脑筋了初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区下一步的勘查方向。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砂岩型铀矿是我国典型的古层间氧化带铀矿床,目前已发现的大营铀矿主要位于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上亚段,受层间氧化带和氧化带前锋线控制。笔者通过对大营砂岩型铀矿沉积特征、矿化特征以及层间氧化带发育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成矿过程中各种主要化学成分及地化指标的变化主要受成岩作用、水-岩作用和油气二次还原作用等的影响。大营砂岩型铀矿主要受沉积建造和古层间氧化带的控制,铀矿化主要位于辫状河道中-厚层砂体夹持的、相对薄的砂体中,以及曲流河道的边缘。绿色蚀变与正常灰色砂岩的接触线区域,也是砂岩型铀矿的主要富集地带。  相似文献   

20.
黑水地区位于平庄盆地北部,砂岩型铀矿找矿目的层为白垩系孙家湾组,目前在盆缘发现了较好的氧化带和工业铀矿化线索,但成矿作用方式和类型并不清楚,困扰着下一步勘查方向的选择。为深入研究目的层氧化作用和铀成矿地质特征,通过系统采集样品,进行镜下鉴定、主量元素、环境地球化学指标、粘土矿物、电子探针、扫描电镜等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黑水地区含矿目的层砂岩成熟度较低,为近物源沉积;后生氧化作用较强且存在明显的蚀变分带现象;目的层还原剂主要为黄铁矿,铀的富集方式主要为含铀含氧水不断渗入砂体,在层间氧化带前缘氧化还原过渡带富集成矿,铀矿物类型主要为沥青铀矿,其次为铀石,主要有2种赋存形式。对铀成矿地质特征进行探讨,认为该地区符合层间氧化带型砂岩型铀矿成矿模式,具有较大的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