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大连湾赤潮异弯藻赤潮的多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赤潮的发生是海水化学与物理因子、海水动力、地理环境、气象条件、历史因素以及浮游生物生态适应性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诱发赤潮的因素有很多,其规律也十分复杂·多年来人们从统计学的角度尝试赤潮的预测预报,并做了大量的工作[1~10].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是大连湾海域常见的赤潮生物,郭玉洁[1]曾对大连湾赤潮异弯藻分类地位及生物学作过研究.  相似文献   

2.
有些文献指出:“赤潮发生起因因种而异,但大体上气候气象条件诸如温度、风力、风向,季风转换、气压等;海况、潮汐、流等以及海水的理化特征,如盐度、营养元素等,这些皆会成为某种赤潮爆发的因子或诱导因素[1]”。根据赤潮监控区监测资料分析:在南海赤潮多发区,海水富营养化条件已经具备,因此气象、水文要素条件就成为赤潮爆发的重要启动因子,而天气环流的维持与变化决定了气象、水文要素因子的稳定与变化,再根据赤潮生物培养试验,从初期繁殖到后期的爆发性繁殖,直至达到赤潮生物密度,这一过程一般都需要4~5d的时间。针对这一现象,通过对近10a的赤潮发生个例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其生成前期的天气环流形势和水文气象要素,分析出赤潮生成前期的环流模式和筛选出诱发赤潮爆发的重要因子,并依此来作为预报赤潮生成的方法,依照此方法对2003年的赤潮进行预报,其效果是另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3.
利用水文气象要素因子的变化趋势预测南海区赤潮的发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有关文献指出:“赤潮发生起因因种而异……,但大体上气候气象条件诸如温度、风力、风向,季风转换、气-压等;海况、潮汐、流等以及海水的理化特征,如盐度、营养元素等,这些皆会成为某种赤潮爆发的因子或诱导因素”。根据赤潮监控区监测资料分析: 在南海赤潮多发区,海水富营养化条件已经具备,因此气象、水文要素条件就成为赤潮爆发的重要启动因子,而大气环流的维持与变化决定了气象、水文要素因子的稳定与变化,然而根据赤潮生物培养试验,从初期繁殖到后期的爆发性繁殖,直至达到赤潮生物密度,这一过程一般都需要4-5d的时间。针对这一现象,通过对近10a的赤潮发生个例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其生成前期的大气环流形势和水文气象要素,分析出赤潮生成前期的环流模式和筛选出诱发赤潮爆发的重要因子,并以此来作为预报赤潮生成的方法。依照此方法对2003年的赤潮进行预报,其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4.
辽东湾鲅鱼圈赤潮与环境因子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赤潮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变化过程,赤潮藻的快速增殖不仅需要丰富的营养物质基础,适宜的物理环境条件亦是不可或缺的,是诸如水文、气象、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辽东湾为我国北方海域赤潮最频繁海域。本文就1998年~2003年5月间发生在辽东湾的赤潮过程,从天气形势、水文气象环境动力因子的角度对赤潮的暴发进行分析研究与统计,得出了赤潮暴发的相似天气形势及水文气象环境动力因子的变化规律,试图探索其预报的可能性。并就2001年北海分局在鲅鱼圈监测到的赤潮水文、气象、物理、化学等环境因子数据,运用正交分析、聚类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赤潮发生过程中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试图寻找影响赤潮的主导因子与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5.
我国近海赤潮灾害发生特征、机理及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波  邵爱杰 《海洋预报》2011,28(2):68-77
近海赤潮灾害的频繁暴发严重破坏海洋生态平衡和海洋环境.根据2000~2009年的统计数据,从赤潮灾害发生时间、地域分布、赤潮生物优势种和规模变化4个方面分析了我国近海赤潮灾害的发生特征,同时探究了赤潮生物、营养物质(氮、磷、铁、锰、维生素、特殊有机物等)和外部环境(气象条件、水动力条件、海水理化因子等)引发赤潮灾害的机...  相似文献   

6.
气象、水文要素条件是赤湖爆发的重要启动因子,而天气环流的维持与变化决定了气象、水文要素的维持与变化,赤潮生物从初期繁殖到后期的爆发性繁殖,直至达到赤潮生物密度,这一过程一般需要4~5d的时间。本文利用分辨率为2.5(°)×2.5(°)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海洋站实测表层水温资料,对1980~2001年珠江口海域共63次赤潮个例生成前期的天气环流形势和水文气象要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赤湖发生前,赤潮发生海域上空大气环流形式相对稳定,多为少云或晴天,光照充足,表层水温日变化均小于1℃,风力小于4级,浪高小于1m。分析结果为赤潮预报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赤潮的监测技术和防治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海洋污染的日趋严重,由海水营养化所引起的赤潮化害已愈来愈引起民了全球的关注,文章首先介绍了赤潮的发展及其对海洋生态环境,沿海养殖业及旅游资源乃于人类生命安全的巨大危害,着重阐述了赤潮的监测,预报及防治技术,文章就赤潮可靠预报的定性判断原则,预报的科学依据及试验模式作一一介绍,并综合了国内外常用的赤潮治理方法,提出了防治赤潮灾害研究的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8.
赤潮的危害和预测预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朝贤 《海岸工程》2000,19(2):86-89
近岸水域有机物污染,引起海水富营养化是形成赤潮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我国沿海赤潮频发,不仅给渔业生产、海水养殖业带来重大损失,而且破坏了海洋环境,危及人类的健康。对赤潮的观测和监测是开展赤潮预测预报的基础,应加强对时有发生赤潮潜在海区的经常性观测和监测,卫星遥感监测赤潮是目前所采用的一种先进技术。对赤潮的预测分为长期预测、中期预测和短期预测,根据观测结果发布长、中、短期预报应加强对赤潮的防治方法和技术的研究,避免或减少赤潮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海洋预报》2021,38(2)
以2001—2012年我国沿海赤潮相关资料为依据,对福建沿海赤潮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4月第6候—7月第1候是福建沿海赤潮暴发的最盛期,赤潮高发海域为闽东北沿海和厦门近海,大面积赤潮主要发生在三沙湾、厦门和平潭海域。在此基础上,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从大气环流形势诱发赤潮的角度出发,基于典型天气形势场相似法构建了福建沿海5—6月赤潮定量化预报模型。敏感性试验和预报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在赤潮大面预报中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预报检验准确率达55.8%,可以在赤潮业务预报中予以应用。此外,对模型生成的4种最易诱发福建沿海赤潮的天气类型:西南季风扰动型、高压脊控制型、东亚低槽扰动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型分别做了个例分析,以期为赤潮预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赤潮的监测和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令梅 《海洋预报》1998,15(3):116-123
随着海洋污染的日趋严重由海水富营养化所引起的赤潮公害已愈来愈引起了全球的关注。本文首先介绍了赤潮的发生及其对海洋生态环境,沿海养殖业及旅游资源乃至人类生命安全的巨大危害,着重阐述了赤潮的监测,预报及防治技术。文章指出,赤潮监测应在抓好常规水质监测,浮标站定点连续自动监测基础上,还要重视海洋遥感探测等高新技术的应用,赤潮的准确监测是其科学预报的基础,赤潮的可靠预报在赤潮的防灾降宵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赤  相似文献   

11.
近十年厦门湾赤潮发生与热带气旋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1-2010年历史赤潮记录、热带气旋、500hPa高空形势、地面形势以及逐日的气温、气压、相对湿度和风速等资料,分析研究了近十年厦门湾赤潮发生与热带气旋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热带气旋外围暖舌的影响下,厦门湾往往会发生赤潮.热带气旋诱发厦门湾赤潮的时间主要集中在6-8月,诱发赤潮的热带气旋可归纳为南海西行型、台湾...  相似文献   

12.
样品于1987年2月至1988年2月采集于珠江口水域。从珠江口水域鉴定出26种赤潮生物,分析了赤潮生物的季节更替现象,讨论赤潮生物与温度、盐度、营养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赤潮作为海洋灾害,对海洋渔业、生态、经济,以及人类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一直以来,赤潮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由于它的形成机制比较复杂,使得赤潮预报极具挑战性。针对赤潮预报的研究问题,本文收集了厦门海域赤潮发生前后的海洋监测数据,结合皮尔逊相关系数、散布矩阵、复相关系数方法,分析多环境因子与赤潮发生多要素的关联情况,重点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LSTM与CNN融合方法,挖掘环境因子的时序依赖,发现序列数据的局部特征,对赤潮发生进行预报。在厦门一号和厦门二号数据集中,本方法在预报未来12 h内的赤潮情况时,RMSE、MAE误差分别达到0.521 8、0.504 3。通过协同对比模型进一步确定赤潮发生的预报概率,在两个数据集上的最终预报准确率分别为67.58%和63.49%。本研究为赤潮的分析预报提供了探索经验,证明了将深度学习方法应用于赤潮预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Using the SAS software, the data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vs. red tide biomass were analys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Skeletonema costatum red tide which broke out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on June 9~15, 1990. The results of the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 that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are similar in their developing and maintenance periods and that the value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begin to be restored to normal levels during the disappearing period.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using the methods of correlation, variable cluster and main component analyses are basically identical. The important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occurrence of this red tide are atmospherical pressure, water temperature, salinity, pH, No3-, -N, Po43--P and Fe, among which,salinity, Fe and PO43--P are the leading factors which have triggered the occurrence of the red tide as determined by the step-by-step regression analysis. Meanwhile, the linear discrimination functions have been established for the red tide.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 data of another occurring process of Skeletonema costatum red tide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have been chosen for red tide discrimination with satisfactory results.  相似文献   

15.
AnalysisofthedevelopmentandcausesofformationofEucampiazoodiacusredtideinXiamenHarbor¥ZhangShuijin(ReceivedJune20,1994;accepte...  相似文献   

16.
中国赤潮发生频率的变化趋势及其多发年份的R/S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89-2006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中公布的中国赤潮发生频率的数据资料,建立近18a来中国赤潮发生频率的时间序列,采用平均差值法、最小二乘法和自回归滑动平均法这3种趋势分析方法,统计检验了其长期变化趋势。并基于分形理论利用重标极差分析(R/S分析)的原理和方法,计算了Hurst指数,建立了R(i)/S(i)与i的关系模型,对中国赤潮多发年份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近18a来中国赤潮发生频率变化的趋势值分别为bAV=0.14356,bLS=0.12875和bAR(1)=0.12861,均为正值,赤潮发生频率呈显著的增加趋势;赤潮多发年份的变化呈现分布式布朗运动的特征,R(i)/S(i)与i之间存在HR(i)/S(i)=(a×i)的函数关系,具有可预测性。根据预测2007年和2008年仍然是赤潮的多发年份,这与实际统计结果一致。基于目前赤潮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的现状,利用赤潮发生频率的时间序列自身进行赤潮多发年的预测可能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利用化学因子预测赤潮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从化学的角度对赤潮预报进行了可行性探讨 ,分析了部分化学参量作为赤潮预报依据的机理 ,综述了赤潮化学预报的研究现状 ,并对今后的赤潮预报研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基于半分析算法的赤潮水体固有光学性质反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珠江口海域海洋光学浮标实验期间获取了赤潮生消过程的水体光学数据和相应的生化数据.利用该实验数据开展了准分析算法(quasi-analytical algorithm,QAA)反演赤潮水体固有光学参数的精度检验和模型修正工作.(1)利用遥感反射率和QAA反演主要水色波段(412,443,490,510,560,620和...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收集《广东省海洋灾害公报》中2013—2022年的赤潮灾害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近10年广东省海域的赤潮灾害时空分布等基本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赤潮灾害的预警、防治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分析结果表明:时间分布上,近10年间广东省海域共发生赤潮95次,年平均9.5次,共发生面积3 624.76 km2,主要发生时间集中在1-4月,平均每次赤潮持续时间为8.8 d;空间分布上,赤潮发生次数最多的主要位于珠三角海域,赤潮面积发生最大的则位于粤西海域。引发赤潮的生物共有26种,其中硅藻门13种、甲藻门10种、定鞭藻门、黄藻门和原生动物门各1种,引发赤潮次数最多的是夜光藻和红色赤潮藻,引发赤潮面积最大的是球形棕囊藻,近年来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