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西藏荣玛地区上三叠统日干配错组发育厚度较大的碳酸盐岩夹少量碎屑岩沉积,在野外剖面实测的基础上,对这套碳酸盐岩进行了岩相与微相分析。通过对碳酸盐岩样品显微薄片观察分析,共识别出13个微相。根据岩石特征及其组合类型划分出6个沉积相:陆源碎屑滨岸相、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台地边缘浅滩相、台地边缘礁相和斜坡相。分析结果表明,晚三叠世荣玛地区主要为陆源碎屑滨岸-浅海碳酸盐台地环境,夹有较深水的斜坡相沉积,共发生了4次海侵-海退旋回,并间隔有若干次小规模的海平面升降变化。区域上,班公湖—怒江洋北缘晚三叠世的沉积环境大体一致,且广泛发育晚二叠世—晚三叠世之间的区域不整合,故认为班公湖—怒江洋的开启时间为晚三叠世之前,且东西段呈准同时开启模式打开。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贵州省凯里黄飘地区红花园组进行地层剖面实测和岩矿样品镜下观察鉴定与分析,共识别出6种碳酸盐岩微相,即:MF-1包壳生物碎屑亮晶灰岩; MF-2生物碎屑泥晶灰岩; MF-3鲕粒亮晶灰岩; MF-4具窗格孔泥晶灰岩; MF-5叠层灰岩; MF-6集合颗粒亮晶灰岩。通过与Flügel(2010)的镶边碳酸盐岩台地标准微相类型进行对比,认为黄飘地区红花园组碳酸盐岩形成于台地边缘滩与滩后(局限台地与开阔台地)沉积相带。综合分析表明黄飘地区下奥陶统红花园组经历了3期相对连续完整的次级海进-海退旋回。  相似文献   

3.
采用微相分析的方法,对新疆阿合奇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哈拉奇组和康克林组碳酸盐岩的微相类型和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发现两地层单元具有不同的岩石结构、颗粒组分及生物化石组合微相特征。哈拉奇组沉积粒度相对较细,泥质含量较高,生物碎屑相对较少,可划分出5种微相类型和5种次一级微相类型;康克林组生物种类丰富,个体保存较完整,颗粒组分出现了较多鲕粒、核形石等,亮晶胶结普遍,泥级组分相对较少,可划分出6种微相类型和8种次一级微相类型。根据微相类型组合特征和野外沉积构造,认为哈拉奇组碳酸盐岩主要形成于深水陆棚和台地斜坡2种沉积环境,其次为台地边缘浅滩和开阔台地沉积,总体反映较深水沉积环境;康克林组碳酸盐岩主要形成于台地边缘浅滩、开阔台地和局限台地3种沉积环境,反映沉积环境水体相对较浅。  相似文献   

4.
采用微相分析的方法,对新疆阿合奇地区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哈拉奇组和康克林组碳酸盐岩的微相类型和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发现两地层单元具有不同的岩石结构、颗粒组分及生物化石组合微相特征。哈拉奇组沉积粒度相对较细,泥质含量较高,生物碎屑相对较少,可划分出5种微相类型和5种次一级微相类型;康克林组生物种类丰富,个体保存较完整,颗粒组分出现了较多鲕粒、核形石等,亮晶胶结普遍,泥级组分相对较少,可划分出6种微相类型和8种次一级微相类型。根据微相类型组合特征和野外沉积构造,认为哈拉奇组碳酸盐岩主要形成于深水陆棚和台地斜坡2种沉积环境,其次为台地边缘浅滩和开阔台地沉积,总体反映较深水沉积环境;康克林组碳酸盐岩主要形成于台地边缘浅滩、开阔台地和局限台地3种沉积环境,反映沉积环境水体相对较浅。  相似文献   

5.
贵州南部紫云地区的威宁组以台地边缘藻丘沉积为主要特征。紫页1井钻孔岩芯显示:威宁组总体由台地边缘礁(丘)向局限台地、开阔台地过渡的海退进积层序,其间包括台地边缘藻(丘)、局限台地、开阔台地三个亚相,发育生物粘结岩(SMF7)、有骨屑颗粒的生屑灰泥质颗粒石灰岩/颗粒质灰泥石灰岩(SMF10)、核形石砾屑碳酸盐岩/颗粒灰岩(SMF13)、集合颗粒灰岩微相(SMF17)、均质无生物泥晶灰岩微相(SMF23)、岩屑漂浮岩/砾屑碳酸盐岩/角砾岩微相(SMF24)六个微相;威宁组的沉积充填序列由六个岩性组合基本相同、沉积环境、沉积微相特征大致相似的沉积旋回构成。每一个沉积旋回均以台地边缘礁(丘)相的藻凝块灰岩为主体,向上则渐变为局限台地、开阔台地相的生物碎屑灰岩,表明威宁组至少经历了六次海平面升降变化过程;威宁组的出现代表了罗甸—水城北西向槽盆边缘斜坡相的打屋坝组富有机质泥页岩的终结。   相似文献   

6.
早石炭世海侵范围较小,莫莫克以东为古岛,以西为向北西倾斜的水下隆起,为局限台地--开阔台地相清水碳酸盐岩和混积陆棚相沉积:晚石炭世早期海侵范围扩大.铁克力克古岛沦为水下隆起,莫莫克以西为较厚的混积陆棚相和滨岸相砂岩沉积.以东为局限台地-开阔台地相清水碳酸盐岩沉积;晚石炭世中期为稳定的海侵期,形成潮坪-局限台地.开阔海台地相清水碳酸盐岩沉积:晚石炭世晚期--一早二叠世早期为规模最大的海侵期,也是塔西南碳酸盐岩台地发育的鼎盛时期,其重要标志是形成了台地边缘礁滩相带,高能浅滩相最为发育.莫莫克以西地区下二叠统棋盘组为海陆交互相沉积、上二叠统达里约尔组为湖泊一河流相沉积.莫莫克以东地区下二叠统普司格组为河流-湖泊-扇三角洲相沉积、上二叠统杜瓦组为冲积扇-扇三角洲相沉积.  相似文献   

7.
紫云晚石炭世叶状藻礁发育在碳酸盐岩台地边缘内。研究以碳酸盐岩微相分析为主要手段,对叶状藻礁剖面中岩石的微相特征和沉积环境研究。主要总结出6个微相类型,为生物碎屑粒泥灰岩、生物碎屑泥粒灰岩、球粒生屑泥粒灰岩、叶状藻粒泥灰岩—叶状藻泥粒灰岩、腕足泥粒灰岩、生物碎屑颗粒灰岩。总结了一个在开阔台地与台地边缘过渡带上的局部相模式,由较深水的开阔台地相、叶状藻礁相、台内斜坡相和台内较浅水的斜坡相、较浅水的开阔台地相、台内浅滩相过渡,分析总结了叶状藻礁的沉积环境。微相组合及其在剖面纵向分布规律显示,剖面的总体沉积环境为潮下带浅水开阔台地环境。   相似文献   

8.
四川盆地东北部宣汉县樊哙以东地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飞仙关期碳酸盐岩台地相-海槽相剖面均出露地表。分隔台地相和海槽相的碳酸盐岩斜坡相的鸡唱剖面距台地边缘相剖面不足1km。根据地面露头碳酸盐岩斜坡相带的特征,可在四川盆地北部环开江-梁平海槽的地震反射剖面上有效地识别出碳酸盐岩斜坡相,并划分出浅水、深水碳酸盐沉积区。斜坡相具有明显的倾斜反射,海槽相区大隆组及飞仙关组底部泥岩的强振幅反射在斜坡下部向台地上超并消失。深水相区上二叠统地震波双程反射时间都小于100ms且明显短于飞仙关组,而台地相区上二叠统双程反射时间多大于150ms,且与上覆飞仙关组地震波反射时间相近或略长。碳酸盐岩斜坡相倾斜反射的特征表明环海槽的碳酸盐岩斜坡开始发育于晚二叠世中期,并随海侵向碳酸盐岩台地方向迁移,在晚二叠世末期海侵达到顶峰时形成最陡峭的斜坡。飞仙关期斜坡随海平面缓慢下降而逐渐向海槽方向迁移并变缓。晚二叠世末期海槽南端梁平地区斜坡坡度在3°左右,向北东、北西方向变陡,宣汉地区约20°,苍溪、仪陇地区最高达40°以上,海槽呈向北逐渐加深的箕形。根据晚二叠世末期斜坡倾斜反射高度计算,开江-梁平海槽的水深在350~450m左右。苍溪、仪陇及梁平地区飞仙关组斜坡进积明显,宣汉地区的斜坡以加积为主。目前钻遇的最厚鲕滩储集层位于宣汉加积斜坡附近的台地边缘,单井的鲕粒白云岩储集层厚度超过300m。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碳酸盐岩微相分析的方法,对位于扬子板块西缘云南镇雄栖霞组—茅口组碳酸盐岩的生物组合、微相类型和岩相古地理进行了研究,将剖面碳酸盐岩归纳为24个微相:小有孔虫-假蠕孔藻生物碎屑粒泥岩、海绵骨针粒泥岩、生物碎屑密集堆积的泥粒岩、苔藓虫生物碎屑泥粒岩、发育孔隙的棘皮颗粒岩、粗枝藻-小有孔虫泥粒岩、似球粒内碎屑生物碎屑颗粒岩、二叠钙藻粒泥岩、含生物碎屑细晶白云岩、小有孔虫泥状灰岩、二叠钙藻生物碎屑泥粒岩、二叠钙藻-古串珠虫-苔藓虫泥粒岩、古串珠虫生物碎屑颗粒岩、细粒生物碎屑粒泥岩、生物扰动细粒生物碎屑粒泥岩、海绵骨针粒泥岩、叶状藻障积岩、包壳颗粒翁格达藻颗粒岩、翁格达藻-?颗粒岩、冲洗差的生物碎屑粒泥岩、棘皮-苔藓虫泥粒岩、小有孔虫-钙藻生物碎屑泥粒岩、裸海松藻生物碎屑泥粒岩、似球粒颗粒岩。剖面垂向微相特征指示其时代为亚丁斯克期末期—空谷期,栖霞组形成于碳酸盐缓坡环境,以假蠕孔藻组合为特征。栖霞组顶部为白云岩,为区域性不整合面,该不整合面标志着扬子板块碳酸盐缓坡被填平,形成较为平缓的台地地形。瓜德鲁普世早期,随着相对海平面升高,上扬子区域为较深水所覆盖,形成非镶边碳酸盐台地环境,以二叠钙藻组合为特征;随着扬子板块南侧台地边缘礁的形成,瓜德鲁普世中晚期转变为镶边碳酸盐台地环境,以翁格达藻组合为特征。  相似文献   

10.
重新测制并研究了西藏申扎地区扎扛-木纠错剖面的下拉组。根据岩石地层及生物地层的研究,将下拉组划分为3个岩性段:第一段为灰白或紫红色中层状生屑灰岩段,时代为早二叠世空谷晚期至中二叠世罗德期;第二段为浅灰色至深灰色含珊瑚格架灰岩的生物碎屑灰岩段,时代为中二叠世沃德期至卡匹敦期;第三段为灰黑—深灰色中层或厚层状含燧石结核或条带的泥晶灰岩段,时代为晚二叠世吴家坪期。利用微相的方法,在下拉组的3个岩性段中识别出7种微相类型,并根据微相组合划分出台地边缘生屑滩、台地边缘生物礁、陆棚、局限台地等沉积(微)相。通过以上研究,认为下拉组从早二叠世空谷晚期至晚二叠世吴家坪期内连续沉积,沉积环境由开阔的碳酸盐台地环境过渡到较为封闭的局限环境,中、晚二叠世间不存在明显的地层及相的缺失。  相似文献   

11.
安徽巢湖凤凰山石炭纪岩石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巢湖市北郊石炭纪地层发育齐全,沉积环境多样,海平面升降频繁。根据岩性、生物与沉积构造等相标志,将其划分为开放海湾、潮坪、潮下浅滩、开阔台地等沉积相。对和州组顶部炉渣状灰岩的形成机制提出不同见解。  相似文献   

12.
豫西北及晋东南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碳酸盐岩中发育多层风暴沉积并含丰富的遗迹化石。通过对风暴沉积层的宏观及微观分析,特别是对各种风暴沉积序列及其所含遗迹化石的组成与分布特点的研究,在太原组碳酸盐岩中已识别出7种风暴沉积类型,与之伴生的遗迹化石有Zoophycos,Palaeophycus,Nereites.,Chondrites,Planolites,Palaeophycus,Helminthopsis,Teichichnus,Rhizocorallium,Thalassinoides和Ophiomorpha等。它们分别形成在海湾-潟湖、潮间-潮下浅滩、局限台地和潮下开阔台地沉积环境。该成果既可丰富我国华北盆地早二叠世含煤岩系的沉积类型,也可为深入研究该区早二叠世沉积演化乃至成煤与成气的古环境条件提供事件沉积和生物学方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安徽泾县-南陵地区二叠纪沉积相与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泾县—南陵地区二叠系较发育,主要由碳酸盐岩、硅质岩和碎屑岩组成。二叠系船山组为浅水碳酸盐台地相;栖霞组底部碎屑岩段是滨海沼泽相,臭灰岩段和上、下富硅质灰岩段是水体较深的斜坡中部相,中部灰岩段是浅水开阔碳酸盐台地相,而顶部灰岩段是缓斜坡上部相;孤峰组和大隆组是缺氧滞流环境下的深水盆地至盆地边缘相;武穴组是碳酸盐台地相,银屏组属于滨海潟湖相;龙潭组是一套海陆交互的三角洲相沉积,包括从三角洲前缘到三角洲平原两个亚相,而泾县昌桥龙潭组顶部发育的生物碎屑灰岩属于开阔碳酸盐台地相。纵观二叠纪有三次大的海侵和两次大的海退旋回,海侵时间分别是:栖霞早期、茅口早期和长兴早期,海退时间分别是:紫松—隆林期末和茅口期末,其中栖霞期还包含两个海侵海退的亚旋回。  相似文献   

14.
以四川古蔺芭蕉村二叠系剖面为研究对象,在野外沉积特征详细观测的基础上,利用岩石薄片鉴定、全岩X衍射分析、元素地球化学与碳、氧、锶同位素分析,对其地层、沉积环境与演化特征进行研究,为四川盆地二叠系沉积特征研究与天然气勘探提供基础资料。研究表明,四川古蔺芭蕉村地区从中二叠世的梁山—栖霞组沉积时期开始海侵,栖霞组由下向上水体先变深又变浅,呈缺氧—贫氧环境;茅口组底部又一次海侵,以继承栖霞组沉积环境为特征,在茅口组一段水体最深,向上逐渐变浅,呈缺氧—贫氧特征;龙潭组沉积水体最浅,氧化环境为主,局部呈还原环境;长兴组底部沉积水体最深,整体呈缺氧—贫氧特征,其碳酸盐岩沉积的海平面相对中二叠统应较浅。宏观上,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由东向西为碳酸盐岩缓坡逐渐向台地演化。茅口组三段发育大型的溶蚀孔洞和后期溶蚀缝洞,推测该区茅口组有可能形成岩溶缝洞型储层。长兴组的底部发育水体较深的台盆次相沉积,环台洼或台盆可能是礁滩发育的有利区。见大量的沥青质充填,考虑到川南地区二叠系发育富有机质的碳酸盐岩与黑色页岩及煤层,认为该区二叠系具备形成古油藏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在安徽巢湖177高地、无为白牡山等地中二叠统栖霞组顶部灰岩段和臭灰岩段发现大量遗迹化石Zoophycos cf.caudagalli。这些遗迹化石以系统觅食迹为主,指示水动力及波浪作用较弱、贫氧的深水沉积环境。在栖霞组的砾状灰岩中,发现部分Zoophycos穿插于灰岩砾石和基质之中,这揭示栖霞组石灰砾岩中的砾石并非成岩作用成因,而是碎屑流沉积形成,属于异地成因碳酸盐岩。综合巢湖地区栖霞组的地层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以及Zoophycos的生活习性和分布特征,发现表明巢湖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臭灰岩段和顶部灰岩段属于贫氧的碳酸盐台缘斜坡沉积。  相似文献   

16.
鄂西古生代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鄂西地区的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下部、下二叠统孤峰组和上二叠统大隆组中发育有薄层硅质岩。二叠系栖霞组、茅口组和吴家坪组灰岩中发育有结核状或似层状燧石。Fe Al Mn三角图 ,Cu、Ni、Co、Cr、Zr的关系 ,U Th判别图 ,Ba、As、Sb元素和REE配分模式等地球化学指标表明 :五峰组和龙马溪组层状硅质岩属于正常海水中生物化学和化学沉积 ;孤峰组和大隆组层状硅质岩、茅口组灰岩中燧石结核不属于典型的热水沉积相 ,但受热水作用的影响 ,而孤峰组硅质岩受热水作用明显。鄂西五峰组和龙马溪组硅质岩的沉积环境是四周被古陆或台地环绕的半封闭深水相滞流盆地。鄂西孤峰组和大隆组硅质岩的沉积环境是由裂陷作用形成的碳酸盐台地内部的盆地(或台沟 )滞流还原环境。CaO/(Fe +CaO)值和 (MgO/Al2 O3 )× 10 0值表明 :五峰组、龙马溪组和大隆组硅质岩沉积环境海水略有淡化。栖霞组、茅口组和吴家坪组含结核状或似层状燧石的生物灰岩 ,形成于陆棚上快速海侵和上升洋流形成的还原环境。  相似文献   

17.
过程响应理论是在地球系统科学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盆地沉积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过程研究和响应研究两个方面,强调盆地演化过程对其沉积过程的控制意义。论文运用过程响应理论对辽河坳陷西部凹陷中北部地区Es4碳酸盐岩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研究表明,湖相碳酸盐岩的形成和分布在时间和空间上受湖盆演化过程控制明显,有利的地形和水动力条件、有利的气候和水介质条件、有利的物源和白云岩化条件,这三个关键要素,共同铸就了辽河坳陷西部凹陷中北部地区Es4湖相碳酸盐岩的沉积环境。运用过程响应理论,综合考虑碳酸盐岩沉积作用关键三要素,是建立更具指导作用和更具参考价值的湖相碳酸盐岩综合沉积模式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贵州省水银洞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银洞金矿是滇黔桂“金三角”卡林型金矿的重要代表,金矿体赋存于二叠系龙潭组与茅口组不整合界面间,受背斜轴部断裂构造控制,走向上具波状起伏向东倾伏、空间上具多个矿体上下重叠的特点。该矿床属产于沉积碳酸盐岩和构造蚀变体中的“卡林型”金矿,为构造-热液成矿,同时具有中—低温超高压成矿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