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裴文中,字明华,河北丰南县人,我国旧石器考古学,第四纪哺乳动物学和古人类学的主要创始人,杰出的第四纪地质学家.他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同年入地质调查所工作,次年参加周口店发掘工作,从1929年起,主持周口店发掘事宜,于12月2日发现了举世瞩目的中国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在此前后发现了石器和用火遗迹,  相似文献   

2.
汤英俊 《地质论评》1964,22(1):48-59
1960年笔者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地质学院等单位所组成的周口店一带的冰川调查工作。工作地区南自周口店,北至大石河,面积约三百平方公里。1961年同地质部地质力学所曹照垣同志在本区又做了短期观察,并对几处的第四纪地层进行了分析。过去涉及到本区冰川问题的著作,仅见王曰伦、贾兰坡所著“周口店  相似文献   

3.
裴申 《第四纪研究》2002,22(1):39-46
从家人的角度回忆了裴文中的青少年时代、参加周口店的发掘和研究工作、热爱自己的事业以及晚年等生活和工作中的几个片断。介绍了裴文中在周口店最初工作的几年发现中国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和石器的过程;记述了晚年生病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周口店的第四紀地层由于发现著名的“中国猿人”化石,受到中外学者們的重視。先后有楊钟健、裴文中、賈兰坡、黄万波、楊子賡及法国德日进(P. Teilhard de Chardin)、加拿大步达生(D. Black)等人,对周口店的人类化石、古脊稚动物化石、文化遺迹、第四紀地质等进行了非常詳細的研究。从各方面的論据确定了周口店的第四紀沉积的地质年代、尤其是中更新世的地层,被視为华北第四紀的标准剖面。  相似文献   

5.
周口店太平山北坡早更新世洞穴地层的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捷  曹伯勋 《现代地质》1995,9(4):441-449
1985年,曹伯勋等在周口店太平山北坡发现了一个早更新世洞穴-洼地堆积地点(东洞),并作了初步报导。1992~1993年,笔者又对该剖面进行了哺乳动物化石的系统采集工作,获得了丰富的化石,为确定东洞动物群的性质及该剖面地层时代提供了确凿证据。研究表明该地点堆积物形成于1.67~0.97MaB.P,太平山组应包括整个剖面。  相似文献   

6.
北京人时代周口店附近一带的气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过去,有许多关于北京人的文章或小册子,都或多或少地谈到了他们在周口店居住期间的气候问题,但说法彼此不甚一致,不妨抄几段在这里。 步达生(Black,D.)等: “由动物及植物化石,可知周口店时代之气候,比现在为温和,由红色土质之存在可知当时纬度或较现在为低。”(1933:《中国原人史要》)  相似文献   

7.
“北京人”化石产地洞穴堆积物的古地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是世界上古人类化石和遗迹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北京人化石产地周口店又是至今世界上人类化石发掘最为完整的一个地点。搞清北京人的堆积物的地质时代,对进一步了解人类发展的历史和第四纪地质年代学具有重要意义。1976年1月-4月期间,我们对周口店第一地点的洞穴主要堆积物进行了古地磁地层学的研究,对北京人的年代问题提出我们的粗浅认识,供有关方面讨论。  相似文献   

8.
北京地区第四纪洞穴地层层序基本上是连续的,包括早更新世灰峪洞组与太平山;事更新世周口店组与新洞组;晚更新世羊耳峪组与山顶洞组。洞穴测年结果清楚,生物群演替明确。既有由北京人、新人、山顶洞伯遗骸与文化不断进步,又有由泥河湾动物群、周口店动物群及山顶洞动物群的不断更新。  相似文献   

9.
文章根据对周口店地区四个哺乳动物群的分析,讨论了该区早更新世气候及生态环境的变迁。第18地点显示了约1.90MaB.P.的干凉气候和森林—草原植被。第12地点指示了1.70MaB.P.的湿热气候和茂密森林生态环境。东洞则记录了1.20MaB.P.的干冷气候和草原景观。到第9地点时(约1.00~0.90MaB.P.),气候炎热,森林和草原植被同时发育  相似文献   

10.
周口店,坨里在北京西南約50公里的地方,交通十分方便,有鉄路和公路相通。这一帶矿產十分丰富,重要的如煤、石灰岩、花崗岩、大理石等,現都在大量的开采,有力的支援了首都的建設。周口店是著名的北京猿人發祥地,周口店和坨里一帶發育着良好的内力和外力的地質作用所造成的各种地質现象,同时这里正处于北京西山的山麓,新構造运动也是十分顯著的。因此,曾經有許多中外地質学者在此一帶进行地質工作,北京地質勘探学院也在周口店設立了实習站。  相似文献   

11.
安志敏 《第四纪研究》1994,14(4):323-329
裴文中教授是中国史前考古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发现了中国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化石,确认石器及用火遗迹在这个遗址的存在;他还对非人工的“假石器”和“假骨器”,对中国旧石器文北的分期、中石器时代及新石器时代考古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建立中国史前考古学体系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张森水 《第四纪研究》1994,14(4):330-338
今年是著名的史前考古学家、第四纪哺乳动物学家裴文中教授诞辰90周年。裴文中教授的研究兴趣甚广,本文仅从周口店早期工作这一侧面来探讨先生对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乃至对世界史前学的贡献,以志纪念。由于先生刻苦学习,认真工作,潜心研究。求知创新,在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方法论上和研究思想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指导性的意见,为周口店地点群在史前学中的科学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他成为埋藏学研究的先驱和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13.
高星 《第四纪研究》2003,23(4):379-384
德日进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他与桑志华发现并发掘了水洞沟和萨拉乌苏遗址,参与了关于中国史前考古的第一本专著<中国旧石器时代>的写作.他作为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的顾问参与和指导了周口店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工作,对确认北京猿人石器的人工属性和用火遗迹起过重要的作用,与裴文中一道对周口店的石器工业进行了系统研究,奠定了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基础,并与杨钟健等一起建立了周口店遗址的地层层序和地质时代框架.他对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第一代学人裴文中和贾兰坡有过多方面的指导和帮助,进而对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后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裴文中 《第四纪研究》1994,14(4):297-306
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简介裴文中编者按:下面发表的这篇手稿,是裴文中先生1980年赴日本讲学前写的。在这篇手稿中,裴先生阐述了他对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几个问题的看法,如实地反映了裴先生的学术观点。手稿上的“请提意见”字样,表明这是一份初稿。手稿介绍的六个问...  相似文献   

15.
陈梦熊 《第四纪研究》2007,27(1):157-160
李捷先生,字月三(1894.4.29~1977.1.30),河北成安县人。著名区域地质学家、矿产地质及工程地质学家。1916年毕业于农商部地质研究所讲习班,同年进入地质调查所,开始从事地质事业。他是我国地质界的老前辈,中国地质学会的创立会员,中国地质事业重要奠基人之一。早年在河北、山东等地,长期从事野外实地考察,并于1928年完成1 ∶ 100万中国地质图南京开封幅,是我国最早完成的3个图幅之一。1927年他参加周口店大规模的发掘工作,担任中方代表,为两年后"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奠定基础。1928年调任原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曾在湖北、四川、广西以及苏皖等地区,开创性的完成大量调查工作。解放后,他曾担任水利部勘探设计总局地质总工程师,水电部水电总局副总工程师,为新中国的水利水电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李捷先生是我国最早参与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少数老地质学家之一,对冰川研究造诣甚深。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在鄂西山区首次发现冰川遗迹,50年代又在三门峡以及北京附近发现冰川泥砾层的分布,对研究这些地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问题以及第四系划分,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国连杰  叶大年 《地质科学》2013,48(4):945-969
中国的地质学非我国自有,而是在传播和引入西方近代科学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西学东渐"的结果。在欧美等西方国家,至19世纪中叶,便建立并完善了近代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完成了学科体制化建设,比中国至少早一个世纪。从16世纪后半叶的"西学东渐",西方近代地学传入中国进行第一次启蒙,到引进、消化、吸收和本土化,最后建立中国地质学理论和方法体系,完成学科建制,中国地质事业历经了长达三个半世纪艰辛曲折并充满坎坷的历史进程。创建于1913年的地质调查所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科研机构,在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等第一代地质学家的领导下,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里,全面开创和奠定了中国近代地质事业,培养了一大批早期地质学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赢得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赞誉。地质调查所的成功及其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出了地质学,对我国古生物学、地理学、地震学、地球物理学、土壤学、考古、古人类学、燃料和地图等诸多学科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李传夔 《第四纪研究》2003,23(4):372-378
每当我们在德日进先生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进行新的工作,或参阅他的著作时我们都会想念和敬佩这位思想超前,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博学多才,做出很多科学发现并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做过很大贡献的学者……周明镇,李炎贤1981.9.16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德日进百年诞辰纪念会”的讲话德日进学识丰富,又为人温和,诚可师可友杨钟健回忆录.  相似文献   

18.
裴文中教授是中国冰缘地貌研究的启动者,他在近半个世纪前发表的两篇论文紧跟国际科学研究发展形势,详细阐述了冰缘作用的特点、过程及其对解决中国东部第四纪古冰川问题的意义。裴老最主要的贡献在于他当时强调了在古冰缘研究中综合分析环境背景的重要性,而不是孤立地研究冰缘现象,这种在地学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对于现在的科学研究工作者仍然有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Curt Teichert (K?nigsberg 1905—Arlington, Virginia 1996) provides in his life story examples of the many hardships and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by emigrants who were fortunate to escape Hitler′s regime. He was a great paleontologist and stratigrapher whose fieldwork on four continents involved nearly every fossil group; his interests were focussed mainly on the Paleozoic and the Triassic. His results and critical remarks on many general topics filled numerous publications. Remarkably, he accomplished all this under partly very unfavorable working conditions. He donated his scientific correspondence from his times in Germany, Denmark and Australia to the Geological Archive in Freiburg. The following article makes use of these documents. Teichert’s professional career started in Germany in the scientifically exciting nineteen-twenties; he worked at the universities in K?nigsberg, Munich and Freiburg/Breisgau. In Freiburg, however, he had serious disagreements with the Director of the Geological Institute there—this in spite of his investigations having produced some excellent results. The times around 1930 were a period of a global economic crisis, and, like many others, he could only survive financially by getting fellowships from different institutions and payments for publications. In 1933, his situation in Germany became even more critical: this was because he had married a “Non-Aryan”. However, he was able to work in Copenhagen from the end of 1933; this was largely a result of his having participated in 1931–1932 in an expedition to Greenland led by the Dane Lauge Koch. Unfortunately, he could not get a permanent position in Copenhagen because the relations between him and the influential Koch became very unpleasant. Noting Hitler′s war preparation, Teichert tried to escape from Europe. He wrote many touching letters to correspondents around the globe, receiving mostly disappointing answers. Finally, in 1937, he succeeded in getting the post of a research paleontologist at the University of Perth, in Western Australia. There he worked very successfully, both in the field and in the laboratory. Additionally, he cooperated with the University in lecturing, and contributed much to its collections. His wife Gertrud assisted him always in his work, with great effectiveness. Yet tenure still eluded him, even after seven years of hard work—tenure was what he wanted, understandably, especially after such a long period of uncertainty. Finally, he succeeded in getting tenure in Eastern Australia , but moved then to the USA in 1954. There his outstanding scientific qualities were fully recognized, both in the Geological Survey and in several universities, also as an editor of several classic pub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