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2 毫秒
1.
杜利明 《地质与勘探》2021,57(3):563-571
三山岛断裂是胶东重要的控矿断裂,自三山岛北部海域至仓上地区,包括新立金矿床在内的多个金矿床受其控制。以往地质勘查资料显示,三山岛断裂在新立金矿床深部2000m以下仍有延深,但深部断裂及矿化蚀变带的形态及找矿靶区尚不清楚。本次选用区内典型剖面0勘探线的CSAMT测深、钻孔原生晕资料,结合已知地质资料综合研究认为,电阻率断面能够客观反映深部断裂带的展布规律,为推测蚀变带赋存形态提供了证据,矿体深部尾晕元素不发育、尾晕和前晕共存、呈反分带等轴向分带及叠加特征,指示深部仍存在盲矿体。本文运用综合物化探方法,综合研究莱州新立矿区深部三山岛断裂带赋存规律,预测一处深部找矿靶区,为今后该地区的深部金矿勘查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新立金矿床地处渤海莱州海畔,含矿蚀变隐伏于海水之下,矿床位于三山岛断裂带(主要控矿断裂)由NE向转为NEE向的拐弯部位。三山岛、仓上金矿床也分布在该断裂带拐弯地段。根据胶东地区金矿主要受NE向断裂控制,构造产状变化或构造交汇部位易于成矿,以及金矿床具有等距分布的特点,今后找矿的重点地段应是仓上金矿床北部和芙蓉岛-潘家屋子一带。  相似文献   

3.
三山岛-仓上断裂带是我国著名胶东金矿集区重要的金矿成矿带之一;近十年来,地勘单位与科研院校针对该成矿带深部资源的预测与勘查做了大量的工作,并提出了阶梯式成矿模式。三山岛-仓上断裂带断裂带主裂面整体较陡,主要沿不同岩体的接触面进行展布,从上至下整体呈现逐渐变缓的趋势,构造蚀变带纵向上呈"S"型或反"S"型的张裂处为成矿提供了有利空间,区域内金矿体主要赋存在主裂面的下盘。对断裂带宏观和微观地质特征的分析显示,断裂带北部在三山岛地段走向NE以张剪性为主,赋存矿体延深大于延长;而在南部新立地段和仓上地段之间断裂带走向近NEE以张性为主,赋存矿体延长大于延深。针对三山岛-仓上成矿带南部与北部成矿地质条件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布设探矿工程,南部布设工程走向间距可大于倾向间距,钻孔相对较浅;北部布设工程倾向间距可大于走向间距,钻孔相对较深。  相似文献   

4.
汪青松  张顺林  张金会  张家嘉  尤淼 《地质学报》2020,94(10):2965-2977
郯庐断裂带南段的皖东北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多为厚覆盖区,找矿难度大。由于控矿条件难以调查清楚,缺乏具有区域特色的勘查理论指导,区内金矿勘查长期没有取得突破成果。笔者依托五河金矿整装勘查项目,进行了区域重磁异常特征和成矿规律分析研究,发现皖东北地区北东- 北北东向重力低异常具有弧形条带特征,并以郯庐断裂带为界,大致具有旋转对称性。重磁异常保存印支期构造格架痕迹信息,反映了郯庐断裂带南段时空演化特征,显示了北东- 北北东向主要断裂构造具有继承性,形成于印支期,燕山期继续活动,控制白垩纪“红层盆地”和燕山期成岩成矿作用。中低温热液型金多金属矿床和矽卡岩型铜金矿床是皖东北地区主要矿床类型,均受继承性断裂构造控制。结合郯庐断裂的演化特征,利用物探成果引领地质理论创新,提出了郯庐断裂带南段矿床的“继承性断裂构造控矿模式”。根据继承性断裂构造形成机理分析其空间分布规律,总结了矿化蚀变构造带的物探异常标志,解决了皖东北覆盖区成矿预测与找矿靶区圈定难题,在五河金矿整装勘查区应用取得了重要找矿成果,圈定6个金矿找矿靶区,得到了钻探验证,已发现中型规模金矿床2处、小型3处,估算潜在资源量可达特大型规模,实现了安徽省境内郯庐断裂带金矿找矿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5.
胶西北矿集区内的焦家与三山岛断裂带是著名的金矿成矿带,近年深部找矿成果显著,目前钻孔已揭露至4 006 m,以往的物探方法深部探测效果不佳,亟需有效的深部探测地球物理技术。将广域电磁法应用于焦家—三山岛断裂带已知剖面,断面揭示两大断裂带形成的低阻带特征明显,真实反映了地下电性分布,视电阻率高阻、中低阻的分布反映了玲珑花岗岩体及变质岩体的展布;同时断面清晰展示了两大断裂在深度4 km附近交汇,剖面为研究焦家—三山岛断裂之间的断裂特征提供了依据。应用试验表明,广域电磁法探测深度大,抗干扰能力强,在胶西北岩浆岩分布区探测低阻断裂带具有较好的效果,是该区5 000 m深度范围内很好的非震地球物理方法。  相似文献   

6.
三山岛北部海域金矿床位于胶东西北部三山岛成矿带之内,为一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的超大型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该次找矿预测并获重大突破的预测依据如下:(1)三山岛断裂蚀变矿化带,受NNE和NEE两组方向的区域构造控制,复合叠加呈“N”字形分布。陆上断裂蚀变矿化带接近海域,并没有间断,推测在三山岛北部延伸至海区。(2)焦家和三山岛两断裂蚀变矿化带,具有统一的三维控岩控矿规律。焦家断裂蚀变金矿带向西倾斜,控矿构造和矿化富集程度显示阶梯状分布,其中矿体向南西侧伏,矿体在剖面上呈左行右列式分布;而三山岛断裂蚀变金矿带向东倾斜,其中矿体向NE侧伏,矿体在剖面上呈右行左列式分布。依据陆内构造控岩控矿规律预测海域未知矿体的分布规律,获得了良好的验证。(3)三山岛金矿到焦家金矿的勘探剖面显示,两个控矿构造岩相带倾向相反,但是都在下盘花岗岩区段集中交代蚀变成矿。这一认识为确定深部成矿靶区提供了准确的地质依据。(4)地球物理勘查结果显示,三山岛矿带的重力和磁力异常指出沿“N”字形构造从陆地向海区延伸,这成为预测的重要依据。总之,三山岛北部海域金矿床目前业已取得找矿重大突破。矿床为焦家式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属中生代燕山晚期岩浆热液脉型矿床,其深部及外围仍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7.
三山岛断裂在海域北延位置的确定及成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金辉  田京祥 《地质学报》2017,91(12):2771-2780
胶东金矿集中区是中国最重要的黄金基地,三山岛金矿带位于该金矿集中区之胶西北成矿区的西部,近年来深部和海域隐伏区找矿取得重大突破。作为该区域重要的赋矿构造,三山岛断裂带进入海域后向两端延伸位置未能确定。为了查明三山岛断裂在南北两端进入海域后的延展位置,使用海底重力仪开展了海上大比例尺重力测量工作,对其位置进行了推断。在布伽重力异常图上,三山岛断裂表现为规模大、水平变化率大的重力梯级带,在平面上呈"S"形,向北由三山岛金矿延伸入海,向南从新立西延入渤海,跨海后经仓上、潘家屋子东延入渤海。为了确定三山岛断裂带向北东方向穿过三山岛北部海域超大型金矿床后的延展位置,根据重力异常推断的三山岛断裂北延位置,结合该金成矿带地质矿产特征,部署钻孔进行验证。钻孔内主要岩性有中细粒(含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钾化二长花岗岩、碎裂状二长花岗岩、绢英岩化花岗岩等,暗色脉岩有辉长岩及少量黑云母闪长岩、闪长玢岩等,其中暗色矿物黑云母等略具定向排列,脉岩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蚀变。构造蚀变(矿化)带宽206.25m(876.59~1082.84m),与上盘围岩分界较为清楚,与下盘围岩呈渐变关系,圈定7层矿体,累计厚度28.3m,最厚的单层矿体视厚度16.06m。钻孔位置位于重力梯度变化宽缓的"鼻状区",且空间位置符合等距分布、对应产出、分段富集等分布规律,钻孔中见到多为黄铜矿化、方铅矿、黄铁矿等多金属硫化物矿化,为典型的第一矿集群特征,可以确定该地区继三山岛北部海域470吨超大型金矿发现之后,其北部区域又出现一个很有找矿前景的靶区。  相似文献   

8.
胶西北招平断裂带南段金矿勘查模型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述敏 《地质与勘探》2016,52(3):399-406
招平断裂带是胶西北重要的控矿构造带之一,其南段是下一步重点找矿地区。本文描述了南段已发现的金矿床地质特征,研究了其成矿规律。结果认为,"S"形构造控制矿床产出,不同构造性质决定了矿床类型。根据地层、构造、岩浆岩,各类异常、矿化信息,建立了区域勘查模型和矿床勘查模型,其中构造要素和蚀变矿化标志是重要的成矿要素。进一步指出在萌山-黄同段、张家庄-山旺段应加强勘探工作,已知矿床深部和外围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三山岛金矿床地球化学背景、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叠加晕特征的研究,建立了三山岛金矿床的构造叠加晕模式,确定了深部盲矿预测标志,并对三山岛金矿深部进行了预测,提出了4个靶位,部分靶位验证见矿,取得了显著的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10.
焦家断裂带与三山岛断裂带,是胶东西jE部著名的金矿成矿带。利用综合物探资料,对三山岛断裂与焦家断裂带之间与金成矿关系密切的早前寒武纪变质岩系和中生代花岗岩的空间分布关系进行了重新划分。利用高磁、重力、大地电磁(MT)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CSAMT)综合研究剖面,研究探索焦家断裂与三山岛断裂带深部断裂构造的分布关系及成矿模式。系统总结了两带金矿地球物理特征及成矿规律和找矿标志,并进行了深部成矿预测,提出了6处深部成矿靶区。其中Au4预测靶区,深孔验证见到厚大金矿体,取得了良好的地质科研效果,为胶西北地区深部地质找矿方向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胶东西北部是我国重要的金矿聚集区,矿床类型以石英脉型和破碎带蚀变岩型为主。发育在三山岛–仓上断裂内部的三山岛金矿床是胶东西北部蚀变岩型金矿的典型代表。最新的勘探结果显示,三山岛金矿在大于2 km的垂深处仍有很好的金矿化,而且三山岛金矿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主矿体均发育在断裂内部的断层泥之下,断裂的形成和演化对金矿床的形成及矿体的空间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作者通过不同尺度的构造分析后发现,在三山岛金矿床形成过程中,区域构造应力场的状态发生过明显的转变,由成矿前的右行张扭,转变为成矿初期的NNW-SSE向挤压左行剪切应力场,三山岛主断裂也在成矿期发生左行挤压逆冲活动,主断裂封闭,主断裂内的断层泥逐渐形成,封堵成矿热液于断层泥之下,形成三山岛矿区大规模的破碎带蚀变岩型矿化。  相似文献   

12.
宁蒗地区铜厂河铜矿主干控矿构造为SN向断裂体系,起着导矿、配矿、容矿的作用。矿区NWW向F1断裂为阻矿构造,铜矿化均产于其下盘(南盘);NE向F2,F3断裂将本区分成三个不同矿化特征的矿段,其东、中矿段是寻找隐伏-半隐伏铜矿体的有利地段。由于构造活动的多期次和构造形变的分带性,矿区铜矿具显著的成矿多期、多阶段性和矿化体水平-垂直分带性规律。  相似文献   

13.
胶东西北部金矿床深部资源潜力与找矿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摘摇要]结合胶东地区近年来金矿勘查的重大突破,通过对控矿断裂构造网络、成矿流体来源、成 矿深度估算和剥蚀程度的综合分析,认为胶东地区具有良好的区域金成矿地质条件和深部找矿前景。 胶东地区具有三山岛、焦家、招平3 条主要的控矿断裂和众多次级断裂,构成成矿流体活动和金矿床就 位的构造网络。成矿流体具有壳幔混合特征,暗示成矿作用深部延伸潜力可观。近年来的勘查实践已 经发现众多深部资源,证明胶东地区深部找矿切实可行。通过流体包裹体压力和花岗岩形成深度综合 分析,认为胶东金矿床成矿深度上限为2~3 km,成矿深度下限5~8 km,后期剥蚀程度不超过3 km,因 此区域上3 km 以浅甚至5 km 以浅均具有找矿前景。三山岛断裂与焦家断裂深部可能在4 km 左右深 度交汇,其交汇部位可能发育隐伏的巨型金成矿带。  相似文献   

14.
继季德钼矿北部矿段勘探之后,在其南部又发现了新的矿体——季德钼矿床南部矿段。南部矿段位于吉林省中部大面积分布的晚印支期、燕山期花岗岩区域内。本文介绍了该钼矿普查—详查—勘探的全过程,详细地论述了季德钼矿南部矿段的发现过程及工作方法。总结在已知矿床外围利用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发现新矿体以及进行评价的经验,对指导今后同类型矿产的地质找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党飞鹏 《地质与勘探》2017,53(4):624-631
上窖地段位于NE向桃山-诸广花岗岩型铀成矿带中段黄沙矿区的南部。近EW向F黄、F上断裂与NE向良伞寨断裂带构成该矿区基本构造格架,控制了良伞寨、上窖、鹅公塘三个铀矿床和多个矿(化)点的定位,显示优越的铀成矿地质背景。近几年在上窖地段实施的调查评价和预查工作,新发现了受近SN向F青断裂控制的青山铀矿点,丰富了"NE向断裂控矿和近SN向、NE向次级断裂容矿"的成矿规律。本文以前期找矿勘查成果为基础,结合前人资料,简述研究区铀成矿地质条件和矿化特征,浅析NE向断裂的控矿作用和近SN向断裂的容矿特征,探讨深部找矿方向,认为研究区南西部F青断裂发育延伸的地段是寻找受NE向断裂控制的赋存于近SN向F青断裂内铀矿化的有利地段,标高100m~350m是下一步钻探查证的重点找矿部位。  相似文献   

16.
李衣鑫 《地质与勘探》2020,56(6):1105-1115
胶东是我国最大的金矿集区,已探明金资源储量5000余吨。招平断裂带是胶东地区重要的控矿断裂,通常将其分为北、中、南三段,其中北段、中段目前都赋存大型-特大型金矿床,而南段仅有几个小型矿床。为揭示该断裂带的关键控矿因素,评估其南段成矿潜力,本文以招平断裂带南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元素相关性和聚类分析,确定成矿元素共生组合,进而圈定成矿有利地段。结果显示:Au、Bi、Pb、Ag等元素在绢英岩化碎裂岩、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碎裂状花岗岩中明显富集;糜棱岩中各元素含量与围岩大致相当,富集不明显。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显示,Au与Bi、Ag、Hg聚为一类,相关性好,是成矿的指示元素。与北段、中段相比,南段糜棱岩和构造片岩发育,南段由南向北韧性变性作用变弱,而脆性破碎逐渐变强。金矿的形成与脆性碎裂关系密切,韧性变形不利于金矿的形成。研究认为南段的北端、南端成矿条件好,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而中部不利于成矿,找矿前景不大。  相似文献   

17.
东昆仑东段地区近年来在银矿的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通过对那更康切尔沟银矿、哈日扎铜银多金属矿和什多龙铅锌银矿的成矿地质特征分析,认为东昆仑东段地区银多金属成矿主要控矿因素为断裂构造、岩浆岩,次要控矿因素为基底岩系与地层;成矿时代集中在中三叠世和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该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银多金属矿找矿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8.
三山岛金矿控矿断层F1的力学性质及补强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以正在开采中的三山岛金矿采场为研究对象,分析矿区开采过程中的岩体结构特征及重力方向矿柱、护顶矿柱与控矿断层F1断层泥及其上覆岩体之间的关系和力学机制。通过试验研究了断层泥的物质成分和力学性质,总结了力学特性与断层泥厚度及含水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锚固大于中倾角的结构面,提高结构面的抗滑阻力;增加含有高、陡倾角结构面矿柱的刚度等对矿柱的补强措施。对护顶矿柱提出预先锚固;分阶段开采的补强方法。在裂隙密集带设置排水设施,改善断层泥的赋存条件,提高它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