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选取2007—2014年陕西省98个气象站降水和冰雹观测资料、1970—2013年数据完整的90个气象站的雷暴观测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分析陕西雷暴、冰雹、短时强降水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陕西强对流天气多发生于10—20时,其他时间发生的概率比较低。冰雹多发生在5—8月;短时强降水大多出现在6—9月,雷暴主要出现在6—8月。2007—2014年,陕西降雹天气年际变化不明显,短时强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大。1970—2013年雷暴日整体呈减少的趋势,2007—2013年明显偏少。冰雹天气的高值中心集中在陕西北部,短时强降水呈北少南多的特点,雷暴为中部少、南北多。利用2007—2014年探空资料和MICAPS资料统计陕西省冰雹和短时强降水天气的物理量指标,为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6—2015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对机场预选址区域的温度、湿度、降水量、风向风速、能见度和灾害性天气等对机场选址有影响的天气气候条件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沈阳市浑南区作为机场预选址,降水具有明显的年变化和月变化特征,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份;主导盛行风向为SW,频率为12.4%,弱风和静风频率高,为53.5%;低能见度日数少,能见度条件好,出现500m的年平均日数为5.5d;灾害性天气较少,大风、雷暴、冰雹、暴雨、暴雪、扬沙和积雪年平均日数分别为0.5d、2.4d、0.1d、0.2d、0.1d、1.7d和7.4d,无沙尘暴天气发生。总体而言,沈阳市浑南区具备建设机场的优良天气气候条件,有利于机场工程设计及将来的航空飞行安全。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雷暴大风天气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1971-2008年山东省122个气象站观测资料,对山东省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与冰雹天气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山东省雷暴大风年均为46.6d,区域性雷暴大风年均为15.7d,随年代有明显减少的趋势。山东的雷暴大风主要集中在5—8月,7月最多。雷暴大风的地理分布极不均匀,大部分地区年均在l~3d。雷暴大风的影响范围较大,最多可达87个测站。雷暴大风的极大风力一般在8—9级,最大可达12级,极大风速的风向以西北风最多,但在7月以西南大风最多。雷暴大风与冰雹相比,二者出现月份和影响范围有明显差异,冰雹主要集中在4—6月,冰雹影响的范围远小于雷暴大风。  相似文献   

4.
利用1981—2016年承德市9个气象观测站的冰雹观测资料及2012—2016年11次冰雹天气过程的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对承德市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冰雹云的雷达回波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承德冰雹主要发生在东北部的高海拔地区.20世纪80年代是承德市冰雹高峰期,90年代后逐渐减少.承德冰雹次数的月分布呈"单峰型"变...  相似文献   

5.
利用贺州市地面观测站1981至2010年30a的气象观测资料及姑婆山、大桂山等热门景点建站以来的自动气象观测资料,对贺州市旅游气候资源进行综合评估分析。结果表明:贺州市冬短夏长,适合推广夏季旅游产品;9~12月降水较少适合旅游出行,而4月、5月、10月三个月是来贺州旅游人体舒适度最佳的时段;贺州气候资源区域性明显,农业生态旅游潜力大,可以立足特色产业,实现"旅游+农业"同步发展;影响贺州旅游安全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有暴雨、雷暴、冰雹、霜冻和冰冻,暴雨和雷暴出现频次高,叠加影响危害大,冰雹、霜冻和冰冻出现概率较小,但是灾害重;出行旅游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避开灾害性天气高发时段。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探空观测和WRF分析场等资料,分析了2005—2014年沈阳地区强对流天气的气候背景特征、演变规律及日变化特征等,将强对流天气划分为冰雹、雷暴大风(≥17.2 m·s-1)、短时强降水(≥20 mm·h-1)和混合型4种类型;并分析探空资料在强对流天气潜势预报中的作用,着重探讨14时(02时)探空资料对沈阳地区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潜势预报的作用。结果表明:2005—2014年沈阳地区4种强对流天气中,以短时强降水天气发生次数最多,其次为雷暴大风天气,冰雹天气的发生次数最少,多数强对流天气发生在午后至傍晚。由合成T-Log P图的温湿廓线可知,沈阳地区短时强降水天气发生时中低层存在显著湿区,与雷暴大风和冰雹为主的强对流天气温湿廓线明显不同,多数合成T-Log P图的显著特点为中层大气干燥。冰雹型强对流天气的0℃层和-20℃层高度明显低于其他强对流天气类型的高度;冰雹型强对流天气T700-T500和T850-T500显著大于短时强降水型及雷暴大风型强对流天气,且T850-T500的指示意义更好;4种强对流天气类型平均SI均出现了正值,说明SI失去了不稳定性的指示意义;短时强降水天气的K指数明显高于冰雹天气;雷暴大风天气发生时对流有效位能明显小于其他强对流天气类型。可见,WRF中尺度模式中的T-Log P预报图对沈阳地区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重要天气是指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建设可能产生影响或造成危害的天气现象。正确观测、编发重要天气现象,对进一步加强大风、龙卷、冰雹、沙尘天气、积雪、雨凇、雷暴、雾等重要天气的监测和预警预报,及时掌握台站重要天气出现情况,开展短时天气、特别是短时灾害性天气预报和专业气象服务,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观测员对一些常见重要天气现象的观测方法、编报规定学习理解不够深入,从而造成观测数据错误、多发报、少发报等错情。  相似文献   

8.
雷暴是盛夏季节经常出现的一种天气现象,伴随雷暴出现的又往往有雷雨大风、冰雹、龙卷等灾害性天气。所以正确地观测雷暴和分析天气对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现就本人多年观测实践谈点体会,供参考。一、掌握识别雷暴系统雷暴系统在概念上可理解为自始至终有着闪电、雷鸣,并有远近方向的变化,而且整个过程具有连续性。当有雷暴天气时,观测员一定要到外面(观测场为宜)以整个天空视野范围去观测云天的演变,切实掌握cb云的移动方向,才能真实地记出雷暴系统。对那些零星杂  相似文献   

9.
利用1985—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119站逐日雷暴、冰雹、大风观测资料,运用数理统计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内蒙古地区雷暴、冰雹、雷暴大风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这三种强对流天气的分布形态在西部地区为沿阴山山脉的准东西走向,东部地区为沿大兴安岭山脉的准南北走向,发生强对流天气现象的大值区主要集中在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赤峰市;多雷暴中心年平均雷暴日累计达30 d以上,多冰雹中心年平均冰雹日累计到达1.4 d以上,多雷暴大风中心年平均雷暴大风日达3.5 d以上;雷暴、冰雹和雷暴大风天气在夏季出现次数最多;内蒙古雷暴、冰雹、雷暴大风总站次随时间的变化整体均呈现减少的趋势,其活动月份均呈现单峰的分布形势,内蒙古雷暴、冰雹和雷暴大风的活动期主要集中在5—9月,发生雷暴最多的是7月,单站雷暴日约为8 d,发生冰雹最多的是6月,单站冰雹日约为0.3 d,雷暴大风最多的是6月,单站雷暴大风日约为0.89 d。  相似文献   

10.
利用黎平站1957—2007年51 a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黎平县各类灾害性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影响黎平县主要灾害性天气是暴雨、雷暴、低温降雪、冰雹以及干旱;除冰雹日出现的次数逐年减少以外,其它各类灾害天气出现的次数逐年增加,其中又以干旱最为显著。对此,提出相应的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1.
运用1988~2017年贵州省玉舍滑雪场附近30年气候资料和2015~2016年冬季滑雪场客流量资料,分析贵州高海拔地区滑雪运动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进而进行滑雪气象指数等级研究。结果表明:(1)玉舍滑雪场冬季具有少雨、低风、温度适宜的气候特点,可以开展滑雪运动。(2)玉舍的滑雪人数与气象因子风速、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呈显著反相关。(3)根据玉舍滑雪场气候背景特征,分别对降水量、相对湿度、舒适度指数三个气象要素进行分级,通过实际滑雪人数分级与滑雪气象指数等级预报进行的检验表明:实际滑雪气象指数等级与指数预报等级相同(即绝对值之差为0)的准确率达26.4%,实际滑雪气象指数等级与指数预报等级绝对值之差为1的准确率达66.7%,即预报滑雪气象指数等级与实际滑雪气象指数等级之差≥1的准确率达93%。  相似文献   

12.
丁蕾  孟祥飞  谢洁  陆静波 《气象科技》2014,42(5):934-937
对张家港市2010—2012年每日气象要素和交通事故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在张家港市这个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典型的县级市里,交通事故的发生与节气、大风、降雨、积雪、能见度和温度等气象现象和要素都有着一定的内在关系。天气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对道面客观通行状况的影响,也表现在天气变化对驾驶员心理的间接影响。如果充分利用气象预报为交通服务,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13.
基于呼和浩特市1961—2006年主要气象要素和2001—2006年主要污染物平均浓度资料,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和气象环境评价指标,分析由于气候变化对呼和浩特市气象环境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呼和浩特城区近50年气候变暖明显,热岛效应显著,呈现降水量减少趋势及暖干化的气候特征明显。②呼和浩特城区的主要气象灾害呈减少趋势,尤其是沙尘暴、大雾等灾害性天气的逐年减少,降低了大气颗粒物(PM10)的浓度。③呼和浩特市的首要污染物PM10主要发生在集中采暖和风沙较大的冬半年,且冬季辐射逆温、热岛效应有增强趋势,对污染物扩散不利。④呼和浩特城区冬半年寒冷程度不太明显,夏半年舒适度指数虽有上升趋势,但低于偏热不舒适标准,比较适合避暑休闲。  相似文献   

14.
利用黄龙雪山梁黑丈房、大岩方、东门沟3个自动站气象资料和流动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川(主寺)黄(龙)公路雪山梁路段的自然灾害。其中,塌方、积雪、积冰、雾是川(主寺)黄(龙)公路雪山梁路段的主要气象灾害。气象灾害对川(主寺)黄(龙)公路造成严重损坏,车辆行驶困难,对交通运输安全构成危害。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71—2010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15个地面气象观测站基本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综合分析出了大雪天气的主要特征。结果表明:(1)40a大雪、暴雪日数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2)10a大雪、暴雪平均日数呈波动变化的特点,纯雪的大雪、暴雪日数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10年代整体偏少于20世纪70和90年代,且近20a出现降雪集中出现和不出现大雪的年份;含雨夹雪的大雪日数则是20世纪70年代和21世纪10年代整体多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暴雪日数则随年代逐渐减少。(3)大雪、暴雪(纯雪)出现在9月至次年5月,3月最多,全年在3月和10月存在两个峰值。而含雨夹雪的大雪、暴雪10月份出现最多,其次是4月。(4)综合分析2000年以来的24次大雪、暴雪(纯雪)过程,可把锡盟的降雪天气系统分为5类。  相似文献   

16.
对湖北省2008年初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气象预报服务从组织落实、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加强决策气象服务针对性、努力提高气象服务覆盖面和部门联动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反思了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气象预报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强化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10年我国医疗气象学研究现状及其展望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谈建国  郑有飞 《气象科技》2005,33(6):550-553558
综述了近10年来国内有关医疗气象的研究,特别是介绍了前人在常见病(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传染病以及各种生物性病原(疾病媒介物、寄生虫、真菌、细菌等)与气象条件关系研究,未来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可能影响以及气象部门在医疗气象方面的预报和服务,并对今后医疗气象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指出应进一步加强医疗与气象两个学科的全国性协作研究。研究各种气象因素对人体生理、病理及精神状态的影响和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加强气象灾害与疾病的关系及灾后防御措施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02年12月-2006年12月沿天山高速公路因恶劣天气导致交通管制统计记录,结合相应时间段高速公路沿线气象资料,对比分析了高速公路冰雪灾害对交通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速公路冰雪灾害的危害程度依次是道路结冰、风吹雪、强降雪。路面结冰主要影响路段在吐乌大高速公路、乌奎高速公路和乌鲁木齐机场高速公路;风吹雪集中出现在达坂城到乌鲁木齐一线;除了吐乌大高速达坂城到吐鲁番段没有因强降雪影响交通的记录外,沿天山其它各段均有发生。归纳了高速公路冰雪灾害气象要素预报指标,建立了预报模型,制定出冰雪灾害的气象指数等级、安全行车预防措施,为交通运输气象服务提供具体可操作的预报产品。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呈增多趋强趋势,所造成或诱发的交通气象灾害给公路交通带来极大的威胁,引发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巨大,受到各级政府、企业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综述了国内外大雾、暴雨(强降水)、低温雨雪冰冻、风沙等各类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对公路交通的影响相关历史研究与现状分析,提出了相应的交通安全保障措施,探讨了我国尚少开展研究的领域,特别指出了我国今后需要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计算并分析了景德镇市出现雨夹雪、一般降雪、大雪(分别简称为Ⅰ类、Ⅱ类、Ⅲ类降雪)形势场、本站要素、层结资料,概括了3类降雪的天气学概念模型。分析结果表明:(1)3类降雪天气过程中,高空500 hPa有强盛的西南偏西气流,且随着降雪强度的增大,西南风速逐渐增大。地面则有较强冷空气堆积,位于贝加尔湖西部的冷高压中心气压在1 050 hPa以上,景德镇处于冷高压底部。925 hPa 30°N附近冷空气势力强,气温低。Ⅰ类降雪的主要影响系统是在江西省北部上空交汇的冷、暖平流,Ⅱ类、Ⅲ类则是850 hPa的切变线,出现Ⅲ类降雪时切变线位于景德镇附近,而出现Ⅱ类降雪时切变线则稍偏南,位于赣中。(2)地面气温变化是降水相态改变的关键,气温越低,越易出现降雪。从大雪至雪后雨,气温逐渐上升。(3)中低层的气温,Ⅱ类降雪较Ⅰ类低;近地面层气温,Ⅲ类降雪与Ⅱ类降雪接近;700 hPa和850 hPa层气温,Ⅲ类降雪比Ⅱ类降雪偏高。(4)Ⅰ类降雪常伴有逆温,但在向Ⅱ类降雪的转换过程中,逆温逐渐减弱,到Ⅲ类降雪时,逆温消失。(5)3类降雪均存在明显的风垂直切变,低层风弱,高层风强,且随着降雪强度的增大,表现愈加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