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0 毫秒
1.
邓清禄  杨巍然 《地学前缘》1997,4(4):191-196
地球化学成分和其他地质现象一样,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也表现出节律。文中选择大气中的CO2,海水中的δ^34S和^87Sr/^86Sr,地壳中的K/Na为代表,介绍了地球历史发展中的地球化学节律,同时人出了区域构造演化中的地球化学演化节律的研究实例。  相似文献   

2.
地球历史的地球化学节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球化学成分和其他地质现象一样,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也表现出节律。文中选择大气中的CO2、海水中的δ34S和87Sr/86Sr、地壳中的K/Na为代表,介绍了地球历史发展中的地球化学节律,同时还给出了区域构造演化中的地球化学演化节律的研究实例。在此基础上,对引起地球化学节律性变化的动力学机制进行了讨论,指出板块构造机制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并提出了用“开”、“合”的思路去认识地球历史的地球化学节律性。  相似文献   

3.
雲秉崑 《地质科学》1959,2(11):349-352
分散元素铟在地壳内的存在量是极微小的,由于铟的用途很广,尤其近二十年来铟在工业上的应用得到了极广泛的发展,世界各国对铟的研究都特别注意,所以更多地寻找和勘探铟元素矿床对发展科学与工业建设教事业都有极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地球化学背景与地球化学基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探讨了地球化学背景和地球化学基准的概念、含义和确定方法.认为随着地球化学的发展,地球化学背景的概念和含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初期的注重其“量”到目前的关注其“质”,研究的目的不同,背景值的确定途径也不同.无论是地球化学背景还是地球化学基准,共同之处在于它们独特的参考功能,正是这种参照性质使地球化学背景和地球化学基准的研究在进行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立法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地球化学省与地球化学边界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根据中国大陆各种类型壳,幔源岩石和矿石的大量铅-锶-钕同位素资料,及全球特别是东亚大陆块体广泛的同位素与元素体系对比,发展了地球化学块体划分的同位素地球化学指标和填图方法,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中国大陆的大尺度铅同位素矢量填图,确定了中国大陆主要地球化学省和地球化学急变带(边界),地球化学边界的形成与板块的斜结合以及结合以后岩石圈结构调整产生的克拉通边界密切相关,地球化学边界与重力正异常梯度带,莫霍面梯度带以及正负磁异常转换带存在平行和交错两种关系,研究表明地球化学急变带控制了中国大陆90%以上的超大型金,铜,锡,银,镍,铅-锌,铀,钾盐,硼镁,磷等(33个)和10个以上的大型矿集区。地球化学省划分制约着全球油气资源分布,而地球化学边界则具体控制着克拉通边缘前陆盆地中产油气位置,陆内六级以上强破坏性的浅源地震与克拉通边界-地球化学边界关系十分密切,喀斯特溶洞奇观的出现与地球化学边界关系同样相当密切,根据铅同位素地球化学填图确定的区域背景值可以对铅污染作出快速的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6.
侯德封 《地质科学》1959,2(3):68-71
为什么提出这个問題 地层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利用生物演化和生物羣发展阶段来划分地层的先后順序;第二,利用岩系建造和岩石物理性質說明地层形成特征在大地構造发展条件下的规律;第三,利用元素的活动与集結說明地层的自然条件和历史發展。由以上这三个方面,即从生物地层学、岩石地层学(岩石和岩系的物理性質特征)和地球化学地层学。  相似文献   

7.
本文总结了古马岭金矿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确定了金矿体和金矿化蚀变带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8.
研究火成岩中钼及与其伴生的金属元素的分布得以查明,在岩浆作用发展过程中,在每个构造-岩浆旋回范围内,钼和铀聚集于晚期的酸性岩浆分异物中,铜则集中在早期的基性岩浆岩内.许多情况下,弱减性的晚期分异物中钼、铜、铀的含量增高.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可能由于沉积岩(如富含有机物和硫化物硫的页岩、粘土和生物灰岩)富含钼、铀和铜而使岩浆岩也富含这些元素.计算地壳中酸性、中性、基性和超基性岩钼、铀、铜的克拉克值,分别得出:钼-  相似文献   

9.
硼、氯同位素测定方法及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近十年来,由于高精度硼、氯同位素测定方法的建立,硼、氯同位素地球化学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快速发展。硼、氯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已在海洋、盐湖、地下水、蒸发岩、热液矿床、环境等方面开展,并显示出在解决一些地学问题方面所具有的良好前景。该文简要概述了目前国内外硼、氯同位素测定方法和在地球科学的一些领域应用方面取得的成果和进展。  相似文献   

10.
地球化学作为一门化学与地质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我国也有70年的发展历程。70年来,地球化学在我国得到了大力发展,目前已建立起了完整的地球化学学科体系,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学术组织及高校相应的系科专业设置,有大批的从业人员,从事地球化学分析和研究的专业队伍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地球化学的理论、方法和思想在国内早已深入人心,并在地球科学的各个分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地球化学数据在地球科学研究成果中几乎无处不在地球化学对地球科学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然而,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中,地球化学学科收到的申请书总是较少;在国家教育部学科设置目录中,地球化学只是地质学这个一级学科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那么,究竟是什么制约了国内地球化学学科的发展?中国的地球化学该向何处去?在国家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之时,对这一世纪之问的回答将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我国地球化学乃至地球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的制定和科研体制的改革。2019年8月10日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召开的地球化学学科发展战略研讨会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郑永飞院士针对这个问题给出了他的思考和分析。在此基础上,他与美国华盛顿大学滕方振教授一起讨论完成了现在的稿件。作为该领域领军人物的两位地球化学家试图通过他们对初心和使命的解读,促进国内地球化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我刊特以“地学论坛”栏目全文首发,以飨读者,以期引起广大地球化学工作者及读者的重视和反响。  相似文献   

11.
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思路及建议   总被引:25,自引:17,他引:25  
区城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是在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基础上开展的一项区域评价研究工作,其目的是为国家和所薪究地区的国民经济建设、工农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地球化学资料。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以异常元素的来源-成因-迁移转化-生态效应-预测预警为研究主线,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基本单元,查明异常元素分布、分配、成因及来源,研究它们在地球表层备大层圈中的迁移转化规律,评价它们所产生的生态效应,应用地球化学和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污染的生态系统进行预测预警,井提出治理建议,为国家区域性经济战略调整和工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13.
Although polyculture or interplanting is a dominant production method used by traditional cultivators in the tropics, there has been increasing emphasis on monoculture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lanning.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these two cropping alternatives in a densely-populated area of eastern Nigeria suggests that a focus on monoculture as a panacea for increasing productivity and food supply is questionable. Polyculture is held to be ecologically superior to monoculture and, in the field area examined, economically more productive as well. Thus further investigation of polycultural approaches to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would appear to be warranted.  相似文献   

14.
Fact and fiction: Geography and literatur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ain epistemological reflections in Geography developed since the 1970s emphasize holistic perspectives in which intuition has an important cognitive. Bringing forward the ideas lifeworld and espace véçu important currents in this approach put in relief the sense of place, the affective ties with the environment, the aesthetic and landscape symbology, the genius loci and the spatial-temporal rythms connected to personal experiences. In this context, literary works (tales, novels, or short stories) are important because they provide authentic and indespensable testimony of the influence of human experience on place.The analysis of the vast bibliography on geographic interpretation of literary sources reveals typologies: studies on the links between real and literary landscapes, understanding of the sense of place, the concepts of rooting and uprooting, the definitions of inscapes and territorial consciousness. These five thematic foci allow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existing between geography — regarded as landscape and place — and literary works —considered as the expression to define and fix the culture and feelings of a human group with respect to its own space and place.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李师翁  陈拓  张威  刘光琇 《冰川冻土》2019,41(5):1221-1234
冰冻圈是地球上的负温圈层。冰冻圈各个要素中生存的微生物是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重要组分,对这些生命体及其生长繁殖和起源演化规律的揭示,不仅极大地丰富着生命科学和冰冻圈科学,还为深入了解全球变化和地外生命提供重要线索。冰冻圈微生物学的发展也将造福于人类。在回顾冰冻圈微生物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冰冻圈微生物学的概念,为冰冻圈科学和微生物学发展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