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基于地理格网的新疆地貌区划方法与实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遥感影像和Srtm-DEM等多源信息解译的新疆数字地貌图为基础数据源,运用地理格网方法对新疆地貌类型分布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的合并与自上而下的划分相结合的系统聚类分析法,确定各级地貌区划单元及其区划界线,实现新疆地貌的智能化分区。将新疆地貌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地貌区划。其中,一级为6个地貌区 ,二级为23个地貌区,三级为200个地貌区。研究结果表明,在所依据的地貌数据基础上,采用地理格网地貌区划方法,能够实现地貌区划的智能化分区。本研究中的地貌分区和区划等级合理,区划界线准确可靠,利用地理格网方法实现了区划的定量化和数字化。  相似文献   

2.
《干旱区地理》2008,31(2):221
2008年1月10日,科技部科学数据共享平台项目主持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组织有关专家在北京对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寒区与旱区环境工程研究所承担的“新疆地貌资料的数字化集成、更新与共享研究”课题进行了验收。专家组在听取了课题组  相似文献   

3.
申元村  程维明 《地理研究》2019,38(2):348-356
地球表层是人类生存的家园,地表形态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和社会经济活动。地貌学和生态学是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学科。自然实体与人文实体都依附于地表,研究生态与地貌关系的科学便统称为生态地貌学,直接影响人类生存选址、生存保障、生产方向、产业布局、交通、城乡建设等,因此,生态地貌学是保障人类生存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基础性与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是国家实现生态文明战略的基础性学科。生态地貌学研究生态与地貌两者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地貌综合实体,学科体系包含地貌基础学科、生态基础学科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地貌学科。生态地貌学科下又包含生态地貌区划学、生态地貌类型学、生态地貌资源学、生态地貌岩态学、生态地貌遥感与GIS技术、生态地貌管理与规划等分支学科,是目前仍然属于探索性的学科。生态地貌结构可表达为:由地貌与生物成分、类型、区域组合、数量构成及其空间排列组合方式。从生态地貌结构理论出发,对其功能进行系统梳理,主要可以归纳为区域结构、类型结构、资源结构、岩态结构等多种类型。不同结构类型具有不同的功能,主要功能有提升中国自然地理区划质量与空间定位功能、生态评估与生态设计功能、土地利用评估与利用结构调整功能、地质地貌灾害成因和防灾减灾对策功能等。故该研究意在实现生态地貌功能间协调、高效可持续,通过对各功能进行整合,形成功能体系,并从调控管理上提出了提升功能能力的设计路径。  相似文献   

4.
回顾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理资源所)历史地理学科组成独立学科建制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在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历史区域地理与历史地图编绘等方面所开展的大量工作;尤其是在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区域地理研究方面更具优势,硕果累累,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在对历史地理学未来研究进行展望时,特别指出由于地理资...  相似文献   

5.
自然地理学创新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自然地理学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建立以来一直是立所的核心学科,长期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使命,在综合自然地理、气候、地貌、水文、土壤地理、生物地理、化学地理等各学科领域取得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和进展,奠定了自然地理各分支学科在国内外的优势,为国家科技创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回顾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地理学的创新发展历程,总结了自然地理学取得的学术成就与标志性进展,并展望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地理学未来发展,提出以陆地表层要素—过程交互作用机制,陆地表层格局动态研究,陆地表层系统过程的综合集成与模拟,陆地表层系统有序人类活动的可持续范式和调控机制为核心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6.
野外考察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是地理课堂的延续与拓展。然而,当前中学地理教学中野外考察开展较少,部分教师在资源开发和课程设计上存在困难,学生的野外观察、实践和探究能力有待提升。本文以肇庆市的中学地质地貌野外考察课程为例,梳理了中学地质地貌野外考察资源开发途径,并据此设计了野外考察方案,以期为中学开发地质地貌野外考察资源、考察方案及地理野外实习校本课程提供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库姆塔格沙漠风沙地貌区划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近年来,中国沙漠科学工作者对库姆塔格沙漠进行了系统的考察与研究。作为风沙地貌研究工作的初步总结,笔者尝试该沙漠风沙地貌区划研究工作。在风沙地貌地域分异规律理论的指导下,提出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发生学以及多级序的区划原则,采用自上而下的顺序划分法,选择主导分异因素,提出了库姆塔格沙漠风沙地貌的两级区划系统。首先,根据下伏地貌的成因类型划出一级分区(风沙地貌区)。其次,根据沙丘形态特征划分出二级分区(风沙地貌亚区)。提出的区划方案将库姆塔格沙漠划分为7个风沙地貌区、23个风沙地貌亚区,并对各区和亚区的风沙地貌特征作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8.
新疆地貌区划的一个新方案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分析总结和借鉴继承前人地貌区划工作的基础上,开展新疆地貌区划研究.首先认为地貌区划既是对地貌划分的结果,也是地貌划分的方法与过程,同时还是认识地貌特征和发现地貌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第二,确定新疆地貌区划的主要原则为区域性原则和等级系统原则,选择自下而上的类型合并与自上而下的区域分割相结合,协调使用的区划方法.第三,在区划原则和区划方法的指导下,对新疆地貌类型分布规律进行定性与定量研究,提出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的新疆地貌区划新方案,将新疆分为6个地貌区、23个地貌亚区和195个地貌小区.结果表明,该地貌区划方案能够体现出新疆各地貌类型及其分布格局,并具有区划等级的系统性,地貌分区的完整性,以及区划界线的准确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貌区划理论与分区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划和类型是地貌学研究的两大核心内容。中国地貌区划已有诸多划分方案,比较而言,各种方案存在遴选指标不一、确定等级较少、反映特征各异、划分结果不同、成图尺度较小等不足。应中国地理国情普查等国家专项任务的需求,对较大尺度、多级地貌区划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梳理中国地貌区划的理论,包括板块构造与地貌圈特征、地貌形态与内外营力体系、地貌形态的类型组合与区域分异的基础上,基于2013年提出的中国地貌二级区划的新方案,归纳了全国多级地貌区划分的原则,提出了基于“大区—地区—区—亚区—小区”的全国五级地貌等级分区方案,建立了“大地构造控制下的地势阶梯特征—>区域宏观形态类型组合—>内外营力及基本形态类型组合—>区域内形态类型组合—>区域微地貌形态组合”的五级地貌分区指标体系,提出了五级地貌区划体系的命名规则和编码方式,构建了基于多源数据进行多级地貌区划单元精确定位的技术与方法,完成了全国1:25万尺度五级地貌区的划分,包括6个一级大区、36个二级地区、136个三级区、331个四级亚区、1500多个五级小区,并建立了全国地貌区划数据库。该研究对于促进中国区域地貌学的发展、基于地貌区划的应用研究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07年全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1月20日-22日在福建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主办,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承办.来自全国31个研究所、大学等单位的86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杨小平研究员主持.福建师范大学生态文明所所长廖福霖教授致辞.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主任许炯心研究员做了主题发言.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貌与第四纪研究的近今进展与未来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在来自国民经济建设巨大需求的推动下,我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本文对近年来(主要为2006-2008年间)我国在地貌与第四纪方面所取得的主要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构造地貌、流水地貌、风沙地貌、冰川地貌、河口与海岸地貌和第四纪环境演变方面的进展.同时,还指出了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文中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提出了推动学科发展的若干建议:(1)加强地貌学基本理论研究;(2)加强应用地貌研究,更好地为国家建设的重大需求服务;(3)加强地貌学的实验研究;(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2.
Aesthetics and relevance are essential for making geomorphology a discipline that appeals to the general public and to potential students. A concentration on process studies has led to a relative neglect of landforms, yet, it is landforms that have often stimulated geomorphologists themselves to become geomorphologists. The study and explanation of visually attractive landscapes, the demonstration of the relevance of the discipline to society's needs and, following on from that, a concern with global change, are three areas that need to be developed by geomorphologists.  相似文献   

13.
A review on anthropogenic geomorphology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man’s ability to reshape nature, human activities have become the third geomorphologic agent in the modern geomorphological process. Man-made landform is a landform unit characterized by human activities and is a result of synergizing human and nature geomorphologic agents under the physical geographical background.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n the major progresses in research on anthropogenic geomorphology from aspects like the origin of anthropogenic geomorphology, man-made landform agents and classification, man-made landform evolu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mechanism, map presentation of man-made landform,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man-made landforms. In addition, in the articl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anthropogenic geomorphology is forecaste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future studies on anthropogenic geomorphology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following directions: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 system of anthropogenic geomorphology, material composition and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man-made landforms, spatial expansion process and development laws of man-made landforms, regional disparity and accumulative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man-made landforms,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n man-made landforms and comparative analyses of relevant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policies.  相似文献   

14.
Geomorphology is one of the main subdisciplines of geography.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prospects in geomorphology have receiv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for a long time. In this paper, a general retrospect of geomorphologic research in China over the past 60 years was firstly addressed, especially the research progress during the last 40 years. Based on a summary of experience and a tendency of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 of geomorphologic research direction in the future were provide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discipline of geomorphology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the aspects of geomorphologic types, regionalization, as well as their subdisciplines such as dynamic geomorphology, tectonic geomorphology, climatic geomorphology, lithological geomorphology, palaeogeomorphology. We believe that persisting in the unity principle between morphological and genetic types would be conductiv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landforms and integrated landforms. In addition, five perspectives aim to enhance China’s geomorphologicl research capacity were proposed. They are: (1) strengthening the research of basic geomorphologic theory and the research of integrated geomorphology to expand the research space; (2) focusing more on the research of geomorphologic structure and geomorphologic function to improve the application ability of geomorphology; (3) constructing a comprehensive resource, environmental, and geomorphologic information system and building a sharing platform to upgrade the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industry of geomorphology; (4) putting more efforts on the research of coastal geomorphology and marine geomorphology to assist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from a maritime country to an ocean power; and (5) cultivating talents and constructing research teams to maintain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geomorphologic research.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40年来地貌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地貌学是地理学的一门主要分支学科,其研究成就与发展一直倍受人们关注。本文对中国近60年来的研究状况,尤其近40年来研究历程进行了回顾,从总结经验与发展态势出发,对地貌学科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分析认为,中国地貌学科在地貌基本类型、区划以及分支学科:包括动力地貌学(包括冰川地貌、冰缘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海岸地貌等)、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学、古地貌、岩石地貌学(包括丹霞地貌、花岗岩与流纹岩地貌)、其他地貌类型(包括重力地貌,人工地貌)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地貌学已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拥有完整学科体系的科学。通过回顾认为,应坚持地貌成因、形态相统一的原则发展传统地貌与综合地貌。加强地貌基础理论与综合地貌研究、开展地貌结构及其功能研究、构建全方位资源环境地貌信息系统、加强海岸地貌与海洋地貌研究、加强人才培养和学术团队建设,将是中国实现地貌强国目标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试论地貌学的新进展和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貌变化有内在的规律,对环境保育、资源利用和自然灾害防治有重要影响。作为交叉学科和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地貌学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过去10多年来,随着遥感、地理信息技术和沉积物定年、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探测以及数值模拟等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地貌学家的研究视野和深度不断扩大与加深,在构造地貌、气候地貌和人类活动与地貌过程等传统领域有很多新进展,揭示了不同地貌单元的变化规律和机理,极大地推动了地貌学的发展。在新时代,除了继续加强传统地貌单元的深入研究外,地貌学的发展应与全球环境变化和未来地球等重大科学问题(计划)紧密结合;地貌学家要关心人类活动对地貌过程的影响及适应,并利用新技术开展地貌过程的定量重建和数值模拟。同时加强地理学专业学生的地质学基础学习、发展定量地貌学和行星地貌学、系统开展人类活动对地貌过程的影响和适应研究,是提升中国地貌学水平的途径,也可为推动国际地貌学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北京大学地貌第四纪学科的创建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新建的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开始了地貌与第四纪方面的教学和研究,标志着北大地貌第四纪学科的建立。65年来,在新构造活动与构造地貌、气候地貌与沉积、流水地貌与沉积、沉积相与比较沉积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第四纪地层与年代学、第四纪气候与环境变迁、海洋地球化学过程与环境演变、环境考古与古代人地关系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一些领域发挥了创新与引领作用,解决了一系列国家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为中国地貌第四纪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地理学多元化发展的新形势下,北大地貌第四纪学科发展与科学研究将以地球系统科学的视角,加强地貌学与自然地理学各分支以及地球科学其他领域的交叉与融合,深化不同宏观时空尺度演化与现代过程关联的研究、以及影响地貌演化的地球系统各要素及相互作用研究,系统展开气候变化、环境演变与地貌过程的模拟研究,加强地貌第四纪理论研究和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与应用,推动中国地貌第四纪科学向更高水平发展。  相似文献   

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的地貌学研究现状与效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程维明  刘樯漪  申元村 《地理学报》2016,71(7):1255-1261
通过对2010-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地貌学研究项目的总体状况、项目类型、依托单位、研究区域、人才队伍、研究热点、成果产出、获奖及社会效应等方面的分析,归纳概括地貌学的研究现状与态势等。结果表明:近5年来,地貌学获得的资助项目呈上升趋势,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各类研究团队显著壮大;研究系统已由高等院校为主逐渐发展成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并行的格局;不同地域地貌学研究的发展程度、研究对象及热点问题均表现出一定的区域不均衡性;构造、河流水文、黄土、冰川、风沙等是目前中国地貌学研究的主体方向。从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和产生效应来看,地貌学研究得到恢复和较快速发展,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资助项目成果获奖层次高、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9.
70年来中国风沙地貌学的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董治宝  吕萍 《地理学报》2020,75(3):509-528
风是除流水之外塑造地球景观的第二大流体,以其为外营力形成的风沙地貌在全球干旱区广泛分布,超过40%的全球陆地面积受风沙地貌过程的影响,与人类生存环境存在着密切的关系,19世纪末以来受到国际学术界的持续关注。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广泛发育风沙地貌,但风沙地貌研究比国际研究晚半个多世纪,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本文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风沙地貌学发展的3个阶段:初创阶段(1949—1977年)、充实发展阶段(1978—1999年)和国际化研究阶段(2000年至今)。现在中国风沙地貌研究的水平整体与国际并行,部分领先。中国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风沙地貌研究工作包括沙丘移动规律、风沙地貌区域综合研究、中国独特风沙地貌发育演变过程、戈壁地貌学研究、沙丘二次流以及地外星球的探索研究。中国风沙地貌学研究有在未来领跑国际研究的潜势,但风沙地貌学家必需有4个方面的战略思考,即综合集成、地球系统科学引领、全球视野和深空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喀斯特地貌研究进展与趋势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我国喀斯特地貌研究在 2 0世纪后半叶取得了巨大进展 ,特别自 80年代 ,喀斯特与物理、化学、生物学、数学等学科相结合 ,借助于计算机和先进的测试技术 ,开辟了许多研究领域 ,加速了喀斯特地貌理论与应用的发展。本文着重评述了喀斯特地貌的演化 ,喀斯特溶蚀强度与速率 ,深部喀斯特发育机理 ,生物喀斯特和喀斯特与古环境等方面的新进展 ,展望了 2 1世纪初将在喀斯特生态系统、古环境与全球变化研究、风景旅游洞穴环境的改善与景观风化的防治、实验和量化喀斯特地貌的研究等方面将得到加强和取得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