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地电场观测中几种常见干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通州地震台、延庆地震台和昌平地震台2004年以来使用铅板电极观测的地电场资料,对观测中常见干扰及观测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识别与归类。资料变化主要有环境改变干扰、流散电流变化干扰、外空磁场环境变化干扰、观测系统本身变化(包括更换电极、更换避雷器等)。找出了典型干扰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电场观测对区域的观测环境变化以及细微电磁环境和观测系统的变化都有非常灵敏的反应。在使用地电场资料进行地震预测时,必须对各种干扰的因素进行仔细的排除。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通河地震台地电场观测资料的分析判断,利用本台站地电场观测同时段不同测项、附近地电场观测台站地电场观测同时段相同测项对比分析,排查影响本台站地电场观测干扰源,识别干扰形态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地电场观测过程中存在可控的干扰源有:人为抽水干扰、工厂运行干扰、农田灌溉干扰等;不可控的干扰源有:雷电干扰、高压直流输电干扰、地电暴干扰等。通过对观测数据干扰形态的识别与排除,对提高地电场数据质量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地电场观测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主要利用榆树地震台2000年以来的地电场资料,对观测中常见的干扰因素进行了详细的识别与归类。研究结果表明:在地电场观测过程中存在地电阻率同场观测干扰、雷电干扰、地电暴干扰、电极长期稳定性问题引起的数据漂移及数据传输错误等。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利用锦州义县地震站"十五"观测以来的地电场分钟值资料,对观测中常见的干扰因素进行了详细的识别与归类,并对干扰特征和判别原理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在地电场观测过程中存在地电阻率同场观测干扰、磁暴干扰、雷电干扰、降雨干扰、游散电流变化干扰、电极不稳定引起的数据漂移及观测系统变化干扰、仪器死机、重启仪器造成数据丢失干扰等。  相似文献   

5.
系统整理分析了2007年6月1日以来的陇南地电场观测资料,对一些影响地电场数据变化的干扰因素进行识别与分析,认为这些干扰主要为地电暴、地电阻率供电、降雨、农田灌溉和雷电干扰等。对观测数据的日变形态和特征进行总结,认为干扰的表现形式主要为台阶型、方波型和阶跃型以及高频脉冲和不规则大幅度突跳等。正确识别和排除各类干扰,并正确处理观测资料,对进一步提高观测资料质量及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类的活动,地电阻率和地电场观测受到更多干扰。介绍浙江省长兴深井地电台建设过程,并讨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初步分析地电观测资料,证明井下地电阻率和地电场观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屏蔽干扰,由此可见建设深井地电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地电场多极距观测的异常识别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伟  马钦忠  王冠玥 《中国地震》2014,30(1):91-101
以上海地区的3个地电场观测台站的资料为例,结合地电场多极距观测原理对地电场信号异常进行识别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地电场多极距观测装置系统和分析方法可以有效识别并区分地电场观测中的电极极化干扰、雷击干扰、高压直流输电干扰、电离层扰动干扰和自然电场异常等信号。  相似文献   

8.
成都地震台地电场观测干扰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014年以来的成都地震台地电场观测系统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总结了这些观测数据的日变形态和特征,同时对一些影响地电场数据变化的干扰因素进行识别与分析,发现这些干扰主要为供电、地铁运行、雷电、降雨、农田灌溉和高压直流输电等,这些干扰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台阶、方波型阶跃,高频脉冲、不规则大幅度突跳等。这些认识对于正确识别、排除各类干扰信号并进一步提高观测资料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山西省5个地电台站的大地电场观测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对影响数字化地电场仪观测的观测系统干扰因素加以识别和分析,以期为地电场仪观测中干扰因素的有效排除及观测系统日常维护提供参考,有助于提高前兆资料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收集了芦山7.0级地震震源区附近39个地电场台2010年以来的地电场观测资料。对所有台站原始观测资料进行检查分析后发现,多数地电场观测资料中存在着与固体潮相关的周期性变化和不规则的扰动变化,造成不能从地电场原始观测资料中识别和提取地震前兆信息。为了排除地电场各种周期性变化和远场的干扰,突出近场的地震前兆信息,本研究通过计算同台站、同测向地电场观测资料长、短极距测值的比值来进行处理。结果表明芦山地震前地电场观测有较丰富的地震短临前兆变化信息。  相似文献   

11.
泾县地震台地磁核旋观测干扰排除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磁观测是地震预报中重要的前兆手段之一。识别干扰,排除干扰,对保证观测资料的可靠尤为重要。我们根据泾县地震台地磁核旋观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利用对比观测方法,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仪器工作正常,性能稳定,精度很高;同时指出,在观测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并排除了影响泾县地震台地磁观测的干扰源。  相似文献   

12.
通过观察形变仪器受到的特殊干扰,进而注意到山洞环境对地震观测的影响.在对干扰事件的起因作深入探讨,推断此类干扰与山洞的温度、湿度相关.进一步分析显示,潮湿是山洞环境发生变化的直观反映,而山洞的温度变化则是山洞环境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是一系列干扰的直接起因.通过对以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试图消除环境干扰,最终可以获得正常的观测结果.由此可见,为获得准确的观测数据,避免此类干扰影响地震分析,需要创造稳定的山洞环境.  相似文献   

13.
埋地金属管线对视电阻率的观测危害甚大。造成观测值大幅改变,跳动,无规律可循。严重时,甚至台站报废,被迫搬迁。通过一些突发事件的启发,结合现场实验,并引证了一些理论计算,笔者摸索出了只须对金属管道作局部微小的改造,就能基本克服其对观测的干扰的方法。该方法在红格台试验半年多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观测值恢复到安装的水管以前的水平,再无大幅度的跳动。该方法节约经费,简单易行,大大提高了台站在复杂环境中的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14.
运用陕西省2011—2018年地电阻率观测资料,分析得出该省地电阻率观测干扰因素主要有:观测系统故障、自然环境干扰和场地环境干扰;计算观测数据受干扰影响的幅度,得出影响的时间尺度,解析每种类型干扰的表现形式和曲线变化的形态特征,提出干扰抑制的方法及建议,并对干扰影响观测数据变化的物理机制进行分析;阐明地震预报中数据应用的基本工作流程,申明准确识别各类干扰、寻求解决干扰问题途径以及探索新的干扰数据处理方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延庆地震台水温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水温变化与水位变化密切相关;针对观测中出现的典型干扰提出解决办法:在泄流管最高端加装排气管解决憋气问题;在水温地线接入地网前加装电感,解决气氡观测造成的干扰问题等,并提出其他日常观测需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6.
地震台站地电场观测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必须快速发现并消除干扰源,以保障观测数据的正常输出。2019年5月17日—6月4日,昌黎地震台地电场观测受不明原因干扰,观测数据产生畸变,与已知干扰类型数据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与常见干扰源所致数据变化形态特征不同;按照干扰数据变化特征,假设干扰源与观测台站的相对位置关系,布设简易的野外观测点,成功定位本次观测干扰源。最终确认,昌黎台地电场干扰由位于台站东南方向的铁件铸造厂变压器电缆漏电所致。此次干扰源排查,可为同类地电台站观测数据干扰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国西北部分地区大地电磁测点布设条件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多年来在中国西北地区进行大地电磁测深工作的实践,从仪器、野外地形和干扰因素3个方面探讨了测点的布设条件。对仪器的布设方式进行了分析;分析了山区和盆地大地电磁测深资料的差异,提出了测点布设应注意的问题;给出了2个测点受电磁干扰的具体资料,和避开干扰源重新选择测点的观测效果。认为仪器抗干扰能力是有限度,如果干扰信号和大地电磁频谱相接近,则很难被仪器的抗干扰能力所抑制。  相似文献   

18.
影响地电场观测数据干扰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电场观测是地震电磁前兆观测方法之一,由于观测物理量的原因,所受到的干扰因素比较多。为了正确鉴别震前异常信息,对临汾中心地震台影响地电场观测数据的各种干扰因素做了详细的研究,并对典型干扰事件进行了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邵武地震台FHD-2B分量质子磁力仪观测环境、仪器运行、产出数据质量受人为干扰、外界因素、仪器自身干扰、背景噪声、磁场梯度诸多方面影响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提出应对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与工作方法,取得了较好成效,对地磁台站改善仪器观测环境,提高观测仪器运行率,提升台站地磁观测数据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选取2008-2016年德令哈地震台水温观测数据,总结长期及短期变化特征,对影响数据变化的观测技术系统、观测环境及人为因素等干扰源进行分析。分析认为,观测技术系统故障干扰因素有供电故障、仪器故障、雷电影响等,该类干扰具有发生时间随机、持续时段较长,突变、异常变化幅度较大等特点;观测环境干扰有人工湖、黑石山水库、灌溉水渠等,该类干扰数据不稳定,具有突升、突降、突跳等特点;人为干扰有前兆仪器现场检修、仪器安装、施工改造等,具有持续时间短、突变、异常变化幅度较大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