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发展我国地震预测具有优势的形变监测手段,以及加强前兆机理研究、地震前兆识别判据、地震孕育过程的数值模型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以期对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改革设计研究——地震预测预报20年发展设计"的有关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中、短、临地震预报的主要依据是地震前兆。国家地震局组织的地震前兆清理研究的结果肯定了我国大陆地震是有前兆的,前兆是多样的,并有了部分成功预报的震例。这标志着,我国地震预报二十年的探索已取得了明显进展,从科学和实践上都论证了这一工作的可行性,下一步应转入深入的研究及实用化的探索。但是,清理的结果还表明,地震前兆是复杂的,现阶段欲取得任何重大进展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因此,国家地震局提出了攻关研究的任务。这些都意味着地震前兆和地震预报的探索进入了新的阶段。需要研讨  相似文献   

3.
对青岛市地震前兆观测现状及成因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青岛市地震前兆工作发展和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网建设的建议,希望对地震前兆工作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随着地震前兆台网数字化改造的不断发展,工作人员对地震前兆软件海量数据处理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基于混编的地震前兆数据可视化系统所采用的混合编程模式,与传统方法相比,同时兼具了更好的友好人机界面、更强大的数据分析可视化能力等优点。实验表明,该系统能提高地震前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5.
一种评估地震前兆可信度的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提出了一种可以对地震前兆的可信度进行评估的方法. 通过对前兆信息的抽取、各类非地震干扰的识别、前兆与地震事件在时间和空间的相关性分析以及前兆的随机检验等一系列手段来评估前兆信息的真伪,提高地震前兆信息的显著性和可信度. 该方法及思路也可为其他非地震前兆的可信度评估所借鉴. 作为一个具体的例子,本文利用日本气象厅的地震目录以及能定量描述地震活动的时、空、强信息演化特征的RTL(Region_Time_Length)方法对2000年10月6日在日本鸟取县西部发生的73级地震前周围地区近26年的地震活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到了可能的地震活动前兆信息,并采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对该前兆进行了评估,证实了上述前兆的显著性和可信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平滑伪魏格纳分布方法,相继对乌海地震台洞体应变、哈图乌素地震台体应变、三号地井水位、大甸子井水位、翁牛特地震台地电阻率和宝昌地震台地电阻率等地震前兆数据进行时频分析,结果显示,时频分析可确定地震前兆数据包含的主要谐波成分及频段;时频分布能清晰显示地震前兆数据干扰短期变化时段和频段;时频分析方法的选取和对地震前兆数据的预处理工作,将影响时频结果信度。  相似文献   

7.
《中国震例》前兆资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张肇诚  郑大林 《地震》1990,(5):9-24
《中国震例》一书的60次震例共有前兆异常927项次,分归11类观测手段和75种异常项目。文章介绍了震例和前兆的基本情况,给出了对地震异常数量、不同地区定点观测项目的异常百分比及按观测手段和异常项目进行统计和分析研究的主要结果。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总结了我国大陆地震前兆的几条基本的综合特征:地震前兆的多样性与综合性;异常持续时间的长期性与阶段性;前兆分布范围的广泛性与非均匀性;地震异常的统计量与震级间存在正变关系;地震前兆的高度复杂性。文章指出了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与日、美、苏的地震前兆作了分析对比,并建议推进对我国大陆地震前兆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1975年中国发生了海城地震(M7.3),其前兆现象非常明显且表现范围较广。1978年日本发生了伊豆——大岛——琴海地震(M7.0),其前兆现象较海城地震相对微弱且表现范围狭小。造成这两次地震前兆观象不同的原因是由于这两个地区不同的地壳结构及应力变化。本文根据室内实验的结果,将讨论可能主要是由于应力变化过程的不同影响了前兆现象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使用《地震分析预报方法指南——水文地球化学方法》软件系统,对山西省多年来的水化资料进行了处理分析,给出各台站水氡的正常年动态变化;对两次大同地震前CO_2及He的前兆异常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判断异常前兆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
数据库备份与恢复是地震前兆台网数据库维护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普遍使用冷备份方法。给出数据泵逻辑备份的新方法,并结合地震前兆数据库特点,介绍数据泵备份在地震前兆数据库中的应用以及备份与恢复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华北地区水位与水氡中期、中短期前兆异常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华北地区地下流体观测资料并进行系统分析,采用定量方法判定异常,对该区强震前的前兆异常特征进行了研究。提出地下流体存在着趋势上升型的中期异常和转折型的中短期异常,且不同地震的前兆异常图像具有相似性;依据大量异常资料,给出了华北地区中长期和中短期前兆异常的统计特征,以期能为华北地区年度会商的地震预测提供较为确切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异常系列分析预报新方法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震前兆的复杂性和开展研究历史的短暂,决定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地震预报工作处于探索试验阶段,需要人们从地震预报的理论、前兆观测技术和资料分析方法等方面进行不断探索。虽然地震的预报非常复杂,但前兆信息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要确认出信号的结构,以及通过什么模式把信号分辨出来。在最近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大胆地突破了某些传统的观念,融合性地吸收了现代的分形分维新理论,建立起一个地震前兆信息识别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地震分析预报方法——异常系列分析法。异常系列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大部分异常产生的原因在于地壳盖层断裂的蠕变及  相似文献   

13.
地壳形变与地震前兆探索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国华 《地震》2012,32(2):22-30
本文回顾了我国地震预报中地壳形变观测技术、 数据处理方法和软件及地壳形变前兆观测研究进展。 1966年邢台地震后, 我国地震预报工作经历了难得的成功、 更多惨痛失败和“地震不可预报论”等干扰, 发展曲折。 尽管2008年汶川和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预报失败,但这两次和其他大地震前后GPS和其他观测得到的地壳形变表明, 大地震是有前兆的, 是可以预报的。 比较了我国地震预报所采用的主要的地形变观测技术和分析方法, 讨论了观测和数据处理方法的特点, 简要介绍了地壳形变地震前兆新近的研究结果, 重点阐述了GPS观测技术多方面的优势。 事实证明, GPS观测得到的汶川大地震前的形变异常或前兆, 是我国地壳形变观测与地震前兆探索最突出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用地震异常前兆信息量综合数学表达式的方法,选择四川地区映震较好的前兆观测资料,进行地震短期异常前兆信息量的提取,分析四川地区地震短期异常前兆信息量综合时序值变化与四川及邻区6级以上强地震的关系,给出了四川及邻区6级以上地震短期综合预测的指标和方法,该方法能通过R值评分检验。用同样的方法提取不同学科前兆信息量地震短期综合预测的指标和方法,并进行地震预测效能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学科前兆信息量短期综合地震预测效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研究地震前兆数据的异常变化是地震短临预测的基础,本文提出一种地震前兆数据的异常智能检测新方法,利用长短期记忆单元的递归神经网络(LSTMRNN)构建数据趋势变化预测模型,通过模型预测的误差来提取数据的异常变化。该方法不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也不需要对异常数据判断的经验积累,适用于各类不同长度的地震前兆数据异常检测。通过使用三类真实的前兆观测数据的进行方法检验,将机器检测结果与人工识别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基于LSTM-RNN的异常检测方法能够准确识别各类异常,可以代替人工用于地震前兆数据的异常检测。  相似文献   

16.
地震前兆观测数据处理系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作者用Visual foxpro开发的《地震前兆观测数据处理系统(台站版)》是专门为地震台站的需要而设计的,系统用登录表单的方式来选择形变、流体学科的4种观测手段,通过不同的菜单,不但能完成前兆观测资料的日常处理,又能完成资料入库、资料解释、资料预处理等工作,从而帮助台站观测人员及时分析处理本区的观测资料,做好地震短临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17.
塔吉克斯坦的一批研究人员提出了震源发展的新模式。他们首先提出热过程在震源孕育中的作用,在此之前这点并未引起科学家的注意。地震和抗震建筑研究所副所长米尔佐耶夫对这项工作进行了评述。他谈到,地震从来就不会没有征兆。人们已经知道几十种仪器记录到的前兆,其中有地面形变、岩石电阻率变化、地壳的物理化学特征、地下水流量及地下水中某些成份,如氦、氡和其它元素的浓度等。这些前兆中有一些在震前几个月可以记到,其它前兆可在临震前观测到。然而,有许多前兆几乎总是构成各式各样的、非常复杂的图象。某些前兆是在很大范围内记录到的,并非总能成功地预测未来的热点——地震震中。未来地震孕育的一切图象,通常就象把原文已精心地编成密码  相似文献   

18.
质疑了"前兆异常"原定义存在的与观测资料和预测实践不符合的缺陷,给出了异常、前兆及干扰的新定义。"异常"与"前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异常不仅与地震有关,而且与地壳构造变动和相关自然现象也有关;地震前兆则是系由多种内因性和外因性异常构成的预测信息体系;干扰因素仅是偶然的、局部的人为因素。讨论了新老定义之间的差异、新定义的事实依据、地下水等手段今后需解决的关键性任务、现实地震预测能力的有限性等问题;提出了我国地震预报工作的重点应做"战略转移",并且需对我国几十年地震预报探索的科学思路、积累震例、预报实例和研究成果做"再清理"和"再研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地方地震工作是我国地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短临预报的监测、震情的动态跟踪、前兆观测方法的探索以及各种前兆信息的获取识别方面,具有专业地震队伍不同的特点、优势和不可的作用。地方地震工作还具有观测手段比较科学,布局比较合理,覆盖面广,接近震区,可补充专业台网不足等特点,因此已经成为整个地震系统中捕捉短临异常、实施短临预报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专业地震队伍一起密切配合,为综合防御和最大程度减轻  相似文献   

20.
地方地震工作是我国地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短临预报的监测、震情的动态跟踪、前兆观测方法的探索以及各种前兆信息的获取和识别方面。具有与专业地震队伍不同的特点、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地震工作还具有观测手段比较科学,布局比较合理,覆盖面广,接近震区,可补充专业台网不足等特点,因此已经成为整个地震系统中捕捉短临异常、实施短临预报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专业地震队伍一起密切配合,为综合防御和最大程度减轻地震灾害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