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石槽村井田内38个测温钻孔测温成果资料,得出石槽村井田恒温带的深度为60m,温度为14.8℃,井田内平均地温梯度为3.07℃/100m,并具有地温梯度值在背斜轴部高,背斜两翼低,断层稀少地带高,断层附近或断层较集中地带低的总体分布趋势,说明石槽村井田地温场的热源来自地球内部,并明屁地受构造控制。  相似文献   

2.
基于黔西补作勘查区32口钻孔的简易测温资料,分析了勘查区浅部地温场的基本特征。研究发现,区内地温梯度在0.98~3.25℃/100m,平均2.07℃/100m,总体上属于正常地温场范畴;平面上变化较大,局部存在低温异常,在垂向上随着孔底深度增大,各钻孔地温梯度总体上趋于增高,但与埋深之间关系相对离散,钻孔温度曲线表现为两种基本形式。研究认为,断层构造控制了地温场的分布,地温异常带的展布方向反映区域构造的基本轮廓;地下水动力场微弱,对地温场影响不甚明显;地层岩性及埋深影响地温场的垂向分布。  相似文献   

3.
顺和西煤矿区地温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顺和西煤矿区属华北地台型含煤沉积、石炭、二叠系为其主要含煤地层,山西组的二:煤层为主采煤层,埋深585~1585m。由于永城隐伏背斜两翼发育的次级宽缓褶曲及其高角度断层,控制着本区含煤地层的分布,故该矿区的地温亦受各种地质因素的作用与控制,表现为同一水平地层越老温度越高,背斜轴部地温和增温率均高于向斜轴部;中北部地温梯度较高,增温异常;南部、东北局部地温梯度较低,增温正常;地温梯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并在岩浆侵入地段与非侵入地段也有明显差异。地温随深度或煤层埋深的增大而增高。二:煤层除局部较浅地段为一级热害区外,二级热害区基本覆盖全区。  相似文献   

4.
研究区西部边界为龙潭沟断层(F_5),东部边界至经周断层,南部边界至嵩山背斜分水岭,北部边界至伊河断层(F_3)。该区地温场的平面特征是西部形成高温区,由此向东及东南方向地温和地温梯度值均表现为逐渐减低;垂向特征是随埋深加大地温升高,但热储层内垂向地温梯度值相对较低,而盖层垂向地温梯度值相对较高。影响区内地温场变化的主要因素为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盖层厚度及深大活动断裂。通过对区内地温场特征的研究,必然对今后合理而科学地开发利用洛阳地热具有更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开阳磷矿西翼矿区距息烽温泉仅4 km。从区域地质、水文地质、水化学特征分析了区内地热水的成因,认为区内热储层为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隔热盖层为下寒武统碎屑岩,高丰背斜为储热构造,兴隆断层为传热导水构造。区内地热水是在正常地温梯度的背景下,大气降水由中上寒武统至三叠系地层出露区入渗,经安清断层与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含水层相连通而发生深循环,在兴隆断层与隔热盖层的联合作用下,高丰背斜将1 800 m深度内的热量储集起来,使灯影组含水层出现异常地温梯度,从而在灯影组白云岩中形成地热水,热储温度可达65℃以上。  相似文献   

6.
毕节市金沙县安底镇位于安底穹隆轴部,在收集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地球物理勘探及地热井资料基础上,通过综合研究,分析了金沙县安底地区地热资源的形成背景、热储构造、赋存特征及热矿水成因。区内热储构造为安底穹隆,导热构造为龙井坝断层,属典型的"褶皱隆起断裂对流型"地热系统,大气降水沿北西、南东侧安底穹隆背斜翼部碳酸盐岩分布区断裂、构造裂隙,由北西、南东向背斜轴部进行深循环,地下水向深部下渗赋存于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中,不断与地壳地温梯度场热的交换,形成热矿水。  相似文献   

7.
地温是影响煤炭开采的重要地质因素之一。通过对新郑矿区911钻孔稳态测温及理论分析表明,911孔位于新郑矿区主体构造滹沱背斜的轴部,具有高热流、高梯度的温度分布特征。钻孔的温度分布主要受构造起伏的影响和地下水垂向对流的控制双重作用。矿区构造起伏使来自地壳深部的热流重新分配并向背斜轴部集中,从而导致911孔出现高热流高梯度的温度特征;地下水的垂直对流运动使钻孔的温度分布进一步产生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关中盆地中深层地热资源丰富,为关中地区冬季供暖提供了保障。作为深层能地热开发利用的示范项目,首次在西安凹陷中施工了2 000m以深的两对U型对接井,对接井水平段长200m,形成了闭式地埋管换热器,且静置时间超过2年,能够反映初始地温。地层初始地温是深层地热井换热能力计算关键参数,高精度的测量可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利用进口直读式热电偶测温探头,对上述2组对接井(4口)初始地层温度进行了测量,并利用线性回归的方法计算了地温梯度。结果显示,在垂向上和平面上,4口井地温都表现出高度的重合性,显示区内对接井地温和地下流场稳定,地热能开采潜力大; 4口地热井单井地温梯度变化范围为3. 45~3. 47℃/hm,平均3. 46±0. 01℃/hm,地温梯度异常是由于关中盆地地壳厚度较薄,以及相对高的地幔热流的热传导和深大断裂沟通的水体热对流相互叠加造成的;蓝田-灞河组分布稳定、富水性好、渗透率高和导热性强,为区域稳定的热储层,根据地温和地温梯度的变化规律,建议区内对接井对接层段为1 866m以深的蓝田-灞河组,以保证最大的换热效率和持续稳定的热源;通过测井资料验证,对接井在1 500~1 600m存在地温异常,与地层地下水活动和地层含砂量高相关。  相似文献   

9.
实测丁山1井测温曲线显示:温度向井底持续升高,井口温度25℃左右,井底温度107.5℃。温度曲线在1 000~3 000 m深度范围内出现"上凸"的扰动现象。现今平均地温梯度纵向上分段明显:三叠系及二叠系地层平均地温梯度为23.94℃/km;志留系和奥陶系地层平均地温梯度较大,为37.27℃/km;寒武系地层平均地温梯度较低,为16.65℃/100m。根据地温梯度分段性特征与地层热导率、地层岩性的相关性分析认为地下流体垂向上升运动造成了温度曲线扰动。进而推断出下奥陶统—中寒武统的地层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而中奥陶统—志留系的地层则具有良好的封堵性,而这种上盖下储的地层组合,对油气成藏较为有利,反映了川东南地区下组合良好的油气储藏条件。  相似文献   

10.
北京某垂直地埋管区地温场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地埋管换热区地温垂向深度及平面展布特征,在室外分别布设了U型垂直地埋管和深度不等的观测孔,在典型深度安装了地温传感器,利用2期采暖及间歇期地温数据分析了地层背景温度、换热区及观测区地温变化。垂向上,在地埋管换热区内,恒温带以上地温受气温与埋管换热的综合影响;变温带地层各深度地温降幅与埋深呈正相关,最大换热深度120 m处降幅达5℃,原始地温是不同岩性地层温度降幅中较之岩土导热性及赋水性更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平面上,距地埋管5 m内的地温经取热后呈不同程度的降低,埋管换热监测区温降幅度约0.6℃,最大降幅并不固定于某一深度;距埋管距离越小,地温开始降低的时间越早,降低程度越大,且越难以恢复。  相似文献   

11.
磁西三号勘查区详查阶段钻孔全部进行了井温测量工作,发现区内2、4号煤层处在高温热害区内,且同一水平地温变化较大,2号煤层-800m水平地温最大差值为5.1℃,显示勘查区可能存在地温异常。通过对钻孔测温资料的分析研究,确定本区地温梯度在1.8~2.6℃/100m,与峰峰矿区基本一致;高温区的出现是由于煤层埋藏深度加大和岩浆岩侵入带来的附加热效应而导致地温增加。结果认为,本区为正常地温背景下的高温热害区。  相似文献   

12.
张伟 《地质与勘探》2020,56(4):802-808
利用新安煤田5个矿区的测温数据,分析了该煤田中深部地温场的分布、热演化、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经统计分析,整个研究区的地温梯度值介于1.24~3.24℃/hm之间,极小部分属高温异常区,大部分为正常地温区。在纵向上,地层温度与埋深呈现正相关性,且线性关系明显,充分体现出传导型增温特征;地温梯度则大致以400~600 m深度为分界线,该深度以浅的地温梯度值较为分散,且与地层深度呈负相关性,超过该深度以后地温梯度值变化幅度极小。在平面上,研究区地温梯度的整体分布规律为北低南高。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研究区地温场分布的主导因素为地质构造,其次为岩性变化及地下水活动。  相似文献   

13.
流体包裹体在建立四川盆地古地温剖面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一刚  余晓锋 《地球科学》1998,23(3):285-288
根据四川盆地沉积-埋藏史、主要地热事件、井下R0部面及钻井测温资料的综合分析,应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资料推算了四川盆地中部各地质时期地层的古地温,并建立了古地温梯度表,用此表可计算四川盆地各地期地层古地温。根据包裹体均一温度确定的古地温表明:四川盆地地层地温梯度由古至今逐渐降低,现今地温状况对古地温状况有明显的继承性。东吴运动(地裂运动)峨嵋山玄武岩大规模喷溢时期是盆地地温梯度最高时期,推算其地温  相似文献   

14.
潘三矿位于淮南煤田潘谢矿区东区,潘集背斜西段南翼。根据对矿区内15个测温钻孔的研究,发现该矿存在着明显的地温异常。在纵向上,表现为地温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并呈现良好的线性趋势,具有传导型增温特点;在横向上,受构造控制作用和上覆松散层厚度影响,靠近背斜轴部和松散层较厚的地方,地温梯度相对较高;岩浆岩的侵入和地下热水的运移也对地温有一定的影响。总体上,研究区地温受构造控制作用明显。该研究对矿区的热害预防提供了基础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5.
雄安新区地热资源丰富,本文通过对地热井资料的收集分析,并对单井地温梯度值进行计算,结合区域资料,编制本区盖层地温梯度等值线图,并分析了地温梯度值纵横向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本区地温梯度值基本上都在3.0℃/100m以上,局部达到6.0℃/100m;平面上,地温梯度值总体特征是北高南低、中间高两侧低的特点;纵向上,盖层地温梯度值高,热储层内部地温梯度值低;其地温场的变化主要受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盖层、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控制,其中由于地质构造的影响,加上岩石热导率之间的差异,造成来自地幔的热量向上传递过程中重新分配,向背斜核部集中,导致盖层局部地温梯度值高。  相似文献   

16.
潘集矿区深部勘查区是淮南煤田未来主要的接替资源地,但煤炭深部开采必然会面临严峻的地热地质问题,而前人对该区的研究多局限于浅层地温资料的预测评价,制约了对深部地热条件的认识。为此,此次依据潘集矿区深部最新的地面钻孔井温测井数据,结合浅层地温和井下巷道岩温测试等相关地质资料,研究该区现今地温场特征,并从多方面分析地质构造对该区地温场的控制作用。研究成果表明,在垂向上地温与深度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地温梯度整体上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平面上地温梯度介于20.9~36.2℃/km之间,平均值为26.7℃/km,总体上呈由潘集背斜核部向两翼和外围逐渐降低的趋势。该区现今地温场主要受潘集背斜的构造控制,导水断层也是该区局部地温异常的主要原因之一,岩浆岩的放射性生热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煤系岩层的生热结构。  相似文献   

17.
《地学前缘》2017,(1):257-264
松辽盆地白垩系大陆科学钻探松科2井设计井深达6 400m,是东亚地区最深的科学探井。松辽盆地地温梯度高,深层孔隙流体压力组成与分布十分复杂,因此准确预测地层温度和压力,对整个钻探工程至关重要。通过对松科2井井区探井测温、试油数据的整理分析,探索目的层地温、地温梯度、地层压力与深度规律,对井底温度进行预测,并对主要目的层地层压力和地层破裂压力进行分段预测。利用深度与地温关系、深度与地温梯度关系和深井对比等方法,综合预测6 400m井底温度为238.83~265.11℃。利用松科2井井区地层压力与深度关系,破裂压力系数平均值和DrillWorks软件计算结果,综合预测营城组、沙河子组、火石岭组-井底地层压力分别为30.54~37.72、33.22~59.52和59.52~67.18 MPa,地层破裂压力分别为52.35~58.62,61.88~105.68和104.57~118.03 MPa。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新生界地温梯度变化范围2.0℃/100m~4.0℃/100m,总体分布具有由山前至平原,地温梯度渐增,局部存在地温异常,沉积盆地内凸起区大于凹陷区的特点。不同埋深的地温,总体具有由山前向东部平原或盆地边缘向盆地内部渐增的变化规律,高温区往往位于断裂构造发育部位或构造单元的交汇部,地温场成因受所在位置、区域构造、地层组合、岩浆活动及地下水活动的密切影响。  相似文献   

19.
研究区位于邢台市北部,属高温地热显示区。为了解区内地热田的热储基本特征,通过采集区内11组水化学样品分析可知,研究区水化学类型较复杂,背斜轴部区地热水循环较慢、可视为"静水",背斜两翼区地热水循环较快。地下热水中Cl与Li的正相关性,显示地热流体可能来源于深部;与Sr相关性较差,表明研究区地下水的盐分可能主要来自于深部热液;与Si O2、温度的正相关性更进一步印证了研究区地热为深部热源。经阳离子地温计与二氧化硅地温计估算各热储温度为69~87℃。基于综合分析,背斜轴部异常区热水可更新性较慢,地下热水开发利用应合理规划,但深部可能存在干热岩资源。  相似文献   

20.
漳州热田温度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漳州热田属对流型地热田,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目前所见温度最高(90m深处121.5℃)的一个。温度场研究表明,热田中心区具有最高温度和最大的地温梯度,此乃漳州盆地的排泄区。在盆地补给区,由于岩体中的热量被冷的地下水“冲刷”带走,该区见到低地温和低的地温梯度。显然,漳州热田温度场与盆地地下水活动密切相关。在分析研究152个钻孔测温资料的基础上,本文着重讨论了地下水的垂向和水平运动对热田温度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