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邵轩 《现代测绘》2013,36(3):50-51,59
近年来GIS技术高速发展,由于其在空间模型的建立、计算速度、数据的存储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因此在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应用广泛。土地复垦工作利国利民,但存在重数量、轻质量、忽视生态保护等错误倾向,如何高效做好复垦监管工作关系到土地复垦工作的成败。因此,本文探索利用GIS的特点,将GIS技术融合至土地复垦耕地质量评价中,大幅的提高评价工作的效率,保证验收工作的高效、准确和可持续。  相似文献   

2.
全域综合整治背景下的宅基地复垦项目审查是保证复垦项目合法性合规性的有效手段,针对当前宅基地复垦项目审查效率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遥感影像的农村宅基地复垦项目立项真实性审查方法。首先以重庆市农村宅基地复垦项目为例,建立宅基地复垦项目立项真实性审查模型,利用改进的U-Net模型准确提取建筑物,然后与复垦红线叠加实现复垦项目真实性的智能审查。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审查复垦项目真实性,对优化土地结构、促进土地流转、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全域综合整治背景下宅基地复垦项目真实性审查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废弃砖瓦窑厂土地复垦技术包括工程复垦和生物复垦,在具体实施复垦方案时,要遵循生态学原理。工程复垦阶段,除了使被破坏土地恢复到可供利用的物理状态,还要考虑改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生物复垦阶段,要按照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原理、生态结构稳定性与功能协调性等原理,采用施肥法、绿肥法、微生物法、管理法恢复土壤肥力与生物生产能力。淮安市淮安区范集镇大花村在废弃砖瓦窑厂土地复垦项目中,依据生态学理论,因地制宜,采取适宜的方案进行土地复垦,实现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
鉴于目前我国矿山土地复垦项目投资缺乏相应标准和依据,为制定矿山土地复垦项目相关投资标准作准备,方便矿山土地复垦工程建设管理和合理确定工程造价,本文采用系统论方法、对比分析法、演绎与归纳相结合的方法,按工程建设项目的组成,将建设项目整体进行科学分解,划分为若干单项工程、单位工程,每个单位工程又划分为若干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的结构。最终将矿山土地复垦项目划分为工程措施、生物与化学措施两大部分。根据两大复垦措施的特点并遵循工程项目划分的要求,逐步深入、细化后构建为一、二、三和四级项目。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国范围内土地复垦工作的广泛开展,对于土地复垦项目的评价变得越来越重要。通过选取实验区域,获取实验区的相关实地数据及遥感影像,研究处理和解译实验区遥感影像,对影像进行分类处理,提取了土地复垦项目的工程量指标,并对其进行精度分析,建立了土地复垦项目的工程量评价体系,结果与实地数据一致,说明遥感评价方法具有实际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传统的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方法受人为主观影响较大的问题,该文通过分析神经网络结构、计算流程及误差传递规律,建立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输变电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模型;然后根据土壤等级7个评价参数的特点确定输入层神经元数为7,根据土地复垦成4类的特点确定输出层神经元数为4,根据经验公式确定隐含层神经元数为9;配置成7-9-4的网络结构,采用Levenberg-Marquardt快速学习算法对网络进行训练、测试及矫正;最后采用输变电线路具有代表性实测样本对该算法进行验证。实验表明经过神经网络识别的土壤等级与实际综合评估土壤等级相符,说明了BP神经网络在输变电土地复垦项目中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国土资源通讯》2013,(1):22-2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56号《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已经2012年12月11日国土资源部第4次部务会议通过,现予以发布,自2013年3月1日起施行。部长徐绍史2012年12月27日(2012年12月11日国土资源部第4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证土地复垦的有效实施,根据《土地复垦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土地复垦应当综合考虑复垦后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生产建设活动造成耕地损毁的,能够复垦为耕地的,应当优先复垦为耕  相似文献   

8.
胡静  金晓斌  丁宁  周寅康 《测绘科学》2013,38(1):166-167
本文根据复垦利用流程及复垦业务功能需求,结合组件式GIS集成开发技术,基于VS2008与Arc En-gine平台,采用SQL Server 2005数据库设计并开发了高速铁路大临设施用地复垦利用辅助决策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复垦方向优化过程的自动分析、复垦利用参数的动态设定、复垦工程量及投资的自动计算,并在京沪高铁江阴制梁场得到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矿区土地复垦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ArcGIS Engine9.2,将GIS技术、组件式开发技术和土地复垦规划专业知识相结合,实现了土地复垦规划的数据管理、空间分析、专业模型以及分析结果的可视化表达。建立矿区土地复垦决策支持系统,有助于提高规划的效率和科学性,对促进土地复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微生物复垦是矿区生态重建的有效途径。遥感技术特别是高光谱遥感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微生物复垦后植被的生长状态和土壤性状改良的实时信息,为评估微生物复垦技术对矿区土地恢复和生态重建的作用提供了技术支撑。概述了遥感技术在矿区植被恢复、矿渣石排土场复垦、采矿沉陷地复垦和复垦区重金属污染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和研究现状,以及微生物技术在改良煤矸石环境、治理采矿沉陷地和修复重金属污染场地中的作用和研究现状,分析了遥感技术应用于监测微生物复垦效果的理论依据,并讨论了今后遥感技术在微生物复垦中的应用潜力,以期为未来快速、准确、无损地监测微生物复垦植被的生长状况提供新方法,并为评价微生物技术在矿区生态重建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针对现有矿区土地复垦管理系统普遍采用文本+图件管理模式的不足,以ArcGIS为基础,采用B/S模式,基于SOA建构,完成系统的总体设计、数据库设计,建立复垦规划数据库和矿区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综合利用Silverlight与GIS技术,自主开发皖北煤电集团土地复垦信息系统,在地图界面下实现矿区土地复垦规划信息的可视化管理,为矿区土地复垦规划科学决策、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提供信息支撑。  相似文献   

12.
以富锦市为研究区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土地资源学、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知识,并结合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对该区域垦区与农区的耕地配置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着重从垦殖率、耕地内部数量结构、空间分布特征、斑块特征、居民点等方面探讨二者耕地配置模式的异同。结果表明:农区垦殖率为81.94%,高于垦区的70.64%;农区的水田、旱地面积相差悬殊,旱地面积接近于水田的7倍;农区、垦区水旱混合区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13.28%和36.15%;农区水田斑块为10.81ha,小于垦区的21.38ha。最后为土地整治项目提出了一些参考建议,旨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土地平整工程是土地整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土方量的计算则关系到土地平整的投资与预算,因而快速准确地计算土方量意义重大。本文以传统的方格网法计算土方量作为研究对象,利用MapGIS DTM分析模块中对数字高程模型的空间分析功能和Microsoft Excel方便的统计功能,从而实现土地平整中土方量的快速计算及自动成图。利用这种方法,自动提取特定点的高程,减小了由手工计算而带来的人为误差,在确保计算精度的情况下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4.
地球重力场位系数模型可以用于计算局部重力扰动场元。然而随着地球重力场模型阶次的提高、局域重力场计算范围的增大,其计算速度往往不能满足工程需求。针对这一问题,在对位系数模型泰勒级数展开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向量运算、混合编程的方法,同时对连带勒让德函数Belikov递推方法中与经纬度无关的量进行了预先计算,有效提高了计算速度。提出的方法对于利用超高阶次重力场模型快速解算大范围、高分辨率重力场元数据以及累加求和计算具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动态矿区DEM生成方法及其在土地复垦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首先根据我国矿区土地复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通过研究提出"动态土地复垦"的概念,并确定了动态土地复垦方案制定的数据基础——动态矿区数字高程模型。动态矿区数字高程模型应该包含煤矿生产对地表的累积影响结果数据和地表的原始地形信息,开采沉陷预计结果可以提供前者,地面测量可以提供后者,经过数据处理可以按时间间隔生成描述塌陷区的一系列数字高程模型(DEM)(准动态),然后运用DEM的空间分析技术提取塌陷区在不同时间段的土地破坏类型、范围和位置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进行动态土地复垦方案决策数据的提取,经实例验证该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6.
Digging activities are considered the largest cause of damage to underground cables and pipelines. Contractors can reduce the risk through detection, which will cost time and thus money. In the Netherlands, maps are the prime source of information on the location of cables/pipelines and detection time strongly depends on whether maps indicate the presence of cables and pipelines. Poor quality maps can contribute to increased risk or higher risk avoidance costs. The objective of this article is to present a model for calculating the trade‐off between detection costs and risk in case of a hit and for calculating implications of over‐ and incompleteness of maps. The model aims to find the optimal detection time at which the sum of detection cost and risk is at its minimum. A case‐study showed that it is possible to parameterise the model with data collected from contractors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The case‐study provides a numerical example of calculation of the trade‐off between risk and detection costs and provides an example of calculation of costs of incompleteness. We conclude that the model contributes valuable new insight. However, more and location specific data are needed to enable operational use of the mod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