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通过成矿期方解石的C、O、Sr和含硫矿物的S、Pb同位素,成矿期方解石Sm-Nd测年研究,探讨白秧坪矿集区东矿带矿床成因。测试结果表明,白秧坪矿集区东矿带方解石δ13CPDB值变化范围-4.0‰~2.3‰,平均值-0.2‰,δ18OPDB值范围-27.2‰~20.4‰,平均值-14.1‰,δ18OSMOW值范围2.9‰~24.4‰,平均值16.4‰;方解石Sr同位素值变化范围0.707669~0.710115,平均值0.709320;硫化物δ34SV-CDT值分布范围-20.2‰~1.3‰,平均值约-8.8‰,天青石δ34SV-CDT值分布范围为17.1‰~19.4‰,平均值约18.0‰;Pb同位素测试结果中,206Pb/204Pb的变化范围为18.553~18.857,207Pb/204Pb变化范围为15.501~15.826,208Pb/204Pb变化范围为38.54~39.456;成矿阶段方解石Sm-Nd等时线年龄为29.5±1.7 Ma。对测试结果的研究表明,白秧坪矿集区东矿带碳质的来源较为均一,矿石中热液方解石碳质源自地层中碳酸盐岩溶解,成矿流体来自地层水和大气降水,属于盆地卤水流体系统;成矿物质硫来自海水硫酸盐的还原作用,成矿早期以有机质还原硫为主,成矿后期以生物还原硫为主;金属成矿物质来自沉积地层和盆地基底;测定白秧坪矿集区东矿带铅锌成矿年龄为29.5±1.7 Ma,与地质年龄限定的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2.
东秦岭钼矿带是我国最重要的钼多金属成矿带,近年来在东秦岭板厂地区取得了新的找矿突破。本文利用区域成矿动力学、硫化物的硫、铅同位素组成研究,结合成矿地质特征,对板厂铜钼多金属矿床成矿物质来源进行示踪,并以板厂矿床为基点总结东秦岭钼矿带的稳定同位素时空分布特征。板厂矿床12件硫化物样品δ(34S)范围为1.2×10-3~5.7×10-3,平均值0.6×10-3,与地幔(0±3×10-3)硫同位素值相近;东秦岭钼矿床δ(34S)位素值有随成矿时代渐新而逐渐升高的趋势,印支期钼矿床(221~226Ma)δ(34S)同位素值偏负,燕山期第一阶段钼矿床(138~151Ma)δ(34S)值由"0"值向正值变化,燕山期第二阶段钼矿床(113~131 Ma)δ(34S)值较高(平均4.93‰)。板厂矿床深部硫化物206Pb/204Pb值为17.121~17.798,207Pb/204Pb值为15.369~15.433,208Pb/204Pb值为36.867~37.485,具有明显的低放射性成因铅特征,其铅同位素组成与华北克拉通南缘的类熊耳群和太华群相似,幔源特征明显;浅部硫化物铅同位素值相对较高,206Pb/204Pb值为18.266~18.392,207Pb/204Pb值为15.560~15.622,208Pb/204Pb值为37.611~38.438,反映了造山带混合铅特征。板厂矿床形成于中国东部构造体制转折阶段,深部构造体制重新调整导致地幔物质上侵以及壳幔混合物的重新熔融,岩浆沿着深大断裂上涌,并将一定规模的含矿流体运移至浅部,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以及浅部流体的混合,成矿流体在最终构造薄弱带沉淀Cu、Mo等金属,形成板厂铜钼多金属矿床。综上,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东秦岭地区地幔熔体活动强烈,板厂铜钼多金属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以幔源为主,有少量壳源物质混入。  相似文献   

3.
通过研究小秦岭金矿田构造控矿和构造赋矿特征,总结了成矿与韧性剪切带的关系,肯定了小秦岭金矿为韧性剪切带控制的矿床。成矿的同位素年龄表明,同一矿床中同韧性剪切带成矿作用和后韧性剪切带成矿作用往往同时存在,矿床普遍具有叠加改造成矿的特征。区内成矿流体组分与地幔流体组成相似,成矿流体的H、O、S、C、He、Ar同位素组成显示其初始来源为地幔。由于区内后期剥蚀少,从而使主要矿体得到了保存。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矿化带深度往往相当大,甚至大于矿化带长度。近年来的接替资源勘查工作证明中深部矿体的存在,因此,小秦岭金矿深部具良好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4.
基于稳定同位素C、H、O、S和放射性Pb同位素的测试和分析,对大兴安岭南段敖仑花斑岩钼(铜)矿床成矿流体的来源进行了示踪,探讨了流体演化与成矿作用过程。新的稳定同位素数据显示:敖仑花矿床成矿热液具有混合来源性质;脉石矿物石英中流体的C、H、O同位素和矿石硫化物的S同位素组成指示成矿络合剂主要来自地幔,同时在热液期经历了地壳流体参与的过程;辉钼矿中放射性成因的Pb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物质(Mo)主要来自造山带物质,部分来自深部幔源。根据H、O同位素组成变化和已有流体包裹体资料,认为敖仑花矿床早、中阶段两次矿化的成矿机制不同:早阶段金属矿化主要与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的流体混合有关,而中阶段大规模成矿作用主要是由流体沸腾所致。综合区域地质演化认为:敖仑花矿床是大兴安岭南段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演化为弧后伸展背景、陆内造山带物质重新活化、壳幔岩浆-热液相互作用的产物,同时暗示壳幔作用强烈的地区利于内生金属矿床成矿。  相似文献   

5.
里伍式富铜矿床同位素示踪及其成矿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笔者在分析江浪变质穹隆成矿地质构造背景、含矿变质岩系以及矿床成矿特征的基础上,采用Si、Pb、S等同位素示踪和Ar-Ar同位素等定年方法,分别对不同类型的矿石进行了同位素示踪,并对改造期形成的团块状矿石进行了定年。笔者通过研究认为,该类型矿床的Si、Pb等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江浪变质穹隆含矿变质岩系;而矿床中的硫则主要来自于该岩性段中前变质的火山物质。同时,根据硫同位素组成在不同矿石类型的分布规律,判断含矿变质岩系曾经历过区域变质作用、成穹过程中所产生的塑性流变和流体作用等,对其进行了强烈的改造,从而形成富铜矿床。  相似文献   

6.
<正>拉木由塔锑(金)矿床隶属西藏自治区错那县区卓木乡,位于错那县北65 km处,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块中东部康马-隆子褶冲带库曲-卡达褶断束。本文拟在区域地质、矿床地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矿床的C、H、O、S、Pb等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对矿床的成因和成矿过程进行探讨。1成矿地质背景研究区位于北喜马拉雅板片洛扎生长断裂的北侧。北喜马拉雅(特提斯喜马拉雅)呈东西  相似文献   

7.
东秦岭钼矿带是中国最主要的钼矿带,钼矿呈近东西向展布。钼矿以斑岩型为主,从南到北,钼矿带钼矿大体有斑岩Cu-Mo矿、斑岩Mo矿、斑岩Au-Mo矿分带的趋势,与从俯冲带到克拉通边缘斑岩Cu矿、斑岩Cu-Mo矿、斑岩Mo矿依次发育的分带现象相似,表明钼矿的形成与扬子地块向华北地块俯冲有关。根据钼矿Re-Os年龄资料统计钼矿分为~220Ma、~140Ma和~110Ma三期,其成矿动力学背景分别为碰撞造山、碰撞造山后伸展和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钼矿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83℃~424℃;平衡盐度介于0.61%~42.5%。流体包裹体水的δD介于-100‰~-40‰,δ18OH2O介于-4.3‰~8.7‰;且从成矿早期到晚期流体包裹体水的δD和δ18OH2O分别变小,表明钼矿的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后期有大气水的加入。东秦岭钼矿的铅同位素为206Pb/204Pb=17.12~17.89、207Pb/204Pb=15.23~15.70、208Pb/204Pb=37.57~39.10,与区域下地壳铅同位素一致;小斑岩体的Sri=0.705~0.714,δ18O=7.2‰~12.1‰,与I型花岗岩的锶、氧同位素相一致,表明钼矿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下地壳。东秦岭钼矿带的钼资源总量占中国钼资源的51%以上,美国克莱马克斯-亨德森钼矿带(Climax and Hender-son)的钼资源总量占美国钼矿资源的42%以上,美国和中国的钼资源在世界上的排名分别为第一和第二位,两钼矿带是世界钼资源高度集中的两个区域。克莱马克斯-亨德森钼矿带位于美国中西部、美洲克拉通西缘;钼矿主要形成于33~18Ma,稍晚于拉腊米(Laramide,75~54Ma)陆内造山运动;钼矿形成于碰撞造山后伸展环境。东秦岭与克莱马克斯两钼矿带相比:1)两钼矿带都位于克拉通边缘;2)两钼矿带的钼矿化都形成于陆内碰撞造山之后的伸展环境,与成矿有关的岩体都为花岗斑岩小岩体;3)两钼矿带钼矿的辉钼矿平均丰度分别为0.073%~0.140%和0.171%~0.264%,东秦岭钼矿的丰度明显较低;4)两钼矿带钼矿的辉钼矿成矿温度分别为300~400℃和460~600℃,东秦岭钼矿明显较低,反映与其成矿有关的岩浆的侵位深度较浅。通过两钼矿带间的综合对比得出:克拉通边缘经历陆内碰撞造山作用后在伸展环境下有利于斑岩钼矿的形成;与钼矿有关的小斑岩体岩浆的侵位深度影响钼矿中辉钼矿的丰度,岩浆的侵出深度越深其钼矿的辉钼矿品位越高。  相似文献   

8.
秦岭与滇黔桂地区卡林型金矿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滇黔桂与秦岭地区是中国卡林型金矿两大集中分布区,选取了两大矿集区30余个典型的矿点,对两大矿集区的矿床地质、稳定同位素(O、D、C、S)、Pb同位素、稀土元素和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系统对比,探索了各矿集区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及其地质制约,两大矿集区卡林型金矿特征具有相似点,成矿时间主要集中在100~200 Ma之间,赋存围岩较为广泛,成矿流体具有混合性、以大气降水为主,成矿物质总体来源干围岩,控矿构造以压扭性为主,成矿条件为浅成、中低温、高硫低氧的中酸性环境.由于秦岭地区处于板块边缘,流体、物质成分来源相对较为复杂,深部流体参与成矿的特征明显;而滇黔桂地区为板块内部矿集区,流体、物质成分来源相对较为单一,成矿温度相对较低;区域成矿特色的差异是由其所处构造地质背景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东秦岭钼矿的主要类型、成矿特征和成矿时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凤军  肖荣阁 《矿产与地质》2009,23(6):500-506,513
东秦岭钼矿带是中国著名的钼多金属成矿带,也是中国最大的钼矿基地与重要的矿集区之一。本文根据矿床成因、控矿构造、矿石成分及结构构造等,把东秦岭钼矿床分为两组八大类:斑岩.接触带型矿床、矽卡岩型矿床、斑岩-矽卡岩型矿床、斑岩一爆破角砾岩型矿床;破碎带型矿床、石英脉型矿床、韧性剪切带型钼矿床和碳酸盐脉型矿床,丰富了河南省内钼矿的类型。并选取有代表性的矿床进行了成矿地质特征和成矿时代研究,认为东秦岭钼矿的成矿年龄从1884±210Ma~106.89±2.14Ma,把成矿时代空间从中生代扩展到了早元古代。  相似文献   

10.
水地沟金矿是河南省北秦岭高庄-二郎坪金多金属矿成矿带内新发现的金矿,为探讨其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物质释放机制,对水地沟金矿矿石进行了S、Pb同位素分析。4件黄铁矿样品的δ~(34)S值介于0. 5‰~4. 5‰,平均值为2. 5‰,具有塔式分布特征,峰值在2‰~4‰之间,显示幔源硫特征。7件样品的~(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的比值范围分别为15. 80~18. 32、15. 11~15. 68和35. 17~38. 39,它们的μ值、△α值、Δβ值和Δγ值的范围依次为8. 97~9. 85、32. 93~74. 31、-1. 98~30. 64和4. 10~50. 61。在~(206)Pb/~(204)Pb-~(207)Pb/~(204)Pb比值图解中,水地沟金矿样品点位于下地壳铅演化趋势线和上地壳铅演化趋势线之间,在~(206)Pb/~(204)Pb-~(208)Pb/~(204)Pb比值图解中,它们集中于上地幔和造山带铅演化趋势线两侧,铅同位素Δβ-Δγ图解表明它们位于地幔Pb、上地壳Pb和上地壳与地幔混合的俯冲带Pb三个源区内。S、Pb同位素特征表明水地沟金矿成矿物质来源于上地幔-下地壳,成矿过程中有上地壳物质加入。水地沟金矿床的形成与北秦岭燕山期陆内(板内)造山过程密切相关,它是区域岩石圈拆沉作用的产物。在这一区域岩石圈灾变过程中,不仅使水地沟岩石圈-软流圈系统内不同源区的流体混合,造成了"宽泛"的S、Pb同位素示踪结果,而且有利于深部流体的大规模快速释放,说明水地沟金矿及其邻区具有大的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11.
魏新良  景山  孙学娟 《江苏地质》2019,43(4):573-583
栖霞山铅锌矿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东部,是我国东部最大的铅锌矿床。通过矿区接替资源勘查,在深部取得重大突破,主矿体控制深度由-650 m延深至-1 079 m,且在深部发现了绿帘石、透闪石、透辉石等矽卡岩蚀变矿物。结合最新成果,从控矿地质因素、矿体地质、成矿元素的空间分带特征等入手,全面总结了矿床地质特征。通过分析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中S同位素组成,发现黄铁矿中的硫来源于沉积岩和岩浆,而闪锌矿、方铅矿和黄铜矿中的硫来源于岩浆;硫化物中Pb同位素的分布特征指示矿石铅主要来源于上地壳与地幔混合;碳酸盐矿物C、O同位素组成反映成矿流体与岩浆热液的亲缘关系;H、O同位素特征反映成矿流体主要为深部岩浆期后热液,并有大气水的加入。综合地质与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对栖霞山铅锌矿床的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湘西北铅锌矿床碳氢氧同位素特征及成矿环境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杨绍祥  劳可通 《矿床地质》2007,26(3):330-340
文章简要介绍了湘西北铅锌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铅锌元素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和岩石中的分布情况,并通过研究湘西北铅锌矿床中的洛塔、花垣、凤凰3个铅锌汞矿床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阐明了未蚀变的围岩(正常灰岩)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轻微蚀变灰岩的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及方解石脉的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根据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流体包裹体的一般特征进一步探讨了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如成矿过程中的成矿温度、成矿压力、盐度、成矿流体的化学性质、成矿流体的pH值和Eh值,并试尝提出了湘西北铅锌矿床的成矿模式。认为湘西北铅锌矿床属于密西西比型矿床。  相似文献   

13.
张涛  张德会  杨兵  张辉  喻晓 《地质学报》2015,89(2):355-364
西秦岭同德—泽库多金属成矿带是青海省重要的矿产集中区之一,位于西秦岭北缘斑岩-矽卡岩型铜、钼、金成矿带的最西端。江里沟矿床是该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一个典型的斑岩型-矽卡岩型铜钨钼矿床。本文利用Re-Os同位素定年方法对江里沟铜钨钼矿床进行了成矿时代测定,获得了5件样品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范围为219.5±3.1~222.2±4.0Ma,等时线年龄为224.3±7.3Ma。矿区二长花岗岩SHRIMP锆石UPb年龄测定结果表明岩石存在两个期次结晶年龄232±4Ma和214±4Ma,矿区花岗岩可能是两个期次岩浆活动的产物。根据斑岩型矿床矿化晚于成矿母岩的特征,认为江里沟矿床成矿时代属晚三叠世,与矿区232Ma期次的岩浆侵入活动关系密切,成矿晚于成岩约8Ma,成矿与成岩时代基本一致,是西秦岭印支期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本次研究可以大致确定岗察复式岩体周边矿床成矿时限为243.8~214Ma,与区域西秦岭—东昆仑三叠纪构造岩浆作用和成矿时代一致,构成西秦岭北缘斑岩-矽卡岩型铜-钼-金成矿系统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小东大沟金矿床位于华北板块北缘东段王家店-天合兴多金属成矿带内,矿体的产出受断裂构造控制,与花岗斑岩、闪长岩等脉岩关系密切.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主成矿阶段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180~240℃)、低盐度(8%~11%)和低密度(0.92~0.98 g/cm3)的特征.氢氧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为地幔初生水,后期混入大气降水.硫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硫源为岩浆硫.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分析测试结果,认为小东大沟金矿床的形成与滨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形成的陆缘岩浆弧活动有关,为中低温热液脉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卡尔却卡铜多金属矿床的物质来源, 探讨其成岩、成矿机制, 通过现场调查, 结合矿床地质成矿条件, 对矿区典型的岩浆岩、围岩及矿石进行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分析及S、Pb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 矿区岩体属中酸性岩, 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 源于深部, 上侵时受地壳混染, 具同源特征.不同地质体稀土配分曲线均为右倾轻稀土富集型, 岩浆岩、矽卡岩和矿石为同一成矿系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显示矿区花岗岩产于火山弧环境.矿石硫同位素δ34SCDT值为4.4×10-3~11.0×10-3, 处于岩浆硫跟围岩混合硫范围内, 成矿物质具多源性.矿石铅同位素Th/U值范围为3.46~3.69, μ值为9.46~9.52, 均低于9.58, 介于地壳与原始地幔值之间, 反应矿石铅具深源铅和壳源铅特征.铅同位素特征参数示踪、构造模式示踪和Δβ-Δγ图解示踪的结果表明: 铅来源与岩浆作用有关, 以壳源铅为主并混合少量深源地幔铅.总结矿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 少量来源于周围地层.矿区岩体成矿演化过程复杂, 在岩体中形成斑岩型铜、钼矿化, 在与碳酸盐岩接触带形成矽卡岩型铅、锌矿化, 及至后期热液作用形成中低温热液脉型金矿化, 是一个多因复成矿床.   相似文献   

16.
多不杂铜矿床的发现是西藏地质找矿工作取得的重大突破,前人对其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始终未能合理解释该矿床的形成过程,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源认识上存在争议。本次研究指出了前人在多不杂铜矿床成因机制认识中存在的问题,并测试了岩矿石及单矿物的硫铅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矿床中硫主要来源于深源岩浆,幔源岩浆和流体在参与成岩成矿过程中伴随岩浆结晶成岩交代岩石而致自身流体性质演变,进而引发壳幔物质混染;铅同位素具有由岩浆作用形成的地壳与地幔混合的俯冲带铅的特征,伴随着含矿地幔流体的上升侵位,不可避免的混染了地壳铅,导致了多不杂铜矿床铅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综合分析认为该矿床的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地幔,成矿动力主要来自深部地质过程,矿床的形成与地幔流体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7.
西藏则不吓铅锌矿床位于冈底斯成矿带北缘西部,矿体主要赋存于古近系林子宗群典中组火山碎屑岩中。在分析成矿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该矿床矿石硫、铅同位素组成特征,探讨其成矿物质来源。结果表明,则不吓铅锌矿床金属硫化物样品的δ34S值变化于-0.6‰~2.7‰之间,变化范围较窄,具有明显的塔式分布特征,显示硫来源较单一,具有岩浆硫的特征,可能与区内花岗斑岩及深部相关的隐伏岩体有关。矿石铅的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同位素比值十分稳定,变化范围较小,具正常铅特征;根据铅同位素μ值(9.61~10.0)和构造演化模式图投图结果,反映该矿床矿石铅主要来自于上地壳物质。结合区域成岩成矿事件和矿区地质特征,认为该矿床成矿物质很可能来源于印亚大陆主碰撞时期上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中酸性岩浆。  相似文献   

18.
大邓格金多金属矿床是胶东半岛唯一的一个金、银、铅、锌、铜共生的多金属矿床。与胶东金矿床主要分布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的胶北地体不同,大邓格矿床处于苏鲁-大别造山带最东端的威海超高压变质带。准确限定大邓格矿床的成矿年龄和成矿物质来源对深入理解胶东晚中生代成矿作用及构造背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大邓格金多金属矿床主成矿阶段矿石中的黄铁矿开展Rb-Sr同位素定年和原位硫同位素及微量元素分析,以此限定成矿时限、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机制。结果显示黄铁矿Rb-Sr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109.8±1.7Ma(MSWD=1.4),与该区域的钼、铜等有色金属矿床成矿时代一致,略晚于胶东大规模金矿爆发的时代(~120Ma)。主成矿阶段的硫同位素在-1.20‰~6.65‰之间,平均值为5.31‰。黄铁矿中富集Cu、Pb、Zn、Co、Ni等亲硫元素和铁族元素,Co/Ni比值介于0.03~1.36之间。大邓格金多金属矿床在空间上产于伟德山岩体的崮庄岩石单元外围,且成岩、成矿时代一致,表明二者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综合分析认为,胶东早白垩世成矿作用受控于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华北克拉通破坏有关的热隆-伸展构造环境,俯冲板块向东后撤造成了西早东晚的区域成矿时间差异。  相似文献   

19.
It has long been a controversy about the source of ore-forming materials of Au-Ag polymetallic deposits both in metallogenic theory and in ore-searching practice. In terms of a large wealth of the isotopic statistics data from Indosinian-Yanshanian endogenic ore deposits in northern Hebei (generally referring to the areas along the northern part of Taihang Mountains and northern Hebei, the same below) ,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ore-forming materials came from the deep interior of the Earth, which had migrated through plumes to the Earth surface while ex-perienced multi-stage evolution and then emplaced progressively in favorable structural loci to form ores. Their isotope data show that 559 sulfur isotopic data from 40 ore deposits are, for the most part, within the range of -5‰ -5‰, with a high degree of homogenization, indicating that the sulfur is derived mainly from magma; 200 lead isotope data from 37 ore deposits indi-cate that the ore-forming materials are principally of mantle source though some crust-source ma-terial was involved; 96 oxygen, hydrogen and carbon isotope data from 34 ore deposits illustrate that the ore-forming fluids are dominated by magmatic water while other sources of water would be involved. It may therefore be seen that the formation of endogenic deposits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strata .  相似文献   

20.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是中国近年来发现的特大型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之一,其产出的环境和形成机理为国内外矿床学家所关注。对甲玛铜多金属矿床中代表性岩(矿)石样品进行了S、Pb、H和O同位素分析,并从成矿系统中“源”的角度对其变化规律和成因意义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甲玛铜多金属矿床的围岩和矿石中δ34S值变化于-4.9‰~0.5‰,在硫同位素直方图上呈塔式分布,成矿热液δ34SΣS在0值附近,与矿区内斑岩体的δ34S组成(-0.2‰~-0.7‰)十分接近。表明了矿石中硫的来源单一,主要来源于岩浆。矿石铅同位素变化范围较大,明显分为两组:第一组样品富放射性成因铅,其206Pb/204Pb变化范围为18.603~18.752,207Pb/204Pb变化范围为15.610~15.686,208Pb/204Pb变化范围为38.910~39.135;第二组样品具有低放射性成因铅特征,其206Pb/204Pb变化范围为18.130~18.270,207Pb/204Pb变化范围为15.470~15.480,208Pb/204Pb变化范围为38.140~38.850。各同位素比值相对稳定,变化范围较小。将含矿斑岩的岩石铅与矿石铅进行综合投图,两种类型的铅并非单阶段正常铅,而是混合铅,有放射性成因铅的加入。可能存在不同的源区或在演化过程中有不同源区物质的混入。氢氧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氢同位素的来源主要为深部的花岗岩体,而氧同位素由于后期大气降水增多、水/岩比值升高,导致含矿石英脉中δ18OH2O降低。因此推断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早期以深源流体为主,随着成矿过程的演化,大气降水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