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文博 《地理教学》2021,(13):26-29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其内涵包括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问题链条,在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课中,以青藏高原为例,分析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体现要素关联;分析青藏高原隆升对周边区域产生的影响,体现时空角度下地理事象的统一演化;分析青藏高原卓乃湖决堤的前因后果及人为干预,体现地方或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外界干扰的整体响应.  相似文献   

2.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在高中地理新课程必修教材体系中,必修一侧重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必修二侧重人类活动及其影响,必修三是在区域背景下探讨人地关系,不仅把必修一和必修二相关内容有机的融合进来,而且为区域的开发和保护提供了一个宏观框架。教师可以利用必修三的教学,强化区域地理背景知识、构建地理问题分析思路、规范地理专业术语、复习必修一和必修二相关知识。区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大可至国家、洲,小可以是一个村庄。  相似文献   

3.
按照新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内容标准”的规定,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高中地理课程必修模块“地理1”中的重要内容。这一部分学习内容,是形成学生地理环境差异性观点的主要载体。但在以往的地理教科书和中学地理教师知识结构里,对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认识多有不尽科学甚至错误之处。  相似文献   

4.
新澡程高中地理必修三“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材采用的是案例教学的方式。例如,人教版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诠释了“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的课标内容要求。  相似文献   

5.
高中地理教学要求从人类和地理环境着眼,给予学生有关的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对如何合理利用环境,趋利避害,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向发展有所认识。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特别是要联系我国的国情和国策,要不断补充新的材料,使地理教学紧跟形势,获取实效。  相似文献   

6.
高中地理第二册中有关环境问题、资源利用问题、人口问题、城市化问题等内容有很强的实践性,与人类自身的生活关系密切,应该是学生最关心、最有兴趣的内容。我们要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初步学会把地理知识直接运用到具体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实践中去的本领。  相似文献   

7.
李志刚 《地理教学》2013,(17):32-34
正"农业"模块作为高中人文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考纲中是这样要求的:"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农业"模块是历年高考的"高频区",一方面是其内容在高中地理和考纲中的  相似文献   

8.
现行的上海市成人高中地理的知识内容涵盖了普通中学初、高中两个阶段的地理知识,包括了三大部分:一是自然地理部分。它是关于地理环境的基本知识,以地球表面的各个圈层为主。主要讲述宇宙中的地球,地球上的大气、水、地壳运动和自然带等知识,其问还包括了地图知识。二是人文地理部分。它从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引申到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所产生的各种问题一资源问题、能源问题、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问题、人口问题、城市化问题和环境保护问题。三是区域地理部分。它包括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  相似文献   

9.
段金叶  董洪 《地理教学》2015,(2):25-26,31
一、课标分析与案例选取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开展"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教育过程中建议"联系实际归纳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讨论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要求地理知识与地理实践有机结合,使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更好地在实际生活体验中进行有效建构[1]。湘教版教材围绕"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环境问题"和"我国城市发展趋势"三部分展开,教材以"阅读"的形式呈现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  相似文献   

10.
一、深切领悟课标要求 高中地理必修3注重通过案例分析认识区域地理的联系与区别,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这节内容,源于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必修3(人教版)第三章河流的综合开发第一节的案例材料。面对学生普遍感到陌生的区域地理,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充分体现教者的教改意图与特色呢?  相似文献   

11.
依据国家地理课程标准,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内容主要抓住了两个问题,即人类各种活动的地理条件、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和改造。在这部分教学过程中多数老师采用案例分析、探究性学习等方式组织教学,  相似文献   

12.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它是人们在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特征是指某区域区别于其它区域特别的、显的征象或标志。区域的地理基本特征是区域地理环境要素在整体性和差异性、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是认识区域差异,进行区域判断的重要依据。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区域的地理基本特征探究缺乏应有的策略,并具有“瓶颈”效应。如何指导学生探究区域的地理基本特征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3.
裘华英 《地理教学》2011,(18):27-28,24
2010年11月的浙江省高中地理优质课评比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一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演示实验——“植被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使我耳目一新,颇有感触。教师在教学中以课堂演示实验为载体,巧妙地将知识建构与探究融为一体,并突显了地理学科的学习方法,所折射出的教学思想对高中地理实验教学很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高中地理新课程背景下,针对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模块的新要求,以及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提出了课程理解的方法路径以及教学建议,以增强新课改时期高中地理教学的适切性和有效性,以期为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地理新教材的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一、“宇宙与地球”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选修模块“宇宙与地球”,目的是要使学生从宏观层面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认识地球自身的演化历程和地表形态的特征及成因。因此,本模块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通过学习“宇宙与地球”,将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进一步深刻认识人地协调发展,明确人类改造地表形态必须遵循自然客观规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高中地理“必修3”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的位置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必修教材体系中,地理“必修1”和“必修2”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通过对这两个模块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能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课程体系安排了地理“必修3”,  相似文献   

17.
徐梁  马小雪  王玮 《地理教学》2023,(24):29-31+40
问题式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问题意识的重要方式,通过创设区域地理情境和设计相应问题链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针对课堂教学中问题式教学与区域认知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创设地理问题情境、设计地理问题链、探究地理问题链和总结评价四个角度,提出了问题式教学模式导向下的高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培养途径及优化策略,并以“区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为例展开教学设计,以期为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实施、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马燕 《地理教学》2014,(17):37-39
正一、从高中地理教材体系安排看"必修3"在高中地理新课程必修教材体系中,地理"必修1"和"必修2"两个模块主要阐述有关的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必修1"主要涉及科学领域,以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运动为核心,揭示基本的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即重在阐述有关自然地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必修2"主要涉及人文与社会领域,以人类活动为核心,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即重在阐述人文地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必修1"  相似文献   

19.
王玲 《地理教学》2012,(15):12-14
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区域地理环境两大特征,区域定位和综合分析问题是把握地理环境特征的基础。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区域定位和综合思维能力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个人的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20.
区域认知素养要求从“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其中的“空间成分”对于学生发展至关重要,但当前的地理教研多重视区域而忽视空间。区域认知中“空间成分”的独特认知价值有以下几点:一是以空间本性突出课程与教学的地理学科本质,二是通过空间尺度来深化理解区域认知核心素养,三是基于空间中地理过程的时空性促进素养整合。本文结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人教版地理教材,整理高中地理教材中与区域认知中“空间成分”相关的内容,并提出教学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