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梅世蓉 《地震》1993,(2):69-71
前言 我国的地震预报工作经过20多年的探索,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尤其是80年代,通过大地震的系统总结;地震前兆与预报方法的系统清理;实用化攻关研究;768工程与837工程项目的建设等几大方面的工作,以下几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观测系统有了明显的改善;对各类地震前兆观测台网进行了凋整和优化;对干扰的识别与排除建立了成套的方法;总结了地震前兆特征、预报判据、指标;编制了  相似文献   

2.
“八五”地震预报理论及方法攻关进展之七─—地震短临前兆标志体系及综合预报方法研究取得新进展我国在地震前兆观测及其预报探索继“六五”地震前兆清理攻关、“七五”地震预报方法实用化攻关以后,选择了实现地震预报的关键难点即地震短临预报阶段的前兆标志体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地震预报可行性的科学与实践问题讨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肇诚  张炜 《地震学报》2016,38(4):564-579
唐山地震40周年之际, 回顾我国地震预测预报探索的科学实践历程, 总结其进展, 讨论遇到的科学与实践问题, 展望未来, 这是最好的纪念. 实现地震预报的关键是短临预报, 震前是否有前兆, 是否可以观测到, 是否可应用于预测地震并取得减灾实效, 这都是地震预报探索需要阐明的问题, 即地震预报的可行性研究. 本文主要对地震前兆及其物理基础、 地震能否预测的争论以及观测的重要性等一些重要科学与实践问题进行讨论, 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到, 地震是有前兆的, 且前兆很复杂, 在充分研究前兆的基础上地震预报是可能的; 此外, 地震预测预报探索需从可行性研究进入更高的探索阶段.   相似文献   

4.
新疆天山地震带地下流体地震前兆和预报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仲琼 《内陆地震》1993,7(2):128-135
概述了新疆天山地震带地下流体地震预报研究的主要进展。指出天山地区地下流体分布与地震活动间有成生联系。在中强地震震例分析基础上,进一步系统总结了地下流体地震前兆的综合异常特征,并对预报判据、指标和综合预报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5.
利用地下水化学预报地震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炜  林颐耀 《地震学报》1981,3(1):55-60
我国利用水化学组分变化预报地震已有十年实践历史,通过多次强震的检验,说明地下水化学方法是一种可用的中短期预报手段.本文以华北地区三次大地震为重点,试图通过总结我国近期几次七级以上强地震的水化学前兆反映特征,探讨地下水化学在地震预报过程中的作用及前兆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而对水化学预报地震的前兆机制进行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6.
详细叙述了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地震预报研究与实践的主要进展:建设成了多学科的地震观测系统,为地震预报打下了良好基础;进行了大量震例研究,初步建立了地震预报的判据和指标体系;进行了地震预报理论的实验和研究,提出了多种地震孕育发生模型及前兆机理;通过20多年的5次地震预报攻关研究,形成了数十种地震预报方法;边研究,边预报,几十年来成功地预报了20多次破坏性地震,并取得了减灾实效,使我国地震预报的科学水平居于世界前列。本文还对地震预报尚需解决的科学难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朱令人 《内陆地震》1993,7(2):90-105
新疆的地震预报是1970年开始的。二十多年来在“边观测、边研究、边预报”、“多路探索、多兵种联合作战”、“走综合预报之路”的方针指导下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建设了43个地震台站,投入189套仪器,建成了遍布全疆的地震无线通讯网,开展了历史地震调查和地震烈度区划工作,建立健全了地震会商预报制度,进行了多方面的地震预报研究。实际地震预报统计分析表明,扣除自然发震概率之后,趋势预报的成功率约0.3,短临预报的成功率约0.1。在前兆台网控制范围内取得了一些震例,说明地震确实是有前兆的,但又是非常复杂的。地震预报作为科学难题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作者简要地讨论了地震观测的间接性和地震异常的离散性、难以区别的地震异常和地壳变动异常、建立在复杂现象基础上的地震前兆以及地震的混沌性对地震预报的影响等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8.
祁连山地震带地震短期综合预报方案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立明  刘小凤 《地震工程学报》2006,28(3):193-203,209
在多年地震预报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祁连山地震带地震活动短期阶段具有共性特征的地震活动增强、群体前兆异常演化、重点前兆和重点地震活动现象等,总结、提炼出了区域短期综合预报方案。  相似文献   

9.
贺楚儒 《地震》1993,(2):77-77
在分析预报实用化攻关研究中,对我国20多年来的地震前兆现象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取得了一批令人注目的成果,如前兆的时空分布特征,前兆的时空演变过程与震中距的关系,前兆的持续时间与震级的关系,前兆的形态特征,前兆特征随地震类型不同而有差别,场兆与源兆的概念,以及一些非线性方法的应用等;并将这些成果在地震预报实践中推广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同时,研究前兆的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地震预报研究近十年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回顾了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展过程,并着重对最近10年(尤其是90年代以来)的地震预报研究进展作了较系统的阐述.主要分为:(1)大地震震源区地壳细结构和介质物性的探测研究;(2)地震和前兆数字化观测技术的研制;(3)地震短临预报方法及其判据、指标的研究;(4)地震序列类型和震后趋势早期应用判断方法及其指标的研究;(5)华北北部地震短临预报方法、前兆综合解释模型与短临预报综合判别系统的研究;(6)地震预报新技术、新方法的探索;(7)地震中长期预报研究及我国近期(10年左右尺度)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确定;(8)板内地震孕育发生的物理模型及前兆场物理解释的探索研究.最后还对我国地震预报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地震前兆含义,科学问题与研究途径的研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张肇诚  王贵宣 《地震》1997,17(4):429-439
地震前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地震前兆的复杂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对地震预报、有关科学问题和探索途径的研究现状及其前景有各种评价。文章认为由于一些科学问题没有解决,尽管对中缅边境1995年7月连7.3级地震作出了成功预报,经验性预报有一定的局限性,文中讨论了广义地震前兆和狭义地震前兆,广义地震前兆包含二类前兆:场兆和源兆;而狭义前兆仅指后者。大陆震例前兆的系统研究证实了广义地震前兆的存在,然而  相似文献   

12.
罗灼礼  王伟君 《地震》2008,28(1):19-32
唐山地震、 海城地震、 松潘地震和丽江地震等大地震的观测与预报实践, 在科学上提出许多问题, 但最重要的是地震前兆复杂性的理解和认识问题。 从上述大地震的重要观测资料中, 得到对大地震的短临前兆复杂性及其表现形式的新理解, 认为: 短临前兆异常不同于趋势异常, 异常现象的突发性、 差异性、 特殊的无序和不稳定性, 不可重复性是其主要特征。 其“场, 源”关系, 也不同于一般概念的“场, 源”关系, 它具有“混沌”性能。 前兆异常复杂性产生的根源不仅是因为孕震系统是复杂的系统, 更为重要的是, 当系统进入非弹性应变阶段后, 受到非线性动力学一般原理所支配。 因此地震及其前兆现象似乎是不可能在纯力学的基础上加以探索研究的, 准确地说, 它们应该视为在远离平衡的条件下起作用的非线性动力学体系一般性问题的组成部分。 块、 带、 源、 兆整体协同分析和长(期), 中(期)、 短(期)、 临震预报相结合的渐进式地震预报思路, 是地震预报成功与失败的实践经验总结。 只有在整体上, 从时间、 空间结构统一性上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才有可能抓住地震及其前兆复杂性问题的本质。 该文还讨论了地震及其预报对社会的影响, 和地震预报需要面对的社会问题, 以及制约、 影响地震预报和预警的因素。 文中认为与其它自然灾害相比, 地震预报和灾害预警的难度更大, 每一步骤的决策, 无论是警报发布、 级别调整、 警报的解除都包含了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 实践经验证明: 政府对地震预报、 预警、 预防的综合决策是有效减轻地震灾害和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中、短、临地震预报的主要依据是地震前兆。国家地震局组织的地震前兆清理研究的结果肯定了我国大陆地震是有前兆的,前兆是多样的,并有了部分成功预报的震例。这标志着,我国地震预报二十年的探索已取得了明显进展,从科学和实践上都论证了这一工作的可行性,下一步应转入深入的研究及实用化的探索。但是,清理的结果还表明,地震前兆是复杂的,现阶段欲取得任何重大进展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因此,国家地震局提出了攻关研究的任务。这些都意味着地震前兆和地震预报的探索进入了新的阶段。需要研讨  相似文献   

14.
地震预报是以观测为基础的科学,观测研究是其基本研究途径;对地震前兆和地震预报有不同的看法和争议,解决的办法是通过观测预测实践;地震前兆和短临预报是地震预报的难点,突破它的主要途径也是通过观测与预测科学实践。我国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已取得了200余次5级以上地震的震例实测资料,既经历了1966—1976年的7级地震活跃期,  相似文献   

15.
北黄海4.8级地震中短期预报是辽宁省继海城地震、营口地震,彰武地震后又一次较好的预报震例。此次震前有一定的前兆显示,在总结和分析对比中等地震预报主要依据的基础上,讨论了辽宁省中强地震预报的判据。  相似文献   

16.
“八五”地震预报理论及方法攻关进展之六──地热前兆用于地震短临预报实用性研究取得进展多途径探索地震短临预报,深入开展新方法实用性及其前兆机理研究,是国家地震局“八五”地震短临预报重点攻关内容之一。经过广大科研人员的艰苦努力,一些新方法,如地热前兆观测...  相似文献   

17.
为推进地震前兆观测技术和分析预报方法创新,广泛听取各方面对我国地震预报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学会电磁专业委员会于2008年11月29—30日在北京联合举办了“地震电磁波前兆观测技术与分析预报方法论坛”。  相似文献   

18.
陈章立  李志雄 《地震》2008,28(2):1-16
根据浅源地震发生的物理实质和孕震物理过程的主要特征,把地震前兆观测的努力方向概括为"把握实质,优选项目;靠近震源,合理布局",并把地震前兆分为两类:第一类为"直接前兆",主要包括地震活动、地壳形变和地下流体等;第二类为"次生前兆",主要包括地电阻率、地磁和动物习性行为等。文中认为,为推进地震预报研究的深入和预报水平的提高,必须牢牢把握浅源地震发生的物理实质,推进地震预报理论、方法的创新;必须推进地震和前兆观测技术,尤其传感技术的创新,并调整、优化地震监测台网;必须正确认识预报经验的科学性与局限性,重视地震预报经验正确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近十几年来,我国在利用 VLF,ELF 频段观测地震的电磁辐射前兆,探索地震的短临预报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为使该方面的工作由定性向定量方面发展,总结地震电磁辐射前兆的规律,提出更为可靠的地震预报参数,需要解决各个系统的标定问题.现提出我们在该项工作中的校准方法及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0.
孕震体与非孕震体区别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0 前言30多年来,虽然中国学者已成功地或较为成功地预报了多次中强地震,但是,地震预报并没有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所突破,因此,目前对大多数破坏性地震仍然不能作出较为准确的预报.作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目前还没有认识到孕育发生地震的块体与非孕震块体的区别,如果能找到二者的区别,那么就可以认识孕育发生地震的充分而必要的前兆,这样在地震发生之前就可以通过监测相应的前兆而进行预报了.科学的发展史证实,当对某个问题的研究遇到了很大困难的时候,如果换个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往往能取得进展,有时甚至可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也可以说,在科学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