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试论厄尔尼诺对广西气候异常影响的物理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瓦克环流,哈德莱环流,副热带高压,台风等的分析,结合广西降水和气温异常状况,认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升高,使瓦克环流和哈得莱环流发生变化,引起副热带高压增强,台风生成数减少,从而产生广西前汛期偏涝,后汛期偏旱,全年气温偏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汛末3场连续北上影响吉林省的台风环流背景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场台风连续北上出现在拉尼娜现象形成至加强期;副热带高压和南亚高压对台风有一定阻挡和引导作用,有利于台风从两高压之间经过,北上影响东北地区;东北地区低压环流异常偏强;200hPa均处于高空急流入口区的右侧,急流一方面将降水凝结释放潜热输送走,保持台风内部暖心结构,另一方面入口区右侧偏差风辐散抽吸作用有利于上升运动的维持和加强;8—9月亚洲经向环流明显,纬向环流偏弱,有利于冷空气南下活动,同时经向环流偏强也有利于中低纬度系统北上;8—9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指数和强度指数均明显偏强,8月中下旬副热带高压脊线较历年同期明显偏北,西伸脊点偏东,强大的副热带高压退居海上,为台风沿着副热带高压外围气流北上提供了有利的环流条件.  相似文献   

3.
选取1961-2019年广西国家气象观测站气温观测资料、NOAA/ESRL高度场及海平面气温资料,分析了2019年广西异常暖冬的气候背景、大气环流及海温外强迫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大、偏强、偏西,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平面温度偏高,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和冬季风偏弱,导致冷空气难以南下,南方暖气流占主导地位,是2019年广西冬季气温偏高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2005年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及其对中国气候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文玲 《气象》2006,32(4):68-73
2005年北半球主要环流特征为,50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明显偏强,位置总体偏西偏北,春季副高位置异常偏西;东亚地区夏季500hPa位势高度距平场上大部地区为正距平分布,贝加尔湖南部为正距平中心。亚洲中纬度经、纬向环流交替出现,冬季经向环流异常发展,造成我国东部地区气温异常偏低;夏李纬向环流发展,同时东亚夏季风偏强,汛期主要雨带位置位于淮河流域。冬、春李热带对流活动减弱,入夏以后迅速加强,台风活动活跃。热带海洋为暖水位相。在海洋和大气环流的共同影响下我国天气气候发生了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5.
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时的东亚大气环流特征   总被引:28,自引:13,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庆云  陶诗言 《大气科学》2003,27(3):369-380
利用NCAR/NCEP月平均再分析资料,探讨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时东亚热带季风、梅雨锋及中高纬环流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异常偏南或脊点异常偏西时,东亚夏季风环流偏弱,850 hPa矢量风距平场上东亚热带地区出现反气旋性环流,副热带地区呈气旋性环流,500 hPa垂直速度距平场上东亚热带地区上升运动减弱,梅雨锋区上升运动加强,500 hPa高度上东亚高纬鄂霍次克海区域出现阻塞高压,高纬冷空气直达中纬度,梅雨锋扰动加强,造成江淮流域汛期降水偏多.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异常偏北或脊点异常偏东时,东亚夏季风环流偏强,东亚大气环流系统的活动出现了与上述情况相反的异常型,江淮流域汛期降水偏少.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厄尔尼诺与广西前汛期和后汛期旱涝之间的关系 ,及 5 0 0 h Pa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征量的分析 ,结果表明 :厄尔尼诺影响了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所致使广西前汛期偏涝 ,后汛期偏旱  相似文献   

7.
厄尔尼诺对广西汛期旱涝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梁隽玫  李耀先等 《广西气象》2001,22(1):24-26,39
通过对厄尔尼诺与广西前汛期和后汛期旱涝这间的关系,及500hPa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征量的分析,结果表明,厄尔尼诺影响了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所致的广西前汛期偏涝,后汛期偏旱。  相似文献   

8.
《气象》2021,(4)
2020年汛期准确预测了"我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涝重于旱"的总体特征,对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上游、海河流域以及松花江流域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和辽河流域降水偏少的预测与实况吻合。较好把握了华南前汛期雨季开始偏早、梅雨开始偏早和结束偏晚、华北雨季开始偏晚等雨季进程;但低估了长江中下游降水偏多的异常程度,对江淮西部、汉水降水明显偏多预测不准确,对四川盆地降水异常偏多也估计不足。对全国气温偏高以及我国南方高温日数偏多等主要趋势特征的预测与实况一致,对汛期台风数量较常年偏少及前期生成偏少后期生成偏多,以及在夏末至秋季较常年同期活跃的变化趋势的预测也均与实况吻合。2020年汛期预测重点考虑了前冬赤道中东太平洋弱暖水衰减的演变趋势对东亚夏季环流的滞后影响,同时热带印度洋的持续暖海温的接力作用有利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偏西、菲律宾异常反气旋偏强。预测中低估了热带印度洋的异常偏暖程度及其对长江中下游、江淮地区降水的影响,导致预测中出现了较大偏差。国家气候中心模式对我国东部地区降水整体偏多的特征把握较好,这主要与模式对夏季平均的热带和副热带主要环流系统的空间分布型预测准确有关。但对季节内尺度的环流变化特征把握不好,包括中高纬欧亚地区在6—7月表现出的"两脊一槽"双阻型环流,以及7月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持续偏南,季节进程较常年明显偏晚。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2002年伏旱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芮景新 《气象科技》2004,32(Z1):33-35
四川盆地 2 0 0 2年汛期 (6~ 8月 )期间 ,高温干旱显著 ,发生时段较常年明显偏早 ,位置偏北。通过对副热带系统、大陆高压、南亚高压等夏季主要环流系统进行分析得出 ,2 0 0 2年汛期期间四川盆地的高温干旱天气主要是由稳定维持的大陆高压所造成。而同期的副热带系统均较常年偏弱 ,不是造成四川省干旱的直接影响系统。此外 ,2 0 0 2年台风活动的间接影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0.
90年代黄河下游暖冬气象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梅香  刘萍 《山东气象》2000,20(1):21-24
90年代以来黄河下游地区凌汛期气温发生了气候突变,气温较常年明显偏高,为解放以来最暖的十年,由于气温异常偏高导致了下游地区凌汛期冰情有不同程度的减轻。造成暖冬的主要影响系统是亚洲地区冬季极涡面积小而深厚,中纬度地区盛行纬向环流,东亚槽偏 东偏弱,影响下游地区的强冷空气次数偏少,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偏强,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持续偏高,ENSO事件频繁发生所致。  相似文献   

11.
主要从与内蒙古东南部地区(指赤峰市和通辽市)夏季旱涝关系密切的西太平洋副高、亚洲地区环流和蒙古冷涡三个主要的天气系统入手,分析旱涝年的环流差异。结果表明:⑴夏季蒙古冷涡偏多、副热带高压偏强和北半球盛行经向环流,是造成夏季降水偏多的主要环流形势;⑵冬季北半球极涡纬度和亚洲地区的环流指数对夏季环流形势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二者相互动态地影响了夏季旱涝,据此建立夏季旱涝预测模型。经过1995—2008年14年的实际应用,趋势准确率为85.7%。  相似文献   

12.
热带气旋过程中海-气界面热量交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探索热带气旋与海洋相互作用,采用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Marex(马瑞克斯)数据浮标实测资料,计算了1986年南海的7个热带气旋海气界面热量交换值.结果表明:热带气旋海气界面热量交换强烈,主要贡献来自潜热通量;热带气旋环流内水温、气温均是下降趋势,气温下降更为明显;夏季热带气旋环流内,感热通量会出现负值,海面有效反射辐射通量出现减弱现象;秋季热带气旋环流内,感热通量和海面有效反射辐射通量显著加强;在热带气旋环流内,海面吸收的短波辐射通量均出现减弱现象;热带气旋环流内受到冷空气影响时,感热变得相当重要,热带气旋表现为对海洋的响应为主.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暖冬的特点及其与汛期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雷媛  孙彭龄 《气象》2003,29(2):39-40
利用1951年以来的冬季(12—2月)的平均气温资料,划分了浙江省暖冬年,发现暖冬年亚洲西风带纬向环流占优势,低纬度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位置偏西。暖冬年份与浙江省进入汛期后的总降水量和台风次数,都有较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福建伏旱期旱涝环流特征及其预测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取1960~2000年全省25个代表站7月降水资料和北半球500hPa高度场资料、以及500hPa面上的极涡、中纬度环流、青藏高原高度场(即高原地区等压面高度场)、副热带高压等74个环流指数为素材;首先标定伏旱期降水的异常指数和严重旱涝年例,其次分析严重旱涝年例的500hPa环流背景,最后揭示预测概念模型,得出秋冬季北半球副热带高压,欧亚经向环流和青藏高原高度场的变化是预测福建伏旱期降水的强信号因子。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由春向夏的季节转换过程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大尺度环流和温度场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4月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开始表现出向东移动特征,6月份它与向西移动的北美副高在东太平洋120~160 (W区域合并.这一期间,沿15~20 (N之间的纬圈环流同时表现出向东移动特征,该纬圈环流的上升支位于南海-西太平洋暖池一带,下沉支主要位于东太平洋180 (~120 (W区域.伴随上述变化,位于北半球太平洋的局地Hadley环流在纬向随时间表现出东强西弱变化特点.西太平洋副高向东移动与15~20 (N之间的纬圈环流和130 (W东太平洋局地Hadley环流在15~25 (N上空交汇、下沉密切相关.在由春向夏季节转换中,大气和海表温度关于赤道季节转换速率沿纬向表现出东慢西快差异,上述变化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向东移动提供了有利的气候背景.  相似文献   

16.
从大气环流,海温,太阳黑子,台风等方面分析了2000,2001两年河南汛期降水差异原因,结果表明,500hPa环流形势的差异是两年降水差异的原因之一;2001年登陆台风较多,且多位于水汽通道上,阻挡水汽向河南输送,这是2001年较2000年干旱的又一原因。  相似文献   

17.
以1962—2006年粤北地区7个站4—6月前汛期降水量资料为基础,将前汛期降水量与74项环流指数资料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确定了影响粤北地区前汛期降水量的16个关键环流指数因子,分别应用投影寻踪回归、BP神经网络和逐步回归方法,建立前汛期降水趋势预测模型,对粤北地区前汛期降水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投影寻踪回归和BP神经网络方法的预测能力均优于传统的逐步回归模型。其中,PPR模型比BP神经网络方法的预测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8.
胡坚  费亮  季明珠 《气象学报》1990,48(3):355-364
本文分析了33年(1951—1983年)逐月平均的赤道东太平洋海温距平(SSTA)、热带西北太平洋500hPa高度距平和西北太平洋台风频数距平资料,指出:赤道东太平洋热力状况的异常对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有明显影响。进一步对于1982—1983年的厄尼诺过程进行诊断分析,认为,SSTA异常可以通过经圈环流改变中、低纬环流的相互作用,以此来制约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即:当赤道东太平洋出现暖水时,北半球的哈得来环流加强,导致中纬度上空西风带加强、斜压扰动向南发展,结果,北半球副热带高压滞留在较低纬度、热带盛行东风气流,形成了不利于西北太平洋台风发生、发展的大尺度环流条件。  相似文献   

19.
The splitting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sub-tropical high (SH) during spring to summer and its possible mechanisms has been analyzed.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plitting of SH occurs over the Bay of Bengal to the Indo-China peninsula. However, remarkable contrast exists in the Hadley cell at the lower and upper levels over these sectors during March to May. The land surface sensitive/latent heating both play an important role, and decay the local Hadley cell over the Indo-China pen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