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种混合式P2P下的大规模地形数据传输机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海量地形数据的网络传输和可视化是实现网络环境下大规模地形漫游的关键。传统的客户端/服务器结构,随着用户的增加,面临着负载过大,性能下降等问题。基于对等网结构,提出一种混合式对等网络模型下的地形数据传输机制PeerVOLT,能够以较小的服务器代价实现大规模地形数据的传输。PeerVOLT中每个节点都分配有一定的数据空间缓存接收的地形数据,同时缓存组成员列表和地形数据索引列表,同组成员节点通过交换地形数据缓冲映射表共享地形数据。通过实验原型系统比较测试表明,PeerVOLT系统的服务器负载和地形数据的平均传输速率优于传统的客户端/服务器的单播模式。  相似文献   

2.
针对传统C/S架构下服务器性能和网络传输限制等问题,分析了基于P2P技术和KML地理空间信息服务的特点及其协作方式,设计了两者相结合的地理空间信息服务架构,结合数字城市项目应用对模型加速数据传输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3.
基于主动缓存的P2P海量地形漫游瓦片调度算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利用P2P技术解决大规模海量地形漫游中服务器带宽和性能瓶颈问题产生的部分节点成为热点,而部分节点闲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分组局部稀少性的主动缓存地形数据调度算法GLRF,闲置节点自身并不显示瓦片,只为其他节点提供服务.该算法充分利用节点的闲置资源,通过快速均匀分布瓦片以提高瓦片请求时的节点命中率和节点匹配率.通过实验原型系统的比较测试表明,该算法瓦片请求节点命中率和匹配率更高,且提升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4.
利用P2P节点会话时间呈重尾Pareto分布、少数节点具有较长的会话时间的特征,在稳定的物理节点中,实现若干个虚拟节点,以改善P2P网络会话时间的分布状态。仿真结果显示,在少量的稳定节点中生成少数虚拟节点能够有效地提高网络的查询性能。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限制WebGIS发展的最主要瓶颈,即WebGIS需要传输的数据量大,而网络带宽有限这一问题,提出将P2P技术应用于WebGIS系统。介绍了P2P的技术特点,分析了它在WebGIS中应用的方法,指出由于P2P采用了一种全新的体系构架方式,其可能给WebGIS领域带来一场“革命性的变革”,并对它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P2P网络的WebGIS体系结构,用以实现Peers之间互相提供GIS服务。在该体系结构下,每个Peer具有GWS提供者和GWS请求者两个模块,Peers之间采用建立连接、服务获取和处理实现的工作流程完成一次请求服务。  相似文献   

7.
三维地形虚拟现实技术是当前计算机图形学、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研究了以Client/Server结构模式为基础进行的三维地形虚拟现实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从数据服务器对地形三维数据的组织和管理方式、客户端三维地形可视化的应用程序以及客户端与服务器的连接及数据传递技术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系统的测试。试验结果表明,本文的设计方案是可行的,可为地形三维可视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8.
P2PGIS是对等计算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结合的产物.面向P2P的栅格地理数据共享已得到广泛应用,但矢量地理数据与P2P的结合仍然面临诸多难题.本文深入研究了面向P2P的分布武矢量数据索引机制,提出了基于Linking机制的矢量地理数据组织模式、分割及无损拓扑重建算法.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分布式矢量数据组织方式和...  相似文献   

9.
张鹤 《测绘通报》2005,(2):10-13
介绍T/P卫星测高的基本原理及通过卫星测高数据确定海面地形的方法,列举出用T/P测高数据确定中国海域及其邻域的海面地形的应用例子,得出有关中国近海及邻域海面地形情况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采用Gossip协议,利用节点之间周期性的拓扑维护消息交换负载信息,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布式遗传算法的负载均衡算法.在适应度的评估中,结合网络的物理拓扑,以最小化虚拟节点迁移开销,并利用P2P节点并行处理种群,以克服遗传算法计算量过大的缺点.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求解速度与质量上都取得了较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适应于分布式虚拟地理环境服务的对等网络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阐述了分布式虚拟地理环境系统体系结构的研究现状,对当前分布式虚拟地理环境系统建设所面临的技术难点和挑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将对等网络技术引入到分布式虚拟地理环境系统的建设中。对现有的对等网络路由结构的适应性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和分析,进而设计了一个适应于分布式虚拟地理环境服务的大规模对等网络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模拟测试和分析,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从构建能直接用于空间分析及辅助决策的栅格中间层数据入手,将其划分为地形基础因子、地形特征、专题应用栅格中间层,用层层递进的栅格中间层数据驱动空间分析全流程,并依据影响因素确定性与否,提出二值化与模糊综合评判分析方法,进而形成栅格中间层支持的空间分析解决方案,以期为地理空间辅助决策提供更加完备的数据支持,减少空间分析处理的技术难度,实现从数据到知识的转化,提高空间分析辅助决策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规则格网数据分块的原则和方法,提出了规则格网数据金字塔模型的构建方法;系统论述了基于金字塔模型的规则格网数据可视化编辑原理、方法和实现过程,特别对格网数据编辑结果向金字塔模型中其他数据层的传播进行了全面研究,编程实践了单点和区域两种方式对基于金字塔模型的规则格网数据的可视化交互编辑。  相似文献   

14.
基于X3D的虚拟三维场景漫游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3D是新一代的互联网3D图形规范,为构建基于Web的虚拟三维场景及其人机交互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提出了基于X3D的虚拟三维场景的建模方案,采用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图层化方法将虚拟三维场景数据划分为独立地物、植被、交通、建筑物和数字地形等数据层,介绍了各数据层的三维建模及实现方法,并以一个典型的城市小区为例阐述了虚拟三维场景的优化与整合技术。  相似文献   

15.
Hydro-ecological modelers often use spatial variation of soil information derived from conventional soil surveys in simulation of hydro-ecological processes over watersheds at mesoscale (10–100 km2). Conventional soil surveys are not designed to provide the same level of spatial detail as terrain and vegetation inputs derived from digital terrain analysis and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s. Soil property layers derived from conventional soil surveys are often incompatible with detailed terrain and remotely sensed data due to their difference in scal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scale incompatibility between soil information and the detailed digital terrain data and remotely sensed information by comparing simulations of watershed processes based on the conventional soil map and those simulations based on detailed soil information across different simulation scales. The detailed soil spatial information was derived using a GIS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expert knowledge, and fuzzy logic based predictive mapping approach (Soil Land Inference Model, SoLIM). The Regional Hydro-Ecological Simulation System (RHESSys) is used to simulate two watershed processes: net photosynthesis and stream flow.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imulation based on the conventional soil map and that based on the detailed predictive soil map at a given simulation scale is perceived to be the effect of scale incompatibility between conventional soil data and the rest of the (more detailed) data layers at that scale. Two modeling approaches were taken in this study: the lumped parameter approach and the distributed parameter approach. The results over two small watersheds indicate that the effect does not necessarily always increase or decrease as the simulation scale becomes finer or coarser. For a given watershed there seems to be a fixed scale at which the effect is consistently low for the simulated processes with both the lumped parameter approach and the distributed parameter approach.  相似文献   

16.
NASA World Wind海量离散地形显示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庆武  余飞 《测绘科学》2011,36(5):52-54
虚拟数字地球需要解决大范围海量地形快速显示问题。本文在对World Wind海量地形显示机理和地形数据LOD分层组织深入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基于ArcMap的离散地形分层切割流程,开发了与World Wind三维地形显示数据模型匹配的分层切割软件,对海量离散地形按不同分块大小和层次切割后的显示效率和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World Wind能实现不同尺度地形数据的快速三维可视化。  相似文献   

17.
栅格中间层是指在地形分析中由DEM、DSM、矢量数据等原始数据,经过一系列栅格运算获取且可以重用的基础栅格层。本文系统研究了栅格中间层构建的尺度适应性,定义了范围、比例尺、分辨率和分析4种尺度,并确定了范围、比例尺和分辨率尺度的确定原则;特别对于分析尺度,通过地貌因子计算进行了切线、剖面曲率栅格层分析尺度适宜性试验,分析了曲率计算中适宜的算法和分析尺度,保证了地形基础因子栅格中间层具有满足分析要求的数值精度和匹配地形起伏的形态精度。  相似文献   

18.
晕渲图的设计与制作一直是地学工作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使用晕渲图展示地形直观、形象、立体感强.目前有多种思路被提出用于改善晕渲图的显示效果,但是在制作小比例尺晕渲图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地形破碎导致难以把握地形宏观骨架,缺少海洋地形或海洋地形过于具体干扰到陆地要素表达,传统的DEM与山影数据叠加的模式使得美观与地形清晰无法兼得,这就需要重新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本文以晕渲图的基本理论为出发点,采用地貌晕渲与分层设色相结合的方法,讨论全球范围的晕渲图制作过程中,不同显示比例尺下DEM分辨率配置技巧、海洋地形展示方法与地形可视化新思路.实验证明,该方法可以保证晕渲图在每级显示比例尺下都能展示出良好的地形效果,为中小比例尺晕渲图增强表现力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孟丽  程承旗  陈东  杨伟铭 《测绘学报》2016,45(Z1):152-158
针对目前地形量化方法中,量化承载网格层级受限,且量化数据组织管理复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地球剖分网格的四边形网格的地形量化模型。该模型以GeoSOT地球剖分网格为支撑,通过GeoSOT网格编码实现了多层地形量化数据的关联、检索,为矢量数据和规则格网数据的量化处理、组织与存储以及量化数据聚合问题提供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