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郭锐  彭恩生 《矿产与地质》2008,22(6):506-509
尖笔岽铅锌矿床位于粤东晚休罗世火山岩盆地中,矿化类型为独特的细脉浸染型脉状矿体,具热液矿床特征。矿石的结构构造研究表明矿液致裂现象明显,成矿溶液在成矿过程中参与了容矿构造的形成,矿化发生于控矿断层形成的雏形阶段。矿床的成因类型为与深部同熔型岩浆来源有关的岩浆期后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尕龙格玛铜多金属矿床成因,选取金属硫化物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探针进行矿物学分析研究。结合矿床地质特征,为该矿床成因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该矿床成矿阶段可划分为火山沉积热液期和中温热液硫化物期,并进一步细分为热水沉积-黄铁矿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碳酸盐阶段、铜铅锌-硫化物阶段和闪锌矿-碳酸盐阶段等五阶段。不同成矿阶段的黄铁矿标型特征表明其分别具有火山喷流沉积、火山热液改造和岩浆热液等不同成因。该矿床经历了早期火山喷流沉积,形成火山沉积(热液)矿化;中期受较大范围的火山热液充填交代;后期中酸性岩浆侵入引起的中温岩浆热液矿化,沿着断裂构造上侵,在前期矿化体中叠加成矿。  相似文献   

3.
珊瑚钨锡矿床的矿化水平分带和成矿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和矿床矿物学的研究结果表明,珊瑚钨锡矿床具有多矿化阶段的水平侧向正常分带特征。无论从矿脉的矿物共生组合、矿物标型特征,或是近脉的蚀变作用,它们之间都存在某些相似、继承的演化关系。自东向西,随距矿化中心距离的增大,成矿过程中岩浆热液成矿作用逐渐减弱,而热液改造成矿作用越趋强烈。矿床西侧首次发现的金矿化,正是这种热液改造成矿作用的显示。  相似文献   

4.
皇城山银矿床成矿作用经历了热液期和表生氧化期。热液期经历了三个成矿阶段:黄铁矿-硅化阶段、多金属硫化物-硅化阶段和角砾岩化阶段。主成矿阶段为多金属硫化物-硅化阶段,热液作用表现为早期石英在碱性热液作用下溶解和金属硫化物沉淀,随后的温度降低和循环地下水的加入最终SiO2因过饱和而沉淀。成矿物理化学条件为低温、低盐度的酸性环境;矿化程度与火山岩的酸性程度成正比。矿床具以强硅化带为中心向外依次发育高级泥化带(高岭石+石英)和泥化带(蒙脱石+石英)的蚀变分带,与矿化有关的为中期硅化,银及多金属硫化物矿化限于强硅化蚀变带内。从矿石矿物的组合、标型、组构及矿床蚀变分带特征判断,皇城山银矿床具有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中的高硫型矿床典型特征,属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5.
徐良耀 《黄金地质》1995,1(2):30-35
着重研究了乌花敖包金矿矿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矿石类型,矿物组合、金矿物,围岩蚀为有矿化阶段等特征,提出了该矿床为中温热液蚀变构造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区域背景、构造岩性、矿化等几个方面对吉尔吉斯斯坦的一种新类型的金矿床进行了研究。该矿床为热液交代型矿床,赋存于晚海西期的古绿岩层中,受区域逆掩断层所控制,在围岩遭受热液交代作用的同时伴随着金矿化的产生,矿化在空间上的分布有着垂直分带性。  相似文献   

7.
陆日格斑岩钼铜矿床为近期于青海南部三江北段发现的斑岩钼铜矿床(点),在矿床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利用室内显微观察、电子探针分析技术,研究了陆日格矿床矿石组构、成分及伴生元素Mo、Cu、Pb、Zn、Ag、Re等的赋存状态。研究表明,陆日格矿床以浸染状、细脉状构造为主,发育大量石英-多金属硫化物脉、石英-绢云母-多金属硫化物脉和石英-碳酸盐脉等。根据矿床矿化产出及矿石组构特征,进行了成矿阶段划分。陆日格矿床具备较全的斑岩热液-期后热液矿床的矿化元素组合,表明其良好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总结本矿床地质金矿化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矿床成因属于表生改造叠加为主的复成因类型,即“氧化带”类型。成矿是通过:构造蚀变期、热液期以及表生改造三个成矿期完成的。前两期仅提供金源和通道,而工业矿体则是在表生改造期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周圣华 《中国地质》2008,35(2):298-304
铜厂铜-金多金属矿床是勉略阳成矿区中铜厂矿田的典型代表.在研究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其成矿过程可划分为气成热液期和改造热液期.改造热液期可划分为黄铁矿-毒砂-方解石-石英阶段、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及黄铁矿-碳酸盐-石英阶段。特别是产于闪长岩体中北东向的片理化带的Cu-Au-(Co)石英-碳酸盐矿体.金属矿化出现水平分带现象:从东到西大致依次出现Cu、Co-Cu(Au)、Cu、Au-Au矿化和构造地球化学异常:矿物发育4种类型的包裹体:液体包裹体、纯液体包裹体、气体包裹体、含液相CO_2多相包裹体,以前两者包裹体最为发育:中低温、中压、中等氧逸度和近中性的成矿流体条件有利于热液改造型矿床的形成:成矿流体来源于改造水和岩浆水及变质水.从改造热液期的早阶段到晚阶段.改造水越来越占优势.该矿床为中低温改造型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0.
九顶山铜钼矿为三江成矿带南端的典型斑岩型铜钼多金属矿床。根据矿石结构构造、矿物共生组合、成矿温度、矿化特征等,九顶山铜钼矿主要分为四个成矿期,即岩浆期、热液成矿期、热液改造成矿期和表生期。  相似文献   

11.
巴音铜矿是位于新疆西天山的一个中型铜矿床。矿化体赋存于中基性火山岩及沉积岩中,矿化富集受地层、构造、侵入岩多重因素控制。岩石化学、包裹体地球化学和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于上志留系本身,但遭受了华力西期岩浆热液的叠加-改造。该矿床为中-低温热液叠加改造型层控矿床。  相似文献   

12.
《贵金属地质》1999,8(3):183-183
Koryu矿山位于北海道南西部,为一浅成低温热液型Au-Ag石英脉型矿床,矿床产于中新世黑色泥岩中的东西向剪切带内,矿床含有8个主要脉体,总体呈东西走向,在水平,垂直方向上均发生结构,构造的变化,1号脉和3号脉部冰长石K-Ar年龄为0.8~1.2Ma表明矿化时代为更新世,根据矿脉体的穿插关系和脉内矿物共生关系得出矿区有2期矿化,早期矿化可分3个阶段(即E-1,E-Ⅱ,E-Ⅲ)晚期矿化可分成7个阶段  相似文献   

13.
钟日晨  李文博  霍红亮 《岩石学报》2015,31(6):1735-1748
霍各乞大型Cu-Pb-Zn矿床地处华北陆块北缘的狼山-渣尔泰山成矿带。该矿赋存于元古代带裂谷沉积岩系,矿区内围岩发生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并遭受剪切变形。赋矿围岩主要包括石英岩、云母片岩、碳质千枚岩、大理岩。此外,在赋矿围岩中存在铁建造层位,主要由磁铁矿及富铁角闪石构成。该矿的Cu-Pb-Zn矿化受剪切带控制,且发生于围岩剪切变形的晚期,退变质抬升阶段。成矿流体为变质流体。尽管霍各乞矿床Cu-Pb-Zn均显示后生热液矿化特征,矿床中硫化物却普遍具有元古代两阶段铅模式年龄(约1000Ma),表明成矿元素最初起源于元古代海底喷流沉积过程。此外,硫化物普遍富集重硫同位素,亦表明其最初来源于海水中硫酸盐的还原。为揭示Cu-Pb-Zn矿化及围岩变质时代,我们对围岩铁建造中的变质角闪石及成矿期的热液黑云母进行39Ar/40Ar年代学测试。围岩铁建造中的变质角闪石坪年龄为271.4±29.5Ma,代表峰期变质年龄。成矿期热液黑云母坪年龄为239.8±3.4Ma,代表Cu-Pb-Zn热液矿化时代。霍各乞热液矿化年龄略晚于围岩峰期变质年龄,这与该矿退变质期成矿的现象非常吻合。由于岩石在其退变质阶段无法产生变质流体,霍各乞Cu-Pb-Zn矿化的成矿流体来自深部岩石的进变质脱水。据此提出霍各乞矿床两阶段矿化模式:元古代期间,伴随海底热液活动发生同生沉积期Cu-PbZn预富集,形成富含成矿元素的裂谷火山-沉积岩。在印支期(二叠纪末-三叠纪初)的变质过程中,这些经历预富集的裂谷岩系变质脱水,其中的Cu、Pb、Zn再活化,含矿流体向浅部迁移,形成受剪切带控制的变质热液Cu-Pb-Zn矿床。从更宏观的角度考察,霍各乞印支期Cu-Pb-Zn矿化事件并不是孤立发生的,而是中国印支期大规模矿化事件的一部分。霍各乞变质热液CuPb-Zn矿化实例反映了此次印支期事件的成矿类型多样性,进一步确证了在挤压构造体制下除岩浆热液矿床及造山型金矿外,在某些特定地质背景下还可以形成变质热液型贱金属矿床。除霍各乞Cu-Pb-Zn矿床外,在狼山-渣尔泰山及临区发育若干印支期大型-超大型造山型金矿床。这些造山型金矿具有与霍各乞Cu-Pb-Zn矿床相似的地质特征,且形成于相似的大地构造背景。相比于形成造山型金矿,形成霍各乞等变质热液Cu-Pb-Zn矿床需要更为苛刻的地质条件。除形成造山型金矿所需的地质条件外(如变质作用、剪切带活动),形成Cu-Pb-Zn矿床的变质流体源区需要经历Cu、Pb、Zn预富集;此外,搬运大量的Cu需要富含CH4的还原性变质流体,这就要求成矿体系中存在富含有机质的岩性层。因此,在发育造山型金矿的地区,叠加上述有利地质条件之处具有形成大型变质热液Cu-Pb-Zn矿床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热液改造成矿机制──四川底苏铅锌矿床成矿作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四川底苏铅锌矿床是一个典型的沉积改造型矿床。改造热液中的铅锌来源于早阶段热水沉积矿石及地层岩石;矿化剂硫源自赋矿地层;介质水属于下渗大气降水。改造热液中的铅锌主要以氯、氟配合物形成迁移。在构造减压带中,铅锌配合物交代地层中的黄铁矿或被有机质还原而沉淀富集。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菲莫铜钼多金属矿床的成因及理想模式。矿床中岩、矿石S、Pb同位素组成显示,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深部地幔或下地壳古老基底,后混入部分上地壳物质;H、O同位素特征显示,矿床成矿热液以上升的岩浆热液为主,结合部分变质热液及渗透淋滤的大气降水形成混合热液;Re-Os同位素测年得出矿床形成时间为(47·81±0·71)Ma,矿化主要发生于大皮甲岩体岩浆侵位晚期的期后热液阶段。矿床成因类型属沉积-变质-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型铜钼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具长期性、多期次、多来源、多阶段、多成因的特征,大致经历了古元古代的沉积定位阶段→中新元古代的区域变质改造富集阶段→喜马拉雅期的颠覆性改造叠加富集成矿阶段。  相似文献   

16.
河南桐柏围山城金银成矿系统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河南桐柏围山城的金银矿床形成于印支—燕山期碰撞造山的动力学背景。对矿床地球化学的研究表明 ,各矿床围岩均发生大规模的成矿元素活化迁移 ,稀土元素和硫同位素资料均指示矿化主要源自早期的矿源层 ;Pb同位素资料指示俯冲下插的南秦岭构造岩片部分融熔形成的花岗岩浆和深源流体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 ;H、O同位素资料指示成矿流体主要由大气降水、部分岩浆热液和变质热液混合演化而成。工业矿体的形成与后期的构造及热流体的叠加改造有关。矿化带内金银矿床具有共同的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地质特征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以沉积初始富集、构造及岩浆热液改造的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17.
红海VMS铜锌矿床位于新疆东天山大南湖-头苏泉岛弧带的卡拉塔格地区,矿床上部发育似层状块状硫化物矿体,下部为不整合的脉状-网脉状矿体,块状矿体上盘火山岩盖层中也发育少量铜矿化。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根据矿物交代次序、脉体穿插关系和矿物共生组合类型,精细划分了矿床的蚀变分带和成矿期次。矿床(含盖层)从浅到深依次发育绿泥石-钠长石-绢云母-碳酸盐化、绿帘石-绿泥石-钠长石-绢云母-碳酸盐化、石英-绢云母-黄铁矿化、块状硫化物矿体、绿泥石-黄铁矿±绢云母化和绿泥石-石英-绢云母化。红海矿床成矿过程可分为VMS成矿期、后期热液叠加期和表生期,其中VMS成矿期可细分为黄铁矿阶段、黄铜矿-闪锌矿阶段和重晶石阶段,后期热液叠加期可细分为钠长石化阶段、绿泥石-绿帘石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主矿化期及蚀变特征与典型VMS矿床类似,但同时还表现出许多海底交代作用的特征。后期热液在矿体上盘火山岩中所产生的绿帘石化、绿泥石化和绿帘石-石英-黄铜矿-斑铜矿脉、石英-碳酸盐脉等蚀变和矿化,与斑岩矿化系统的青磐岩化类似,表明红海矿床后期可能受到斑岩系统的叠加,矿区具有斑岩铜矿床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8.
新疆东昆仑白干湖钨锡矿田矿化体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干湖钨锡矿田矿床类型属构造导控的高温热液型,矿化体几何形状取决于导控构造及容矿岩石的性质.该矿床容矿岩石有绢云石英片岩、石英透闪石岩、变质辉长岩、蚀变花岗岩等区内所有岩石类型.矿化是以均匀的微细脉浸染为主,矿化岩石与同类型未矿化岩石特征差别无几,矿化期交代作用十分微弱.矿石类型属于微细脉浸染及富细脉型.矿化体模型是在基本了解矿床地质特征,成控规律以及地表主要矿体形态数据基础上拟建的.理论上,矿化体是以导矿构造为骨架的简化板状矿化体,与易矿化岩层贯通所形成的似层状矿化体构成的复合体.这种复合体即使在高精度矿产勘查过程中也不能保证取得相对准确的数据.因此,准确识别矿化体性质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这里主要从成矿地质背景、控矿构造、赋矿火山岩分布、矿床特征等宏观地质现象,结合岩矿石结构的构造与成份等微观特征的深入研究,首次确定了如金沟铜矿区赋矿次火山岩的存在.初步认为其主导矿床成因类型为次火山岩型,在矿区内形成次火山岩型→火山热液型→构造热液型较完整的矿化分带系列.  相似文献   

20.
连城坪上银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于近东西向、北西向、北东向断裂破碎带中,可分为中温、中低温和表生期3个成矿阶段,其中中低温绿泥石化、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等矿化蚀变与矿体密切相关,成矿热液推测为燕山期岩浆期后热液,矿床受构造控制,属构造破碎带岩浆期后热液充填交代型银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