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丁 过去在民间,有一种普遍的说法叫做“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丁”,认为地上的人口与天上的星星是对应的。这种民间的“天人合一”思想与人们对流星的认识大有关系。古人认为,流星是天上的恒星掉下来形成的,地上的一个人死去,天上那颗与他对应的恒星也就坠落了,夜间人们时常会看到有流星在天穹划过,这数量与人们心目中的人口死亡发生率也很吻合,所以形成了这么一种有趣的观念。  相似文献   

2.
画鬼并不容易 古人曰:画鬼容易画人难。原因是画鬼可以随心所欲,不受限制。我们的类星体很特别,本来是鬼,却非常像人。哪怕是拍一张高质量的天文图片,类星体的样子也和普通恒星完全一样,看不出有任何区别。第一位揭开鬼的面纱的是加拿大籍美国著名天文学家欧克教授。  相似文献   

3.
一眼看去就会忽视我们曾提到,类星体的最早发现者是格林斯坦和欧克,他们早在1960年,也就是类星体正式发现之前3年就拍下了类星体的光谱。但是,由于类星体在外形上和恒星没有任何区别,人们怎么也想不到它会是星系一类的天体。类星体发现之后,人们自然会想到,既然它是河外天体,而且那么亮,就应该和河外星系一样有一定的结构。天文学家们动用了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去拍摄类星体的像,令人失望的是,无论露光时间多么长,拍下来的总是一个点像。因此,类星体本身有没有  相似文献   

4.
“黑洞”概念的形成 上一期本栏目文章曾介绍,老年大质量恒星的星核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迅速地收缩,会发生突然爆炸;当恒星核中所有的物质都变成中子时,收缩过程立即停止并被压缩成一个密实的星球——中子星,它似乎是物质坍缩到小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空间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黑洞的物理本质 北京天文台前台长李启斌先生有许多精辟的言论,他曾说:“越没用的学问,越受人欢迎。”其中天文学就属于没用的学问之一。不过,近些年来,天文学家们反复为其正名,把天文学描述为最重要的自然科学之一,既有巨大的潜在实用性,又有不可思议的前瞻性。经过一番努力,大众对天文学的兴趣的确与日俱增。随着太空探索的兴起,天文学甚至成了各大国的追逐目标,竞相为它加大投入。在天文学中,最没用的一个学科分支恐怕就是黑洞了,但应了李启斌先生的说法,黑洞变成了最受人欢迎的天体。  相似文献   

6.
宇宙中的恒星是怎样形成的,这可能是困扰了人类几千年的问题。万有引力定律发现后,包括伊萨克·牛顿(Issac Newton)在内的一些物理学家猜测,恒星可能是由一些弥散的物质凝聚而成的。随后,几个世纪的天文观测也揭示了天空中确实存在不少这样的弥漫物质(如星云),也就更加支持了这一猜想。第一个对该猜想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的人是英国物理学家詹姆斯·金斯爵士(Sir James Jeans,图1),他通过考虑介质的密度扰动来探寻星云塌缩与恒星形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有一句名言,“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的确很正确,被我们捧为金科玉律。科学推动了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科学。因此,把邓小平的话修改为“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是科学的第一源泉”,也许就可以流传后人了。  相似文献   

8.
黑洞也可以蒸发 天文学的发展遵循着一条规律:观测、理论、再观测、再理论……这大概也是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只不过天文学表现得更为突出,而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观测又始终是天文科学的真谛。因此,天文学又被称为是一门观测的科学。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关于地球生命起源的新模型—星云中继假说,它是宇宙胚种论的修改版本.在这个模型中,作为宇宙"种子"的原始生命起源于太阳系的前身恒星系统中的生物化学过程,并且在前身恒星死亡后充满整个原太阳星云.地球生命的起源可以分为3个阶段:太阳前身恒星的原始生命起源,原太阳星云时期和太阳系形成与地球生命时期.这个模型最主要的推论是原始生命(或其后裔)以及它们的化石存在于太阳系内各种天体之中.  相似文献   

10.
题图说明:一个新发现的黑洞潜伏在一个年轻且拥有大量恒星的星系中心:美国宇航局斯必泽空间望远镜曾发现了两个类似的遥远天体。它们是周遭没有尘埃的类星体。  相似文献   

11.
天文学家一般把由大量恒星、星团、气体、尘埃等构成的天体系统称为星系。我们所在的银河系是人们最早认识的星系,探测银河系的结构是一项古老而始终非常重要的天文课题。1609年伽利略刚刚把他的天文望远镜指向夜空,就发现那条看起来乳白色的光带——银河竟是由密密麻麻的恒星构成的。20世纪发现的射电源(radiosource)是“宇宙射电源”的简称,即能发射强无线电波的天体。发射无线电波的恒星称射电星;有强射电辐射的星系称为射电星系。  相似文献   

12.
纷乱的气流和庞杂的星际尘埃,以及恒星形成时的猛烈星风,宇宙中所有最纷繁的元素仿佛都被凝聚于大质量恒星的“育婴室”,所以我们才能欣赏到像猎户座大星云和船底星云那样极尽奢华而又震撼人心的宇宙风景。但同时,混乱而繁杂的环境对天文学家们研究这些大个子恒星的身世之谜平添了诸多障碍。  相似文献   

13.
《春秋》“陨石于宋五”天上的流星很早就被我们的先辈观测到了,也被诗人们代代吟诵。古人大都认为,这些流星就是天上的星星(恒星)坠落形成的。那么,这些流星会不会落到地上?如果落到地上,会是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14.
陈丹 《天文爱好者》2009,(10):78-80
西塞罗作品中有关行星仪的最早记载 天球仪的一个缺点是从天球外边看天球,星座的位置与实际情况正相反(所以后来才有了从内侧看的天球仪),另一个缺点是不能表现太阳、月亮和肉眼可见的五大行星的位置变化。因此,古人除了发明和制造各种各样的天球仪,以演示恒星和它们的周日视运动外,还发明和制造了各种各样的机械模型,  相似文献   

15.
伽玛射线暴的产生机制比较公认的是:长暴产生于大质量恒星死亡;短暴产生于密近双星合并.因此人们很自然地推测长暴和恒星形成率直接成比例,但是最近数据分析表明这并不能很好地拟合观测.考虑到只有质量大于某一临界质量的大质量恒星才可能产生长暴,因此恒星初始质量分布函数对长暴的产生率会有较大影响.考虑用恒星初始质量分布函数来解释长暴观测个数随红移的分布,得到了比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大质量中微子晕的存在,必然会对晕内星系中的恒星运动产生显著影响。本文用广义相对论讨论了有中微子晕的星系中恒星的谱线频率移动的分布,得到了与经典开普勒运动不同的分布。这一结果为证实中微子晕的可能存在提供了一种可观测效应。  相似文献   

17.
(接上期) 象限仪:18世纪的观测主力 18世纪,天体测量方法和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也获得了不少新的天文发现。在确定恒星的距离方面,1718年英国天文学家埃德蒙·哈雷(Edmund Halley)通过跟古希腊时代的观测相比较,发现三颗明亮恒星的位置发生了变动。  相似文献   

18.
富尘埃宽发射线类星体在星系演化中十分关键,而星系中分子气体的信息有助于人们了解其恒星形成潜力等性质。使用IRAM-30m望远镜对红移0.5 ⊙·a-1,气体耗竭时间为(20~300) Ma。将它们的红外光度与CO光度进行比较,发现该富尘埃宽发射线类星体样本的恒星形成效率相对其他亚毫米波星系及类星体无明显区别。在该样本中发现了活动星系核相对强度与气体耗竭时间的负相关关系,这与目前的类星体演化理论相符。  相似文献   

19.
天象仪和天文馆在英文中是同一个词planetarium;最初用来称呼一种能展示行星运动的机械模型——行星仪;现在用来指一种光学投影仪器,它把恒星、行星、太阳、月亮以及其他天文现象投影到半球状天幕,演示人造星空.  相似文献   

20.
回顾了恒星表面结构多谱勒成像研究工作的发展历史,重点评述了该项技术在类太阳活动恒星研究领域的应用。介绍了该项技术在国际上的发展现状,给出了恒星表面黑子结构形态的多普勒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讨论了该项技术对观测仪器、观测过程和观测对象的要求,并对未来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