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高原斜坡软土地区抗滑支挡施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斜坡软土是在特定的地质条件和特定的气候环境下形成的具有成分复杂性、隐蔽性、膨胀性、蠕滑性等特殊性质的软土。对建筑其上的路基工程具有明显的危害性。通过内昆铁路老锅厂-李子沟区间高原斜坡软土地区抗滑支挡施工的实践,总结分析了高原斜坡软土对路基工程的危害,研究了适合高原斜坡软土路基抗滑支挡的技术措施,从实践过程中总结提出了治软、削坡减载、降水、加强支挡的关键技术,确保了本区路段基工程的安全稳定施工。其工程案例和研究成果对类似工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填方工程的斜坡软弱地基及其成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结合工程实践,提出基于填方工程的斜坡软弱地基模型,基于斜坡软弱地基填方工程特性研究成果,研究斜坡软弱地基类型及成因,提出斜坡软弱地基的四种基本类型:①丘间槽谷坡洪积软土或软黏土;②非沉积型斜坡软弱岩土;③湖泊相软土的边缘地段;④斜坡上松散堆积体。  相似文献   

3.
西南煤系地层软岩地区坡麓相斜坡软土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西南内昆、株六、水柏及六盘水枢纽等铁路勘察与施工中,在煤系地层软岩地区的山麓斜坡上常遇到一种特殊罕见的"坡麓相斜坡软土"(笔者简称),它是"陆相的饱水堆积物"而非"水相的水下沉积物"。这种土的物理力学特征与一般软土相似,同样具有天然含水量高(但一般不大于液限)、孔隙比大、高压缩性、低强度性、流变性、触变性等特点,并具有弱—中等膨胀性;常隐蔽于山麓斜坡地表较厚的硬壳层之下,非钻探或开挖揭露难以发现,且具有不连续、透镜状或鸡窝状分布、厚度变化较大、底部横坡较陡等特点;最突出的工程地质问题是天然地基的不均匀性及非稳定性,对工程的危害较大。工程施工中常发生路堤基底滑移沉陷、路堑边坡滑坡与坍塌、桥涵地基承载力不足、基坑边坡溜坍等地质灾害或工程病害,整治难度较大。笔者结合工程实例,系统论述西南煤系地层软岩地区坡麓相斜坡软土的分布、成因、定义、分类、物理力学特征及其工程特性,并对其命名问题进行探讨,对指导工程实践,防止工程病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长江中下游堤岸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长江中下游堤岸出现的渗漏、管涌、边岸崩塌、岩溶塌陷和软土变形等灾害类型研究及其实例剖析,分析了它们发生的工程地质条件,论述了砂性土、隐伏岩溶和软土等对堤岸稳定性的影响,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喷锚支护在汉口软土基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喷锚支护以其工期短、费用省在汉口软土基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典型工程实例,总结了汉口软土基坑应用喷锚支护的成功经验,对软土地区基坑设计与施工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坑开挖是建筑物基础施工的重要阶段,在软土地区常因地质条件的特殊性导致诸多环境地质问题,并可引发工程事故或安全隐患。结合某高层建筑基坑开挖与降水作业工程实例,分析了水土突涌、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及其产生原因,提出了软土地区基础施工过程中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软土蠕变对深基坑工程的变形和稳定性影响很大。基于软土蠕变实验数据提出软土的蠕变模型。并利用ABAQUS提供的二次开发软件接口,对ABAQUS自带的Drucker-Prager蠕变模型进行修正。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修正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珠海市地质环境条件较脆弱,人类工程活动频繁,斜坡类地质灾害和软土地面沉降地质灾害频发且分布较广泛。通过对研究区内地质灾害发育情况以及影响因素分析,选取评价因子,通过网格剖分划分评价单元,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和Mapgis空间分析功能,分别得出斜坡类地质灾害和软土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易发性分区图,为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四川地质学报》2022,(Z2):7-10
阐述准确测量斜坡地质灾害体剖面工作的重要性,分析了目前剖面测量的主要方法及其对于斜坡地质灾害体剖面测量工作的适用性,研究和实践了能解决地质灾害体剖面测量难题的实用方法,通过工程实例验证地质灾害体剖面测量实用方法的实际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
垃圾夯扩短桩在邯郸市的工程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阐述垃圾夯扩短桩在邯郸新近堆积软土场地上的工程尝试,分析了其加固地基的机理,结合工程实例论述了夯扩短桩在邯郸的适应性及其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裂隙型硬粘土的力学模型及其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硬粘土是介于软岩和硬土之间的一种介质, 其中含有规律分布的裂隙, 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各向异性特征; 本文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 提出一种适用于裂隙性硬粘土的损伤力学模型, 并应用于南水北调中线渠道边坡工程的数值模拟分析。  相似文献   

12.
天津滨海吹填场区典型的“上软下硬”的双层软黏土地基具有复杂的物理性质和工程特性,其在不同荷载作用模式下的变形特性有所不同,在工程实践中往往会产生较大的工后沉降和不均匀沉降,从而导致修建于其上的建筑物出现诸多工程问题。现阶段对于不同荷载作用下吹填场区形成的“上软下硬”双层软黏土地基的变形特性及机理研究甚少,导致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工程实践,制约了吹填场区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因此对此类地基的变形特性展开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针对吹填场区“上软下硬”的双层软黏土地基,开展了反复荷载和恒定荷载作用下的一维固结试验和扫描电镜试验(SEM),得到了不同荷载模式作用下的压缩特性及其微观机理,为吹填场区双层软黏土地基变形模型建立及长期工后沉降预测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双层软黏土地基的压缩系数和固结系数在反复荷载作用初期明显减小,而后缓慢减小直至趋于稳定; 与反复荷载相比,恒定荷载作用下试样的压缩系数初期值增加,固结系数初期值减小,其变化量均在40% ~50%的范围内; 当荷载等级一定时,反复荷载作用引起双层软黏土地基产生的沉降量相比于恒定荷载作用多30% ~45%; 随着荷载等级的增加,土样内部大孔隙受到挤压而减少,孔隙的圆度和定向性加强,土体结构更密实,均一化程度提高; 相比于恒定荷载模式,反复荷载作用下土样内部孔隙形状更接近于圆形,孔隙定向性更好,土体内部结构强化程度大,但有序性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3.
软土路基沉降变权重组合S型曲线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赵明华  刘煜  曹文贵 《岩土力学》2005,26(9):1443-1447
通过对软土路基沉降发展规律及其沉降曲线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在S型单项预测模型基础上,基于5种S型增长曲线模型,引进组合预测的思想,重点探讨了软土路基沉降发展的预测方法与理论,并建立了软土路基沉降预测的变权重组合S型增长模型,通过数学规划方法求解,从而可根据有限的实测沉降观测数据预测软土路基沉降发展过程。工程实例分析表明,利用该模型与方法得到的预测曲线与实测曲线吻合良好,能够满足工程要求,此外,变权重组合预测模型比其它单项模型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为软土路基沉降发展预测提供了一种有效而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刘润  闫玥  闫澍旺  乔春生 《岩土力学》2009,30(11):3417-3422
在某吹填软黏土岸坡上修建码头时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滑坡,待滑体稳定后采取了一系列的工程措施,实现了码头的重建。详细阐述了岸坡发生滑动的全过程,通过现场勘察和有限元模拟分析了岸坡发生滑动破坏的原因。分别考虑了打桩与交通荷载作用,导致地基土中产生超静孔压,从而对岸坡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岸坡发生失稳破坏是多种不利工况叠加的结果,其主要原因是在低潮位时的超挖引起的,打桩及交通荷载作用也是造成滑坡的不利因素。在破坏的岸坡上重建码头,采用了振动砂桩加固地基,同时在地表铺碎石垫层作为预压荷载,加速地基土的固结。有限元分析和码头的成功重建表明,使用砂桩加固地基可以同时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和加速土体排水固结的目的,对于码头的重建是有效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基于对贵州省德江县香树坪斜坡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及斜坡变形破坏特征分析,建立了缓倾坡外软硬互层型高斜坡演化概念模型,分析了斜坡演化机制,将斜坡形成及变形破坏过程分为河谷形成过程中的时效变形、滑移-逐级拉裂、滑移-弯曲-剪断3个阶段。并通过数值分析,再现了斜坡失稳机理及发生过程。基于软硬互层特性在斜坡演化过程中的作用量化分析表明,由于硬岩层限制软岩层的变形,导致坡体不易发生整体失稳。但软岩持续蠕变导致硬岩内能量积累增大,局部变形扩大,最终发生失稳破坏。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矿区地层岩性、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依据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确定了矿区边坡的软弱层面,同时对矿区南帮(非工作帮)的工程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第四系松散层具饱水性质,新近系地层以膨胀性的粘土(岩)为主,可塑性较强,易崩解,抗压、抗剪强度低,煤系地层以软岩为主,力学强度亦低,矿区工程地质特征为二类一型。据此预测了该区可能产生的工程地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是软弱变质岩分布广泛的省份之一。近年来,随着工程建设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加大,软弱变质岩斜坡灾害频繁发生,造成的损失也逐年增加。本文通过对陕南316国道早阳-蜀河段的实地调查,归纳了该路段软弱变质岩边坡的变形破坏特征,总结出顺层滑动、弯曲-倾倒、楔形体滑动、溃曲破坏以及滑移-拉裂5种典型的病害模式,并对每种变形破坏模式进行了具体的实例分析,从而为边坡成灾预警和选择经济有效的治理对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沿海地区地面沉降的地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膨胀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的制约性也日益加强,发生在新生代沉积软粘土地层上的地面高程损失(主要由地面沉降造成)成为世界性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软粘土地层的地面沉降包括自然沉降和人为沉降两方面。因此,土力学者和地质学家从工程学界和地质-沉积两个不同的方面对地面沉降机制进行了研究,并且以对前者的关注为主。工程土力学中沉降的是由软粘土的固结压缩导致的。本文结合地质因素对发生在软粘土地层上的地面沉降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秦岭北缘仙游寺粘土(膨胀土)的发现及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首次在秦岭北缘周至县马召镇仙游寺一带发现了中更新世厚层褐色粘土,命名为“仙游寺粘土”。它们是中更新世晚期湿润(半湿热)气候环境下形成的坡面流堆积,其物质来源为秦岭山地表层的褐色古风化壳。室内土工试验结果表明:仙游寺粘土是一种典型的富含膨胀性粘土矿物(伊利石/蒙脱石混层矿物)的膨胀土,是以往渭河盆地没有发现的膨胀土新类型。仙游寺粘土不良的工程特性导致仙游寺周边和108国道秦岭北缘一带的天然斜坡和人工边坡都很不稳定,在强降雨作用下,大量土体滑坡频繁发生。基于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测试结果,着重介绍了仙游寺粘土的发育特征、成因时代及其工程地质特性,这不仅有助于北秦岭山地第四纪古气候的恢复及对北秦岭和渭河盆地第四纪以来地质环境演化的认识,而且对于认识秦岭北缘土体滑坡的成灾机理并指导地质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