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从显微和超微水平研究了中国对虾幼虫眼的发育。结果表明,幼虫眼在膜内无节体期已具备。发育成熟的幼虫眼至少由3个眼单位组成。电镜下,每个眼单位由晶体细胞、网虫眼的最外围。至糠虾体第1期幼虫眼开始退化,表现在网膜细胞内的细胞器减少,色素颗粒致密度降低。糠虾幼体第2,3期,仅可见色素颗料存在;至仔虾期单眼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不同饲料添加物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实验设计了5种不同的饲料添加物,分别为破壁酵母(A,添加量为0.6%)、中草药提取物(B,添加量为0.3%)、柠檬酸(C,添加量为0.3%)、益生菌(D,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BC-01,添加量为109cfu/kg)和氟苯尼考(E,添加量为15mg/kg),以投喂实验用基础饲料组作为对照(F)。每个处理组分别设置了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尾虾,实验进行了42d。采用PCR-DGGE技术分析了饲料中不同添加物对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肠道内菌群归属于γ-变形菌纲、黄杆菌纲和芽孢杆菌纲,它们分别为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弧菌属(Vibrio)、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芽孢杆菌属(Bacillus)、志贺氏菌属(Shigella)、Tamlana属和Formosa属。A、B、C和D处理组以埃希氏菌属为主要优势菌,E组和对照组以弧菌属为主要优势菌。其中,对照组中弧菌的相对含量最高为37.74%,其次是E组,相对含量为23.79%。总体比较,添加中草药提取物、柠檬酸及芽孢杆菌处理组对虾肠道菌群结构相似,而与添加破壁酵母、氟苯尼考和对照组的细菌群落结构有所差异。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破壁酵母、中草药提取物、柠檬酸、芽孢杆菌及氟苯尼考均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内的弧菌属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以添加0.6%的破壁酵母效果最佳,可有效抑制对虾肠道中的弧菌属细菌。  相似文献   

3.
人工饲料饲养的对虾肠道菌群和水体细菌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人工饲料饲养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成虾肠道菌群组成及其水体细菌区系组成进行了研究.分离纯化后的革兰氏阴性菌鉴定到种的水平.对虾肠道菌群主要由弧菌Vibrio spp.、希瓦氏菌属Shewnella spp.、嗜氢菌属Hydrogenophaga spp.、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spp.、气单胞菌Aeromonas spp.、食酸菌Acidovorax spp.和芽孢杆菌Bacillus spp.组成.水体细菌区系主要包括弧菌Vibrio spp.、希瓦氏菌属Shewnella spp.、艾肯菌Empedobacter spp.、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 spp.和芽孢杆菌Bacillus spp..肠道菌群和水体细菌区系的优势菌是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和芽孢杆菌Bacillus spp..利用Shannon-Wiener指数进行多样性分析,发现虾肠道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高于水体细菌区系,而丰度(D)较低.  相似文献   

4.
在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中使用悬浮絮团发生装置(对照组未使用),设置空白对照组、芽孢杆菌(Bacillus sp.)组、产纤维素酶菌组、共同添加组,检测养殖环境中水质指标、细菌数量和对虾生长指标,评估添加甘蔗渣悬浮颗粒和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养殖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芽孢杆菌组、产纤维素酶菌组、共同添加组的氨氮浓度在实验前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中后期,亚硝态氮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生物絮团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添加甘蔗渣悬浮颗粒和芽孢杆菌能促进生物絮团的形成,有效降低水体中氨氮、亚硝态氮浓度。芽孢杆菌组、共同添加组水体中芽孢杆菌数量显著大于对照组、产纤维素酶菌组(P0.05);芽孢杆菌组、产纤维素酶菌组、共同添加组的弧菌数量在实验后期都低于对照组,对虾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饵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换水比例较对照组低30%。结果表明:甘蔗渣悬浮颗粒和芽孢杆菌的添加,能增加和维持水体中芽孢杆菌等有益菌的数量,改善养殖环境,促进对虾生长,提高对虾产量,降低饵料系数。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饲料中添加中草药和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和肠道细菌的影响.以基础饲料为对照(C),通过添加中草药和芽孢杆菌Bacillus spp.配制成4种实验饲料:0.2%中草药(M),0.20%中草药制剂+0.30%芽孢杆菌(BMI),0.10%中草药制剂+0.15%芽孢杆菌(BM2),0.30%芽孢杆菌(B).实验分成5组,分别投喂上述饲料,共进行了56d.结果表明,各组对虾的成活率95.83%-98.33%,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投喂实验饲料的各组对虾终末体重均高于对照组(C),其中BM2与C差异性显著(P<0.05);M、BM1和BM2的增重率和特定增长率显著高于C和B;M组的对虾肠道异养菌总数和弧菌数均高于其他各组,而共同添加组BM1和BM2的异养菌和弧菌数则最少.从各组选取菌落数在50-100,分布均匀的平板,随机挑取30株细菌进行分类鉴定,结果C、M、BM1、BM2和B组细菌属数分别为11、8、6、5和7个.饲料中添加中草药和芽孢杆菌促进了对虾的生长,且共同添加的效果好于单独添加,它们的使用改变了肠道细菌的数量和组成.  相似文献   

6.
对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YL-10),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 YL-09),地衣芽孢杆菌(B.licheniformis ge6-1)和巨大芽孢杆菌(B.megaterium H1)分别进行发酵培养,测定其单株芽孢杆菌发酵液和多株混合芽孢杆菌发酵液中的消化酶活性以及胞外酶产生情况,从中筛选酶活性高和稳定性好的实验组分别进行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单株芽孢杆菌YL-10具有最高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分别为335.0和3.0U/mL;ge6-1具有最高的脂肪酶活性,为5.0U/mL。混合芽孢杆菌Tm1,Tm2,Tm3和Tm5发酵液中蛋白酶活性和淀粉酶活性均高于单株芽孢杆菌ge6-1和H1。通过API zym系统测定芽孢杆菌胞外酶的产生情况,发现多株混合芽孢杆菌发酵液中胞外酶的种类多于单株芽孢杆菌。凡纳滨对虾养殖实验结果显示:YL-10组(解淀粉芽孢杆菌)与Tm3组(解淀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对虾的体重增加、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芽孢杆菌能够提高对虾肝胰腺中的消化酶活性:YL-10组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Tm3组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API zym系统测定结果显示:YL-10组和Tm3组对虾肝胰腺中分别有10种和12种胞外酶的酶活性提高,但各处理组间胞外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7.
李军  徐怀恕 《海洋与湖沼》1998,29(4):353-361
于1996年4—5月,在青岛丰城地区一些对虾育苗场发生大规模爆发性传染病,主要感染中国对虾幼体,尤其是蚤状幼体。死亡率高达80%以上。从自然发病及人工感染患病濒死中国对虾幼体中分离出38株细菌,研究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对中国对虾幼体的致病性。结果表明,38株分离物均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菌体为杆状或短杆状,极生单鞭毛运动,不发光,氧化酶呈阳性,发酵葡萄糖产酸,TCBS平板上生长,菌落呈黄色或绿色,对弧菌抑制剂0/129(150g/ml)敏感,此均为弧菌属的典型特征,属于弧菌。其中26株细菌被归为同一类群,参照伯杰氏细菌学鉴定手册(1994年,第9版)鉴定表明,该菌同哈维氏弧菌(Vibrioharveyi)最为接近;另外,Biolog系统鉴定表明也为哈维氏弧菌,因此定名为哈维氏弧菌。利用浸泡感染法以2.5×103—2.5×107cfu/ml浓度的细菌感染不同发育时期(无节幼体期、蚤状期、糠虾期和仔虾期)的中国对虾幼体。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主要感染中国对虾幼体的无节幼体晚期、蚤状期和糠虾早期并导致其大量死亡,而在仔虾期感染死亡率较低,并且2.5×104cfu/ml以上浓度的病原菌即可导致蚤状幼体严重感染死亡,由此可见,所分离的致病菌对中国对虾蚤状期幼体具有较强的致病力。人工感染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8.
向水体中添加不同浓度的短小芽孢杆菌CGMCC 1004(Bacillus pumilus)和胶红酵母菌CGMCC 1013(Rhodotorula mucilaginosa)以研究凡纳滨对虾(Litoenaeus vannamei)体长、体质量、存活率、胃蛋白酶、肝胰腺淀粉酶和肝胰腺脂肪酶的影响,以及需钠弧菌(Vibrio natriegens)的感染效果.结果表明:向水体中添加104CFU/mL短小芽孢杆菌能提高对虾体长、存活率,但结果不显著,但对体质量增长率具有显著提高作用;水体中添加104CFU/mL短小芽孢杆菌对提高需钠弧菌感染后对虾成活率有一定的提高作用;水体中添加104CFU/mL短小芽孢杆菌能显著提高胃蛋白酶活性,但是对肝胰腺淀粉酶活性有一定抑制作用;添加复合菌剂比添加单一菌种的作用要好;亦证明了向水体中添加细菌的方式对凡纳滨对虾的体长、体质量、存活率以及水质指标影响比较小,但是对消化酶具有一定的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几种不同的实验条件对中国对虾存活、生长和蜕皮的影响;连续测量了中国对虾各期溞状幼虫和糠虾幼虫蜕皮间期的体长变化。实验数据经数理统计,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的饲养密度、投饵量和换水率对中国对虾的存活有显著的影响(α=0.05)。较高的密度、投饵过量和换水不足的综合效应导致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下降,氨氮和pH超出允许的范围。2、水体溶解氧含量降至临界水平是对虾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溶解氧含量是影响对虾存活的限制因子。3、当摄食不足时,中国对虾会表现出蜕皮后零生长、负生长。4、第一、二、三期溞状幼虫在蜕皮间期内身体分别能延长12%,11%和7%。本文还提出了一些关于加强对虾养成期管理的建议;讨论了对虾蜕皮后体长不增加或体长缩短这一现象、机理以及该现象在对虾养成管理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比较了饲料中添加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 LYB1)、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W2)和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 coagulans NJ17)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的生长、抗病力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以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1.0×1010 cfu/kg浓度的3种不同乳酸菌为实验组,以基础饲料为对照组,以投喂方式养殖对虾42 d。养殖结束后,进行14 d的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攻毒实验。研究表明:投喂3种乳酸菌的实验组对虾的体重、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以添加凝结芽孢杆菌组效果最佳。攻毒实验显示,添加粪肠球菌和嗜酸乳杆菌均可显著降低对虾的累计死亡率(P<0.05)。添加乳酸菌的各实验组对虾的肠道细菌群落结构与对照组相比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以添加粪肠球菌组差异最大。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对虾肠道优势菌群。在纲分类水平上,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丹毒丝菌纲(Erysipelotrichia)和黄杆菌纲(Flavobacteriia)为对虾肠道优势菌群。研究结果显示,凝结芽孢杆菌NJ17对凡纳滨对虾促长效果最佳,而嗜酸乳杆菌W2对对虾抗病力提高效果最佳,3种乳酸菌均明显改善了对虾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丰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中国对虾消化道和肝胰脏(或称肝脏)在各幼虫期和早期仔虾的发育。 中国对虾的原始中胚层细胞是自原肠的顶壁分出移入囊胚腔中。 在发育过程中,口凹是在第三期无节幼虫时内陷形成,而原肛是在第六期无节幼虫时内陷形成的,所以口凹的发生早于原肛的发生。 在溞状幼虫第一期,消化道的腔才完全贯通。 在糠虾幼虫第一期,胃分为贲门胃和幽门胃两部分。胃磨和几丁质刚毛则出现于早期仔虾。 甲壳类动物的消化道包括前肠、中肠和后肠三个部分。前肠与后肠起源于外胚层,中肠则发生自内胚层。我们对中国对虾胚胎发育的观察,发现中肠远远长于后肠,而后肠将发育为成体的直肠。 两对肝盲囊分别发生自中肠的前段肠壁。在仔虾早期,前面一对逐渐退化消失,而后面的一对将发育为成体的肝胰脏。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2株潜在益生菌(芽孢杆菌(Bacillus.sp)BZ5株和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VZ5株)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其溶血特性、常见抗生素的敏感性及感染菌体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存活率,探讨了两菌株对凡纳滨对虾的安全性。注射和浸泡方式下,研究两菌株对凡纳滨虾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酶(POD)、抗菌酶活力变化的影响以及感染WSSV的凡纳滨对虾的存活率,探讨了两菌株对凡纳滨对虾免疫力和抗WSSV能力的影响。研究显示:芽孢杆菌BZ5株和溶藻弧菌VZ5株均未表现出溶血特征,且对多数常见抗生素敏感或中度敏感。在106cfu/mL浓度下,芽孢杆菌BZ5株和溶藻弧菌VZ5株未对凡纳滨对虾表现出明显的毒害作用。注射和浸泡方式下,芽孢杆菌组和溶藻弧菌组对虾的SOD、POD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芽孢杆菌组对虾的SOD、POD活力显著高于溶藻弧菌组(P0.05)。感染WSSV后,芽孢杆菌组和溶藻弧菌组对虾的半数致死时间比对照组分别延长了27.38%和21.43%(注射菌体)、24.73%和8.60%(浸泡菌体)。研究结果表明,芽孢杆菌BZ5株和溶藻弧菌VZ5株在提高对虾免疫力和抗WSSV能力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在对虾养殖生产中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从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中采集分离芽孢杆菌、乳酸菌与弧菌,并设置水体碳氮比分别为:C∶Nw=2、5、10、15、20共5个水平。在养殖环境营养水平下研究了芽孢杆菌、乳酸菌与弧菌的生长、拮抗作用及细菌菌体碳氮比(C∶NB)的变化。研究发现,较高的C∶Nw适合芽孢杆菌(C∶Nw=15)与乳酸菌(C∶Nw≥10)的生长,较低的C∶Nw适合弧菌(C∶Nw=5、10)的生长,并且当C∶Nw较高时芽孢杆菌与乳酸菌对弧菌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因此向养殖水体和饵料中添加碳源,将环境C∶N提高至超过10的水平不仅可以促进芽孢杆菌与乳酸菌的快速生长,而且可以有效抑制弧菌的繁殖。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中国对虾消化道和肝胰脏(或称肝脏)在各幼虫期和早期仔虾的发育。中国对虾的原始中胚层细胞是自原肠的顶壁分出移入囊胚腔中。在发育过程中。口凹是在第三期无节幼虫时内陷形成.而原肛是在第六期无节幼虫时内陷形成的,所以口凹的发生早于原肛的发生。在溞状幼虫第一期,消化道的腔才完全贯通。在糠虾幼虫第一期,胃分为贲门胃和幽门胃两部分。胃磨和几丁质刚毛则出现于早期仔虾。甲壳类动物的消化道包括前肠、中肠和后肠三个部分。前肠与后肠起源于外胚层。中肠则发生自内胚层。我们对中国对虾胚胎发育的观察,发现中肠远远长于后肠。而后肠将发育为成体的直肠。两对肝盲囊分别发生自中肠的前段肠壁。在仔虾早期,前面一对逐渐退化消失,而后面的一对将发育为成体的肝胰脏。  相似文献   

15.
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附着基异养细菌区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海湾扇贝附着基上分离出61株异养细菌,对其进行80项生理生化特征测定,以数值分类法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海湾扇贝附着基上异养菌属于假单胞菌(Pseudomonas)、气单胞菌(Aeromonas)、弧菌(Vibrio)、芽孢杆菌(Bacillus)和产碱杆菌(Alcaligenes)。扇贝幼虫附着前附着的细菌主要为芽孢杆菌与假单胞菌,扇贝幼虫附着后气单胞菌成为优势,弧菌数量明显增加,与假单胞菌数量相当。  相似文献   

16.
凡纳滨对虾咸淡水养殖系统内细菌群落组成的PCR-DGGE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PCR(polym erase chain reaction)-DGGE(denaturing grad ient gel electrophoresis)及传统的微生物培养方法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 ei咸淡水养殖系统内各种环境的细菌群落组成进行了比较研究。传统的微生物培养计数表明,从海湾水、养殖池水到对虾粪样,细菌和弧菌的数量表现出依次增加的趋势,粪样及肠壁中弧菌的数量高出外界水环境1—4个数量级。相对于外界水环境,粪样中有很高的芽孢杆菌孢子含量,但是肠壁定植细菌中不存在芽孢杆菌(孢子)。PCR-DGGE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从海湾沿岸、养殖池、对虾粪便到对虾肠壁,细菌群落的多样性由高到低,无论是在哪种环境,群落的优势种都十分明显,且只有2—4种。来自同一环境各样品间的细菌群落组成非常相似,来自不同环境的样品,其细菌群落组成差别较大。聚类图上各簇的排列顺序反映了样品在取样空间分布上的毗邻次序和它们的相似程度。  相似文献   

17.
向水体中添加不同浓度的短小芽孢杆菌CGMCC1004(Bacillus pumilus)和胶红酵母菌CGMCC1013(Rhodotorula mucilaginosa)以研究凡纳滨对虾(Litoenaeus vapznamei)体长、体质量、存活率、胃蛋白酶、肝胰腺淀粉酶和肝胰腺脂肪酶的影响,以及需钠弧菌(Vibrio natriegens)的感染效果。结果表明:向水体中添加10^4CFU/mL短小芽孢杆菌能提高对虾体长、存活率,但结果不显著,但对体质量增长率具有显著提高作用;水体中添加10^4CFU/mL短小芽孢杆菌对提高需钠弧菌感染后对虾成活率有一定的提高作用;水体中添加10^4CFU/mL短小芽孢杆菌能显著提高胃蛋白酶活性,但是对肝胰腺淀粉酶活性有一定抑制作用;添加复合菌剂比添加单一菌种的作用要好;亦证明了向水体中添加细菌的方式对凡纳滨对虾的体长、体质量、存活率以及水质指标影响比较小,但是对消化酶具有一定的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选取初始体重(3.58±0.32)g的凡纳滨对虾,在饲料中分别添加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活菌、溶藻弧菌破碎菌、芽孢杆菌(Bacillus sp.)活菌和芽孢杆菌破碎菌和使其菌含量为108 CFU/g,通过49d的养殖实验研究饲料中添加芽孢杆菌和溶藻弧菌对凡纳滨对虾的消化酶、免疫相关酶和抗病力的影响。结果显示:(1)4个处理组对虾的肠道蛋白酶水平均显著提高。25d时各处理组淀粉酶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9d时弧菌破碎组和杆菌破碎组对虾的淀粉酶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杆菌破碎组对虾肠道的消化酶水平最高,杆菌组对虾肠道消化酶水平低于其他处理组。(2)49d时弧菌组对虾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上升(P0.05);弧菌破碎组对虾的SOD、酚氧化酶(PO)和抗菌酶水平上升(P0.05);杆菌组对虾PO水平上升,抗菌酶水平下降(P0.05);杆菌破碎组对虾SOD和PO水平均上升,抗菌酶水平下降(P0.05)。(3)WSSV攻毒的半致死时间为杆菌破碎组弧菌破碎组弧菌组杆菌组对照组。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芽孢杆菌和溶藻弧菌及其破碎菌体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对虾的消化酶活力和抗病力。其中添加弧菌破碎菌体能更好的提高对虾的免疫酶水平,添加杆菌破碎菌体能促进对虾消化和抗病力。  相似文献   

19.
关于对虾幼体对常用药物,如:士霉素、氯霉素、新诺明、痢特灵和呋喃西林等的耐受能力,以及这些药物对幼体的变态是否有影响,目前国内外报道很少。冷本芝等曾就糠虾幼虫对磺胺脒、痢特灵、高锰酸钾、土霉素和四环素的耐受能力作过介绍。我们在1990年对虾育苗期间进行了中国对虾各期幼体对土霉素、氯霉素、新诺明、痢特灵和呋喃西林的耐受能力,以及这些药物对幼体变态影响的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几种海洋溶藻菌溶藻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海南三亚红沙港易发赤潮--塔马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tamarense)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做为实验藻类,从三亚红沙港海域筛选的海洋细菌中分离出一株溶藻细菌,编号为B7和已发现具有抑藻作用的:恶臭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巨大芽孢杆菌作为实验材料与两种藻共同培养表现的牛态关系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在藻细胞生长的延滞期和指数期加入细菌过滤液,发现4种海洋细菌的过滤液对两种藻生长有不同的抑制作用效果.同时文中对海洋细菌抑藻作用机理、赤潮的生物防治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