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981年1月24日道孚6.9级地震的震源参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不对称双侧破裂过程的震源模式测定了1981年1月24日道孚6.9级地震的震源参数。结果为:断层总长度38公里,朝北西方向的破裂长度为27公里,朝南东方向的破裂长度为11公里,破裂速度为1.4公里/秒。  相似文献   

2.
1986年8月26日门源6.4级地震破裂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我国基准台基式仪P波记录,利用终止相和地震波谱综合研究了1986年8月26日青海省门源6.4级地震的震源过程,并求出相应的震源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门源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北东50°走向,它朝北东方向单侧破裂,破裂长度为20公里,平均破裂速度为1.83公里/秒。  相似文献   

3.
不对称双侧破裂过程的研究及其在海城地震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计算并分析了不对称双侧破裂方式的矩形断层辐射的 P 波远场位移谱, 提出研究不对称双侧破裂过程的初步方法, 并将它应用于1975年2月4日辽宁省海城7.3级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海城地震的破裂方式是在震源地区北西西断层上发生的不对称双侧破裂过程, 断层总长度为54公里, 主破裂朝北西西方向, 破裂长度为38公里, 破裂速度为1.3公里/秒, 向南东东方向破裂的长度为16公里, 破裂速度亦为1.3公里/秒.进而求得海城地震的震源参数为:走向滑动平均错距117厘米;倾向滑动平均错距33厘米;地震矩5.2×1026 达因·厘米;应力降22巴;应变降3.3×10-5; 释放的总能量3.4×1022尔格.   相似文献   

4.
用复合型法反演震源破裂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探讨了用P波频谱研究不对称双侧破裂方式与正交破裂方式的方法,研究了用复合型法反演震源参数的可行性。 用这种方法反演了1966年3月8日邢台马兰6.8级地震及1966年3月22日东旺6.7级地震的震源参数。通过与用网格尝试法反演的结果及余震分布等进行比较,认为这种反演方法除了与过去的网格尝试法类似,可以得到最优拟合参数解外,还可以大大减少计算量,实现了网格尝试法难以实现的更复杂的震源模式的反演。 本文还用此方法研究了1962年3月19日广东河源6.1级地震及1969年7月26日广东阳江6.4级地震的破裂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河源地震的破裂方式是正交三侧破裂。北西方向为主破裂,破裂长度8km,破裂速度0.6km/s. 南东方向破裂长度较短,约2km,破裂速度2.0km/s.正交侧指向南西,破裂长度3km,破裂速度0.5km/s,这个结果与余震分布图所显示的图象很相象。阳江地震的破裂方式是不对称双侧破裂。主破裂方向为北东东,破裂长度14km,破裂速度0.8km/s;朝南西西向的破裂长度5km,破裂速度0.6km/s。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用P波频谱研究正交和斜交震源破裂方式的方法。计算和分析了正交和斜交双侧、三侧破裂P波远场理论位移谱,并采用网格尝试法确定震源参数,研究了邢台地区1966年3月8日马兰6.8级地震和1966年3月22日东汪6.7级地震的破裂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马兰地震的破裂方式是斜交三侧破裂。北北东方向为主破裂,破裂长度约29公里,其北东端在3月22日7.2级主震震区附近。东旺地震的破裂方式是正交三侧破裂,南南西方向为主破裂,破裂长度约23公里。另两侧破裂分别指向北西西方向,即8分钟后的7.2级主震方向及北北东方向,即四天后发生的6.5级百尺口地震的方向,虽然破裂规模较小(分别为10公里及6公里),但对其后这两地震的发生起了促进作用。这两地震的结果与余震震中分布图中显示的图象均很相象。  相似文献   

6.
根据国内外100多个地震台的 P 波初动符号资料, 确定了1974年5月11日昭通地震的断层面解.用面波方向性函数和广义的面波方向性函数, 确定走向为 N45°E 的节面是这次地震的断层面, 破裂传播方向是北东向, 破裂速度为1.3公里/秒, 破裂长度为53公里.根据谱密度估算这次地震的地震矩为6.5×1025 达因-厘米.从上述结果, 结合昭通地区的地震活动和区域构造特点, 认为昭通地震是在东西向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 北东向的巧家—莲峰大断裂朝着北东方向继续破裂的结果, 它把中断了的巧家—莲峰大断裂和华鎣山—宜宾大断裂贯通起来.基于上述发震模式, 我们认为, 在同一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 与北东构造共轭的北西向的彝良—水城断裂及峨眉—盐津构造带的地震危险性应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P波频谱的资料,研究了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主震及1978年5月18日6.0级强余震的破裂过程。对于海城主震,采用包括正交破裂方式等几种可能的震源破裂模式,通过复合型法进行反演。结果表明:不对称双侧破裂方式的最佳解理论谱极小点与观测谱吻合程度最好。这组最佳解的主破裂方向为北西西向,破裂长度28km,破裂速度1.0km/sec。朝南东东方向的破裂长度为12km,破裂速度为0.7km/sec。1978年5月18日6.0级强余震的破裂方式为单侧破裂方式,主破裂方向也为北西西,破裂长度15km,破裂速度 1.4km/sec。以上研究结果与相应的余震分布图象非常相象。 本文通过研究海城主震后不同阶段地震空间分布的图象,发现在海城主震长度约50km的主破裂带中,在主震震中北西西方向上存在长近20km的未完全破裂的地段,海城主震后的八个5级以上的强余震中,除了一个例外,其它强震,包括其中最大的6.0级强震及六个5级强震,均发生在这个地段上或其两端。可以认为这些强震的发生,使得这个长近20km的障碍体,逐步破碎,并使主破裂带基本贯通。  相似文献   

8.
溧阳-介休-五原北西地震带强震的破裂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溧阳——介休——五原北西向地震条带,是唐山地震后华北地区地震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带。通过研究发生在这条带上强震的震源机制,破裂过程,震源参数及迁移特点,发现这条带上的较强地震具有以下特点: 1.ML5.0级地震的破裂面走向均为北西向,与条带的总体走向基本一致。反映这些地震具有沿破裂面方向迁移的特点。 2.强震是从中间向北西及南东两个条带的延伸方向交替扩展迁移的,并且强度有逐个增大的趋势。而1980年3月9日在条带上平遥地区发生ML=5.7级地震后,再不具备上述迁移,震级增大的特点。 3.截止现在,均以中强震释放能量。其中多数的主压应力P轴与华北地区统一的主压应力方位基本一致,但仍有几个强震与华北地区总体走向明显不同,说明局部条件的影响在这个带上有时可以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近区有震异常与无震异常的判别——前兆测量实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省溧阳地区1979年7月9日发生Ms 6.0级地震,震前有多种前兆变化;后于1981年3月及1982年3月相继发生了Ms 3.3及3.6级地震,距震中很近的溧阳台钻孔应力仪也记录到了明显的前兆异常。但溧阳台于1983年3月又记录到一次明显的异常,却无地震与其对应。这就出现了如何判别近区(数十公里范围内)有震异常与无震异常的问题。根据前兆实测资料,笔者拟对这个地震预报探索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作一粗略探讨。  相似文献   

10.
陈学忠  吕坚  王慧敏 《地震》2008,28(1):100-106
利用江西南昌遥测台网和临时台网资料,借助于主地震相对定位法,对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瑞昌MS5.7地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分析了该序列的破裂过程。这次地震的余震震中呈线性分布,约沿北西37°,与美国哈佛大学给出的主震震源机制解中的N35°W节面和北西向的洋鸡山-武山-通江岭断裂的走向基本一致,震中位于该断裂的东南端。这次地震破裂扩展过程主要发生在2005年11月30日19时前,其后平稳。主震发生在余震分布区的西北端部,似乎表明本次地震为单侧破裂,破裂向东南方向扩展。震后4小时内震源深度由浅到深变化,之后逐渐稳定在15 km左右。破裂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1个阶段是从主震到2005年11月26日16时22分0.8秒,破裂尺度为13.8 km,历时约7.54小时,平均破裂速度约为50.8 cm/s;第2个阶段是从2005年11月29日11时35分21.7秒到2005年11月30日19时57分58秒,破裂尺度为17.9 km,历时约32.4小时,平均破裂速度约为15.4 cm/s。整个破裂过程扩展了31.7 km,平均破裂速度约为22 cm/s,前一阶段速度明显高于后一阶段,破裂是减速的。  相似文献   

11.
RuptureprocesofNovember6,1988,LancangGengma,Yunnan,China,earthquakeofMs=7.6usingempiricalGren’sfunctiondeconvolutionmethod...  相似文献   

12.
1983年11月7日菏泽5.9级地震震源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万琴  魏光兴 《地震学报》1989,11(3):282-290
本文用178个国内外地震台的P波初动符号,作出山东省菏泽地震(Ms=5.9)的断层面解,并用广义瑞雷波方向性函数得到这个地震的破裂方向为北东,破裂速度和破裂长度分别为0.6 km/s和3 km.由瑞雷波谱得M0=1.71020Ncm.这次地震发生在菏泽地震巢的西南端.震前几个月,地震巢的地震活动处于平静期.与此同时,据大地测量资料表明,在地震巢及其附近平均隆起2mm.我们推测震前地震巢及其附近存在断层蠕变,使得应力弱化,从而使其西南端的震源区应力增加而发生5.9级地震.   相似文献   

13.
1976年6月9日云南省龙陵地区发生了一次6.2级余震。本文对这次地震的强震记录进行了数值模拟,并通过合成地震图与观测资料的对比,研究了这次地震的断层长度、破裂方式以及位错分布的特点。分析结果得到这次地震是由北向南的右旋走滑型破裂,断层长度约为20km,破裂速度接近0.9倍剪切波速,断层上的平均错距为60cm,平均应力降约为23bar。近场记录中的丰富高频成分表明断层上的位错分布和上升时间分布是极不均匀的,相应的局部错距和局部应力降分别为189cm和200-300bar,远高于其平均值。通过模拟过程可以看出近场记录对于震源断层的长度和破裂方式等都有较强的约束作用,因此分析强震记录是研究震源过程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The directivity function method is combined with an earthquake sequence study to obtain the reliable estimates of rupture area and rupture velocity of two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earthquakes occurring along the San Andreas fault zone in central California. By utilizing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velocity structure on both sides of the main fault, a modified version of the directivity function is formulated and applied to near-field SH waves. On assuming aftershock areas following their step-wise increase with time as rupture areas, an extensive systematic search for the best fit between the observed and theoretical directivity functions is made for a combination of both source parameters. The rupture at the February 24, 1972 earthquake (ML = 5.0) propagated unilaterally with an average velocity of about 2.3 km/sec. It produced a rectangular area,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lengths being about 5 and 2 km, respectively. The rupture at the September 4, 1972 earthquake (ML = 4.6) was of bilateral, yielding a nearly square rupture area of which side length is about 2 km. The rupture velocity of this earthquake, though some ambiguities resulting from a lower quality of the observed directivity function, is estimated at 1.9 km/sec or less. A difference in average rupture velocity between both earthquakes might imply its dependence on the ambient tectonic environment such as represented by local stress and humidity. By taking into account a post-earthquake creep increase of about 3.0–3.5 cm observed at a creepmeter station situated over the focus of the February 24, 1972 earthquake, its stress drop and seismic moment are estimated at about 10 bar and 1023 dyn · cm, respectively. The above procedure has a broad applicability for recovering reliable estimates of source parameters, especially when it is combined with a synthetic approach.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中国和全球地震台网记录的波形记录,采用W震相矩张量反演、反投影分析及有限断层模型反演方法,研究了2016年3月2日印尼7.8级地震破裂过程,分析讨论印尼地震震源运动学特征.结果表明:此地震为一次对称的双侧破裂走滑型事件,北北东─南南西向的断层节面(走向5°/倾角85°)为发震断层面.标量地震矩约6.19×1020 Nm,矩震级为7.79,最大的滑动量约11 m,位于破裂起始点北东,沿着断层走向约30 km处.破裂平均速度2.0~2.2 km·s-1,破裂持续时间35 s,破裂在5~25 s内释放的能量,约占总能量的97%.最终形成了总长度90 km左右的断层.印尼地震具有破裂持续时间短、破裂速度慢、高滑动能量带相对集中等显著特点.本研究对进一步增进海洋岩石圈地震的震源特性认识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西藏崩错8级地震地表破裂的变形特征及其破裂机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51年11月18日,西藏那曲崩错附近发生了一次8级地震,地表产生了长达约91公里的破裂带。本文总结了该破裂的几何、位移分布特征,讨论了破裂的形成机制和崩错地震的发震构造条件  相似文献   

17.
2010年玉树超剪切破裂地震破裂过程反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玉树地震是否为超剪切破裂事件,利用Yagi的方法重新进行了此次地震震源破裂过程的反演。通过给定不同的破裂速度进行对比,发现当破裂速度为4.7km/s时,理论与实际观测结果拟合残差最小,且反演结果更符合实际。另据P波高频辐射能量包络反演,破裂传播速度在4.7~5.8km/s范围内,而该地区的剪切波速度则为3.0~3.6km/s,从而证明了此次地震超剪切破裂现象的存在。反演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在玉树段的NW和SE段形成了19和31km的地表破裂,而震中所在的中段由于隆宝湖拉分盆地的存在,造成了15km的未破裂区。超剪切破裂是造成SE段玉树县城遭受严重破坏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