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环境流场对双涡相互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文献[1]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正压无辐散模式就环境流场对双涡相互作用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环境流场对双涡的相互作用确有重要影响,它可以加剧双涡的气旋性互旋和促使其相互趋近.也可以抵销双涡间的互旋作用,并且还可使相距较近的两个涡旋重新分开。上述各种情况取决于双涡的相对位置及其与环境流场的不同配置。   相似文献   

2.
对台风"艾利"的移动路径两次左折成因分析表明西风带的长波调整作用、大陆高压的引导作用、台风"暹芭"对副热带高压南落的阻挡作用和双台风的互旋作用导致了台风"艾利"路径的两次左折.并提出了此类特殊台风路径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3.
台风“艾利”运动路径两次左折成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台风“艾利”的移动路径两次左折成因分析表明:西风带的长波调整作用、大陆高压的引导作用、台风“暹芭”对副热带高压南落的阻挡作用和双台风的互旋作用导致了台风“艾利”路径的两次左折。并提出了此类特殊台风路径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4.
2012年8月下旬,超强台风"布拉万"对东北地区造成极大影响。该台风路径属于北折异常路径,本文对该台风路径异常原因试做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影响系统依然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引导气流的作用,前期大陆低压槽的东移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挤压作用,导致台风布拉万的主要影响气流转为偏西方向;大陆低压槽后期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对峙时间较长,有较强的偏南气流,再加上台风"天秤"的双台风互旋作用,使台风"布拉万"被北抬,因此维持较长时间的向北方向移动。950-250 h Pa的深层次引导气流,与700 h Pa的引导气流与台风的移动速度也较一致。因此,注意大型环流场与引导气流的变化对台风的预报,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盛夏时,在一定的天气形势条件下,在西北太平洋上台风往往会连续产生,时常看到几个台风并存的现象。当两个台风中心之间距离靠得足够近的时候,双台风之间发生互相呈气旋式的旋转现象。这种互旋的双台风活动,在路径上往往出现停滞、迥旋、折向等异常情况,增加预报工作上的难度。因此,分析互旋双台风的一些规律,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对这类台风的认识,从而提高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双台风“天秤”和“布拉万”相互作用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FNL资料,对1214号台风"天秤"和1215号台风"布拉万"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天秤"的路径复杂多变,"布拉万"路径比较稳定,在"天秤"的回旋打转过程中,通过引入兰金涡理论模型,对"藤原效应"引起的双台风互旋角速度进行量化分析,可以看出,"天秤"和"布拉万"之间的"藤原效应"对"天秤"的转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环境场的引导作用较小。通过对台风进行受力分析,可以发现总压力对"天秤"的回旋打转影响较小,而对"布拉万"的移动路径影响显著。"布拉万"强度更强、个头更大,是双台风发生"藤原效应"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董克勤 《气象》1980,6(6):18-19
本文给出了6218—6219号双台风和50(27)—50(28)号双台风在相距很近的情况下,相互作顺时针方向旋转的罕见现象,并对其发生的原因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双台风所处环境流场的反气旋性旋度超过它们的相互作用是上述现象发生的原因。由此可以推测,环境流场对双台风相对运动的影响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利用上海台风研究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以台风天鹅(0907)和莫拉克(0908)为例,应用Liang-Kleeman信息流因果理论分析了双台风的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台风天鹅强度的变化是造成莫拉克强度变化以及经向移动的部分原因,而台风莫拉克强度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天鹅的南北移动;(2)台风天鹅主要是通过双台风间的"连体"通道向莫拉克输送位涡以及水汽,进而影响后者强度的变化,影响时段主要在莫拉克的发展初期以及登陆阶段;(3)台风莫拉克对天鹅移动路径变化的贡献不仅包括双台风互旋的直接作用,还包括其调整大尺度环流形势的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9.
0907号热带风暴“天鹅”异常路径的成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0907号热带风暴“天鹅”登陆后路径发生两次左折,先是西北西转西南,再西南转东折,整个路径呈逆时针方向环绕海南岛将近一周,异常罕见。基于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全球数据同化系统(GDAS)1°×1°分析资料,对“天鹅”的异常路径作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大尺度环境场的调整(西太平洋副高减弱东退、大陆高压加强等),使环境场对“天鹅”的引导作用减弱,弱环境流场是“天鹅”登陆后长时间内停滞缓行的主要原因;大陆高压的加强东南伸,不仅使“天鹅”西北行受阻,同时导致“天鹅”出现西北强、东南弱的非对称风场结构,这是其转向西南行的重要原因;而双台风的互旋对“天鹅”的转向西南再东折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俞燎霓 《浙江气象》2005,26(2):1-4,11
云娜台风登陆前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台风路径西折和移动速度加快.本文对其进行分析,发现西风带长波调整引起副热带高压的加强和涡度场的变化是台风西折的主要原因;而500 hPa引导气流的加强、台风结构的变化以及台风与低涡之间的互旋导致台风加速.文中还对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的云系变化对台风路径和移速的变化的预报意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董克勤 《气象学报》1981,39(3):361-370
1964年8月中旬,在西北太平洋上出现的6413(Marie)和6414(Kathy)号台风,是历史上少见的双台风。它们明显反钟向互旋同时趋于接近的现象,比Riehl曾描述过的、著名的1948年8月出现的双台风更加明显,本文对这次过程作比较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从支配台风中心移动的基本方程出发,着重分析了小地形(地形高度与台风系统的垂直厚度相比为小量)的抬升作用和边界层的摩擦作用对台风移动影响的定性特征。结果表明,较高地势对台风有“吸引”作用;边界层摩擦辐合引起的艾克曼抽吸有利于台风产生沿局地流场引导速度方向的加速度。  相似文献   

13.
台风移动规律的研究 Ⅱ.小地形与边界层的动力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支配台风中心移动的基本方程出发,着重分析了小地形(地形高度与台风系统的的垂直厚度相双为小量)的抬升作用和边界层的摩擦作用对台风移动影响的定性特征。结果表明,较高地势对台风有“吸收”作用;边界层摩擦辐合引起的艾克曼抽吸有利于台风产生沿局地流场引导速度方向的加速度。  相似文献   

14.
双台风相互作用的一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中海 《大气科学》1981,5(1):32-42
一、引言 台风移动主要受背景流场的“引导气流”操纵。当间距足够近的两个或多个台风同时存在时,由于台风的位置变化比较显著,由它们引起的那部份“引导气流”的变化也就较大,这就使得在多台风情况下台风路径比较复杂。 在我们的统计动力学方案中,虽然在选取样本时已经有意识地剔除了一些影响明显的双台风个例。但是,从拟合误差的初步分析中,仍然很清楚地看出,产生较大误差极  相似文献   

15.
快速西行进入南海台风的统计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黄忠  林良勋 《气象》2004,30(9):14-18
通过对快速西行进入南海的 1 3个台风快速西行期间西风带环流系统、副热带高压活动和台风环境流场的特征以及这些台风进一步的移向、移速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 ,台风快速西行进南海期间西风带的特点是中纬从中亚到东亚有高压脊或以纬向环流为主 ,西风槽偏北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一直强大且呈带状分布或不断加强与西伸 ,造成副热带高压南侧与台风之间梯度加大 ,使偏东引导气流加强。研究还发现 ,如果台风南北两侧均为偏东环境流场 ,将使台风西行更快。  相似文献   

16.
利用实测资料和客观分析资料,综合分析环流背景、下垫面、水汽输送等对"灿鸿"路径和强降水分布影响。研究表明,位于东部沿海的高压脊东移并入使得副高加强北进,以及"灿鸿"与"莲花"之间弱的双台风互旋作用,导致"灿鸿"路径偏东。围绕台风中心的输送带将充沛水汽源源不断输送至浙东沿海上空,低层暖湿气流使得大气趋于对流不稳定,不稳定能量释放激发的上升运动,与四明山区迎风坡强迫抬升叠加作用,形成了位于四明山区的暴雨中心。整个台风影响期间浙江东部沿海大气比较稳定,暴雨主要是由大气的斜压作用引起的。台风登陆前东西侧螺旋云带逐渐趋于对称,但其与南侧季风云团的联系基本被切断,使得浙江没有出现大范围的暴雨区。  相似文献   

17.
双热带气旋相互作用的机制分析及数值研究 Ⅱ: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本文第Ⅰ部分关于双热带气旋相互作用物卵机制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正压原始方程模式对,平面上无大尺度环境流场情况下双热带气旋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重点考察了双热带气旋水平流场相互作用的次级环流机制,文[1]中所提出的双热带气旋相互作用的临界距离效应概念在模式中得到了验证.同时通过模拟还发现,双热带气旋的联合强度越强、中心间距越小,则互旋越快;对于相互吸引的双热带气旋而言,合并后范围有所扩大,强度有一定的加强,并且较强的两个热带气旋比一强一弱的两个热带气旋维持的时间要长、较难于合并.这些结果与实际双热带气旋相互作用的观测事实极为一致.  相似文献   

18.
双热带气旋相互作用的机制分析及数值研究 II: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王玉清  朱永禔 《大气科学》1992,16(6):659-668
在本文第Ⅰ部分关于双热带气旋相互作用物卵机制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正压原始方程模式对,平面上无大尺度环境流场情况下双热带气旋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重点考察了双热带气旋水平流场相互作用的次级环流机制,文[1]中所提出的双热带气旋相互作用的临界距离效应概念在模式中得到了验证.同时通过模拟还发现,双热带气旋的联合强度越强、中心间距越小,则互旋越快;对于相互吸引的双热带气旋而言,合并后范围有所扩大,强度有一定的加强,并且较强的两个热带气旋比一强一弱的两个热带气旋维持的时间要长、较难于合并.这些结果与实际双热带气旋相互作用的观测事实极为一致.  相似文献   

19.
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7月西太平洋洋面上台风"莲花""灿鸿""浪卡"三者共存期间的路径特征、强度变化及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台风"莲花"与"灿鸿"发生互旋,导致强度较弱的"莲花"路径发生逆时针转向;"灿鸿"与"浪卡"发生明显的相互作用。2)"莲花"的低层水汽通道在互旋过程中被"灿鸿"夺走,后者产生反馈气流补充前者;"浪卡"与"灿鸿"在对流层高层通过水汽"连体"通道进行水汽交换。3)与"莲花"互旋过程中"灿鸿"产生的反馈气流远比相互作用过程中"浪卡"对"灿鸿"的补充气流强,因此相互作用过程结束后"莲花"暖心与涡度继续维持,而"灿鸿"迅速衰弱。4)两个台风相互作用过程的水汽"连体"通道高度不同,台风"莲花"与"灿鸿"相互作用位于对流层低层,而台风"灿鸿"与"浪卡"相互作用发生在对流层高层。  相似文献   

20.
钱燕珍  张寒 《气象》2004,30(9):19-23
研究了2002年16号台风路径的分析与预报过程,分析了0216号台风在几次关键点的预报过程中出现疑难,预报争议很大的原因.认为类似0216号台风,在其生命史中遇到环境场气压系统比较弱时,要注意可能出现路径停滞、打转、转折等.这时,应仔细分析,避免对预报思路的误导,减少预报服务思路的大幅度摆动,以提高服务质量与效果.注意台风周围的涡旋发生互旋的半径变化、影响的程度,在分析弱涡旋时,注意水汽通道云图等其他参考工具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