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以固体地球为研究对象的学者们之间,实现地震预报实用化这一问题,至今都是困难的,这已逐渐成为共识。但其中唯独“电磁现象”的研究者们却豪情满怀。本书作者早川正已先生是科学技术厅地震前沿研究的学者之一,主要指导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的“地球遥感技术项目”的研究。也许有人不可思议,地震电磁现象怎么和遥感扯到一块儿了?答案很简单,最近有报告说,从人造卫星观测到被认为是与地震有关的电磁现象。1997年3月早川先生主持召开了“地震电磁现象国际研讨会”,本书就是从那次会议上发表的文章中汇编了与地面观测、大气以及电离层有关…  相似文献   

2.
汶川大地震“震前扰动”存在“第三类脉动”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国家地震台网数十台地震仪的观测资料研究了汶川大地震和昆仑山大地震的“震前扰动”现象,结果表明,“震前扰动”现象与强台风的影响密切相关,适用于英国海洋学家Higgins的海浪非线性干涉理论中的“第二类脉动”.然而,通过对信号时频特征的细致分析后发现:“震前扰动”信号存在着明显的“时频偏移”现象,不完全符合“第二类脉动”的特征.因此本文认为,汶川大地震的“震前扰动”除了包含“第二类脉动”信号外,还可能存在着“第三类脉动”,这对强震短临前兆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预测的概念是随着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发展的。在我们讨论某一现象能否预测时,应该考虑到这种发展变化。当我们把预测的概念理解为一个确定性的概念时,那么对于随机理象的预测是不可能的。一旦我们把预测的概念扩展到概率预测的范畴时,随机现象则被认为是可以预测的。如果把地震预测方法或意见的提出比做“酿酒”的话,那么对地震预测方法或意见的评估可以比做“品酒”,而地方兴未艾中意见的综合则可比做“勾兑”。酿酒是基础,而品酒对酿酒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只有勾兑,才能出好酒。评估和综合相比,首先是评估,在评估的基础上,才能有正确的综合。笔者认为:目前的倾向是重“酿酒”轻“品酒”和“勾兑”。即使品酒,也常是由酿酒者自酿自品,这会影响其客观性和科学性。盲目追示高对应率一方面可能会得到一些虚假的预测指标,另一方面还可能会错过一些有意义的预测指标,特别是一些短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阪神大地震的宏观前兆现象“地震之前天空曾出现可怕的光”,“六甲山中的地下涌水从两个月前开始增多。”市民相继提供了在阪神大震灾时目睹的地震前兆或预兆的证词。至今像这些身边的现象常常被认为“不可倍”,而拒之于科学大门之外。但是,有很多现象我们并不能断言是...  相似文献   

5.
《汲冢纪年》有“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的记载。今日学者大多认为是日食。果真如此,对研究地球自转的长期变化会有重要作用。本文考查了在懿王可能所处的966~895BC,72年中,有可能引起“天再旦”的日食,并从纪时日食的角度对地球自转不均匀引起的世界时改正数ΔT数值作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6.
“根据预测和分析,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上海近期会发生破坏性地震.”这是市地震局局长、副研究员王明球昨天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的.近来,关于地震的传说颇多.不少读者来电、来信询问上海地区的地震情况,记者向市地震局局长王明球、副局长叶世元和总工程师张奕麟等提出了这些问题.关于社会上流传外国电台广播上海要发生大地震的问题,市地震局总工程师、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总工程师张奕麟说,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制订的国际间地震预报准则,任何国家都无权跨国公开发布别国或别地区的地震预报消息.所谓外国电台广播上海要发生大地震纯属谣传.记者提出,不少群众反映,最近出现“老鼠搬家”等现象,对这些现象怎么看待.王明球、叫世元和张奕麟都认为,  相似文献   

7.
华北地区中强以上地震前后远场异常现象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 关于地震前兆的反应距离问题,多年来一直为地震学者所关注。一些地震的资料表明,地震前后在震源及附近直至数百公里处,都可能出现异常现象。一般认为,震源附近(近场)出现前兆异常是有着较明确的机理的,而对远距离处的异常(远场)人们则常持审慎的态度。然而已有不少资料说明大陆地震的远场异常是客观存在的。近几年来苏联学者亦提出了远场前兆问题,认为这一现象增加了地震预报的难度。对此问题,从观测事实、概念到物理解释都有待更深入的工作来加以阐明。本文试以华北地区的资料为例,对地震前后的远场异常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利用古代日食观测记载研究地球自转长期变化的方法和已有的结果为基础,研究了日本的古书中记载的可能与古代一次日全食有关的“天门”传说,及朝鲜的古书中与此有关的记载。本文的结果支持一些学者认为这个传说是由发生于公元158年7月13日的日全食引起的观点,并在历书时ET系统下计算分析了该日食的参数,由此得到表示地球自转变化的△T值约为2.22小时。  相似文献   

9.
VLF电磁波能预报地震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前言几乎所有的人都承认地震短期预报是重要的,因此,1997年6月文部省测地学审议会的报告提出“地震(短期)预报是不可能”的见解时,便引起很大反响。这时尤其是对致力于地震短期预报研究的学者(全世界中仅是极少数的人)们来说,是生死悠关的问题。另一方面,近年来,不同于以往地形变测量的方法,即研究电磁现象和地球化学现象的方法正在作为大有希望的短期地震预报的后补方法受到人们的关注,并进行着多方面的努力研究。相继提出了测定直流大地电流(VAN法)或接收ULF电磁波、VLF/LF电磁波和HF电磁波等直接发…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取了邢台5次、唐山10次M_L≥5.0级的强余震序列前小震活动的分布图象来考察它们各自所占空间分布面积变化的特点。得到的结果是,大震后部分强余震之前,小震震中分布有“收缩~扩张~大震”的过程。这种现象可能反映出了大震区介质破裂的多阶性过程,同时也认为这种过程可能给现场趋势预报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孕震区形成期间,流动地磁测线各测点的局部地磁场因受孕震区应力场的主控,可能出现δf“同向”变化的现象,从而整条测线同一期各测点或同是δf>0,或同是δf<0。笔者认为整条流动地磁测线同一期各测点出现分“同向”变化,可能是流动地磁测线邻近地区中小地震的流动地磁异常信息。  相似文献   

12.
《自然》杂志最近报道了一个新的地球内核深部观察结果。布里斯托尔大学研究小组观测到令人感兴趣的“纹理”附在凝固的铁质体上,他们认为这可能是左旋的液体铁在地核外层凝固时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唐山强余震的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唐山1976年以来的14次5.0(M_L)左右强余震前的活动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强余震前表征时间的参数V值下降—回升—发震、强度上震前有“增强性地震”出现、应力变化有加速异常等现象,可能是强余震发生的短期前兆.  相似文献   

14.
二维异常体上地磁水平分量变化的一些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值模拟计算显示二维异常体上H分量的周期性变化是不同步的,即在异常区内观测的Pi2脉动可能是非同时性的,本研究设计了一个二维模型,其H分量沿地表南北向可出现“以传播速度约为140km/s”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据伦敦出版的《新科学家》报道,著名的飞碟研究者兰德尔斯(J.Randles)和沃林顿(P.Wallington)得出结论:飞碟不可能是其他星球来客的宇宙飞船。他们两人认为,据所观测到的事实,飞碟完全是实际存在的,而又是目前尚未彻底研究清楚的大气现象,这种现象很可能与地质过程有联系。美国学者福尔(Ch.Forr)发现飞碟多半出现在地震活动性增强的地区内。法国科学家在这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发现飞碟和地质断  相似文献   

16.
1986年10月24日10时25分至55分,陕西渭南双玉井连续记录到5次负向小脉冲图象.对该井的资料详细分析后,排除了一些可能的干扰,认为此现象可能是同年11月7日开始发生的运城小震群前的井水位微动态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17.
近一时期,社会上关于上海地区要发生地震的谣传颇多.上海市地震局曾通过报纸、电台多次说明: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没有迹象表明上海在近期内有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可能.但是,谣传并未止息,特别是7月11日南汇等地发生了30年来最大的龙卷风后,上海地区要发生地震的传闻又多了起来,不少人流露出“恐震”心理.这是没有必要的.当然,“恐震”心理的产生,是有一定原因的.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群众对地震的前兆知识和地震造成的破坏有所了解,每当出现闷热、暴雨天气,或者某些异常现象时,就把它们与地震联系起来.其实,地震是一种极为复杂的自然现象,地震预报要通过对各种地震前兆现象和有关资料的综合分析,才能作出.  相似文献   

18.
引言 寺田寅彦(Torahiko Terada)是20世纪初日本的一名物理学家、散文家和著名学者,也是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的创建者之一。他提出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是“天灾总是在人们将其淡忘时来临”。这句话虽然一点也不包含引发灾难现象的科学信息,但它在20世纪初无论对公众还是对负责公共安全的政府官员都是一个有效的警示。  相似文献   

19.
苏门答腊岛8.7级大地震前的辐射异常现象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海域发生8.7级特大地震并引发海啸。对这次地震作者通过监视卫星遥感信息,曾注意到震前数月以来,印度洋东北部地区出现持续性的“长波辐射”(Outgoing—Longwave—Radiation,简称OLR)通量增强的现象。对此现象进行跟踪分析和计算处理,发现震前的1—2个月到临震时,辐射异变在震中附近地区更加显著。由此认为监视卫星遥感的辐射信息,可能有助于突破强震将在何处发生的短临预测难题。  相似文献   

20.
非线性科学在地震研究中的一些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非线性科学应用极其广泛,近年来不少国内外学者将非线性科学应用于地震研究中,对地震现象的非线性问题和复杂性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不少成果。本文对非线性科学在地震的可预测性、地震模型以及地震预报方法的研究方面进行了评述。关于地震的可预测性,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地震是混沌,因而是不可长期确定性预测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地震是弱混沌,因而可能是可长期确定性预报的。加卸载响应比地震预报方法抓住了地震的本质,是一种很有希望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