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据不完全统计,桂林市自遭受冰冻灾害以来,1、2月份共发生地质灾害上百起,其中危害较大的有:资源县3起,龙胜县3起,全州县7起,灌阳县严重的有6起,市区及其它县严重的地质灾害有21起。共造成房屋崩塌10多间,道路毁坏200米,直接经济损失119.8万元,402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威胁。为此,桂林市国土资源局采取多种措施做好下一步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2.
洞头县位于浙南沿海开放城市温州市瓯江口外,又是我国海上南北交通的要津。2005年7月19日17时10分,第5#台风“海棠”在福建连江黄歧登陆,使洞头县遭遇了一场4008.一遇特大暴雨袭击,7月18、19、20三日降雨量477.9mm,19日单日降雨量达到281mm,引发了大面积的山体滑坡、土体崩塌。新发生的地质灾害点347处,全县死亡1人,受损民房达2.5万多间,受灾人口7万余人,直接经济损失4.0528亿元。其中社会损失2.1728亿元,农林牧渔业直接经济损失7250万元,工业交通运输业直接经济损失8550万元,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3000万元。  相似文献   

3.
突发性地质灾害防灾预警系统方案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 地质灾害概况 湖南省由于地理、地质、气象、水文等自然因素和愈来愈强烈的人为活动影响,导致地质灾害高发.据1996~2001年的调查统计,6年间发生各类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或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13800多起,致使681人死亡、1106人受伤,毁坏房屋59237间、农田15978.8hm2、山林105hm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97亿余元.这些突发性地质灾害95%以上发生在农村,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区,其中尤以湘西、湘西南、湘中及湘南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4.
余志山 《地下水》2010,32(3):149-151
黄河三峡系指黄河上游甘肃省永靖县境内的刘家峡、盐锅峡和八盘峡,其中盐锅峡移民区共安置移民986户,5527人,主要分布在永靖县盐锅峡镇所辖的黑方台台塬上下的10余个村庄中。黄河三峡移民区地质灾害主要为大规模群发性滑坡灾害,集中分布在黑方台台塬边坡地带。黑方台台塬面积约13.7 km2,台塬地面高出周围地形约100~133 m,自1968年上水灌溉以来,已累计发生滑坡灾害100余次,已造成40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约2.0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5.00亿元。台塬长期大水漫灌是诱发本区大规模群发性滑坡反复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文章回顾了中国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防治、应急响应、信息化建设、技术装备、技术标准、学术研究、行业进步和法治化建设等工作业绩。中国地质灾害造成的遇难人数1995~2000年年均死亡失踪1205人,2001~2005年均死亡失踪884人,2006~2010年均死亡失踪776人(2010年数据不含甘肃舟曲县城山洪泥石流造成的1765人死亡失踪),2011~2017年均死亡失踪395人,2018年死亡失踪112人。2001~2010年发生地质灾害总数量194702处,平均1.947万处/年;直接经济损失385.3亿元,平均38.5亿元/年,平均19.8万元/处。2011~2018年发生地质灾害总数量为84718处,平均1.06万处/年;直接经济损失355.7亿元,平均44.5亿元/年,平均41.9万元/处。2001年以来城乡社区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家GDP的比例不断下降,平均年降率为0.016‰。地质灾害成功预报数量占地质灾害总数的比例从2003的5%上升到2018年的20%左右。经过采取各种减灾措施,城乡社区需要应急避险人数逐渐减少。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如防灾文化建设薄弱、法制不健全和直接经济损失统计局限于城乡社区而未覆盖工程建设行业的地质灾害等。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要建立政府、企业、个人、社会(包括保险业)和科技界五位一体的防灾减灾“伙伴”关系等对策。  相似文献   

6.
湖南省新宁县地质灾害经济损失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新宁县地质灾害特征,依据区内地质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地质灾害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为防治地质灾害提供科学借鉴。评估结果表明:(1)新宁县地质灾害灾情以轻度为主,其中,滑坡88处,崩塌10处,泥石流9处,地面塌陷6处,不稳定斜坡5处,共计118处;中度灾害及重度灾害各1处,皆为泥石流灾害。各类地质灾害已伤亡15人,毁坏城乡房屋333间,毁田44.5hm^2,毁路135m,直接经济损失878.1万元。(2)以新宁县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指标为依据,按照点评估的要求,把新宁县地质灾害划分为高、中等、低三个危险性级别,其中高危险性级别9处,中等危险性级别49处,低危险性级别60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威胁着4885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威胁田地282.1hm^2,潜在最大经济损失为5042.1万元。  相似文献   

7.
(2010年5月19日)一、充分肯定2009年的工作2009年,全省认真贯彻《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严格落实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有效地减轻了汛期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全年我省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19起,其中:滑坡3起、地面塌陷16起,直接经济损失186.62万元,及时避让转移人员132人,  相似文献   

8.
天水市“7.25”群发性山洪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天水市"7.25"群发性山洪地质灾害的现场调查,系统查明了此次地质灾害的灾情、致灾因素、灾害特征、致灾范围以及分布规律,分析了此次山洪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本次由强降雨引发并加剧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以黄土-泥岩及黄土滑坡为主,中小型沟谷泥石流、土质崩塌和土质不稳定斜坡次之。"7.25"山洪地质灾害具有普遍性、群发性、局地爆发性等特征,其隐蔽性强,潜在危害大,灾害链模式显著。灾害发生期间降雨具有强度大、范围广等特点,使区内山体岩土体饱和,显著降低了岩土体抗剪强度,加之与地震的叠加效应明显加剧了此次群发性山洪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9.
人类活动加剧,加之极端气候频繁发生,导致中国地质灾害发生风险增加,严重影响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基于2000—2019年我国地质灾害数据,本文对4类主要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的变化特征及其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以及防治项目与投资金额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间,强降雨引发的滑坡占比达68. 2%,是我国最主要的地质灾害;四类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可划分成两个阶段:2000—2009年和2010—2019年,两个阶段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因主要发生区域不同而存在差异;防治项目数和投资金额亦可划分成两个阶段,且二者在2010—2017年比2000—2009年均增加5倍以上。  相似文献   

10.
张建江  杨胜元  裴永炜  赵国宣 《贵州地质》2007,24(4):298-301,305
通过"十五"期间贵州省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及造成人员死亡和直接经济损失的统计分析,表明贵州省人为地质灾害十分严重。规范人类工程活动,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强人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江西省近年来致死性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利用2013~2022年江西省致死性地质灾害调查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45起致死性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其承灾体特征。江西省地质灾害具有规模小、数量多、危害大、多由暴雨引发的特点;地质灾害多发育于土质斜坡中,工程切坡是地质灾害的重要引发因素;致死性地质灾害造成房屋全毁的少,多数情况下仅造成房屋后墙倒塌或局部受损;个人能力在躲避地质灾害时的作用不明显;睡眠状态时受灾人员最容易死亡,房屋局部受损就可能造成人员死亡。  相似文献   

12.
极端降雨常伴随群发性地质灾害发生,严重危害易发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影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总结分析极端降水灾害时空分布特点及预警成效,对于提高地质灾害综合防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以2023年“23·7”强降水引发的突发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以“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精细化降水数据为基础,分析了“23·7”强降水时空分布特性和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剖析了地质灾害预警成效,结果表明:“23·7”强降水具有总量大、雨强大、历时长、范围广等特点,极端降水灾害具有群发性,地质灾害分级分类多维度预警成效显著,实现了极端天气条件下因地质灾害零伤亡的目标。研究成果可为积极防范和科学应对极端降水地质灾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是全国4大滑坡、泥石流分布区。境内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西秦岭山地、黄土高原和祁连山地。根据历年灾害资料研究,降水引发的地质灾害占年度地质灾害的比例为45%~95%,且具有突发性、群发性和滞后性等特征,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引发滑坡、泥石流主要有连阴雨、局地暴雨、前期降水-区域暴雨和区域性大暴雨。通过对降水与滑坡、泥石流关系研究,分类型建立了甘肃省滑坡24 h趋势气象预警模型和滑坡、泥石流实时降雨预警模型,并在2013年陇东南连续强降水过程中应用,取得了很好的预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河南红旗渠沿线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州市人民在国家极其困难时期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太行山腰上修建的引漳入林水利工程。建成后灌溉着林州3.6万hm^2农田,解决了98万人口和37万头牲畜的吃水问题,发挥着巨大的经济效益。然而,红旗渠沿线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地质灾害频繁发生,自红旗渠建成运行以来,几乎每年都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1960~2000年,红旗渠总干渠因地质灾害造成的决口事件有19次。1996年8月3~4日,由于连降暴雨,引发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使总干渠沿线154处渠道淤塞,淤积达94402m^3,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直接经济损失达1.17亿元,灾后修复费用达1100万余元。多年来每年用于地质灾害后修复的费用达数百万元。如何有效地防治红旗渠沿线地质灾害,确保顺畅其流,千秋永固,是值得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据调查,共发现各类地质灾害94处,其中危岩体44处,崩塌24处,滑坡12处,泥石流14处。作者基于地质灾害现状,采用定性分析结合定量分析方法,对各类地质灾害进行评价,将红旗渠沿线地质灾害易发性划分为4个区,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为红旗渠沿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2000~2016年陕西省已经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地质灾害灾情资料,分析研究了近十七年陕西省地质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时间上,年内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5~10月,而7~9月是重灾期,非汛期地质灾害数量占比呈明显增高态势,由2013年以前的不足10.00%上升至2015年的39.47%、2016年的26.67%;年际上每3~5年会发生一次特大型地质灾害;"十二五"期间,地质灾害的发生数量、死亡失踪人数、直接经济损失总体上呈明显下降趋势。(2)空间上,陕南地区的地质灾害数量最多,但近年来陕北地区的地质灾害数量明显增多,呈现出由陕南向陕北逐渐扩展的趋势,2013年和2016年地质灾害数量占比由2003年的最低值0.25%分别上升至87.54%和46.67%,远远高于同年陕南地区。(3)引发因素上,由单一的自然因素向多因素交织转变,因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数量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5000a来地质灾害群发期中岩石圈异常事件存在着同步性、叠加性、相关性。灾害群发期与太阳活动等宇宙因素、中国不同地区环境演变-冰川进退、黄土沉积、沙漠化演化、海平面变化、降水迹迁等对比分析,揭示出地质灾害群发的重要环境背景-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并且在宇宙变化→构造活动→气候变化→地质灾害群发之间存在着链锁性效应。  相似文献   

17.
2015年8月8日,第13号台风"苏迪罗"从福建莆田沿海登陆,登陆时近中心最大风力13级,受其影响,温州地区遭遇百年一遇的强降雨,8日至10日普降暴雨,局部特大暴雨,暴雨中心主要在南雁荡山脉吴地山南麓、泰顺外垟和文成桂山等地,降雨量最大达755.5mm。降雨导致山区发生多处山洪和地质灾害,给百姓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影响,损失惨重。特别是温州南部平阳、泰顺、文成等3县,统计因灾死亡12人,失踪4人,受灾人口166.24万人,倒塌房屋382间,直接经济损失50.14亿元。本文结合温州南部3县地质灾害发生情况,通过现场应急调查,总结分析本次地质灾害发生的类型及特征,并提出防治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地震是典型的突发性地质灾害,破坏性极大.本文首先对1996~2005年这10年间的大陆地震发生情况以及地震灾害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列举了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的重大地震灾害,指出大陆防震减灾要有地域特点;然后提出了一些防震减灾建议,如注意防范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加强建筑抗震设计和加固,推广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开展防震减灾能力评价,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来减轻地震灾害.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青藏高原暖湿化加剧,降雨量及极端降雨天气增多等原因,西宁市南北山地质灾害呈多发群发、逐年增长态势,尤其是滑坡、崩塌灾害,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严重威胁西宁市区居民、基础设施、绿化设施安全。为积极应对南北山地质灾害严峻形势,保障居民生活生产安全,巩固已有来之不易的绿化成果,深入分析了西宁市南北山近18年以来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提出了南北山地质灾害重点预防时期、重点防范区域、对绿化区的影响及后期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20.
<正>我国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约29万处隐患点分布在重大工程区、400多个城镇和上万个村庄,直接威胁和影响人口约8000多万,防治任务十分艰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级财政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资金投入每年超过200亿元。全国共有近3500余家地质灾害防治行业资质单位,20多万名专业人员在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近年来,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重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实施了《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2011-2020年)》,确立了一系列地质灾害防治制度。同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