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7 毫秒
1.
改进了进化遗传算法,提出了新的交叉算子和变异算子,使之具有更好的全局收敛能力。砂土液化是一种危害极大的地震破坏现象,其影响因素很多,选择地震烈度、砂土粒径、相对密度、标贯击数和有效正应力为判据,利用改进了的进化遗传算法建立了砂土地震液化的判别模型。与现场液化情况比较表明,改进进化遗传算法应用于砂土地震液化的判别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改进了进化遗传算法,提出了新的交叉算子和变异算子,使之具有更好的全局收敛能力。砂土液化是一种危害极大的地震破坏现象,其影响因素很多,选择地震烈度、砂土粒径、相对密度、标贯击数和有效正应力为判据,利用改进了的进化遗传算法建立了砂土地震液化的判别模型。与液化情况比较表明,改进进化遗传算法应用于砂土地震液化的判别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与圆颗粒的标准砂相比较,片状结构的砂的动力特性更为复杂,用规范法进行液化判别时会误判。为了将砂土片状结构特性考虑到判别过程中,建议了一个更为合理的Ncr 的经验公式,并利用该公式对南京地铁玄武门-南京站区间的砂土层进行液化判别,该区间会发生中等程度为主的液化,最后,将液化判别结果与规范法和室内动力实验结果相比较,分析发现,在南京地铁进行液化判别时,必须考虑片状结构特性对于液化影响;同时,给出了平均液化势随深度的变化情况,以及考虑砂土结构特性对判别结果的影响系数随土层深度的关系,提高了判别的精度。  相似文献   

4.
张菊连  沈明荣 《岩土力学》2010,31(Z1):298-302
为高效地进行砂土液化的预测,运用逐步判别法,从8个液化影响因子中选择平均粒径、烈度、震中距等3个判别能力显著的影响因子,建立判别函数,并利用工程实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逐步判别分析模型预测性能良好,且能有效地选择对砂土液化起主导作用的因子。相比距离判别分析,逐步判别分析建立的判别函数更加稳定,且所需测试因子较少,节省了因试验和现场调查所耗费的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因此逐步判别分析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砂土液化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5.
宫凤强  李嘉维 《岩土力学》2016,37(Z1):448-454
影响砂土液化的因素有很多,建立多指标的液化预测模型非常有必要。目前所有的多指标砂土液化预测模型,均默认选取的判别因子之间相互独立,不存在相关性,可能导致各判别因子之间存在信息叠加而发生误判。以唐山地震砂土液化的25个案例为样本,选取8个影响因素作为砂土液化预测的初始判别指标,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对各判别指标进行分析,对存在相关性比较高的指标进行了降维处理。基于降维后的4个主成分换算得到新的样本数据,以18个案例为学习样本,建立主成分分析与距离判别分析(DDA)相结合的砂土液化预测模型。利用建立的预测模型对18个案例进行回判,结果全部正确。对其他7个案例的液化情况进行了预测,并与规范法、Seed方法、BP法、DDA法的判别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基于主成分分析与距离判别方法的砂土液化判别模型预测准确率为100%。将模型应用于工程实例,判别结果也与实际情况一致,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功能,可在实际工程中应用。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砂土地基的液化机理,分析了在工程结构物附加应力作用下砂土地基的影响区域与压缩再密实过程,给出了附加应力作用下砂土地基液化的进一步判别方法。指出在基础周围和过渡应力区Ⅱ存在液化薄弱区,是工程抗液化处理的重点防范区域。  相似文献   

7.
饱和砂土液化判别方法中问题浅析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国内外各种勘察规范中所判别砂土液化的方法很多,但其效果如何,很维得到难3,笔者利用唐山地震砂土液化资料对几种目前较为常用、有代表性的方法进行了回判分析,指出了这些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影响液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饱和砂土的剪切波速与其抗液化强度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饱和砂土剪切波速与其抗液化强度的相关性原理,利用剪切波速与振动三轴联合实验装置,进行了控制饱和砂土初始剪切波速的振动液化实验,依据实验结果建立了剪切波速与抗液化强度的定量关系。最后用现场勘查数据对此定量关系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关系式对实际 66 个未液化地点的判别准确率达到 81.2 %;对 108 个实际液化地点的判别准确率达到 62.8 %;平均判别准确率达到 69.5 %。  相似文献   

9.
砂土液化引起的地基土大变形是港口工程破坏的重要原因。因此,港口地区的液化判别方法选择的合理性、判别结果的准确性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某港区砂土液化问题,选择临界标贯击数法、Seed简化法、BP神经网络法、基于GIS的液化判别法等四种液化评价方法,进行砂土液化势评价并分析对比,建立基于GIS三维液化评价体系。结果表明:研究区15m以上砂土液化趋势较大,15m以下液化趋势较小。  相似文献   

10.
饱和层状砂土液化特性的动三轴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GDS动三轴试验系统采用等幅循环应变加载方式对含有不同厚度粉土的饱和层状砂土进行了液化强度试验。分析了均匀砂和含有不同粉粒层厚度的层状砂土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和力学特性。试验分析表明:由于含粉粒夹层的层状土特殊的土体结构,其孔隙水压力发展规律与一般的无黏性砂土不同;饱和层状砂土的抗液化强度并不是随着粉粒层厚度的增加而单调增加的,而是存在一个临界点;液化临界剪应变的大小与液化判别标准和循环次数有很大关系。试验结果表明,粉粒夹层对层状砂土的液化特性有很大的影响,且更能模拟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层状砂土地基液化特性。  相似文献   

11.
液化型路堤边坡动力稳定性问题涉及岩土工程与工程地震两个学科领域,是边坡工程与砂土液化的交叉课题。采用天然地震记录为输入条件,应用Finn本构关系模型,运用有限差分法,对填土+砂土+卵砾土地层组合的路堤边坡进行了全时程动力分析,探讨了地震作用下路堤边坡的液化初步规律和稳定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地震作用引起了路基饱和砂土有效应力急剧减小,并导致路基砂土液化,引起路堤变形破坏。孔隙水压力的积累与消散不仅与地震记录序列存在对应关系,也与砂土所处的位置和深度有密切关系。地表变形破坏主要表现为路堤顶面发生震陷和拉裂破坏,坡底面产生挤压隆起变形。地面以下的变形破坏主要包括土体剪切破坏和深部砂土液化引起的侧向流动破坏。  相似文献   

12.
砂土在地震的作用下会产生剧烈的液化现象,液化引发的地基失稳会对道路、建筑物、堤坝等各类设施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地震作用下的砂土液化判别预测一直是地质灾害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使用过去几十年发生在世界各地的166组地震作用下砂土液化实例数据,通过大量数据训练和参数分析建立了基于机器学习的地震作用下砂土液化判别模型。结果表明,当网络结构为6(输入层)-15(隐藏层)-1(输出层)、训练函数为Levenberg-Marquardt时,对地震液化预测效果较好,最大准确率可达96%。参数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参数对网络预测准确率影响程度不一:锥端阻力、地表归一化峰值水平加速度影响相对较大;地震震级、总垂向应力、有效垂向应力影响中等;贯入深度对其影响较小。因此在不同网络预测精度要求的条件下,可考虑适当简化输入参数。  相似文献   

13.
常德-张家界高速公路某大桥桥基砂土液化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常德张家界高速公路某大桥桥基工程,在DSD160型电磁式振动三轴试验仪上,通过往返加荷三轴试验,对饱和砂土进行了液化试验研究,探讨了基于动三轴液化试验结果判断饱和砂土液化的方法。并尝试了这种室内研究反应分析的液化可能性估计方法与地震剪应力时程相结合的综合判断方法。在该高速公路大桥桥基的饱和砂土液化评价中,采用这种综合判断方法,对大桥桥基砂土液化进行了判断。在判断场地是否液化后,对其液化危害程度进行了等级划分,给出了该工程场地在未来遭受到不同超越概率下的地震作用时发生液化的危害程度,得到了一些有工程实用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周恩全  朱晓冬  陆建飞  王炳辉 《岩土力学》2018,39(12):4698-4706
为研究液化砂土的流动变形特征,开展了液化砂土的流体特性试验研究。基于边界层理论研发一套液化砂土表观黏度测试装置,主要由调速电机、电机调速器、圆柱转子、扭矩传感器等部分组成,该装置能有效测试液化砂土的表观黏度;开展了不同孔压比、转速下饱和砂土表观黏度及圆柱转子所受摩擦力矩特性研究,着重分析了液化后砂土的表观黏度特性。结果表明,液化前孔压发展及液化后孔压消散阶段摩擦力矩均受到孔压比及转速的影响;液化后砂土孔压逐渐消散,强度恢复,流动能力衰减,表观黏度升高,表观黏度与孔压比呈现出一定的线性相关性;表观黏度随着剪应变率的增大而降低,且两者呈现出幂函数关系,表明液化后砂土具有典型幂律型剪切稀化非牛顿流体特征。  相似文献   

15.
马维嘉  陈国兴  吴琪 《岩土力学》2020,41(2):535-542
循环加载方式与应力路径对砂土的抗液化强度有很大的影响。利用GDS空心圆柱扭剪仪对南海珊瑚砂进行了一系列复杂加载条件下均等固结不排水循环试验,探讨了90°突变应力路径下主应力方向角对珊瑚砂抗液化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发现:以循环应力比(CSR)作为应力水平指标,当不控制中主应力系数b的变化时,主应力方向角 对珊瑚砂的抗液化强度并无显著影响;当控制b始终保持0.5时,珊瑚砂的抗液化强度随着 的增加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且在 45°时的抗液化强度最低。基于分析循环荷载引起的土单元大、小循环主应力 、 变化,定义了单元体循环应力比(USR)作为一个新的物理指标,发现不同循环加载方式与应力路径条件下施加于珊瑚砂试样的USR与引起液化所需的循环次数NL存在事实上的唯一性关系。通过引自文献的4种无黏性土原始试验数据的再处理,独立地验证了以USR表征砂类土液化强度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6.
The paper provides a new analysis procedure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lateral response of isolated piles/drilled shafts in saturated sands as liquefaction and lateral soil spread develop in response to dynamic loading such as that generated by the earthquake shaking. The presented method accounts for: (1) the development of full liquefaction in the free-field soil that could trigger the lateral spread of the overlying crust layer; (2) the driving force exerted by the crust layer based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ile and the upper non-liquefied soil (crust) layer; and (3) the variation of the excess pore water pressure (i.e. post-liquefaction soil strength) in the near-field soil with the progressive pile deflection under lateral soil spread driving force. A constitutive model for fully liquefied sands under monotonic loading and undrained conditions is developed in order to predict the zone of post-liquefaction zero-strength of liquefied sand before it rebounds with the increasing soil strain in the near-field. The analytical and empirical concepts employed in the Strain Wedge (SW) model allow the modeling of such a sophisticated phenomenon of lateral soil spread that could accompany or follow the occurrence of seismic events without using modifying parameters or shape corrections to account for soil liquefaction.  相似文献   

17.
砂土液化是地震主要次生地质灾害之一。在512汶川地震中,德阳等地发生较大面积砂土液化现象。为详细了解液化带工程地质基本特征,选择板桥学校液化带进行详细液化震害调查、钻探和现场试验。结果表明:(1)液化震害典型,主要包括喷水冒砂、地表裂缝、侧移和基础下沉等;(2)砾石层是唯一的无粘性土层,砾石层分为性质不同的全新世沉积和更新世沉积两部分,未见砂层分布;(3)液化土层是全新统砾石层,该砾石的颗粒大小分布特征表现为级配不良,并有粒组缺失现象;(4)非液化盖层对喷出物有过滤作用,砂粒等细颗粒容易沿裂缝喷出地表,卵砾石等粗颗粒受阻留在土层中,导致喷出物为砂土。  相似文献   

18.
胶新铁路砂土液化区路基沉降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液化常给人们带来巨大损失,而剪切振动和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学效应常被认为是地震液化的主要原因,人们对剪切荷载作用下饱和砂土的液化问题进行了较多的研究,而对循环荷载作用下砂土液化的动力学效应研究较少。胶新铁路在DK39+000开始为高地震烈度区,DK283+550~DK283+770分布有地震可液化层,工程修建后列车动荷载的影响将会有诱发砂土液化的可能性。为了研究通车前自然沉降特征和通车后循环荷载作用下的路基沉降变形规律,本文在具体分析了砂土液化的概念和准则判别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砂土液化区路基沉降特征,包括测试断面竖向分层沉降变形特征分析和路基水平位移特征分析。最后在试验的基础上,从理论上给出了循环荷载下砂土的本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