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2014—2021年1—3月汉中种茶县区国家气象站和茶园区域气象站的观测资料、种茶区茶园春茶开采时间资料,分析2014—2021年汉中春茶开采期特点、春茶开采期前1—3月的气候特点;并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不同阶段气温、降水、日照、活动积温与开采期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汉中春茶开采期早晚存在明显的年份差异和地理差异,最早2021年3月11日,最晚2014年3月24日;地理位置靠南的低海拔丘陵茶区春茶开采较早,地理位置靠北的中高山区茶园开采时间较晚。开采期与2月平均气温、≥10 ℃活动积温、≥7 ℃活动积温,2月上旬—3月上旬平均气温、≥7 ℃活动积温之间存在001及以上水平显著的负相关,与2月降水量、2月上旬—3月上旬降水量呈005及以上水平显著的负相关,与日照时数相关性不明显。选用相关性较高的平均气温、活动积温、降水量因子建立开采期预测模型。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参考性,在实际应用和气象服务中,可结合当年气候背景、中短期天气预报和茶园管理措施等进行综合修正。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试验资料,归纳出气象要素与茶树新梢生长、茶叶开采期、茶叶产量间的动态模式.结合本地优越的茶树气候生态环境,提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在本区丘陵山地大力发展名茶、优质茶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杭州湾棉麻区是浙江省棉花和红麻、黄麻的最集中产地,也是我省除丘陵、山地外的主要旱作区。1981年全国恢复农业气象观测以来,国家气象局确定该区的萧山和慈溪两气象站为国家级土壤湿度观测点,已积累4—6年观测资料。最近,国家气象局召集南方各有关省市,按统一要求组织各地对土壤湿度观测站的合理布局进行科学论证。本文是在浙江省工作的基础上,着重对杭州湾棉麻区土壤水分分布特征和特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依据气候季节划分标准,基于太白山拔仙台、文公庙、汤峪1号、鳌山气象站建站至2022年2月日气温资料,太白、眉县气象站1961—2020年常年气温资料和气温随海拔高度递减规律,划分太白山高山区历年和常年气候季节。高山气象站监测资料统计结果显示拔仙台气象站2019年6月—2022年2月连续3 a只有冬季;研究发现太白山3 200 m以上的文公庙、汤峪1号、鳌山等气象站常年气候季节为无夏区,且冬季长度平均都在300 d以上;其中3 730 m的拔仙台气象站及以上山区为常冬区。近60 a拔仙台气象站常年气候季节指标逐渐趋近无夏区,未来10~20 a有可能转为无夏区。  相似文献   

5.
太阳能资源作为可再生清洁能源,在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落实国家节能减排要求,推进新能源使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光伏发电作为新能源在我国得到不断开发利用。该文利用紫云气象站1961—2014年的日照观测资料及2011—2014年太阳辐射观测资料。通过对日照资料及辐射资料变化情况的分析,以及采用气候学方法估算1981年以来的太阳辐射值,对紫云气象站的太阳能资源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6.
陕西业务用春季沙尘暴序列的整理和选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不同起止年,不同数目气象站资料共整理出陕西春季沙尘暴序列5个,对各个序列的代表性进行对比分析,认为除1971—2004年34a春季沙尘暴序列外,全省58个气象站1961—2004年44a春季沙尘暴序列代表性好,资料长度基本满足各种业务的需要,建议作为气候业务使用的基本序列。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1957—2010年呼和浩特气象站、1982—2010年索伦气象站的高空温度资料,利用MannKendall检验法和累积距平法对高空温度资料进行了突变分析。结果表明:呼和浩特气象站地面至700h Pa层突变增温,200~150h Pa无突变,索伦气象站地面至300h Pa层突变增温现象,200~150h Pa突变降温不明显,两站其他层次均有突变,且为降温趋势。  相似文献   

8.
在浙江的气候条件下,茶叶采摘期为4—10月,其中4—5月采春茶,6月采夏茶,7—10月采秋茶。一般来讲:春茶产量高(约占全年产量的45—50%)、品质好(高级茶叶的比重大),适时开始采摘茶叶可以促进春茶的优质高产。本省春季冷暖空气活动频繁,天气变化多端,使春茶的开采期年际之间的差异很大。如南湖林场大面积茶园的开采期,自1957—1980年的24年中,最早为4月12日,最晚为5月2日,差20天之多。因此,对春茶的开采期进行预报,对  相似文献   

9.
基于包头市7个气象站1971—2000年的降水资料,计算了干旱风险综合指数,对干旱风险进行评估和区划。并利用2001—2010年的降水资料,对干旱风险区划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0.
王慧  李栋梁 《高原气象》2010,29(2):514-522
利用1982—2006年NOAA系列卫星观测的中国西北地区各气象站所在区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多年平均最大值(IMAX),给出了判定气象站所代表区域下垫面类型的一个标准:0.45≤IMAX1为绿洲;0.20≤IMAX0.45为戈壁;0IMAX0.20为沙漠。根据这一标准选择张掖、阿拉善右旗和山丹常规气象站分别为绿洲、沙漠和戈壁代表站与HEIFE试验相同的3种下垫面观测的气象要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常规气象站与野外站观测的地—气温差的比较显示,两者在绿洲下垫面秋、冬、春三季的变化趋势一致,而夏季前者明显高于后者,且变化位相相反;沙漠下垫面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前者比后者略偏大;戈壁下垫面最为接近。夏季绿洲下垫面两者地—气温差不同,受下垫面状况和太阳直接辐射作用的共同影响,每日14时的地温有很大不同;两者气温的日变化形式相同,但前者全年都略高于后者。(2)气象站与野外站地面风速的比较发现,绿洲和沙漠下垫面上两者观测的10 m风速值全年均相近,戈壁下垫面前者的值要比后者小很多,气象站年平均风速只有2.3 m.s-1,而野外站达到4.9 m.s-1。本文主要对影响地面感热定量计算的几个气象要素进行讨论,以期能对气象站和野外站观测资料之间的异同以及气象站观测的气象要素对其所在区域的代表性等问题有一个基本了解,从而为气象站与野外站资料相结合的研究提供一个基本认识。  相似文献   

11.
崔伟强 《气象》1987,13(4):25-27
本文用江汉平原地区42个气象站1961—1985年的日降水量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该区域的雨量站间距30km,为最佳距离。同时指出该方法也适用于平原地区基它类型气象站网的设计。  相似文献   

12.
选取2007—2014年陕西省98个气象站降水和冰雹观测资料、1970—2013年数据完整的90个气象站的雷暴观测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分析陕西雷暴、冰雹、短时强降水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陕西强对流天气多发生于10—20时,其他时间发生的概率比较低。冰雹多发生在5—8月;短时强降水大多出现在6—9月,雷暴主要出现在6—8月。2007—2014年,陕西降雹天气年际变化不明显,短时强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大。1970—2013年雷暴日整体呈减少的趋势,2007—2013年明显偏少。冰雹天气的高值中心集中在陕西北部,短时强降水呈北少南多的特点,雷暴为中部少、南北多。利用2007—2014年探空资料和MICAPS资料统计陕西省冰雹和短时强降水天气的物理量指标,为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下游百年一遇的极值风速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0-2006年长江下游沿江8个风速、风向观测点与邻近气象站同步对比观测资料和1971—2006年长江下游40个气象站风资料, 依据具99%置信水平的数理重构方案和极值Ⅰ型计算方法, 详细给出长江下游百年一遇风速分布状况。结果表明:长江下游沿江地区百年一遇极值风速为25~38 m/s, 较一般方法上限高3 m/s, 下限低2 m/s; 长江南京—镇江段和南通—崇明段, 是长江下游沿江地区的两个大风区, 百年一遇极值风速不低于29 m/s, 其在入海口附近可达34 m/s以上; 在长江常州—江阴段, 江南、江北对称分布两个风速相对低值区, 百年一遇极值风速为23~24 m/s。该结果充分考虑气象站风速资料和局地风速状况, 是沿江相关工程气象应用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65—2014年辽宁省54个气象站月平均气温和地表温度观测资料、2003年45个气象站气温与地表温度的人工和自动定时观测资料,分析辽宁省气温、地表温度及地气温差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地气温差变化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1965—2003年辽宁省气温和地表温度相关性较好,均呈显著升高的趋势,地气温差的变化较小;2004年开始气温较前10 a(1994—2003年)差异较小,而地表温度持续升高,地气温差加大,此现象在辽宁省东北部地区冬季最显著。2004年辽宁省气象站全面由人工观测改为自动站观测,积雪天气时人工气象站观测的地面温度为雪面温度,自动气象站观测的地面温度为雪下温度,不同观测方式引起的地面温度差异是导致近10 a(2004—2014年)地表温度持续升高的最主要原因。因此,辽宁省积雪期最长的东北部地区是地气温差加大最显著的区域。可见,观测方式的改变是导致2004—2014年辽宁地区地表温度持续升高和地气温差加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奚熙贤 《气象》1979,5(10):40-40
我站气象资料信息化在气象站业务工作的应用,是从1978年初开始进行的。程序语言是ALGOL—60,电子计算机型号是DJS—6。实践表明,气象资料信息化对气象站业务建设是有作用的。下面介绍我们应用的范围及其效果。 一、整编本站气候资料 我站是1958年底建立的,积累了有近20年的气象资料,如何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快速整编呢?我们的步骤是:1.将历年气象资料在五单位纸带上进行作孔,使之成为电子计算机能接受的信息。作孔的项目有历年逐日平均气压、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照、雨量、相对湿度等。2.编制整编程序。3.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对于西北地区的大、暴雨已有不少的分析和研究,且分省区的天气气候特征分析较多,但对于西北地区暴雨的总体气候特征研究还尚少,尤其对我国东部和南方的暴雨进行对比分析得更不够。我们采用中央气象局及西北各省区出版的,1951——1970年的253个气象站的降水资料和全国可能最大暴雨的有关资料,着重分析了西北地区暴雨的气候特点,并与国内其他地区暴雨进行比  相似文献   

17.
甘肃民勤春季沙尘天气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民勤气象站1976—2005年春季沙尘天气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沙尘天气的时空变化特征与气象条件、水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季民勤地区的沙尘天气大多发生在中午至傍晚,持续时间一般在1-2h。沙尘天气总的发展趋势在减少,它与降水量之间有很好的反相关性;民勤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形成的气候背景、石羊河流域来水的大幅度减少、水资源不合理的开采与利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等方面的影响都造成该地春季沙尘天气较多。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东江中上游江流域8个气象站1965—2017年逐日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东江中上游流域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5—2017年东江中上游流域年平均气温以0.17 ℃/(10 a)速率显著上升;秋季平均气温上升最显著,冬季、夏季次之,春季不显著;年高温日数以3 526 d/(10 a)的速率显著增多。年与季平均气温和年高温日数均存在突变,各气象站年与季平均气温均大致呈自南向北依次递减分布。上游的高温日数略多于中游。各气象站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均显著,春、夏季均以连平为中心上升幅度最大,秋季为上升趋势最明显的季节,冬季以连平为中心上升趋势最显著。各气象站年高温日数增多趋势均显著,增幅最大为连平,最小为龙川。年平均气温存在4、8—9、13—14、18—19 a的周期变化,高温日数存在2、6、10—11、25—26 a的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19.
2018年1月,大连国家基本气象站首批获得“中国百年气象站”认定,并被列入中国气象站重点保护名录,得到地方政府保护承诺,确保能够长期开展气象观测、累积气候资料,这对气候变化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发挥气象数据科学支撑作用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浙江种茶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是全国重点产茶省,产量居全国首位。唐朝陆羽撰写的世界第一部专著《茶经》,其中很多原始资料取材于浙江龙井、紫笋、瀑布等名茶区。琳琅满目的中国茶谱中,浙江名茶品种最多,约占全国名茶总数1/4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