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7 毫秒
1.
利用1973~1989年南极海冰北界资料研究海冰变异对华南不同区域后汛期降雨的影响,认为:华南后汛期降雨与南极海冰和南半球大气环流间存在遥相关显著性。分析海冰与南半球大气环流、副高、热带气旋、南亚高压等系统间的相关关系表明,海冰变异是通过影响这些系统,而对后汛期降雨产生影响作用的。其中上年9月罗斯海海冰、7月全南极海冰和威德尔海海冰的作用更明显。当年1月低纬气旋数和前期南美深对流区强弱与广西后汛期降雨关系显著。  相似文献   

2.
利用1973 ̄1989年南极海冰北界资料研究海冰变异对华南不同区域后汛期降雨的影响。认为,华南后汛期降雨与南极海冰和南半球大气环流间存在遥相关显著性。分析海洋与南半球大气环流,副高、热带气旋、南亚高压等系统间的相关关系表明,海冰变异是通过影响这些系统,而对后汛期降雨产生影响作用的,其中上年9月罗斯海海冰、7月全南极海冰和威德尔海海冰的作用更明显,当年1月低纬气旋烽和前期南美深对流区强弱与广西后汛期  相似文献   

3.
华南前汛期降水与南极海冰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利用1973 ̄1989年南极海冰北界资料和1972 ̄1981年南半球气旋资料,分析南极海冰变异对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当南极海冰面积趋于增大时,华南前汛期的雨水变趋增加,反之亦然。2 ̄3月份威尔克斯地方向地海冰北界位置与同年华南前汛期雨量密切相关。而9月份罗斯海方向(180°)海冰北界的伸缩对次年华南前汛期降水量有明显指示性。南半球低纬(0 ̄30°S)的气旋活动在南  相似文献   

4.
利用南半球500hPa和海平面气压网格点资料和南极海水资料,对广西前汛期降雨作了相关计算和初步分析,认为澳大利亚高压、马斯克林高压、南太平洋高压在前汛期不同时期起着季风分量和季风变异源的作用。指出,前汛期南半球海平面气压距平场特征和南极罗斯海方向海冰北界距平对广西区前汛期雨情有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南半球500hPa和海平面气压网格点资料和南极海水资料,对广西前汛期降雨作了相关计算和初步分析,认为澳大利亚高压、马斯克林高压、南太平洋高压在前汛期不同时期起着季风分量和季风变异源的作用。指出,前汛期南半球海平面气压距平场特征和南极罗斯海方向海冰北界距平对广西区前汛期雨情有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南极海冰涛动与ENSO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近30年南极海冰密集度资料的EOF和SVD分析,发现南极地区在罗斯海外围和别林斯高晋海的海冰密集度场存在着“翘翘板”的变化特征,并与ENSO有密切联系。由此定义两个海冰关键区的差值为南极海冰涛动指数(ASOI),ASOI超前SOI和Nino3指数2个月时,其正、负相关系数达到最大,并通过α=0.001的信度检验。ASOI高、低指数阶段对应的南半球海平面气温、气压场和风场的合成分析表明,海冰关键区的异常变化可能引起温度、气压、风场的响应而影响南太平洋的洋流,进而对ENSO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根据汉中市1951~1998 年逐日降水资料, 计算汛期(6~9 月)暴雨日数、相当暴雨日数及旱涝级别与汛期总降水量的关系, 得出: 汛期暴雨量对汛期降水量具有决定性作用, 在某种意义上讲, 汛期旱涝预测主要是汛期暴雨的预测  相似文献   

8.
利用太阳黑子相对数、拉萨站气温距平、相关海区海温距平、南极海冰面积资料,计算和分析前期太阳黑子活动、高原热状况、海洋行为和南极海冰变异与影响广西的热带气旋频数的关系,提出一个预测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9.
利用 195 1~ 1998年副高特征量历史资料 ,揭示了副高特征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 ,并进行副高形态分类 ,分析了副高特征量变化与河南汛期旱涝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南半球大气环流与广西旱涝的关系发现,广西汛期旱涝与前期南半球大气环流场之间有显著相关,从澳大利亚西南侧的南印度洋至罗斯海之间的海洋地区是最主要的高相关区,也是旱、涝年份距平场差异最大的地区.  相似文献   

11.
南极海冰的变化和全球大气环流关系密切。南极各区海冰的不同变化, 对南北半球大气环流有着不同的影响。文中基于对南极海冰变化的客观分区, 定义了南极海冰北界涛动指数 (ASEOI), 并结合中央气象台提供的南方涛动指数、北半球500 hPa和100 hPa高度场资料以及我国160站降水、温度资料, 利用诊断分析方法, 对ASEOI与我国夏季天气气候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ASEOI对我国长江中下游降水及全国大部分地区温度具有指示意义。若前一年10月ASEOI偏低, 则当年7月我国长江中下游降水偏多, 引发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很大; 温度场上, 我国北方气温偏高, 南方气温偏低, 而高温往往伴随着少雨, 这无疑会加剧华北本就严重的旱情。  相似文献   

12.
基于1979~2017年数据,利用回归方法和线性模式试验,分析了两类El Ni?o事件(东部型EP和中部型CP)盛期(12月至2月)南大洋海冰异常的差异及其可能机制。结果表明,两类事件期间尽管海冰异常定性上类似,但强度和位置存在明显差异:在罗斯海和阿蒙森海,两类事件期间海冰均偏少,但 EP期间海冰减少范围更大,振幅更强;在威德尔海,两类事件期间海冰均偏多,但EP期间增多更明显,而且位置相对CP期间偏西偏北。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两类事件期间海温异常强度的不同:EP期间对应的海温偏东偏强,其激发的类太平洋—南美型(PSA)模态在南极边缘海的异常高压中心强度更大、范围更广,使得罗斯海区域为东北风异常控制,有利海冰向高纬输送,海冰范围进而减少;而威德尔海区域则是异常偏南风控制,使得海冰向北输送,有利于威德尔海南部海冰范围减少,北部海冰范围增大。相比之下,CP事件期间,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暖海温异常偏于中太平洋且强度弱,其激发的类PSA在南极边缘的异常高压偏弱,使得动力作用引起阿蒙森海的海冰减少和威德尔海海冰增加偏弱。进一步的分析表明,CP事件期间威德尔海海冰增多还与该区域更早时间(11月份)的海冰增多,及随后海冰—太阳反照率的正反馈效应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类事件期间海冰异常的强度和位置的差异,与两类事件期间赤道中东太平洋SSTA强度和位置的差异,二者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相比前人的合成分析结果(CP期间海冰异常强于EP期间),物理上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3.
14.
1 INTRODUCTION The trend of drought and flood variation has been a wide concern among scientists in the background of climate warming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1]. Both of them are serious natural disasters that regularly take place in China. Releva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re are roughly the same number of stations in China showing increasing rainfall as those showing decreasing rainfall over the past 50 years. There are no obvious trends of variation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averaged…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中国东部地区(30°—40°N,105°E以东)19个代表站1470—2019年旱涝等级序列、古气候代用资料定量重建的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年代际振荡指数以及Nino3.4指数,通过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小波分析和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分析了中国东部旱涝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太平洋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1470年以来中国东部旱涝变化的主模态为全区一致型(方差贡献率为25.2%),变率中心主要位于黄河中下游,其时间系数的小波分析和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揭示出全区旱涝存在10—30 a的准周期;该模态长期趋势揭示17—18世纪中国东部整体偏涝,而19世纪以后出现干旱化趋势。(2)寒冷背景下中国东部旱涝一致变化更明显,在17世纪前、中期和19世纪中、后期的小冰期寒冷期全区一致型模态的方差贡献率为35%—40%,且这两个时段10—30 a的年代际变化信号尤为显著;而旱涝的变率中心则表现出冷期偏北,暖期偏南或偏西的特征。(3)中国东部旱涝的年代际变化与北太平洋和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有关,表现为偏涝(旱)气候对应于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年代际振荡的冷(暖)相位,以及年代际尺度上的冬季Nino3.4区海表温度的异常偏低(高);在小冰期的寒冷期,旱涝的年代际变化可能与Nino3.4区海表温度异常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16.
FGOALS_gg1.1极地气候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的气候系统模式FGOALS_g1.1的极地气候模拟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估.结果表明,FGOALS_g1.1对南北极海冰的主要分布特征、季节变化和年代际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但也注意到,与观测相比,模式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模拟的海冰总面积北极偏多,而南极偏少.北极,北大西洋海冰全年明显偏多;夏季,西伯利亚沿海海冰偏多,而波弗特海海冰偏少.南极,威德尔海和罗斯海冬季海冰偏少.南北极海冰边缘都存在异常的较大范围密集度很小的碎冰区,夏季尤为显著.(2)海冰流速在南北极海冰边缘和南极大陆沿岸附近较大.北极,模式没能模拟出波弗特涡流,并且由于模式网格中北极点的处理问题,造成其附近错误的海冰流场及厚度分布.这些海冰偏差与模式模拟的大气和海洋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进一步分析表明,FGOALS_g1.1模拟的冰岛低压和南极绕极西风带明显偏弱,其通过大气环流和海表面风应力影响向极地的热量输送,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上述的海冰偏差.此外,耦合模式中大气-海冰-海洋的相互作用可以放大子模式中的偏差.  相似文献   

17.
吴仁广  陈烈庭 《大气科学》1994,18(Z1):792-800
本文利用1973—1982年南极海冰北界资料,分析了南极海冰平均北界(海冰范围)的变化及其与南半球大气环流变化间的联系。1976年前,南极海冰平均北界偏北(海冰范围扩大),而1977年-1980年,南极海冰平均北界偏南(海冰范围缩小)。与此相对应,这两个时期的南半球大气环流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在南极海冰平均北界偏北、海冰范围扩大时期,南极高压和绕极低压带偏弱,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槽脊位置偏西,南印度洋和南大晒洋副热带高压偏弱,南太平洋副热带西凤减弱、中纬度西风加强,而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尼西亚低压带发展,南方涛动处于正位相阶段;在南极海冰平均北界偏南、海冰范围缩小时期,则相反。分析表明,南方涛动与南极海冰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并以南极海冰超前南方涛动约2个月时的关系最好,其次是南极海冰落后南方涛动4个月。  相似文献   

18.
南北极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召民  黄士松 《气象科学》1996,16(4):299-307
本文分析了南北极海冰多年平均覆盖资料,给出南北极海冰的年内变化特征,极地海冰最多最少月份的空间分布。计算了2月及9月海冰年际变化方差分布,并对2月及9月南北极海冰7个分区域覆盖面积作了EOF分解,为进行南北极海冰影响全球气候的数值试验提供了海冰变化的空间配置  相似文献   

19.
Drought events have become more frequent and intense over East Asia in recent decades, leading to hugesocioeconomic impacts. Although the droughts have been studied extensively by cases or for individual regions, theirleading variability and associated causes remain unclear. Based on the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 and ERA5 reanalysis product from 1979 to 2020, this study evealuates the severity of spring droughts in East Asiaand investigates their variations and associated driver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North China and Mongolia have ex perienced remarkable trends toward dryness during spring in recent decades, while southwestern China has witnessed anopposite trend toward wetness. The first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mode of SPEI variability reveals a similarseesawing pattern, with more severe dryness in northwestern China, Mongolia, North China, South Korea, and Japan butincreased wetness in Southwester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Further investigation reveals that the anomalously dry (wet)surface in North (Southwestern) China i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anomalously high (low) temperature, less (more)precipitation, and reduced (increased) soil moisture during the previous winter and early spring, regulated by an anomalousanticyclone (cyclone) and thus reduced (increased) water vapor convergence. The spring dry-wet pattern in East Asia isalso linked to col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in the central-eastern Pacific.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have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improving the prediction of spring drought events in East As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