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西地处北半球低纬,属副热带季风气候区,易受南半球大气环流的影响。分析南半球大气环流与广西旱涝的关系,是寻找旱涝前兆信号的重要工作之一。本文在大量相关分析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从南半球的环流变化中,寻找预报广西汛期旱涝的一些重要信息。1 资 料  降水量资料取广西境内76个站1959~1996年5~8月逐月降水量,南半球环流资料取自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1973~1996年逐月南半球20~85°S,0~360°区域的海平面气压场和500hPa高度场5°×10°的格点资料。2 广西汛期各月旱涝的统计标准…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广西夏季(6-8月)降水与同期、前期南半球海平面气压场和500hPa大气环流的遥相关关系,探讨了南半球大气环流有关系统对广西夏季降水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3.
西江流域夏季严重旱涝的气候背景及前兆强信号   总被引:7,自引:9,他引:7  
分别将西江流域夏季出现严重洪涝和干旱年份的500 hPa高度和太平洋海温的距平进行合成,讨论了洪涝期和干旱期大气环流和海温变化的气候背景特征。结果表明,西江流域严重涝或旱期的大气环流和海温场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涝年欧洲槽强而活跃,旱年乌拉尔山高脊为强势;涝年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偏低,旱年的海温场呈现暖事件的特征。以2个异常涝和旱年为例,使用信噪比的方法识别发生异常旱涝的前期大气环流的强信号。异常洪涝和干旱的前期,大气环流表现出的强信号位置分布是相反的。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异常,特别是青藏高原的东侧与南侧,我国东北部至日本海附近500hPa高度的异常变化,是西江流域出现异常旱涝的前兆强信号。其异常变化表现出涝年与旱年的高度场为相反的分布形势特征:涝年是东低西高,旱年是东高西低。  相似文献   

4.
李文毅  张洋 《气象科学》2023,43(4):427-437
本文通过对观测和再分析数据采用最大协方差分析以及回归、合成等分析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夏季地表气温与南半球大气环流之间的遥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前期(4月)南半球极地—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呈现负位势高度异常、较低纬度印度洋—西太平洋区域呈现正位势高度异常时,高原中部和东部大部分区域夏季出现暖异常。在上述遥相关中,印度洋—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可能起到了重要的中间桥梁作用。在高原夏季温度偏高的年份,前期跨赤道的印度洋—西太平洋海温也持续偏暖,带来的海陆热力对比减小、经向跨赤道气流减弱有利于削弱夏季的季风环流,使得高原夏季降水偏少,有利于形成高原夏季的暖异常。在这一高原气温—南半球大气环流的遥相关关系中,4月南半球的大气位势高度场异常和与印度洋—西太平洋海温异常相关的异常高度场分布也十分相似。这一前期的跨赤道区域海温异常与南半球中高纬度位势高度场异常的因果关系仍有待进一步揭示。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广西早春旱的大气环流特征和成因的物理原因。指出,澳大利亚高空的高压、副热带高压、热带对流活动及欧亚大陆高压脊等是影响广西早春旱的主要天气系统。早春旱年的南半球及中低纬度的环流系统主要是强澳大利亚高空高压、强副热带高压;中高纬是强高空西风急流,欧亚大陆高压脊偏西,冷空气活动路径偏东。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广西春旱天气的前期大气环流及要素场的异常特征发现,冬季500hPa高度场,月平均降水、温度,冬季海温、极涡强度指数,亚欧续向环流等与广西早春旱关系密切。用建立的广西早基旱预报模型对1998年春季降水进行了试报。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44年ERA40再分析月平均土壤湿度资料和大气环流变量场资料,去除ENSO遥相关以及趋势影响后,利用滞后最大协方差方法分析非洲南部地区土壤湿度分布与南半球大气环流异常之间的线性耦合。第一最大协方差模态的结果表明:在南半球冬季(Jun-Jul-Aug,6~8月)和夏季(Jan-Feb-Mar,1~3月),大气中类似南极涛动(Antarctic Oscillation,简称AAO)正位相的环流型与超前月份(最长时间达到5个月)的非洲南部地区土壤湿度的异常分布显著相关。基于土壤湿度变率中心的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证实非洲南部地区其北部土壤湿度正异常、中南部土壤湿度负异常的空间分布对后期夏季和冬季的大气有显著的反馈作用。诊断结果显示由于夏秋季节和春季初夏非洲南部地区土壤湿度异常均有显著的持续性,同时对后期AAO产生持续增强作用,所以滞后最大协方差方法可以检测出它们对后期AAO的显著影响。以上非洲南部地区土壤湿度异常超前于南极涛动的信号,将有助于加强对土壤湿度反馈机制及其对南半球大尺度环流变率影响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南半球大气环流对华南前汛期降雨影响初探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爱华  吴恒强  覃武  蒋伯仁 《气象》1997,23(8):10-15
利用南半球平面气压场格点资料,通过着值场和相关分析,研究了南半球大气环流对华南前汛期降雨的影响。结论指出,无论是同期还是前期,华南前汛期多雨年和少雨年所对应的南半球大气环流系统基本呈反相,两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长期天气予报,尤是特旱、特涝天气趋势予报,对于国民经济有着重要意义。目前,还缺乏系统、完整、可靠的方法。关于造成长江流域特旱、特涝的环流形势分析,已做了大量的工作(1、2、3),对形成长江中下游旱、涝的大气环流背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对于作好长期天气旱涝趋势予报无疑是很重要的。本文通过特旱、特涝的几个典型年份500mb月平均环流的分析,进一步了解造成旱、涝的不同环流特征。然后,通过旱、涝年份前期冬半年(10月至当年3月)各月500mb月平均图的相关分析,探索影响长江中下游汛期旱涝的前期环流特征。并对某些主要的影响环流系统的演变过程作分析。找到了若干供长期降水予报用的指标,建立予  相似文献   

10.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地面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地区大气热源异常变化对川渝盆地夏季西涝东旱及东涝西旱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部经长江流域到渤海附近地区以及孟加拉湾到中南半岛附近地区大气热源减弱时,引起高纬冷空气和低纬暖湿气流向川渝盆地西部汇合,大量的水汽被输送到川渝盆地西部辐合上升形成降水,而东部地区的环流形势则不利于水汽辐合,最终导致西涝东旱;相反,青藏高原东部经长江流域到渤海附近、中南半岛经中国南海到菲律宾附近地区和中国西北部及蒙古国附近地区的热源加强时,引起高纬冷空气及低纬暖湿气流向川渝盆地东部汇合,大量的水汽被输送到川渝盆地东部辐合上升形成降水,西部地区环流形势也不利于水汽辐合,造成东涝西旱。  相似文献   

11.
基于NECP/NCAR再分析资料和四川省38个站点降水资料,结合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分析了四川省夏季旱涝急转的时间演变特征及其与典型年份大气环流的联系。结果表明:1)四川省夏季旱涝急转指数年际变化差异较大,旱转涝事件多于涝转旱事件,但发生旱转涝事件的可能性和强度降低,而涝转旱年强度更强;2)旱转涝年的旱期与涝转旱的涝期相比,前者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西、偏强,不易将南海及西太平洋的水汽输送到四川,降水偏少偏旱,而后者中高纬槽脊波动剧烈,在高原东南侧低值系统与副高的配合下,有利于暖湿气流向北输送,在四川地区形成降水;而旱转涝年涝期与涝转旱年旱期相比,环流经向运动偏强,中高纬槽脊波动明显,有利于中高纬冷空气南下与低纬北上的暖湿气流相遇形成降水,降水偏多偏涝。  相似文献   

12.
利用近46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征指数资料、四川地区123个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集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四川地区夏季旱涝事件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西太副高的关系。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东西部经常出现"西旱东涝"或者"西涝东旱"的异常特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脊线、北界位置与四川盆地东(西)部区的旱涝之间存在很高正(负)相关关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北位置的异常变化对应着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从而影响四川盆地东部区及四川盆地西部区的旱涝变化。   相似文献   

13.
华北旱涝的遥相关型结构苗峻峰(天津市气象局)1引言大范围持续性旱涝现象是大气环流持续异常的直接反映,而局部地区的旱涝也并非是一种孤立现象,它与大气环流持续异常有关。有关研究表明,华北地区旱涝与东亚环流型特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活动以及西风急流的变...  相似文献   

14.
影响广西的热带气旋年频数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影响广西的热带气旋(TC)年频数与大气环流的关系进行分析表明,TC年频数与全球范围大气环流异常有密切关系,特别是春季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异常和低纬越赤道气流异常.利用相关分析从春季全球大气环流场中选择初选预报因子,然后对初选预报因子作EOF展开构造综合预报因子,运用BP神经网络方法建立TC年频数预报模型,并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独立样本试验.结果表明,该预报模型对历史样本拟合精度高,试报效果优于传统的逐步回归模型,可在汛期预测业务中应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计算旱涝指数,科学、客观地定出大旱大涝年.通过对太阳活动、ENSO现象、大气环流与濮阳汛期旱涝的相关分析,筛选出相关因子,建立了汛期特旱、特涝异常年及排除特旱、特涝年后的一般降水趋势3重预报方程.方程对特旱年的预报概括率100%,对特涝年的概括率86%,一般降水趋势预报准确率88%.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利用1961~2019年贵州省5~8月逐月降水资料和同期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结合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分析贵州省夏季旱涝急转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贵州省夏季旱涝急转存在连续性和阶段性变化的特征,年代际差异较大,但总体涝转旱次数少于旱转涝次数。贵州省旱涝急转事件更容易出现在南部及东部。分析环流特征发现:旱转涝年,旱期中高纬地区纬向型环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称:副高)面积偏小,脊点偏东,贵州省位于其北侧,低层为下沉运动;涝期为经向型环流,副高脊线位置偏南,面积偏小,贵州省位于副高西侧边缘,低层为上升运动。涝转旱年,涝期环流经向度大,冷空气活跃,副高位置偏南偏东,冷暖空气交汇于长江流域,利于贵州省降水偏多;旱期副高偏北偏东,贵州省受高压脊控制,干旱少雨。   相似文献   

17.
牛若芸  苏爱芳  马杰 《大气科学》2011,35(1):95-104
利用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采用合成分析和动力诊断方法比较研究了典型南涝(旱)北旱(涝)梅雨大气环流特征差异,逐一考察了近20种物理量对其主雨带位置的诊断识别能力.结果表明:典型南涝(旱)北旱(涝)梅雨极涡偏强(弱),亚欧中高纬槽脊振幅较大(小),中纬度110°E~150°E地区位势高度明显偏低(高),冷空气势力偏强(...  相似文献   

18.
用1958~200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国160站降水量及1958~1998年月平均海温资料分析了中国夏季相邻月份降水异常型的相关特征,及其与大气热源的关系和相关物理过程。结果表明,7月长江流域的降水异常与8月长江和黄河之间地区的降水异常有很好的同号性。7、8月长江流域及附近地区持续性偏旱(涝)与太平洋洋盆尺度的大气热源异常有关,并与前期5、6月热带中、东太平洋大范围的热源异常、青藏高原热源异常也有密切的联系,即当5、 6月赤道东太平洋的大气热源正异常,而赤道中太平洋北侧的热源负异常,则中国7月长江中下游偏涝,8月长江中上游与江淮流域和内蒙古东部偏涝,华南偏旱;反之亦然。前期热带中、东太平洋上空的热源异常中心和与之联系的异常垂直运动中心的西扩和西移,以及青藏高原东部的热源异常中心是影响我国7、8月持续偏旱(涝)的重要环流异常特征。另外,南海-西太平洋海温在前期也已经具有我国夏季长江流域发生旱涝对应的同期海温异常分布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通过计算旱涝指数,科学、客观地定出大早大涝年。通过对太阳活动、ENS0现象、大气环流与濮阳汛期早涝的相关分析,筛选出相关因子,建立了汛期特旱、特涝异常年及排除特旱、特涝年后的一般降水趋势3重预报方程。方程对特旱年的预报概括率100%,对特涝年的概括率86%,一般降水趋势预报准确率88%。  相似文献   

20.
2006年川渝伏旱成因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大气环流的演变对2006年川渝高温伏旱天气成因进行了分析,并与历史上的旱、涝年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与干旱天气相关的环流形势和关键区域。为这类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提供了有价值的预报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