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976年唐山地震发震断裂的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震后野外考察及航空摄影发现的地裂缝带,说明唐山断裂与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的发震构造有密切关系。用卫星遥感信息和浅层地震勘探结果对唐山断裂的活动性做了新的研究。卫星图像解释结果表明:震前一年多时间内,NE向的唐山断裂被NNW向断裂截切而NWW向断裂受到牵引,因而显示出右旋走滑的活动形迹。浅层地震勘探结果则证明,唐山断裂是倾向NW,高倾角的右旋走滑正断层,它断错了全新统(Q4)、晚更新统(Q3)、中更新统(Q2)和早更新统(Q1)地层  相似文献   

2.
定义了地震活动模糊熵概念,计算了唐山地震前地震活动模糊熵随时间,空间的变化,发现唐山Ms7.8地震发生前,地震活动模糊熵值下降,唐山Ms7.8地震发生在地震活动模糊熵值较低的地方,这符合大地震前震源区地震活动从无序趋向有序的规律,地震活动模糊熵反模糊因子与震群活动熵统一起来,比震群活动熵更突出地反映地震活动异常。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唐山地震发生前的12年以上h≥33.1km地震的活动特征,得知唐山地震前确实存在中源地震前兆MDE;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大地震发生前几年,发生多次h≥60km的中源地震,特别是100km左右或大于100km的中源地震,是可能发生板内大地震的前兆信号。文中还研究了唐山MDE的一些具体特征。  相似文献   

4.
唐山地震与地震危险区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考虑了对唐山地震发震构造的不同看法,利用有限单元法分析了唐山地震的发震构造模式,解释了唐山地震的特点。从区域应力方向和应力释放条件上对如何判定地震危险区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唐山活动断层的浅层地震精细探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高分辨率浅层地震方法对唐山断层进行精细探测 ,得到了 30 0m以上尤其是近地表结构的清晰图像 ,证明NW倾向的唐山断层在活动时 ,南段是一个高角度的正断层 ,向上错断了全新统 (Q4 ) ;北段则表现出逆断层的性质  相似文献   

6.
唐山活动断层的浅层地震精细探测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高分辨率浅层地震方法对唐山断层进行精细探测,得到了300m以上尤其是近地表结构的清晰图像,证明NW倾向的唐山断层在活动时,南段是一个高角度的正断层,向上错断了全新统(Q4);北段则表现出逆断层的性质。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较为系统地回顾了终止相研究的历史、进展,对震源破裂过程产生终止震相的物理机制进行了讨论,并详细讨论了主事件分析法以及合成包含终止相的理论图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应用主事件分析法处理了唐山地震的实际资料,给出唐山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的大致时空图象,同时计算了包括终止事件的合成图。结果表明,考虑破裂过程的终止事件可以较好地拟合P波观测图,从而进一步确认唐山地震震源破裂过程包括两次终止事件的可能性。此外本文还对唐山地震的震源环境以及调整单元的让位情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1976年唐山地震成因解释的一个新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健 《地震学报》2001,23(5):552-557
指出已有对唐山地震成因解释的不足,综合分析了唐山地震前后的地震现象.认为唐山及周围地区1973~1975年ML4地震密集,而同一时空范围内3级和2级地震并不活跃是最为显著的地震活动特征,并认为这一特征应与区域高应力及地壳介质相对较为完整这一物理实质相对应.假定中国大陆周边的强震活动大体上反映着相应板块对中国大陆作用的强弱,推论20世纪70年代华北地区存在多个动力过程,为唐山地震提供了最基本的力源.进而提出多动力过程和地壳局部弱化模式,以解释唐山地震的成因.这一模式能够较好地解释与唐山地震有关的诸多地震现象.   相似文献   

9.
唐山地震震害调查成果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山地震震害调查成果介绍唐山地震给人类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是极其惨重的。唐山人民以巨大的血的代价,为人类’换取了地震防灾、救灾等多方面的宝贵经验。对于唐山地震和震害,人们已经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对于农村震和伴随地震的发生而出现的...  相似文献   

10.
陈立德  付虹  张翔  胡小静 《地震研究》2019,(1):1-10,I0001
简述弹性回跳学说、板块构造模型及岩浆活动型地震等地震力学成因的现有观点,并对其进行了讨论。通过分析唐山震区的壳幔深部结构、前兆异常时空演化等资料,进一步论证了唐山地震力学成因为岩浆活动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对唐山地震前兆机理进行了研究,指出岩浆活动既是该地震发生的成因,也是各类前兆异常的成因,它们是岩浆活动这枚硬币的两面。最后指出只有正确认识地震和前兆的成因,才有可能用前兆资料对地震三要素做出较好的预报。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邢台地震极震区浅层探测、新生代深浅构造运动的分期、地壳上地幔结构特征剖析及其与震源参数的对比等研究,指出邢台地震区控制早第三纪盆岭构造发育的铲形断裂及其下部向东缓倾的滑脱面与邢台地震的发生无关;邢台地震群是在最新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受北西向断层或横向障碍体阻隔的不连续“深断裂”依次向上撕裂状破裂扩展、引起相邻斜列状深断裂间应力迁移和加载等三维破裂过程的产物;邢台地震断层是先存地壳“深断裂”向上撕裂状扩展的“新生断层”。  相似文献   

12.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ulti-temporal and multi-spectral satellite images for North China region, we have found that one year and more before the occurrence of 1976 Tangshan earthquake, the anomalies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n the satellite images indicated that the NE-trending Tangshan fault zone was dissected by the NNW-trending Nantai-Tangshan fault, and the Changping-Fengnan fault was dragged to form an arcuate bending at Fengnan. All these indicate the right-lateral translation along the Tangshan fault in NE direction. In order to gain an insight into the features of these faults, a shallow seismic exploration along the Tangshan and Changping-Fengnan faults has been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have indicated that the NE-trending Tangshan fault is a high angle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normal fault, dipping northwest, while the NWW-trending Changping-Fengnan fault is a southwest-dipping left-lateral strike-slip normal fault. The project i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49672170).  相似文献   

13.
ntroductionTheTangshanearthquakeofJuly28,1976hadalmostcompletelydestroyedthecityofTangshan.TheshockspreadoverTianjinandBeijin...  相似文献   

14.
华北强烈地震深部构造环境的探测与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 华北地区发生了一系列强烈地震. 强烈地震的孕育、 发生和发展与深部构造密切相关. 近50年来, 我国地震科学领域在强烈地震的地震构造和深部环境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和地震层析成像结果揭示了华北地区地壳结构的基本特征, 并在强烈地震发生的深部构造环境等问题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本文在回顾华北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探测的基础上, 对1966年邢台MS7.2, 1976年唐山MS7.8, 1975年海城MS7.3和1679年三河—平谷M8.0地震的地震构造和深部构造环境进行评述. 深部地球物理数据的综合分析表明, 震源下方的低速异常带, 高角度超壳深断裂, 地壳深浅构造的不一致, 偏低的上地幔顶部速度和局部隆起的莫霍界面, 是华北伸展构造区深部孕震环境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5.
用形变资料反演1976年唐山地震序列的破裂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6年唐山发生了7.8级地震,相继又发生了两次大余震——滦县7.1级地震和宁河6.9级地震.地震发生在观测条件比较好的地区,水准测量和三角测量测得了地震的同震位移场.本研究采用原始水准测量数据,而不是采用根据水准数据处理的地面沉降图像,和三角测量数据反演了该地震序列的破裂分布.模型构建中考虑了滦县地震和宁河地震的断层形态和大小.结果表明,唐山地震主震断层有明显的右旋走滑性质,最大走向滑动错距>6 m,位于断层南段,北段的走滑分量明显小于南段.主震总地震矩达2.58×1020N·m,与地震波反演得到的地震矩的量级相当;滦县地震断层总体表现为左旋正断层,释放地震矩达4.95×1019N·m;宁河地震断层总体表现为右旋正断层,释放地震矩达3.94×1019N·m,比地震波反演的地震矩大一个量级.据此可以推测唐山地震的无震滑移主要发生在宁河地震断层的西部上,滑动性质以正断层为主.该结果对于唐山地震序列后的动力学演变过程及余震发生机理有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埕南断层是埕宁隆起与济阳凹陷的边界断层,也是滨北地区1条规模最大的重要断层,采用浅层地震勘探和钻孔联合剖面探测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埕南断层准确位置,探明了断层的产状,揭露了上断点深度。钻探结果显示,埕南断层为正断特征,倾向南或南东,倾角70°~80°,断层上断点埋深44.3~46.4 m,断距1.0~1.3 m。通过年代学测试确定了错断地层的年代,获得埕南断层错断晚更新世地层的证据,埕南断层晚更新世活动证据的发现对滨北地区地震危险性再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针对探测山前隐伏断裂复杂困难的特点,以巍山—长山南坡断裂为例,采用浅层地震勘探和高密度电法勘探等地球物理方法并结合钻孔联合地质剖面资料,对巍山—长山南坡断裂的隐伏段的准确位置和活动性进行研究,确定断层的准确位置和产状等。研究结果表明,巍山—长山南坡断裂在唐山市区的隐伏段为S倾的正断层,倾角约78°,断距约3 m,上断点埋深约19 m;该断裂在市区的隐伏段为中更新世断裂,晚更新世以来不活动。  相似文献   

18.
徐州活动断层探测项目主要断层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徐州市主要可能的发震断层开展了活动性探测及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这对徐州市开展防震减灾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根据前人资料,分析了威胁徐州市区安全的主要5条隐伏断层,它们分别为幕集-刘集断裂、不老河断裂、废黄河断裂、班井断裂和邵楼断裂.同时根据徐州市活动断层探测项目的要求,针对这5条主要断层开展了浅层地震勘探、钻孔联合剖面探测、野外地震地质调查等相关工作,评价了这5条断层的活动历史、活动性质、规模、展布和地貌特征,及其最新活动时代.结果表明,废黄河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中期,邵楼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早更新世,这2条断层是目标区具备一定程度发震能力和地震危险性最大的断层.  相似文献   

19.
关于识别发震构造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地震活动是现代地质构造运动之产物,以及对我国及邻区现代构造条件的认识,指出了构造类比中值得关注的7个问题,提出了发震构造识别方法的新建议,其主要结果如下:(1)发震构造宜定义为,"在现代构造条件下,曾发生或可能发生地震的地质构造"。(2)我国及邻区的现代地质构造同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是一脉相承,密不可分的。其中,①现代构造应力场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而且从中更新世以来是基本稳定的;②组成我国大陆不同新构造类型的活动地块(构造单元)之间,存在包括地壳和上地幔横向非均匀性的构造格架差异;③大陆内部各活动地块之间,也存在不同的现代构造形变特征;④宜将中更新世的构造形迹作为与地震活动有关的现代构造形迹看待。(3)在进行构造类比时值得关注的问题有:①宜按活动断裂当前所处的发育阶段来评价其潜在地震;②断裂活动时代并非识别发震构造的充分条件,只有符合现代构造条件的粘~滑断裂,才应识别为大地震的发震构造;③只有同现代构造应力场相适应的先存构造,才可能孕育和发生地震;④对于某些单一断层参数与震级关系的统计结果,未考虑各地震构造区之间现代构造条件和断裂发育阶段的差异,则难以用于构造类比;⑤凡有新生代玄武岩(β6)出露的地段,有可能只发生6.5级以下的地震;⑥地震同地表断裂形迹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尤其仅有断层物质特性分析或测年结果可用时,宜慎重对待为妥;⑦构造类比方法仅适用于识别与先存构造继承性活动有关的发震构造,对于活动地块内部新生或隐伏的发震构造仍无能为力。(4)对于发震构造识别方法的建议是:①以新构造单元为基础划分地震构造区;②按历史重演原则识别曾发生过地震的构造,即凡有较可靠中强以上地震震中、有小地震成丛或呈带分布、或有可信古地震遗迹的地段,均宜识别出符合现代构造条件的发震构造;③根据地震构造区内曾发生过不同震级档地震的构造标志,再按类比原则推断可能的发震构造;④综合评定地震构造区的极限地震,并以此作为区内发震构造最大潜在地震的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