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四川盆地东北部长兴期沉积特征与沉积格局   总被引:65,自引:1,他引:64  
四川盆地东北部长兴组(大隆组)为海洋环境的产物,根据沉积特点,可以分为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和盆地沉积体系。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又可进一步分为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礁滩及缓坡等沉积相。在详细研究分析各沉积体系的沉积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该期沉积相带的空间分布,提出了不存在“开江一梁平”海槽的认识。笔者等认为在“开江梁平海槽”区域内,长兴组只是水体相对台地较深环境(台棚环境)的产物,为碳酸盐缓坡,不宜称为海槽。指出台地边缘浅滩及生物礁是储层最有利相带,礁白云岩及颗粒白云岩等是储层的有利微相。研究区的生物礁为碳酸盐台地边缘缓坡点礁群,沿着台地边缘断续分布。  相似文献   

2.
辽河群沉积期古环境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吴春林 《矿产与地质》1994,8(6):433-439
根据辽河群地质特征,岩石化学,稳定同位素特征分析认为:浪子山组沉积期方环境为浅海潮坪相;里尔峪组沉积期为强氧化泻湖相;高家峪组沉积期为强还原环境的泻湖相;大石桥组沉积环境为低能、还原环境的滨海碳酸盐台地相;盖县组沉积期为开阔正常浅海潮坪相。辽河群从发生发展到结束古环境演化规律是:构造上由优地槽向冒地槽演变;气候上由炎热转变为温湿;古地理环境从有障壁的局限海变为无障壁的开阔海,从咸化海向正常海,从泻湖相向潮坪相转化。物质补给由火山为主转为陆源碎屑为主。  相似文献   

3.
浑江上游的纳缪尔期沉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武仁 《地层学杂志》1992,16(1):31-40
<正> 杨敬之等(1962)指出:“本溪群标准地点本溪在Eostaffella subsolana带之下,很可能有纳缪尔期沉积”,最近在浑江上游证实这一推测。近年来在浑江上游咋子矿区和六道江等地的钻孔揭露出本区的“本溪群”最大厚度为224m。一般有7—8层灰岩,在含Eostaffella subsolana灰岩之下还有2—3层,在含(竹蜓)灰岩层之下采到很多植物化石,多是欧洲维斯发期早期分子,也有一些是欧洲纳缪尔期分子。浑江上游的“本溪群”可分为:上部由灰岩、泥岩、粉砂岩及灰白色砂岩构成,富含(竹蜓)、腕足化石;下部多为灰绿色砂岩、粉砂岩、黑色泥岩及紫色花斑状铝土质岩、含网羊齿和脉羊齿为主植物化石,往往有2—3层灰岩;底部为灰色砂岩、黑灰色泥岩和铝土质岩,含纳缪尔期植物化石。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关于大陆上晚前寒武纪岩石组合(建造)的主要类型数量分析的总结。我们使用了以前对显生宙及晚前寒武纪的分析方法,并且考虑了文德期原始地质资料的某些特性。苏联上前寒武系的划分是以乌法会议制定的方案为依据的。即文德开始的时限为680±20百万年;而其与寒武系的界限为570百万年。这样,文德的延续时间约110百万年。这就比过去所划分的晚元古时限小的多,但仍大于显生宙的任何一个时代的延续时  相似文献   

5.
三叠纪嘉陵江期华蓥山同沉积断层的沉积、储层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断裂带在地质历史时期活动特点的认识,因多期次、不同活动性质的叠加改造而难以确定。以四川盆地南部嘉陵江组为例,通过三叠纪嘉陵江期华蓥山断裂带两侧的沉积、储层的研究发现沉积、储层响应与断面倾向南东、东侧下降的观点矛盾。主要表现为:在非浅滩化的嘉三期,紧邻断裂带西北侧的下降盘地层异常增厚;浅滩化的嘉一晚期—嘉二1期,东南侧的泸州古隆起地区颗粒岩累计厚度较西北侧增厚;另外,断层东南侧的颗粒岩发育早期岩溶型储层,而在西北侧这类储层欠发育。结果表明在三叠纪嘉陵江期华蓥山断裂带的断面倾向北西,为西侧下降的同沉积正断层。  相似文献   

6.
为了确定石盒子组沉积期鄂尔多斯盆地的南部边界,在大量野外露头观测及实验测试基础上,通过岩石学对比及物 源综合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和北秦岭地区石盒子组物源区的构造属性进行了研究,并对物源区进行了分析与对比。 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两个地区的石盒子组的岩屑组成相似,均以浅变质岩、花岗岩为主,含少量构造岩;砂岩碎屑成分 相似,都与来源于再循环造山带源区中的碰撞造山带与前陆隆起物源区相关;并且在 SiO2/Al2O3-K2O/Na2O 和 K2O/Na2O-SiO2 及 Zr-Th,La-Th-Sc,Th-Sc-Zr/10 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中两研究区物源区的构造环境基本一致,F1-F2 判别图显示物源区一致, 并且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相似。北秦岭元古界的变质岩、岩浆岩及其以南地区的再循环造山带中的低级变质的沉积岩可能为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和北秦岭地区石盒子组砂岩碎屑的主要风化母岩。结合构造环境分析认为,在石盒子组沉积期,鄂尔多 斯盆地的南部边界可能已经越过洛南断裂,达到北秦岭及其更南的区域。  相似文献   

7.
在对地质资料、地震资料及地球化学资料详细解剖的基础上,以东营凹陷西部红层沉积期构造演化阶段的划分及古地貌的恢复为切入点,通过对物源、沉积体系的系统研究,明确了东营凹陷西部红层沉积期物源方向及沉积体系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认为:东营凹陷西部红层沉积期可以划分为孔一段时期和沙四下亚段时期两个构造演化阶段;红层沉积前盆地整体呈现四面环凸、西高东低、西部地形整体较为平缓的古地貌格局,古地貌的时空差异影响并控制了东营凹陷西部红层层系的沉积。东营凹陷西部红层沉积期存在西北无棣-滨县凸起和南部鲁西隆起两大远物源体系和平南断层上升盘近物源体系,红层沉积后期,平南断层上升盘近物源体系消失。东营凹陷西部红层沉积期主要发育了冲积扇、辫状河、湖泊及滩坝等沉积体系,盆地北部还发育了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古地貌、古物源及古气候的变迁使得沉积体系的时空展布表现出继承性与差异性并存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安徽铜陵新桥黄龙组沉积期海底火山喷发—沉积质疑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1977年《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文章中[1],首次提出安徽铜陵新桥地区的黄铁矿型铜矿为石炭纪黄龙期海底火山喷发沉积形成。其后还有一些学者著文论述黄龙期的海底喷流与成矿问题,如发表于地质学报1986年第2期的文章中作者在论述长江中、下游中石...  相似文献   

9.
10.
11.
论述了建立“地质资料光盘存储综合管理系统”即改变地质资料保存介质和利用手段的现实意义。阐述了“地质资料光盘存储综合管理系统”。提出了在本省建立该系统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系统介绍了陕西省水工环地质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方案,提出了信息网络系统中所包含的各种数据库,介绍了省局级信息网络系统构成的基本框架,这对于地矿部门建立省级水工环地质网络系统,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小秦岭(陕西境内)高山河群与小河岩体的接触关系性质,从点到面,从微观到宏观进行了扼要的论述,并明确指出二者非侵入接触,而应是沉积不整合接触,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小河岩体的时代。  相似文献   

14.
南秦岭镇旬盆地层序地层特征及盆地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处板岩镇断裂与安康断裂之间的镇(安)旬(阳)盆地,泥盆系一中三叠统地层发育齐全,沉积构造及生物化石丰富,岩相较清晰,层序界面保存较完整,是南秦岭陆内造山带开展层序地层与盆地分析研究较为理想的地区。本文对镇旬盆地地层、层序特征进行总结,识别厘定了十一个层序不整合界面,划分了十个不整合界限地层单位,建立了盆地岩石地层格架、层序地层格架,并对盆地的形成、发展、演化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了沉积作用与矿产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5.
花岗岩混合作用   总被引:53,自引:1,他引:53  
本文对混合作用的概念、提出作了扼要的介绍,对I型花岗岩的混合成因依据、类型与构造环境进行了重点分析。还对混合作用的方式、标志、定量模式及暗色包体的结晶过程、研究意义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波浪镶嵌构造理论,讨论了中秦岭区由于几条主要断裂带相互欠替式的动“静”转化,使其间地块随之天平摆动及分“和”运动,从而导致了泥盆系发育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山西古元古代吕梁群变质带的重新划分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对古元古代吕梁群主变质作用进行了变质带的重新划分,划分出绿泥石带,黑云母带,石榴石带,十字石-蓝晶石矽线石带五个带。旨出为质作用属于中压相系。并认为主变质带是由近南北向的挤压-逆冲作用导致。吕梁群主变质作用是整个华北中部吕梁期构造--变质-财浆活动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深基坑支护、止水工程在高层建筑中经常遇到,结合南投大厦基坑支护、止水工程施工实践,论述了本深基坑支护、止水方案的选定及施工设备、施工技术、施工质量控制措施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论南秦岭加里东运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诸多资料显示南秦岭加里东运动为一次非造山性质的地壳组份与板块结构的调整。具体表现为原扬子板块北缘的裂解、伸展变形和绿片老相变质作用以及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等多种形式。  相似文献   

20.
水口山矿田花岗质潜火山杂岩的成因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水口山矿田内发育的花岗质岩石并非是互不联系的单体,而是一套由地下火山作用一潜火山作用在特定的构造条件和不同深度环境下,以不同方式形成的并规律结合的岩浆岩组合──花岗质潜火山杂岩。包括浅成(超浅成)侵入的花岗闪长质岩石、次火山侵入的英安份岩质岩石及其伴生的隐爆碎屑岩类。老鸦巢Ⅳ号角砾岩是英安玢岩质母岩浆在超浅成环境下隐蔽爆破而形成的隐爆角砾岩,它至少存在三条标志以区别于其它各类角砾岩。这套潜火山杂岩具过渡性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