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冰  王小如 《岩矿测试》1999,20(2):101-110
用自行改造的一种简单的连续氢化物发生系统,实现了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的联用。研究了该系统的分析性能,并以乙醇为信号增强剂建立了在折衷条件下不同时测定As,Sb,Bi,Se和Te的分析方法以及在预还原剂体系中同时测定As,Sb,Bi和在高CHl体系中单独测定Se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汤志勇  敖愫 《岩矿测试》1998,17(4):285-289
建立了一个碱性体系在线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铜矿石中痕量砷、锑、铋的分析方法。设计了在线氢化物发生流路及操作程序。选择了碱性体系氢化物发生的各项最佳条件,避免了Cu、Fe等大量基体元素的干扰。方法检出限为As0.6μg/L,Sb0.4μg/L,Bi0.9μg/L,As、Sb、Bi的工作曲线均在0~400μg/L内呈良好的线性,经铜矿石国家一级标准物质分析验证,砷锑铋的测定结果与标准值吻合,相对标准偏差(RSD,n=5)在4.2%~8.8%。  相似文献   

3.
新型的氢化物发生技术-可移动还原床氢化物发生器可以实现微升级样品的测定而不需要对样品进行酸化和使用气-液分离器。应用MRBHG-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取得了同等质量的而不同形态的As,Se的相同信号强度,证明了在MRBHG体系中氢化物元素之间的干扰得到消除,方法用于合金钢,富硒茶叶等实际样品的测定,标准加入的回收率在93%-114%。  相似文献   

4.
湖北恩施地区硒地质地球化学环境背影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湖北省恩施州存在一个高Se环境区和一个低Se环境区。它们曾分别暴发流行过人体Se中毒和克山病。在高Se区的地层岩石中共有5个含Se层位,因而本区在各个地质历史时期都存在高Se地质背景,但Se中毒只发生于下二叠统茅口组上段和吴家坪组控制的范围内。富Se的二叠系岩石中以硅质炭质页岩含Se最高(平均247.72×10-6),其次为含炭硅质岩(平均52.4×10-6),最低为硅质白云岩(平均3.13×10-6)。Se质量分数随上述岩石类型降低的趋势与这些岩石中有机炭浓度依次降低有关。高Se区同一地层岩石在不同地点发育的土壤总Se质量分数和水溶性Se质量分数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根据这种差异可划分出3种土壤Se的分布类型,并据此提出进行高Se中毒危险区的地球化学预测。高Se与低Se土壤出露范围的大小决定于其源岩所处的地质构造、岩石性质与产状和地形坡度综合作用的结果。富Se岩石和缺Se岩石各自产于褶皱的两翼和向斜核部。产状平缓且与坡度方向一致,呈面状大面积出露,其派生的土壤Se影响范围较大。在挤压褶皱两翼的富Se岩层产状陡,呈狭窄条带出露,其派生的土壤Se影响范围取决于搬运介质的性质、强度以及所处的地形条件。  相似文献   

5.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白山地区新厂期上斜正笔石式树形笔石的体壁进行了能谱分析,测出了笔石体壁中的Mg、Ca、Al、Fe、Si、S、K7种元素的含量,其中Mg、Al、Fe、Si、S、K6种元素含量稳定,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Fe,Si、Al、S、Mg、K。这6种元素可能是构成笔石体壁原始化学成分中的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6.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白山地区新厂期上斜正笔石式树形笔石的体壁进行了能谱分析,测出了笔石体壁中的Mg、Ca、Al、Fe、Si、S、K7种元素的含量,其中Mg、Al、Fe、Si、S、K6种元素含量稳定,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Fe、Si、Al、S、Mg、K。这6种元素能是构成笔石体壁原始化学成分中的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7.
分散元素硒的有机成矿作用初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汉捷 《地球学报》1999,20(2):190-194
本文综述了分散元素硒的有机亲合性及其地球化学解释,并对Se的有机成矿作用进行了阐述,认为硅质岩是Se来源的标志,而Se被固定则有赖于有机质的参与。以拉尔玛硒-金矿床和渔塘坝硒矿为例,说明Se的2种不同的成矿方式———沉积型和改造型。文章最后给出了寻找独立硒矿床的一些可能的地质标志。  相似文献   

8.
硅铁矿属于罕见的Si和Fe的互化物类矿物,目前在自然界已发现并命名的此类矿物相的矿物有:古北矿(Fe_3Si)、喜峰矿(Fe_5Si_3)、等轴硅铁矿(FeSi)、二磋铁矿(FeSi_2)及苏硅铁矿(aFe_3Si)等5种。本文着重介绍我国自1980年以来在藏、甘、冀、苏、皖、新、辽、浙诸省区所发现的二硅铁矿及其连生矿物自然硅。  相似文献   

9.
氢化物发生ICP—AES法测定岩石样品中痕量砷,锑,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氢化物发生ICP-AES法测定岩石样品中痕量As、Sb和Bi的各种条件,拟定了分析方法,用本法以7个一级岩石标样进行分析,结果与推荐值一致。方法的检出限为(×10^-6):As0.07,Sb0.03,Bi0.02。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流动注射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测定矿石中Sb的方法,提出用蒸气收集脉冲进样技术,较大地提高了氢化物发生法的灵敏度和检测能力。标准参考样品的分析结果与推荐值吻合,精密度(RSD)和检出限分别为5.1%(8ng/ml,n=9)和0.19ng/ml。测定速度为120样/h。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地球深部富氢流体、若干金属氢化物及合金氢化物的形成条件与性质、铬矿物的化学成分及其共生伴生矿物的研讨,结合铬铁矿成矿的地质背景,认为铬氢化物、铬合金氢化物是铬成矿的主要迁移形式。它们从地球深部富氢强还原环境随岩浆迁移至地壳浅部,由于H2,CO,CH4等逃逸、氧化,氧逸度大增,温度、压力下降,铬氢化物和铬合金氢化物分解、氧化、固化富集成铬矿床。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氢化物形成的普遍性、氢化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元素周期系各类元素的氢化物类型。认为一些金属离子、非金属离子在酸性介质中与硼氢化钾(钠)作用及金属锌等强还原剂作用生成氢化物。综述了氢化物的形成在分析测试领域的应用:试样分解、分离富集、容量分析、光度分析、原子光谱分析、质谱分析。  相似文献   

13.
铀的迁移富集机理新探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描述了铀迁移、富集成矿的新机制。通过对铀氢化物、铀合金氢化物的形成条件及理化性质,铀矿石的矿物流体包裹体物质成分,主要内生铀矿物化学成分及其微观结构,铀矿物的共、伴生矿物组合的研究,并结合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史,认为铀主要呈铀氢化物、铀合金氢化物从地壳深部迁移至地壳浅部,由于环境发生变化,氢逃逃、氧化,上述氢化物被氧化分解、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14.
氢——地球深部流体的重要源泉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7  
陈丰 《地学前缘》1996,3(3):72-79
介绍了近年来金刚石包裹体中流体研究结果,特别是分子氢和羟基的发现。基于地幔中氢的发现,论证了氢在地球内部的赋存形式。地核和地幔中有氢化物存在得到高压低温实验、地球物理和天文物理测定的支持。从而提出,氢是地幔羽中的原始热物质。核幔边界或地幔中氢化物释放出的氢,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地幔流体,推动地球演化。地幔羽应称为氢羽。  相似文献   

15.
锗的重要迁移形式——锗氢化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对锗及其氢化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关矿床矿物流体包裹体化学成分、主要含锗矿物及锗矿物的化学成分、内生锗矿物的共生伴生矿物特征等相关问题的研讨,认为锗氢化物、锗合金氢化物是锗成矿的重要迁移形式。  相似文献   

16.
We observed a direct reaction of metallic iron with water to form iron hydride and iron oxide, 3Fe + H2O–>2FeHx + FeO, at pressures from 6 GPa to 84 GPa and temperatures above 1,000 K in diamond anvil cell (DAC). Iron hydride is dhcpFeHx or -FeHx, and iron oxide has the rhombohedral or B1 structure at pressures at least up to 37 GPa. The formation of an assembly composed of dhcpFeHx and FeO with the B8 structure was observed at 84 GPa. In primordial Earth, water formed by dehydration of the low temperature primitive materials reacts with metallic iron in the high temperature component to form iron hydride FeHx and iron oxide FeO. The former would be incorporated in the iron forming the core. Thus hydrogen could be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the Earths core. This reaction would be essential for transport of hydrogen into the core in the accretion stage of the Earth.  相似文献   

17.
大水沟独立碲矿床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描述四川省石棉县水沟独立碲矿床的成矿机理,探讨了热液碲、铋、金、银的搬运形式及成矿过程。结果表明,碲氢化物、铋氢化物、金氢化物、银氢化物为主要迁移形式。  相似文献   

18.
钨的迁移形式成矿机理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钨羰基络合物及钨合金氢化物的物理化学性质、钨矿床矿物流体包裹体的化学组成、钨矿物的化学成分、主要共生伴生矿物组合的研讨,结合钨成矿的地质背景和环境,认为钨羰基络合物及钨合金氢化物是钨的主要迁移形式。它们形成于地球深部高压、富氢、富CO的强还原环境,随着岩浆、热液、热气迁移至地壳浅部,由于压力、温度下降,氧逸度大增,H2、CO逃逸、氧化,钨羰基络合物、钨合金氢化物分解,氧化形成钨矿物,沉淀富集形成钨矿床。  相似文献   

19.
铋的原子吸收光谱分析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米瑞华 《岩矿测试》1997,16(4):277-283
文章对1985年以来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Bi的情况进行了综述,着重介绍了用氢化物发生法、石墨炉法和火焰法测Bi时,为了提高灵敏度所采用的各种氢化物发生装置及根据不同试样所使用的各种分离富集手段。主要参考文献101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