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现全国连续空间覆盖未来小时尺度的PM2.5浓度实时、高精度预报是一个难题。本文建立基于深度学习的多层长短期记忆迭代模型和改进的空间反向传播神经网络S-BPNN模型来实现全国小时尺度PM2.5浓度的空间预报。首先,研究基于空间相关性将全国1286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在空间上进行自适应分区,并对各个分区分别构建多层LSTM迭代预报模型实现未来24 h各个监测站点的PM2.5浓度的实时预报。其次,应用改进的S-BPNN空间化模型实现未来24 h全国连续空间覆盖的PM2.5浓度精细化制图。然后,利用2016—2019年中国PM2.5监测站的历史数据进行训练和验证,结果显示预报模型和空间化模型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88和0.87,表明模型都能实现较高的精度。最后,基于提出的预报模型和空间化模型,辅助从监测站实时获取的大气污染数据和气象数据,通过搭建的大气污染物浓度预报智能化在线信息原型系统可实时发布预报结果并可进行空间化展示。研究实现了全国连续空间覆盖的PM2.5浓度高时空精度的实时预测,以支持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和公众环境空间质量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2.
针对采用传统土地利用回归(land use regression,LUR)模型进行大气污染物浓度模拟时预测变量信息损失的缺陷,将主成分分析(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PCA)与逐步多元线性回归(stepwise multiple line regression,SMLR)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改进的LUR(PCA+SMLR)模型模拟大区域PM2.5浓度空间分布的方法。首先采用相关分析筛选与PM2.5显著相关的预测变量,然后对筛选出的预测变量进行主成分变换(PCA),最后保留所有主成分变量进行SMLR建立回归模型模拟PM2.5浓度。并以京津冀为研究区域进行实验验证,对PCR、SMLR、PCA+SMLR这3种模型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PCA+SMLR模型可提高预测变量对回归模型的贡献度,调整后R2达0.883,并且其精度检验指标及制图效果皆优于传统的LUR模型,证明了该模型可有效提高PM2.5浓度的模拟精度,对PM2.5区域联防联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细小颗粒物PM2.5污染已经成为当前主要空气污染物。本文使用基于Python编程语言的网络爬虫技术获取了中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3个重点区域的PM2.5日均值数据,分别基于Excel软件和ArcGIS软件进行PM2.5时空变化特征分析。最后,通过建立分数阶累加灰色预测模型对北京市2018年PM2.5月均值浓度进行预测。结果显示:1)时间上,我国PM2.5浓度表现为“冬高夏低”的“U”形变化趋势;2)空间上,我国PM2.5浓度整体表现为由南北地区向中部地区PM2.5浓度逐渐增加;3)分数阶GM(1,1)模型对PM2.5月均值浓度数据的预测精确度较高,结合预测结果可从长期或短期提出PM2.5污染治理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4.
冬春季节的空气质量预测有助于公众合理安排出行和政府相关部门的交通治理.细颗粒物(PM2.5)的浓度主要影响因素有大气污染物、水汽等.为提高PM2.5浓度预测的精度,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与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 term memory,LSTM)神经网络方法相结合,考虑GNSS、ERA5水汽、大气污染物等观测要素,构建PM2.5的浓度预测模型,预测研究未来24 h的PM2.5的浓度.利用GNSS水汽校正区域ERA5水汽,并进行精度评定.利用FFT取大气污染物、第五代大气再分析产品(ECMWF atmospheric reanalysis 5,ERA5)水汽等观测要素的公共变化周期,获得最佳公共周期为78 h;选取最佳公共周期长度的各类要素作为模型输入,24 h序列的PM2.5浓度作为模型输出.通过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评价指标进行模型精度评价.研究结果表...  相似文献   

5.
朱玥  石玉胜  李正强 《遥感学报》2023,(8):1834-1843
PM2.5作为空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中国和印度是全球人口最多的两个发展中国家,PM2.5污染造成的疾病负担问题尤为严重。因此,本文基于长时间序列高分辨率(0.01°×0.01°)卫星反演的PM2.5浓度数据,分析了中国和印度19年(2000年—2018年)的PM2.5时空格局变化和人口暴露情况;基于综合暴露响应模型全面评估了两个国家因PM2.5长期暴露导致的6种疾病(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病、二型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肺癌和中风)的过早死亡人数。结果表明,中国PM2.5浓度的高值区集中在新疆、四川盆地、华北平原以及长江经济带等地区,年人口加权浓度总体呈减少趋势(2000年为50μg·m-3,2018年为40.8μg·m-3);印度PM2.5浓度的高值区集中在北部地区,年人口加权浓度一直呈上升趋势(2000年为51.5μg·m-3,2018年为76...  相似文献   

6.
在雾霾频发的冬季大气可降水量PWV与大气污染物PM2.5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关系,本文通过对河南地区CORS网的GNSS大气可降水量与PM2.5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建立了实时监测模型。试验研究发现:河南地区冬季雾霾频发期大气可降水量PWV与PM2.5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通过建立的PM2.5实时监测模型验证了可以依据大气可降水量PWV对PM2.5进行实时监测,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可以为当前进行PM2.5监测提供一种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针对PM2.5浓度空间检测难度大、传统检测设备灵活性低下等缺点,提出了基于GNSS的空间PM2.5检测系统.系统包括主控、PM2.5传感器、GNSS定位模块、电源模块、数据记录模块、4G网络模块等部分,在工作过程中可同时获得位置信息和PM2.5浓度数据,并将两者进行匹配、保存及发送.该系统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灵活性好和使用方便等优点,大大拓展了空气质量监测的作业空间,提高了传统作业方式的灵活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事件序列关联规则挖掘旨在发现序列中不同事件在邻近时间域内的相互依赖关系,对于理解事件间的交互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事件序列关联规则挖掘方法忽略了序列中事件的分布特征,支持度与置信度阈值参数设置困难,进而造成了挖掘结果的冗余或遗漏问题。充分考虑序列中事件的固有分布特征,定义了新的规则度量指标,并给出了一种顾及背景知识的多事件序列关联规则挖掘算法。实验结果表明,与当前经典的MOWCATL算法比较,此方法挖掘结果更加准确,且规则度量指标间的一致性更好,可有效改善挖掘规则冗余或遗漏问题。应用此方法对2013年冬季北京市PM2.5浓度与气象因素的多序列进行挖掘,发现PM2.5浓度与空气相对湿度的联系最为紧密,高湿、低温和弱风环境最容易导致高浓度PM2.5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地表覆盖与气候状态间的关联性,本文选取2019年的Landsat影像数据,结合温度、降水量、PM2.5浓度3种气候指标,利用GEE平台,结合NDVI、MNDWI、NDBI,采用SVM、RF、CART方法进行地表覆盖分类,探究气候指标与地表覆盖类型分布的关联性;提出了使用3种气候指标构建分类特征进行地表覆盖分类的方法,并通过消融试验分析了气候指标对地表覆盖分类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RF有较好的分类结果,总体精度为96.0%;②3种气候指标均能提高地表覆盖分类精度,其中PM2.5浓度效果最好;③温度与植被、水体关联性较大,PM2.5浓度与城区、植被关联性较大,降水量与耕地关联性较大。  相似文献   

10.
郭骐嘉  姚宜斌  周永江 《测绘科学》2021,46(4):37-42,56
针对PM2.5浓度的预报问题,该文结合国家GNSS服务(IGS)分析中心获取的北京房山站的气象数据及同期的PM2.5实测数据,分析了气象因子和环境污染物因子对PM2.5浓度的影响,并提出 了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PM2.5浓度预测方法,建立了融合GNSS气象参数的PM2.5随机森林预测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的时效性达6 h,在一定精度范围内能够取得较好的预测效果,同时能够有效地抑制过拟合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针对我国当前重污染天气PM2.5浓度的实时预报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PM2.5浓度实时预报方法,并利用此方法对北京市地面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气象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了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PM2.5浓度实时预报模型。实验证明,该模型能够对72h内PM2.5浓度进行较高精度的实时预报,通过使用Spark分布式计算框架,能够有效降低算法耗时,文章基于此模型与Spark分布式计算框架建立了PM2.5实时预报系统。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2015—2019年冬季黄河流域中游地区(山西段和陕西段)6种大气污染物的浓度数据,研究了黄河流域中游冬季大气污染物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15—2019年黄河流域中游地区,PM10和CO浓度持续降低,O3浓度持续升高,PM2.5、SO2及NO2平均浓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规律。2019年主要污染物NO2、CO、PM2.5、PM10及SO2浓度均最低;2019年冬季O3平均浓度达到最高(54μg/m3)。研究地区下游的PM2.5浓度高于上游,且沿黄河由北向南其浓度逐渐增加,黄河东侧山西段的PM2.5浓度高于西侧陕西段。研究区域PM10污染浓度由2015—2016年的黄河东侧高西侧低转变为2017—2019年上游低下游高的分布特征。SO2浓度呈黄河东岸比西岸高的分布。NO2高值区域从2015—2017年黄河西侧下游地区变为2018—2019年中上游地区;CO平均浓度高值区域位于黄河东侧下游地区;O3浓度空间分布特征不明显,但近5年浓度大幅增加,需要加强对臭氧的防控。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前我国重污染天气实时的空气质量预报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的PM2.5浓度实时预报方法。此方法结合了北京市地面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天气预报模式的气象预报数据及东亚地区污染物排放清单进行分析,在将高层大气状态及排放状况融入了预报模型的同时,利用LSTM模型模拟区域PM2.5浓度的时序连续变化特征,建立了0~72h的区域PM2.5浓度实时预报模型。实验证明,该方法可以有效表征大气污染物变化的时序特征,从而进行更为精准的长时PM2.5浓度预报。同时,使用门限重复单元作为LSTM神经网络的核心,在保障模型精度的同时,进一步减少了模型训练时间,提高了模型的计算效率。  相似文献   

14.
王薇  潘辉 《测绘科学》2023,(7):173-183
针对城市街道峡谷空间不利于交通污染扩散问题,该文采用移动与固定相结合的实际监测及数值模拟技术,分析了城市街谷PM2.5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街谷空间形态设计指标的关联性,并提出空间形态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街谷内PM2.5质量浓度在日际变化上呈现连续递减、日内变化上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主干道及高层建筑附近浓度较高的趋势;(2)建筑高度比与街谷高宽比的增加使得PM2.5质量浓度呈现下降趋势,街谷长宽比的增加使得PM2.5质量浓度呈现上升趋势;(3)建筑高度降低对街谷内PM2.5质量浓度影响最大,其次是建筑底层架空及建筑退让。该文研究结果可为健康城市导向下的城市街道峡谷空间形态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随机森林是一种新兴的、高度灵活的机器学习算法,在预测和分类方面有着良好的稳定性,且算法性能要优于许多单预测器。鉴于此,本文提出了随机森林的遥感影像变化检测算法,利用熵率法对遥感影像进行超像素分割,获取最优分割结果;构建了基于随机森林的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模型,以所提取的Gabor特征和光谱特征作为模型输入进行训练和预测,并将有决策树的投票作为最终的变化检测结果。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构建的随机森林变化检测模型在漏检率和虚检率上明显低于其他算法,且总体正确率高,在算法时间上也明显优于其他算法。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基于机器学习的PM2.5预报模型无法充分利用研究区域内其他相关站点的数据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区域时空点数据的表示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PM2.5预报模型。该模型利用了区域内多站点的历史PM2.5实测数据以及相应的气象预报数据,对区域内任一站点PM2.5浓度进行预报。实验结果显示,该模型在京津冀区域内能对未来至少3d内的PM2.5浓度进行较高精度的预报。与基于单站点的前馈神经网络预报结果对比表明,对区域整体污染及气象状况建模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预报精度更高。该模型对区域内所有站点的预测结果与地面实测值的分布基本一致,表明了该模型具有对区域内PM2.5浓度进行时空预报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朱亚杰  李琦  侯俊雄  冯逍  范竣翔 《测绘科学》2016,41(1):12-17,22
为了研究适合于我国当前重污染天气的实时空气质量预报模型,论文利用支持向量回归方法对北京市地面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气象数据进行分析,构建了基于支持向量回归的PM2.5浓度实时预报模型。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对未来6日内的日均PM2.5浓度以及未来0~72h内的小时级PM2.5浓度进行预报,且模型训练过程和预报过程都耗时很短,适用于建立PM2.5浓度实时预报系统。  相似文献   

18.
一种协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PM2.5浓度估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阳阳  刘纪平  杨毅  石丽红  王梅 《测绘科学》2016,41(12):172-178
针对PM2.5浓度估算中时空特征考虑不足和样本量较少的问题,该文将协同训练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相结合,提出了协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采用两个不同参数的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作为回归器,利用一个回归器训练另一个回归器的未标注样本,选择最优结果作为标注样本加入标注样本,通过不断学习扩大标注样本量提升模型的回归性能。以京津冀地区2015年3-7月的PM2.5浓度数据为实验数据,利用气溶胶光学厚度产品、温度、风速和相对湿度进行建模,采用不同核函数的时空地理加权回归作为对比方法进行实验。结果显示,协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性能比基于Gauss核函数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提升了10%,比基于bi-square核函数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提升了6.25%,证明该文方法能够提升时空样本数量不足时的PM2.5浓度估算精度。  相似文献   

19.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随机森林变化检测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面向对象分析(OBIA)的遥感影像变化检测研究已取得显著的进展,代表了遥感影像变化检测的发展范式,未来是发展更加智能的解译分析方法。随机森林作为一种新的机器学习算法,其预测效果和性能稳定性要优于许多单预测器和集成预测方法。本文充分利用OBIA及随机森林机器学习算法的优势,提出了利用随机森林进行面向对象的遥感影像变化检测。首先基于熵率对影像进行超像素分割,通过最优超像素个数评价指数来获取最佳的影像分割结果,并提取每个超像素在前、后时相影像上的光谱特征和Gabor特征作为随机森林的特征输入数据,用于模型的训练。在初始像素级检测结果之上,自动进行分类样本选择并构建分类器模型,用训练好的模型来提取最终的变化区域。利用Quickbird、IKONOS、SPOT-5等3组多光谱影像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在变化检测精度上要优于对比方法。  相似文献   

20.
侯俊雄  李琦  朱亚杰  冯逍  林绍福 《测绘科学》2018,(2):114-120,141
针对当前我国重污染天气实时的空气质量预报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融合随机森林算法与WRF大气模式的PM2.5浓度实时预报方法。该方法结合了北京市地面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WRF气象数据进行分析,将高层大气状态(如逆温层高度等)融入了预报模型中,建立了0~72h的PM2.5浓度实时预报模型。实验证明,该模型能够对0~72h单站点的PM2.5浓度进行较高精度的实时预报,且在24~72h的长时预报结果上较基于地面空气污染物数据与地表气象站数据的预报方法精度有明显提升,即该方法可以更好地模拟大气物理化学状态,从而更为精准地进行长时PM2.5浓度预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