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讨论了小型脉状金矿的地质及激发极化异常特征,通过已知脉状金矿体的实例,说明寻找隐伏金矿时,要注意研究低缓的,幅度较小但稳定连续的异常,这些激发极化异常有可能是小型脉状金矿体的反映。由于成矿条件的限制,在金属硫化物含量不同的情况下,矿体可以表现为低阻高极化体,也可能表现为高阻高极化体。电阻率法受地形影响大,不易分辨小型脉状体的异常,可以作为评价和解释的参考信息,而激发极化法受地形影响小,是寻找含硫化物的小型脉状金矿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传统线性反演方法容易陷入局部极小,计算效率低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重力异常反演方法.该方法首先构造不同形状的二维密度模型,正演得到重力异常,组成数据集;然后用该数据集训练深度神经网络;最后将重力异常数据输入到训练好的深度神经网络,直接得到反演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快速、准确地反演出地下异常体的...  相似文献   

3.
针对时域航空电磁飞行测量数据量大、电导率-深度成像计算时间长,以及三维反演困难等问题,笔者采用三维时域有限差分数值计算方法,计算了多组不同电导率、不同深度的三维异常体电磁响应;通过分析三维异常体剖面曲线的属性特征,提取了7个特征属性参数;基于多元逐步回归法建立了三维异常体的电导率、深度回归方程;通过对方程进行离群值剔除和共线性诊断、显著性检验,最终得到了电导率、深度最优回归方程。对回归方程模型分析和精度分析的结果表明,取样时间为0.2~1.5 ms时:电导率模型的相对误差小于11.95%,残差平方和为4 653.724;深度模型的相对误差小于13.19%,残差平方和为10 873.645。因此,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法建立三维异常体电导率和深度方程是完全可行的,是一种有效、准确、快速的识别方法,为野外航空电磁飞行测量时的海量数据异常快速检测和识别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含异常体的三维地电模型进行系统正演和分析,提出了一种地—井瞬变电磁异常体快速定位方法.在对含异常体的三维地电模型进行正演响应规律分析时发现:纯异常场的X、Y分量曲线零点以及Z分量曲线的极值点与异常体深度对应较好;当异常体的规模、电阻率、埋深发生改变时,X、Y分量曲线形态基本不变;当异常体方位发生变化时,X、Y分量...  相似文献   

5.
实现了一种自然电位观测数据的半自动化反演方法。该方法通过求取自电观测数据在测量方向上的二阶导数,从而得到不同步长下关于异常体埋深和形体参数的非线性方程,求解上述方程可以得到自电异常体埋深和形体参数值。利用最小二乘法求解电偶极矩、异常体极化轴与地面之间的倾角等重要解释参数。采用上述方法对理论模型开展了数值计算试验,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探测数据的处理解释中。计算结果表明,这种基于简单几何形体的自然电位反演方法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钻孔雷达是探地雷达的一种。传统的钻孔雷达可以确定目标地质体的深度,却无法判定目标地质体的精确方位;定向钻孔雷达不仅可以确定目标地质体的深度,还可以精确地确定目标地质体的方位。本文研究的定向钻孔雷达包括1个发射天线和4个接收天线。本研究通过增加移动窗口,进行窗口内的方位识别计算来实现残差法的改进。传统的残差法只能对一个目标进行方位识别;改进后的残差法可对井眼周围任意多个目标进行方位识别,并且利用4个接收天线所接收到波形的不同来确定目标地质体的精确方位,并开发了三维成像算法。最终利用模型得到合成数据,求得方位角,结合方位角进行三维成像,三维成像结果中井眼的正东方向和正南方向都有一个明显的异常,与原模型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7.
张刚  贾正元 《现代地质》2012,26(6):1206-1211
直流电法是电法勘探中的重要分支,它是采用地表供电或者井中供电,在地面测量电位响应的勘探方法。利用地面测得的异常电位响应来分析地下的物性分布情况并推断地下矿体的空间位置。以采用方波供电方式所测得的电位数据为例来分析和研究计算人工电位的方法,结果表明:当采集电位数据质量好时,采用不同长度的窗口宽度计算得到的人工电位变化不大;当采集电位数据质量差时,采用不同长度的窗口宽度计算得到的人工电位变化比较大;假设加入不同比例的随机噪声理论电位数据,并采用不同窗口宽度进行理论计算人工电位时,取较小长度的窗口宽度计算得到的人工电位比较精确。这些为下一步的数据处理与解释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四川地质学报》2022,(Z1):203-208
基于有限差分正演模拟法,针对实际工作中具代表性的水平板状体及倾斜板状体进行正演模拟。分析总结了激电异常一维测深曲线、二维地电断面变化规律,进一步引入方向导数分析异常体边界响应特征。通过上述工作,获得了相对于异常体不同位置处测深点曲线类型及幅值的变化,总结了二维地电断面异常体与视电阻率、视极化率变化特征的对应关系,通过方向导数进一步提取异常体规模、产状信息,特别是避免了异常体下方陡立条带状异常错误解释为陡立带状异常体的假象,还原了异常体的真实形态。结合工作实例,成果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四川地质学报》2019,(Z1):203-208
基于有限差分正演模拟法,针对实际工作中具代表性的水平板状体及倾斜板状体进行正演模拟。分析总结了激电异常一维测深曲线、二维地电断面变化规律,进一步引入方向导数分析异常体边界响应特征。通过上述工作,获得了相对于异常体不同位置处测深点曲线类型及幅值的变化,总结了二维地电断面异常体与视电阻率、视极化率变化特征的对应关系,通过方向导数进一步提取异常体规模、产状信息,特别是避免了异常体下方陡立条带状异常错误解释为陡立带状异常体的假象,还原了异常体的真实形态。结合工作实例,成果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王家骄 《四川地质学报》2014,(1):130-131,135
激发极化法应用在金属硫化物矿产的勘查中,利用中间梯度装置扫面可以快速地发现并圈定激电异常,再利用对称四极测深装置可以了解极化体的埋藏深度及空间赋存状态,进而为工程验证提供较为充分的证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在已知矿体上的物探方法试验,论述了CSAMT、SIP、TDIP3种方法的物探异常特征和找矿效果,分析了TDIP法因地形影响因素带来的异常空间错位。SIP和TDIP法可较为准确的确定激电异常的平面位置,消除地形影响因素。结合视时间常数和视频率相关系数的异常特征反映,能有效地区分矿异常与非矿异常。CSAMT法能清晰地反映出激电异常和其围岩的电阻率特性。研究成果表明,本区矿致异常特征为低电阻率、高充电率、大时间常数、低频率相关系数。3种方法相结合,可准确判定异常体的位置、深度、倾向。多种参数相互佐证,可降有效降低多解性,为下一步地质工程提供可靠的资料依据。  相似文献   

12.
Cole-Cole模型的频谱参数可以用于区分引起激电异常的极化体和寻找深部矿(化)体,因野外工作效率低,在勘探中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当前的时域激电仪器可以观测反映二次极化电位衰减的多个时段的视充电率数据,根据频谱激电和时间域激电可以相互转换的理论,提出一种由时域激电数据提取出Cole-Cole模型参数方法,可得到4个频谱参数:视充电率Ms、视频率相关系数cs、视时间常数τs和视电阻率ρs。在江西某矿区激电中梯测量中,运用该方法推测地下地质体的性质并经钻探验证,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13.
原地浸出采铀是一种利用砂岩型矿层对水的渗透性,采用注、抽液孔向含矿岩层注入“溶浸液”和抽取“浸出溶液”而获得铀的先进采矿技术。研究井场下方 “浸出液”分布范围,不仅能掌握矿体的被覆盖程度和矿床开采率,且对于地下水体污染监控具有重要意义。对内蒙古二连盆地某铀矿地浸开采试验基地进行电法勘查,以对铀矿地浸开采过程进行监测试验。具体采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CSAMT)和时间域激发极化法对试验井场进行探测试验。试验区以抽孔为中心布设一个18×18的测网,测网的线距和点距均为10 m。电法探测试验时,对穿过抽、注井的5条纵向和4条横向测线进行了CSAMT观测,并对全区进行中间梯度激发极化测量。经过数据处理和反演得到了中梯装置视极化率平面等值线图及CSAMT二维电阻率模型,并结合研究区域已知资料进行解释,认为电阻率断面上井场区域下方的低阻异常带反映了地浸开采过程“溶浸液”的地下分布状态;视极化率平面等值线图上显示的抽注单元下方的大片低极化率异常,可能是由地下浸出液与岩层组成的离子导电体系“薄膜极化”效应产生的异常带。  相似文献   

14.
林松  王薇  邓小虎  查雁鸿  周红伟  程邈 《地球科学》2019,44(9):3135-3146
滑坡是最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查明滑坡形态特征及滑坡形成机制对于滑坡体稳定性分析、滑坡灾害风险管理和政府治理决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前人研究滑坡形态及其形成机制较少结合地球物理实测方法,其工程地质剖面绘制多局限于点信息的获取方式,而结合地球物理实测方法有利于从线、面同时获取更丰富的滑坡体地质信息,更加准确量化滑移面埋深和透视滑床形态.鉴于此,以灾害频发的三峡库区万州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网格高密度电法实测区内不同深度地层的电阻率值,并以此生成二维电阻率剖面和构建滑床三维形态;同时,将剖面电性分布特征与钻孔资料及地质调查资料相结合,对滑坡区地层结构、滑移面埋深以及滑床形态等多个影响滑坡的重要因素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开展网格高密度电法实测工作,可获取地层电性结构特征以及构建滑坡体三维形态;实测剖面显示四方碑滑坡属于古滑坡,且存在拉裂槽现象.将实测剖面获取的滑移面埋深和构建的三维滑床形态进行钻孔标定,可对滑坡体内部结构及物质组成进行“透视”,从而为滑坡形成机制分析提供依据,同时也给其他类似区域地质调查中的滑坡稳定性评价及预测预报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参考.通过高密度电法揭示三峡库区典型滑坡体三维形态特征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路线成功引入滑坡形成机制分析,可为研究滑坡形成机制和理论提供新思路,具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由视谱直接反演真谱参数的实用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桂青  罗延钟 《地球科学》1991,16(2):229-239
  相似文献   

16.
煤体结构的测井曲线判别是一种高效经济的地球物理判别方法,但是受沉积环境和煤储层物性等因素影响,测井曲线具有多解性,造成煤体结构测井响应不明显,由此得到的判别方法也会有区域局限性。因此,在进行测井判别之前,需要对除煤体结构以外的影响测井曲线的因素加以控制。以沁水盆地马必东区块3号煤为例,首先利用煤心灰分与伽马测井曲线的正相关性进行煤心归位,以确保测井深度与取心深度的一致性;再利用煤心的镜质组与惰质组含量之比(镜惰比)对工区的聚煤环境进行分区,并优选聚煤环境相近分区的测井曲线。结果表明,电阻率系列曲线可以较清晰地反映该地区的煤体结构,受探测深度的影响,声波曲线无法准确地反映该地区煤体结构的变化规律。利用取心井训练的多测井曲线随机森林模型对未取心井煤体结构进行预测和判定,实测压裂曲线检验表明,预测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率高。应用表明,基于聚煤环境分区的煤体结构测井判别方法可以反映煤体结构分布规律,指导压裂工作,降低煤层气开发成本,且有助于指导跨区块的煤体结构测井响应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在考虑了异常体的形态、异常体和围岩的电性差异、供电极和接收极测量误差、供电电流误差、仪器测量精度,以及外界干扰等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用电位异常来描述电阻率剖面法中探测深度的定义。通过编程,计算得到各向同性均匀半空间中球体异常,在电阻率剖面法中的电位异常,得出在特定条件下的探测深度。定量分析了联合剖面法中探测深度与电极距AO、供电电流和外界干扰的关系。制作并完成了软件的各种正演计算,可以为电阻率剖面法野外施工前的电极距大小、供电电流的设计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王任一  梅廉夫 《沉积学报》2008,26(6):947-956
首次提出了利用测井曲线不同形态识别沉积微相方法(算法)必须要满足三个前提条件,即平移和尺度缩放的不变性以及旋转可变性的认识,并提出了一种满足这三个前提条件的利用测井曲线形态识别沉积微相的新方法。主要通过求取不同测井曲线形态的边界方向概率密度后,再对其进行小波变换,可用少数几个对其方向概率密度可以近视重构的低频小波描述子进行沉积微相识别,同时建立了不同沉积微相小波描述子识别模式。对反映不同沉积微相的测井曲线形态方向概率密度函数进行小波分析,使沉积微相信息从高维特征空间被映射到由少数几个低频小波描述子组成低维特征向量空间,使不同沉积微相间差异信息得到放大突出。该方法不仅使利用测井曲线形态对沉积微相识别的这一较复杂问题,简化为对少数几个低频小波描述子进行判断的简单问题,而且还可利用这些小波描述子对其进行一定程度上沉积学分析。  相似文献   

19.
覆盖层影响下典型地-井模型瞬变电磁法正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井瞬变电磁法是用于地质找矿的有效方法之一,开展该方法的三维正演研究能对资料处理与解释提供帮助。在时间域有限差分算法的基础上,建立了三维地质模型和覆盖层模型,模拟了该模型下的地-井瞬变电磁响应;引入了参数EA,分析了方形低阻体和覆盖层的响应特征以及覆盖层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低阻体位于发射场源下方时,其响应曲线呈现“双高一低”的极值特征,高峰值分别对应低阻体上下边界,低峰值对应低阻体中心;低阻体位于发射场源旁边时,其响应曲线呈现单极值特征,该特征与覆盖层响应特征相同。当覆盖层电阻率较低时,“趋肤效应”作用使覆盖层的响应强度强于低阻体;但当发射场源离钻孔足够远时,覆盖层影响可以忽略,低阻体响应强度更与覆盖层-低阻体电阻率的比值有关。孔中发射能有效降低覆盖层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