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金川是世界第三大在采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其成因备受中外地质学家的关注。金川岩体被一系列北东-东向左行平移断层自西向东依次划分为Ⅲ、Ⅰ、Ⅱ、Ⅳ等4个岩体。金川岩体主要由硫化物纯橄岩、二辉橄榄岩、橄榄辉石岩组成,边缘断续分布少量斜长石二辉橄榄岩和辉石岩。金川最大的1号矿体产于Ⅱ号岩体的中心,呈现出由中间硫化物纯橄岩向两侧浸染状的二辉橄榄岩和橄榄辉石岩过渡的对称式岩相分布。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金川Ⅱ号岩体橄榄石Fo值在79.7%~83.9%之间变化,w(Ni)为959×10-6~2060×10-6,大多低于从硫不饱和玄武岩浆中结晶出的橄榄石Ni含量。模拟计算表明金川岩体母岩浆为高MgO玄武岩浆(w(MgO)=10%~13%,w(FeO)=11.5%~12.5%)。橄榄石Ni含量偏低的原因是橄榄石结晶的同时发生了硫化物熔离,橄榄石与硫化物的质量比值约为40﹕1。硫化物纯橄岩和二辉橄榄岩中橄榄石的Ni含量及其与Fo值的相关性都存在显著的区别,暗示它们可能是从Ni含量不同的母岩浆中结晶出来的。同时,硫化物纯橄岩中橄榄岩经历了与硫化物熔体的Fe-Ni交换...  相似文献   

2.
我国金川超大型铜镍硫化物矿床是世界上第三大在采岩浆硫化物矿床,Ni开采量仅次于俄罗斯Noril'sk-Talnakh和加拿大Sudbury矿床,其成因研究备受关注。利用激光—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原位分析了金川岩体中橄榄石微量元素含量,并探讨了影响元素含量变化的因素,进而阐述成岩及成矿过程。分析结果显示橄榄石中元素Ni,Cr与Fo呈负相关,Mn/Fe与Fo呈正相关,而Mn/Zn,Zn/Fe与Fo无相关性。在原始地幔橄榄石多元素标准化图中,金川Ⅰ号和Ⅱ号岩体橄榄石具相同的配分模式,均显示Cr,V,Ni,Co和Ti的亏损,富集不相容元素Zr,Y,Ti,Sc和Ca的特征。元素变化特征暗示Ⅰ号和Ⅱ号岩体具相同的母岩浆成分;与铬尖晶石的共结使橄榄石亏损Cr,V和Ti元素,而熔离的硫化物及其与橄榄石的相互反应共同影响着橄榄石中Ni和Co元素的含量。Ⅱ号岩体橄榄石较Ⅰ号岩体具较低的Cr和V含量,暗示Ⅱ号岩体母岩浆较Ⅰ号岩体经历了更高程度的演化。橄榄石高的Mn/Zn值(>13)和低的Zn/Fe值(<11)指示金川岩体岩浆可能起源于橄榄岩地幔的部分熔融,而非辉石岩地幔源区。  相似文献   

3.
金川岩体母岩浆成分及其分离结晶过程的熔浆热力学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列锰  宋谢炎 《地质学报》2009,83(9):1302-1316
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是仅次于加拿大Sudbury和俄罗斯Noril’sk-Talnakh 的世界第三大在采镍矿床。金川岩体主要由含二辉橄榄岩、二辉橄榄岩、斜长二辉橄榄岩和橄榄辉石岩组成,岩相学观察表明主要造岩矿物的结晶顺序为: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斜长石。为了进一步探讨金川岩体母岩浆成分及其分离结晶过程,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根据主要造岩矿物结晶顺序及其电子探针成分,借助熔浆热力学软件“MELTS”的计算,获得金川岩体更为准确的母岩浆成分为:48.2% SiO2,1.00% TiO2,11.3 % Al2O3,12.9% FeO,1.30% Fe2O3,12.6% MgO,10.1% CaO,1.51% Na2O,0.72% K2O,0.04% NiO。MELTS模拟计算表明金川岩体母岩浆的分离结晶经历了两个阶段,在深度约为10.9~12.5km的深部岩浆房经历了约5%的橄榄石以及约4%的斜方辉石分离结晶,并伴随硫化物熔离。在重力作用的影响下,橄榄石、斜方辉石和硫化物向下沉降,形成由下至上的分层:橄榄石-斜方辉石-硫化物-硅酸盐熔浆层,橄榄石-斜方辉石-硅酸盐熔浆层和硅酸盐熔浆层。硅酸盐熔浆首先挤出形成贫硫化物的岩体或喷出地表,之后橄榄石-斜方辉石-硅酸盐熔浆被挤入到7.6~9.2km的浅部岩浆房,经重力分异形成金川I号岩体的上部岩相带和II号岩体顶部的含辉橄榄岩。橄榄石-斜方辉石-硫化物-硅酸盐熔浆层最后被挤入金川岩体,并再次结晶出橄榄石、单斜辉石、斜长石,形成金川岩体的主要岩相和硫化物矿体。这些计算结果不仅与野外和室内岩相学观察吻合,也与硫化物熔离过程的最新研究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岩浆质量平衡与成矿过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及其与附近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成因关系对成岩成矿理论研究及找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岩石学、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获得金川附近的茅草泉镁铁-超镁铁质岩体中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832.5±1.5)Ma,与金川超镁铁质岩体中锆石U-Pb年龄(831.8±0.6)Ma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岩石地球化学数据显示,金川岩体与茅草泉岩体都属于亚碱性拉斑玄武岩系列,微量及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平行,变化趋势相似,属于右倾型,具有Nb、Ta负异常;Cu/Zr比值显示过渡变化特征,Cu/Ni比值都小于1,原始地幔标准化的铂族元素配分曲线平行过渡。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显示,样品具有高正εSr(t)值,低的εNd(t)值,较低的206Pb/204Pb值,指示岩浆源区为EMⅠ型富集岩石圈地幔。多种方法证明了金川、茅草泉岩体具有同期同源岩浆演化特征,茅草泉小岩体群可能是金川母岩浆先期侵入岩相,为金川矿床的形成贡献了亲铁元素与橄榄石成分。  相似文献   

5.
金川Ⅰ号岩体橄榄石Ni-MgO相互关系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金川超镁铁质岩体赋存着仅次于加拿大Sudbury和俄罗斯Noril'sk-Talnakh的世界第三大在采铜镍硫化物矿床,岩体以一系列的NE向断层为界分成四个小岩体,由西至东依次为:Ⅲ、Ⅰ、Ⅱ、Ⅳ岩体.Ⅰ号岩体主要由二辉橄榄岩、含辉橄榄岩和橄榄二辉岩构成,橄榄石在各岩相中均为保存较好的主要造岩矿物.本文研究得到金川Ⅰ号岩体上部二辉橄榄岩和含辉橄榄岩中橄榄石的镁橄榄石F_o值介于83.9~85.7,而其Ni含量为1396×10~(-6)~2043×10~(-6),大多低于从S不饱和玄武岩浆中结晶出来的橄榄石的Ni含量.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橄榄石较低的Ni含量是因为橄榄石结晶的同时,发生了强烈的硫化物熔离;橄榄石的Fo-Ni关系还因与晶间硅酸盐熔浆的物质交换而发生改变.模拟计算还证明大约有30%的晶间硅酸盐岩浆与橄榄石发生Fe-Mg物质交换反应,导致早结晶橄榄石的Fo值减少了1~1.5.同时,橄榄石较小的Fo值变化表明,在橄榄石结晶和硫化物熔离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岩浆贯入和补充.  相似文献   

6.
新疆哈密白石泉含铜镍镁铁-超镁铁质岩体铂族元素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新疆哈密白石泉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铂族元素研究表明,岩体的铂族元素总含量较低,原始地幔标准化模式具镁铁质岩石的特征,并具Pt 正异常,且铂族元素的分异主要受结晶分异作用的影响.岩体的Cu/Pd、Se/S、Ti/Pd值表明其发生过硫化物的熔离作用.Pd/Ir、Ni/Cu特征表明了岩体系高镁玄武岩岩浆的产物.铂族元素特征揭示了白石泉岩体硫化物的熔离作用是由原始岩浆结晶分异导致的,岩体的形成是原始岩浆发生橄榄石等的结晶,导致硫化物的熔离作用后,其残余岩浆演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金川矿床为世界第三大在采铜镍硫化物矿床,该矿床赋矿岩体出露面积仅为1.34km2,主要由超镁铁质岩石组成,岩体矿化率高达47%。不同岩相和矿石类型之间呈明显的突变接触关系。这些典型特征暗示成矿物质在侵入现存空间之前发生了明显的预富集。成矿物质的深部预富集过程主要探讨深部岩浆房内硫化物的熔离机制、硫化物熔离的相对时限及熔离量的大小、硫化物熔离后的迁移聚集及分离结晶过程。金川岩体不同岩石类型中橄榄石Fo变化范围小(Fo=80.11~85.68),暗示深部岩浆房是开放的岩浆系统,存在多期次后续新鲜岩浆的贯入。依据橄榄石-液相平衡原理,计算得到金川岩体母岩浆MgO含量为10.8%~12.6%,为高Mg拉斑玄武质岩浆,表明岩浆源区发生了较高程度的部分熔融,其为硫化物的大量熔离提供了丰富的成矿元素。金川岩体Sr-Nd-Os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金川岩体原生岩浆遭受明显的地壳物质混染,混染程度约为5%~10%,Th-Ta、Th-Nb和(Th/Ta)PM-(La/Nb)PM图解表明,部分混染物为下地壳组分,下地壳物质的混染可能是导致深部岩浆房内硫化物熔离的主要机制。金川矿床赋矿岩石类型主要为二辉橄榄岩和纯橄岩,为金川岩体中基性程度最高的岩石类型,同时"Melts"模拟计算也表明,硫化物的熔离发生在岩浆演化的早期阶段,并随着后续新鲜岩浆的持续贯入熔离出的硫化物含量不断增加。熔离后的硫化物在重力作用下下沉至岩浆房底部或中下部,形成矿浆和富矿岩浆。金川矿床中块状矿石相对富集IPGE,富Cu矿体中则相对富集Cu和PPGE。这种成矿元素的分异现象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硫化物在深部岩浆房内发生了明显的分离结晶作用。同时研究表明,硫化物分离结晶程度与硫化物之间的连通性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新疆东天山香山岩体橄榄石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东天山香山镁铁-超镁铁杂岩体位于东天山镜儿泉-黄山镁铁-超镁铁质岩带的西段,由香山东、香山中、香山西3个岩体组成。其中香山中产出中型铜镍矿,香山西为小型铜镍-钒钛铁复合型矿床。香山岩体橄榄石为贵橄榄石,Fo值多为81.90~85.66,Ni含量为638×10-6~2 283×10-6。模拟计算得出香山岩体母岩浆w(MgO)=10.70%,w(FeO)=10.66%,属于高镁玄武质岩浆。香山岩体橄榄石中Ni含量的最大值为2 283×10-6,母岩浆中Ni含量为326×10-6,是由原始地幔发生14%的部分熔融而成。香山岩体在橄榄石结晶过程中伴随硫化物熔离,隙间硅酸盐和硫化物对橄榄石作用明显,造成早期结晶橄榄石成分改变。  相似文献   

9.
新疆尉犁县兴地Ⅲ号岩体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北缘的库鲁克塔格地区,出露面积约为0.5km2。岩石类型主要为橄榄辉石岩、二辉辉石岩、单斜辉石岩、辉长岩等,属拉斑玄武岩系列。岩体辉长岩和橄辉岩的稀土元素含量较低(∑REE为39.58×10-6~149.39×10-6),富集轻稀土元素[(La/Yb)N=3.83~9.91]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Sr),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δEu显示弱的正异常。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岩浆运移过程中发生了橄榄石的分离结晶作用,原生岩浆为富镁拉斑玄武岩,岩浆上升过程中遭受了地壳物质的同化混染和流体交代。兴地Ⅲ号岩体与金川岩体具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且岩体地表已见铜镍矿化,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0.
甘肃金川Ⅱ号岩体岩相学特征及分离结晶过程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川Ⅱ号岩体主要由二辉橄榄岩和硫化物橄榄岩构成,中细粒含辉橄榄岩呈“上悬体“产于岩体顶部,与中粒二辉橄榄岩呈短程渐变关系,反映出岩浆或“晶粥“多期贯入的特点.在各岩相矿物之间的岩相学关系的研究基础上,结合热力学相图分析,本文认为金川Ⅱ号岩体造岩矿物的结晶顺序为:尖晶石、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和斜长石.同时,橄榄石结晶后与母岩浆发生反应,使橄榄石颗粒变为浑圆状.此外,矿体硫化物橄榄岩、硫化物含辉橄榄岩中堆积矿物橄榄石粒度明显小于硫化物二辉橄榄岩中橄榄石粒度,暗示在“晶粥“侵入浅部岩浆房之前,深部岩浆房底部已聚集了大量的硫化物矿浆.  相似文献   

11.
祁连-龙首山地区发育多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其成矿表现及与金川矿床所代表的大规模岩浆事件的关系尚不清晰。本次研究通过区域地质建造对比、详细剖面刻画,岩石学、地球化学辅助,厘定了祁连-龙首山地区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年代学格架与含矿性评价,初步表明金川超大型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是新元古代大规模岩浆事件的产物,可能与诺迪尼亚超大陆的裂解所导致的大火成岩省有关。在其外围,发育有多期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尽管南祁连化隆地区所发现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与金川铜镍矿为非同期的产物,但也表明是一期比较重要的岩浆铜镍矿成矿事件,对于拓展区域找矿实现找矿突破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与超基性岩浆作用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主要有两种成矿建造,一种为含铬建造,另一种为含铂建造。尖晶石类矿物成分的变化清楚地反映了这两类建造的成矿属性,含铬建造的尖晶石属于铬铁矿-尖晶石系列,含铂建造中则为尖晶石-磁铁矿系列。从含铬建造向含铂建造转变的原因,可以解释为超基性岩艇中硫的作用增加,从而引起反应:4FeO+S=FeS+Fe3O4(磁铁矿),同时分散性铂族元素的专属性特征也发生相应变化(Ru+Os+Ir)→(Pt+Pd)。因此,含铬建造中主要富含Ru、Os和Ir,而含铂建造中则富含Pt和Pd。超基性岩浆作用中硫的化学活动性增加与基碱度增加直接有关。因此,含铂的超基性岩大多数情况下与富碱的玄武岩形成共生组合,当富铁熔浆发生硫化作用时,将会导致硫化物与硅酸岩熔浆的不混融,从而形成矿浆,据此,金川含铂铜镍矿石不是矿  相似文献   

13.
山东招掖金矿带内花岗岩与金矿化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花岗岩类及脉岩类的精确定年结果为基础,结合区内金矿床地质特征和近年来研究新进展,探讨了花岗岩类侵入与金矿化之间的空间、时间和成因关系。尽管区内花岗石类侵入体与金矿床间存在密切的窨及时间关系。但它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成因联系,即这些金矿床并不是岩浆热液矿床。花岗石类侵入体和脉岩类的侵位通道和先存韧性剪切带是贯通深部流体的导矿构造,有利于深部成矿流体和上升和流体循环;花岗岩类与围岩的接触带及其内部断  相似文献   

14.
关于侵入岩体中金矿床成因研究若干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莫测辉  王秀璋 《地质论评》1997,43(2):139-147
各时代、不同类型侵入岩中的金矿床是金矿的主要类型。关于金矿床与岩体的成因关系目前尚存在不同的看法,但传统的岩浆热液成因观点仍居统治地位,其原因往往在于不少研究者把岩液热液成因当成了固定模式应用于具体矿床的研究,而不是建立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结合近年来金矿的研究进展,强调侵入岩中金矿床的研究的研究要综合考虑成岩成矿的时代与时差,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的来源等各方面因素。金矿床定年的进展研究表明,矿  相似文献   

15.
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是世界上岩浆硫化物(Ni-Cu-PGE)和氧化物(Fe-Ti-V-P)矿床的主要载体.全球主要岩浆硫化物和氧化物矿床均可以产于大火成岩省、克拉通区的裂谷带或伸展环境、褶皱带内的后碰撞伸展环境.寄主岩浆硫化物矿床的岩体规模相差甚大(从6×104km2到<0.1km2),既有超镁铁质岩石组合也有镁铁质岩石组合,但其原生岩浆主要为拉斑玄武质岩浆.含镍铜的铂族元素矿床主要赋存于规模很大的层状岩体中,而镍铜硫化物矿床主要赋存于小岩体中.寄主钒钛磁铁矿或磁铁矿矿床的岩体主要是以辉长岩为主的层状杂岩体.寄主钛铁矿-磷灰石矿床的岩体均为层状的斜长岩-纹长二长岩-紫苏花岗岩岩体.尽管其岩石组合相差很大,但其原生岩浆均属拉斑玄武质.寄主硫化物矿床的岩体相对富Si、Mg、Cr、Ni,而寄主氧化物矿床的岩体相对富Fe-Ti-P-V,造岩矿物晶体化学也反映了这种差异.对全球主要含矿岩体的对比分析表明,导致这种反差的主要控制因素应该是岩浆生成时的压力状态,源区性质和熔融程度的差异可能只在局部范围内起作用.对岩浆硫化物矿床成矿过程的认识集中体现在金川模式和岩浆通道模式上,对岩浆氧化物矿床成矿过程的认识体现在氧化物和磷灰石是堆晶相还是从不混溶的矿浆中结晶的.对比分析表明,成矿过程具有多样性,试图用一种模式概括所有同类矿床成矿过程的想法未必可取.毫无疑问,适宜的氧化还原环境是形成岩浆矿床的必要务件,伴随岩浆演化及成矿过程的氧速度变化及其诱因问题尚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6.
中国硫化镍矿床成矿规律的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汤中立  李文渊 《矿床地质》1991,10(3):193-203
中国硫化镍矿床主要分布于古大陆地壳的边缘地带以及古陆壳之间的增生褶皱带,成矿时代以元古代、晚古生代为主,多形成于拉张的地质环境。含矿岩体类型以拉斑之武岩系列的侵入体为主,多为超镁铁岩或超镁铁、镁铁质杂岩体。成岩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属还原的深成环境,硫多来源于地幔,少数矿床有壳源硫加入。深部熔离-贯入作用是主要成矿方式,岩体小、含矿率高,陡产状。可归纳为四种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7.
耿全如  张璋  彭智敏  关俊雷  丛峰 《地球科学》2020,45(8):2805-2825
西藏中部的雄梅-班戈-青龙乡-桑雄一带发育一条连续的花岗岩带,属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的中段.该带在近年来已发现雄梅铜矿、苦嘎铜矿、日阿铜矿和青龙乡铅锌矿等中小型矿床和矿点,但仍未有更大的找矿突破.根据全面的资料收集和野外调查,对花岗岩体的地球化学性质、物质来源和成矿地质条件进行了研究.该带花岗岩主要可分为140~125 Ma、120~110 Ma、94~72 Ma三个侵入期次以及一些新生代岩体,其中120~110 Ma为岩浆活动大爆发阶段.本区西段的早白垩世的舍索、雄梅、苦嘎花岗岩体和晚白垩世的雪如、桑心日等岩体已发现显著的铜金铁等矿化,但它们的成岩成矿物质来源和围岩性质等方面与超大型斑岩铜矿有差距,可形成类似于青草山铜矿的中-大型斑岩铜金矿床或矽卡岩型矿床,有进一步找矿的潜力.沿班戈-青龙乡-桑雄连续分布的早白垩世花岗岩带与热液型、矽卡岩型铁铅锌多金属成矿作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粤东地区发育众多的锡(钨、铜)多金属矿床,主要沿3条北东向区域性断裂分布,组成西、中、东3个平行的成矿带。据矿床矿物组合,锡多金属矿床可确定为云英岩型、石英脉型、硅酸盐型和硫化物型4种矿床类型。钨、铜矿床较少发现。区内中生代岩浆活动强烈,火山岩和花岗岩广泛分布。研究认为,成岩与成矿的时差较小,成矿热液有岩浆分异的初始岩浆水及其所携带的Sn、W、Pb、S等参与。早期以岩浆水为主,晚期大气降水逐渐增加。西带和中、东带成矿的差异与硫同位素来源的差异和区域地层成矿金属元素背景含量差异有关,Ag主要来自于区域沉积地层,Au主要来自于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  相似文献   

19.
The Anqing-Lujiang quartz syenite rock belt consists of the Huangmeijian, Chengshan and Dalongshan composite batholiths which intruded into the Mesozoic strata. The country rocks were subjected to thermal contact metamorphism with little sign of folding and regional metamorphism. The rock belt is Late Yenshanian in age with a Rb-Sr isochron age of 135 Ma. Major rock types are quartz syenite and, to a lesser extent, syenite porphyry and alkali feldspar granite. Rock-forming minerals are dominantly potash feldspar (more than 50%) and lesser amounts of plagioclase and quartz. Mafic minerals, mostly Mg-biotite with lesser amounts of amphibole and pyroxene, are rare. Occasionally, alkalic mafic minerals (aegirine, riebeckite) are found. Characteristic accessary minerals of the earlier intrusives are magnetite, sphene and apatite and those of the later intrusives are ilmenite and zircon. Typologic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ary trend of zircon population are very similar to those of granites of mantle origin as suggested by Pupin, J. P. Petrochemically, the rock belt is poor in Ca but rich in alkali and Al with Na2O+K2O > 10%. It belongs to the K-Na transitional series, with a high alkalinity ratio (A. R. = 3–7) and a K /Na (atom) ratio close to unity. Rocks in the belt are rich in REE which tends to decrease from the early to the late stage, belonging to LREE type. The initial Sr ratio is 0.7078–0.7064. The rock belt is the Mesozoic anorogenic product of alkalic magmatic activity from a deep-seated source. According to a mantle-crust mixing model for Sr and Pb isotopes, it is estimated that 60.2–53.8% of the materials has been derived from the mantle. Additionally, its rich alkali, poor water content and anorogenic characteristics suggest that the belt is similar to the A-type granites.  相似文献   

20.
苏蔷薇  张静  王文博 《现代地质》2016,30(5):994-1003
三叠纪花岗岩在秦岭造山带广泛发育,直接记录了秦岭造山带演化过程中的重要信息。秦岭梁岩体位于秦岭造山带商丹缝合带北侧,岩性主要为石英二长斑岩,斑晶为钾长石,部分斑晶具有白色斜长石环边;基质主要由石英(25%)、斜长石(45%)、钾长石(10%)、黑云母(15%)、角闪石(5%)组成。秦岭梁岩体中的锆石自形程度好,具环带结构,显示岩浆锆石的特征,两个样品的LA ICP MS锆石U Pb同位素年龄分别为(2165±21) Ma和(2194±26) Ma,二者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该岩体的岩浆结晶年龄为晚三叠纪。秦岭梁岩体的岩浆结晶年龄与勉略洋壳向北俯冲的时间(248~200 Ma)一致,表明岩体的形成与勉略洋壳向北俯冲有密切联系;同时秦岭梁石英二长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是洋壳俯冲时弧岩浆活动的产物。因此北秦岭地区勉略洋闭合时间和陆陆碰撞拼合时间应不早于216~219 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