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文采 《地质论评》2020,66(3):521-532
近年来地幔地球物理三维成像为地下深部构造和物质运动提供了大量数据和信息,促进了人们对浅地幔系统物质运动的特征和动力学作用的认知。按照运动的方向不同,浅地幔系统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三种主要形式:水平运动、向上涌动和向下沉动。浅地幔系统物质向下运动由地球引力势能引起,其他方向的运动主要由热能和动能引起。除了动力来源之外,浅地幔系统物质运动的方向还取决于岩石圈和软流圈的物质属性,因为高黏度介质阻挡物质运动,而低黏度介质加速物质运动。软流圈物质的水平蠕动差异,产生了岩石圈的伸展、拆离和推覆等复杂构造,速度和动能较大软流圈物质的蠕动,一定会带动岩石圈板块物质的运动和变形。软流圈物质的向上涌动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上涌运动、上拱运动和穿刺运动三种方式,它们对上方岩石圈的作用效果是不同的。浅地幔系统的物质下沉运动有多种形式,包括俯冲、拆沉和交代作用,也经常伴随有软流圈物质上涌,在微观上是一种对偶运动。这种对偶运动造成了克拉通地壳的底垫和岩石圈的陆根。软流圈大规模的物质运动,包括大洋中脊物质上涌、大陆碰撞造山和大洋俯冲的前陆拉张,在全球地震层析成像图上都有清晰的反映。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是浅地幔系统物质运动的一个特殊地区,可能是由于白垩纪伊佐奈崎板块俯冲,激发东亚大陆边缘软流圈上涌,然后又造成大陆边缘岩石圈局部拆沉等一连串动力学作用叠加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由于地球流体动力学研究的需要,近年来旋转流体动力学得以迅速发展。不难证明,地球大气和海洋的运动,特别是大尺度的运动是遵循旋转流体运动的普遍规律的。目前,研究大气,海洋运动的手段有三种。  相似文献   

3.
碎屑流沿坡面运动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鲁晓兵  张旭辉  崔鹏 《岩土力学》2009,30(Z2):524-527
根据Savage提出的碎屑流运动方程,分析了碎屑流沿坡面下滑过程中的运动特性,包括速度分布和高度分布的变化。重点考察了床面摩擦系数、土体内摩擦角、初始运动速度和坡角等因素对碎屑流运动形态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不同的因素组合情况下,碎屑体的运动形态有明显的区别。土体内摩擦角和坡角对碎屑流的运动形态和最大运动距离影响明显。相对来说,床面摩擦角对碎屑流的最大运动距离影响不明显,这可能是因为床面摩擦只影响靠近床面的部分物质的运动  相似文献   

4.
典型斜坡滚石运动的理论计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滚石运动形式的基础上,简化斜坡滚石运动模型,从运动学角度出发,推导出一套计算斜坡滚石运动特征的方程。该数理模型符合滚石运动的规律,可用于斜坡区滚石运动特征的预测,并可作为斜坡区滚石灾害防治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魏喜 《地学前缘》2005,12(2):104-104
(1)板块运动的球面效应。板块运动实质是洋壳的增生、消减和陆块的漂移,以及板块形状和大小的变化。板块运动的球面效应是指其他条件相同时受椭球形地球表面制约,不同地理位置、不同运动方向的板块表现的运动特征、消长关系及其所处的全球构造环境:①板块平行纬线运动时,高纬度部位较低纬度跨越较大的经度差,因而其运动方向从平行于赤道逐渐指向赤道,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旋转。从地球仪上模拟测量和计算,板块低纬度部位经度每跨越 5°,板块向前旋转约2°,并伴生垂直于板块运动方向的转换断层,如南美洲和非洲板块。②板块平行于经线由高纬度…  相似文献   

6.
张怀信  钟世明 《地质论评》1958,18(3):243-244
在很多地质文献中,常常将地壳的运动分为两种方向的运动。这种分类还全是人为分类。同时这种分类也是有害的,它掩盖了某些线状褶皱运动与振荡运动之间的关系。在实际上,上述方向的运动是不存在的;地壳运动的方向是属于空间的座标系统,可以发生在任何方向。因为影响  相似文献   

7.
华北地区的燕山运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聂宗笙 《地质科学》1985,(4):320-333
燕山运动为1926年翁文灏所创立,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地质工作的开展,对中生代地层、岩浆活动和构造形迹特征的深入研究,许多学者曾撰文进行讨论(表1)。燕山运动系指发生于侏罗、白垩纪时期的构造运动。燕山运动形成了华北盖层主要的构造形迹,伴随强烈的岩浆活动,形成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华北地块显生宙最重要的构造运动。尽管对燕山运动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目前对燕山运动的分期,各期构造活动方式、构造应力场特征,构造演化,构造活动机制等,仍众说纷云,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是地壳构造运动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本文运用拉张伸展—挤压收缩这一辩证观点,探讨了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形成的动力学环境、过程及成因机理,指出了垂直运动对应于地壳的伸展作用,水平运动对应于地壳的挤压作用,它们共同构成地壳构造运动的整体。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目前H.264/AVC已有的非规则运动分块方法的优缺点,根据高效率视频编码(High Efficiency Video Coding,缩写HEVC)标准,提出了三角形的帧间预测单元(Prediction Unit-PU)运动分块,相比常规的PU运动分块,它的斜边更适合一些场景中有着斜边的运动对象,从而提高编码效率。根据该三角形的运动分块形状,提出三角形PU运动分块的运动向量预测方法和运动估计方法。通过分析斜边将产生的块效应方向,相应地提出了优化HEVC滤波方法。实验结果显示,相比已有的非规则运动分块的编码方法,在编码时间平均上升23%的前提下,本算法在BD-rate方面平均降低了2.1%。  相似文献   

10.
在强烈的裂隙岩层中,喀斯特以及大碎屑土石中,地下水的运动都是非层流运动,其中主要是紊流运动。当岩层的裂隙和通道在一公分以上时,在相应的水动力条件下,水在这样的岩层中的运动速度和运动状态是与水在明渠中的运动速度和运动状态相似。水在这样的岩层中运动是与粒状岩石中水的层流渗透过程相反。由于裂隙和通道的大小、特性以及水的运动速度的不同,在这样的岩层中水的运动可能既有层流运动  相似文献   

11.
开合运动是地球上一切地质体运动的基本形式。由于开合运动同步统一的特征,它包容了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故开合运动的内涵更深,应用更广;由于开合运动的相互转换特征,垂直运动也是动态相互转换,很难确定地球或某个地区的开与合或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的主次关系,只能按某一阶段它们的主次关系进行构造分区,在这种分区中,按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观点划分的构造单元往往不能反映构造的本质特征,因而建立在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之上的固定论和活动论之争无实际意义。开合运动的相互转换特征及转换带的时空定位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开合运动和旋转运动是地球最基本、最重要的运动形式,合称为开合旋运动,在它的长期作用下形成动态的、相对稳定的层圈结构和各种地质构造,称之为开合旋构造体系,开合旋构造体系一度或局部被破坏,经调整达到新平衡的过程称之为地球构造运动,因此构造运动是突发的、短暂的、区域性的;而将充满地球时空、重要非凡的开合旋运动叫地球运动。地球构造运动的内因主要是热能和重力能,核幔交接区是以热能和重力能为主的综合能量形成和聚集的基地,是地球构造运动的策源地。开合运动是地球的本质特征,旋转运动是地球形成及演化的必要条件,开合旋运动塑造了一个内容丰富、生机勃勃、动态发展的开合旋构造体系。  相似文献   

12.
滑坡运动场地上的沟谷地形,对滑坡运动产生约束、偏转、导流、阻止等作用,导致了滑坡运动距离的差异。根据滑坡滑源区、运移区的运动方向与沟谷堆积区延伸方向的夹角,将沟谷型滑坡划分为沟谷顺直型和沟谷偏转型两种类型。通过建立滑坡体积、沟谷地形参数与运动参数的非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体积及地形参数变化率对沟谷型滑坡运动距离变化的影响特征。研究表明:随体积增加,沟谷顺直型和沟谷偏转型滑坡的运动距离差异逐渐增大。体积作为滑坡运动距离的显著性因素,其原因在于滑坡体积在数量级上的差异,而在同一数量级内,体积变化仅对沟谷型滑坡最大水平运动距离变化的影响最大;滑源区和沟谷堆积区坡度的变化对垂直运动距离和堆积区水平运动距离影响大于滑坡体积。偏转角度对沟谷偏转型滑坡运动距离的影响较小,其原因在于沟谷区地形坡度显著影响了偏转角度对滑坡运动距离的作用。研究结果为沟谷型滑坡的致灾程度评估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粘性泥沙分层运动特征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水槽试验研究了粘性泥沙的运动特性及水流条件和泥沙浓度对粘性泥沙运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水流和泥沙浓度条件下,粘性泥沙运动存在着特殊运动形式——"分层运动","分层运动"形成时水槽中泥沙浓度沿垂线分布成"阶梯"形状,水流流速沿垂线分布为中部最大,向水面和水槽底部方向流速减小。分层运动的形成及其特征与水流条件泥沙浓度等因素密切相关,不同的泥沙浓度下形成分层运动的水动力条件不同,泥沙浓度增加,形成分层运动的水流强度也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14.
一、波浪状镶嵌构造对阿拉善左旗一带储水构造的控制作用波浪运动是宇宙间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方式。无论是声波、电波、水波、地震波以及动物的运动,都呈渡浪式运动,甚至社会的发展也是如此。由地球本身缩胀运动,使地面隆起、洼陷、高低起伏、正负相  相似文献   

15.
曲江断裂是地震界所关心的一条重断裂(图1),曾多有文献论及。 1970年通海地震的地震裂缝带、主余震分布、烈度分布、地壳形变测量和P波初动节面解等资料共同揭示该地震的发生与曲江断裂有关。但是,因为通海地震是右旋水平运动为主的,当时对曲江断裂並没有提出右旋水平运动的证据,因而有一些人认为地震的性质可能与发震断层的运动方式无关;也有人认为曲江断裂近期运动是以右旋水平运动为主,通海地震仅是这种运动的一种表现,其右旋运动的证据需要细致的野外工作去证实。  相似文献   

16.
张文佑 《地质科学》1959,2(6):166-167
地壳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是大地构造学中长期争论的一个問題。随着人类对于地质构造現象认识的扩大与深入,大地构造学中的垂直运动說和水平运动说时有兴衰和更替。十九世紀末叶,在“主火論”占优势的岁月里,人們认为地壳变动主要是由岩浆活动引起的。人們对岩浆自下而上的侵入和喷发現象的认識使地壳的垂直运动說大盛一时。后来,由于阿尔卑斯构造研究的开展,巨大冲断层和辗掩构造的发現,于是水平运动說就逐漸代替了垂直运动說。  相似文献   

17.
陆伍云 《安徽地质》2006,16(2):158-160
皖南运动后,扬子准地台开始盖层沉积。经加里东、印支平稳抬升后,至燕山运动方始褶皱造山,进入大陆边缘活动带发展阶段。南象运动创名于南京南象山,意指侏罗纪象山群沉积前的构造运动。经调查,该地南象运动面,实为象山群与二叠纪栖霞组间断层。  相似文献   

18.
由于斜坡环境复杂,运动体运动轨迹多变,对于滑坡、滚石的运动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一直是难点。通过分析龚家方崩滑体和滚石的运动影像资料,对比研究两次运动过程中运动体的运动特征及能量衰减问题。研究表明,崩滑体整体上经历了一次加速~减速过程,而滚石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加速~减速过程,无论是最大速度还是入水速度,单个滚石的运动速度稍大于滑坡体整体运动的速度,就能量衰减而言,从开始运动到整体入水,崩滑体的能量衰减率约为97.2%,滚石的能量衰减率在92%左右。这一研究结果可为龚家方治理过程中残留物的运动速度计算和类似龚家方斜坡的滑坡体运动速度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斜坡破坏后滑体的运动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和介绍在某些复杂条件下的滑坡运动计算公式 ,分析滑体变质量运动、变滑面坡角等因素对滑坡运动的影响 ,提出滑坡的运动特征参数的确定和应用。研究结果对滑坡灾害的调查、研究、预测评价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翟斗烈 《吉林地质》1990,9(1):65-68
早印支运动结束了吉林省北部地槽的发展进程,从而南台北槽统一为一体。早印支运动具有华力西构造运动的继承性,晚印文运动时期则具有中生代构造运动的新生性特点。北部地槽是递进式封闭的华力西地槽印支皱褶带。印支运动时期是在亚洲大陆与太平洋构造体系中首次出现大陆边缘活化带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