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4 毫秒
1.
河南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文章首先对各区域的灌溉率、水资源利用率、产水系数、供水模数、用水模数和人均供水量6个主要指标所包含的信息进行最佳的综合与简化,研究其在各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不同贡献率及综合效应。据此,对河南各个地市的水资源承载潜力进行了评价,最后,以河南省各地市的统计资料为实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青海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王学全  卢琦  李保国 《中国沙漠》2005,25(6):944-949
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青海省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分析评价。探讨了水资源承载能力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在对青海省水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等对承载能力影响的主要因素分析基础上,在评价因素选取、权重分配方面对水生态环境、生态用水因素给予重点考虑。结果表明,青海省水资源有较大开发容量,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潜力相对较大。青海省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和程度不平衡,西宁市出现工程和水质型缺水,内陆河流域共和盆地和黄河一级支流湟水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已达到极限水平。内陆河流域的格尔木河、巴音河的社会用水量和缺水量较大,资源性缺水严重。  相似文献   

3.
以陕西省9个流域为评价单元,基于宏观指标和综合指标构建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分析经济压力、人口压力、承载压力及协调指数,进而对研究区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并探讨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 陕西各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差异较为明显,其中陕南最大,陕北次之,汉中最小。陕南地区的汉江和嘉陵江两个流域水资源丰富且降水充足, WI<0.6处于承载适宜阶段,但该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HI<0.6,流域人均用水量、万元GDP用水量以及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陕北地区的河口—龙门、内流区以及北洛河三个流域水资源紧缺且存在水质性缺水问题,处于轻度超载阶段;而关中地区的渭河、泾河、龙门三门峡及伊洛河四个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随着人口与经济的增长进一步加剧,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值WI >1.5,处于严重超载阶段。(2) 从承载压力指数分析可以看出,流域调水对缺水地区或经济中心城市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从丰水流域跨流域调水能解决地区性缺水问题,进而解决水资源危机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3) 基于水资源的自然资源属性,以流域为评价单元,其研究结果更符合自然规律,有利于实现流域间水资源的合理均衡和分配。  相似文献   

4.
基于AHP和模糊综合评判的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安全评价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凌红波  徐海量  乔木  史薇 《中国沙漠》2010,30(4):989-994
利用AHP(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结合2006年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利用和水资源数据库,并参考流域内各地自然、经济、社会统计资料,选取了4大类20个评价指标对水资源安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处于不安全水平,其隶属度为0.4699,综合评分值为0.5291;生态安全指数和供需状况指数分别处于基本安全和比较安全水平,水资源量指数和社会经济指数皆处于不安全水平状态。因此,应提高流域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水资源的综合管理,控制人口增长,协调好上、下游之间及源流与干流之间的用水关系,以保障流域水资源的安全程度。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增加,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如何科学评价水资源供需矛盾引起的风险成为有效解决水资源失衡的有效途径.本文以1999-2006年的水量、水质和社会经济数据对松辽流域的水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构建了由区域水资源总量等10个指标组成的水资源利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得到高需水量、高供水量和劣质水3个公因子,然后采用空间聚类方法对上述3个公因子进行评估,得到松辽流域水资源利用风险分布图.研究表明,松辽流域水资源利用风险呈现出嫩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偏高,其它流域偏低的总体格局;嫩江和松花江流域为水资源利用高风险区;图们江和乌苏里江流域水资源利用风险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6.
民勤绿洲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系统退化分析   总被引:20,自引:12,他引:8  
石羊河流域生态平衡失调,生态系统退化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内陆河流域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通过对石羊河流域近代地表水资源开发及其绿洲变迁,近年来流域用水量分配,降水特征及其对植被的影响,流域下游民勤绿洲地下水位、水质的变化等因素多年来观测研究,认为:降水量对天然植被的生长没有大的作用;由于人口的增加,流域地表水资源分配不均,水资源开发过度,地下水位急剧下降,造成流域生态系统退化。流域经济因素促进社会因素的变化,社会因素的变化导致自然环境的变迁,社会、经济、自然诸因素相互作用,通过水资源的变化驱动石羊河流域生态系统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以河龙区间42个流域为对象,在流域地貌格局信息提取和侵蚀产沙过程特征指标计算及其相互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地貌格局对流域侵蚀产沙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河道系统水平,河流数量、长度等几何特征指标和河流分叉率(Rb12)、分级率(Rd32)、相邻级别间的河流长度比等形状特征指标与流域侵蚀模数显著相关;②在流域系统水平,坡度粗糙度、相对高差、圆度比、高长比是影响流域侵蚀产沙过程的主要指标,其中坡度粗糙度是最根本的解释变量;③各地貌格局因子间相互作用复杂,且对侵蚀过程的影响要强于泥沙输移过程,其通径分析模型对流域侵蚀模数、输沙模数和泥沙输移比变化的解释度分别为65%、33%和20%。这对正确认识影响流域侵蚀产沙过程的格局因素和建立准确的过程模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黑河流域2004-2010年水足迹和水资源承载力动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军  周冬梅  张仁陟 《中国沙漠》2012,32(6):1779-1785
 中国是水资源短缺国家,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已成为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利用生态足迹法构建了黑河流域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城镇公共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5个二级水资源账户,并利用水资源负载指数,研究了黑河流域2004—2010年水资源承载力、水足迹和水资源负载动态特征。结果表明,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从2004年的16.36 hm2增加至2010年的24.40 hm2;总水资源生态足迹从2004年的571.81 hm2减少至2010年的486.73 hm2;而水资源生态赤字从2004年的555.45 hm2下降至2010年的462.33 hm2;黑河流域水资源负载指数高,水资源开发潜力很小;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增加与降水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水资源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刚性约束,识别流域水资源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从结构视角测度黄河流域水足迹变化,进而基于Tapio脱钩模型与Kaya-LMDI分解模型,解析水足迹与经济增长脱钩状态,并从技术效应、结构效应、规模效应、禀赋效应、城市化效应和人口效应识别水资源利用变化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水足迹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农业水足迹占比高达85%,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倒挂问题突出。(2)黄河流域上下游水资源量与水足迹空间分布不匹配,中下游面临更严重水资源约束。(3)水足迹与经济增长关系主要表现为弱脱钩,但2015—2019年各省区开始向强脱钩转变。(4)规模效应、城市化效应和人口效应对水足迹变化起拉动作用,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和禀赋效应对水足迹变化起抑制作用,但仍有提升潜力,各省区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为此,需要强化水资源利用技术研发与推广,推动农业集约式发展,提升农业用水效率,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缓解水资源约束困境,推动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水资源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刚性约束,识别流域水资源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从结构视角测度黄河流域水足迹变化,进而基于Tapio脱钩模型与Kaya-LMDI分解模型,解析水足迹与经济增长脱钩状态,并从技术效应、结构效应、规模效应、禀赋效应、城市化效应和人口效应识别水资源利用变化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水足迹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农业水足迹占比高达85%,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倒挂问题突出。(2)黄河流域上下游水资源量与水足迹空间分布不匹配,中下游面临更严重水资源约束。(3)水足迹与经济增长关系主要表现为弱脱钩,但2015—2019年各省区开始向强脱钩转变。(4)规模效应、城市化效应和人口效应对水足迹变化起拉动作用,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和禀赋效应对水足迹变化起抑制作用,但仍有提升潜力,各省区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为此,需要强化水资源利用技术研发与推广,推动农业集约式发展,提升农业用水效率,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缓解水资源约束困境,推动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water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 for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hortage and uneven distribu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China is becoming a serious constrai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its economy. Being based on the systems theor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ordin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ial-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water resources of China. A special evaluation model has been developed and applied in order to compute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of water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 on the basis of selecting available annual data for each province of China, describe the water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 for each province, and, next, evaluate the total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 for China. As obvious from the results, the water resources do not match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population and with the state of economy. Chinese southwestern provinces have a relatively large potential of water carrying capacity.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the Pearl River basin and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 no longer possess an advantage in the water carrying capacity. Some regions, such as the North China Plain, and Northwestern China, e.g.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and Gansu Province experience severe 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s, since the water supply system is overloaded.  相似文献   

12.
基于源流下泄水量及生态输水变化、台特玛湖面积变化、土地覆被状况指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等评价指标,对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工程生态成效及成因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塔里木河阿拉尔水文站年均径流量达45.76×108 m3,台特玛湖水域面积2014年增加至415.67 km2,源流输水量及水流基本到达台特玛湖基本达到综合治理规划要求;整个流域耕地的增加对自然植被的影响较大,毁林开荒现象需要关注;源流区阿克苏河流域和叶尔羌河流域生态系统状况稳定性较好,和田河流域次之,开-孔河流域稳定性较差,开-孔河山区急需拟定应对生态状况变差的措施;塔里木河干流耕地增加较快,上游和中游生态系统结构在维持民生发展的前提下急需调整,下游生态系统结构好转。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河,也是南疆各族人民的母亲河,对其水资源研究的脉络梳理有助于指导当前和未来一段历史时期的水资源研究方向,为水资源合理优化配置提供理论依据,促进南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针对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问题的研究从时间脉络上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主要是中国的历史典籍、自然地理图志和近代国外探险家的探险历程,如实记录了塔里木河的水系变迁和自然风貌,间接反映了流域水资源受到自然-人类活动影响的缓慢变化;20世纪50年代-90年代,随着南疆大规模开发,水资源研究逐渐聚焦于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管理,其主要针对的是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加剧造成的流域内水资源短缺、生态恶化、水资源管理混乱等一系列相关问题;21世纪以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造成的塔里木河水文过程变化、水资源承载力及供需矛盾、地下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等逐渐成为塔里木河水资源研究的新热点。本文在系统梳理三个阶段的研究成果后,进一步提出了未来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研究应的重点关注方向,包括生态调度、水权配置与生态补偿、跨流域调水等。  相似文献   

14.
以水面蒸发量为基础,利用多年的白杨农田防护林试验资料,建立了塔里木河流域白杨农田防护林蒸散量的两种估算模型,并利用白杨林实际蒸散量的测量值,分别对两种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从总体上来说,模型(Ⅰ)计算精度较高,但两种模型的相对误差都不是很大,都可以作为计算塔里木河流域白杨农田防护林蒸散量的方法而使用,但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15.
张掖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情景决策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朱一中  夏军  王纲胜 《地理研究》2005,24(5):732-740
本文以黑河流域中游张掖地区为例,基于水-生态环境-社会经济耦合系统的原理建立了水资源承载力的动态整合模型—投入产出多目标情景决策分析模型,对开放系统环境下的水资源承载力及与之相关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虚拟水贸易与社会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就产业结构调整、人口和城市化发展、节水技术进步、生态环境保护、分水、虚拟水战略等政策情景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水资源短缺风险下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得到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各区域水资源短缺的风险因子,进而应用综合评判分析方法评价水资源承载力状况;绝大多数地区的综合评分值在0.4左右,说明各地市水资源承载力较低.建议采取提高水价、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建立节水投入补偿机制或奖励机制以及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等措施,以期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  相似文献   

17.
水资源是制约干旱、半干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结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指标和美丽中国评价指标,以水资源承载力为核心,从水资源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协调系统5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基于熵权法确定权重,评价2001-2017年黑河流域各县区水资源承载力及时空分布。结果表明:(1)当前水资源利用效率水平下,2010年以来黑河流域大多数县区GDP均超过最大承载能力,而人口则在2010年以前已超载。(2)从水资源承载综合评价结果来看,2001-2015年随着生态输水工程的进一步实施,水资源承载力有所好转,但中下游波动较大,水资源形势依然十分严峻。(3)控制不断扩展的绿洲面积,减少高耗水农作物种植面积,实施合理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措施,是减缓水资源压力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的熵权模糊物元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模糊物元分析理论为基础,结合熵值法和欧氏贴近度概念,构建用于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熵权模糊物元分析模型。介绍了该模型的计算步骤,应用该模型对淮河流域各分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与其他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文建立的模型合理且计算简单,可靠性、实用性强,适用于多种综合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19.
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资源承载力涉及到整个资源、经济、环境大系统,其是否协调是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充分理解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根据水资源承载力分析的结构特点,在传统多目标分析决策技术的基础上,分析了承载力评价的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建立了水环境承载力多级模糊综合评判评价模型,并应用于四川省都江堰灌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表明,提出的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由于综合考虑了评价因素的层次性和模糊性,其结果较一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更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