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乌鞘岭高速公路路段多发交通事故的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6年1月1日至2013年5月31日甘肃省乌鞘岭路段高速公路发生的一般、重大、特大公路交通事故个例和同期乌鞘岭气象站的气象观测资料,利用统计方法分析天气现象和气象要素与公路交通事故的关系。乌鞘岭路段的交通事故一年中3月、7月、9月发生的几率较大,这与季节交替时气象要素变化显著、雨带北移、降水日数增多有直接关系。乌鞘岭路段公路交通事故,由不良气象条件引发的占总事故数的81%。发生交通事故中不良天气的排序依次为结冰、降雨、降雪、积雪、大雾。普查气象要素与交通事故相关性,发现最低温度、地面最低温度、相对湿度、能见度、日降水量、极大风速与公路交通事故具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利用2017—2020年天津地区交通自动气象站、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部分区域自动气象站的能见度和降水量观测资料,分析了对高速公路交通安全产生较大影响的低能见度时空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进而给出各高速公路低能见度风险等级及对应的关键服务期。结果表明:天津地区低能见度年均日数为22.1 d,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北部出现频率最多,西部、南部次之,东部最少。低能见度大多集中在9月至翌年2月,且出现频率夜间高于白天,通常在06时前后达到最大。夏季降水对低能见度产生有明显影响,7—8月受降水影响的低能见度约占全部的47.1%,集中发生在13—15时和19时至翌日08时两个时段。低能见度风险等级较高的高速公路约占全部的57.1%,不同高速公路的重点关注路段和关键服务期也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王洁  曲晓黎  张金满  张娣 《湖北气象》2020,39(4):427-432
选取2013—2017年河北高速公路逐日发生的一般等级以上交通事故起数、伤亡人数、经济损失及同期气象要素资料,基于序关系分析法将事故量及等级量化为事故指数,分析了对高速通行高影响的雾天、雨天和雪天事故的年际、月际及日变化特征,并构建日均交通事故指数与气象要素的非线性回归模型。研究表明:(1)交通事故发生时不利天气条件下交通事故总起数、死亡事故起数及人数、经济损失为雾天雨天雪天,而伤人事故及人数为雨天雾天雪天。(2)雨天、雪天交通事故峰值与当年雨雪极端天气事件有关,雾天单起交通事故的直接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事故月、日分布有显著性差异,表现为雾天事故高发月份在9月至翌年2月、雨天事故多发于在5—10月、雪天事故多发于1—2月、12月;05—08时和00时为事故高发时段。(3)分别针对不同等级日雨量和能见度与日均交通事故指数建立了一般等级以上交通事故模型,非线性回归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利用2015年12月至2018年11月河北省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资料及气象观测数据开展了两者间的定量关系研究。河北省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呈夏秋季明显多于冬春季、白天明显多于晚上的时间变化特征,其中8月、10月,09:00—11:00、14:00—17:00分别是月际变化和日变化的高峰时段;石家庄藁城区和唐山丰南区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发生最多区(县)。以石家庄地区为代表,利用Spearman秩相关和曲线拟合分析了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发生起数与不同气象要素的响应关系,发现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发生起数对气温的响应存在明显阈值效应,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的阈值分别为20℃、25℃和15℃。日最小相对湿度超过80%时,每上升1%,事故发生的相对危险度增加3. 77%;日最大小时降水量每增加10 mm,事故发生相对危险度增加18. 8%;当能见度低于1000m时,能见度每增加100 m,高速事故发生相对危险度减小4. 14%。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0—2014年G98海南环岛高速公路降水资料及公安交管部门提供的交通事故资料,分析海南环岛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分布特征,发现强降雨是诱发交通事故最多的灾害性天气。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针对降雨引发的交通事故进行评估分析,通过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和直接经济财产损失3项评估指标得到40次典型个例的灰色关联度排序。以年累计降雨日数、最大日降雨量、最大小时降雨量作为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标;以环岛高速公路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得到的强降雨致灾隐患路段、单向车流量作为承灾体脆弱性指标;以因降雨造成的交通事故发生频次和事故灰色关联度最大值作为承灾体易损性指标,构建环岛高速强降雨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指数模型,计算11个高速公路管理站的风险区划指数,得到海南环岛高速公路强降雨气象灾害的客观风险空间分布,发现定安—万宁路段是强降雨高风险路段,在交通气象服务中应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6.
利用2015—2017年沪昆高速江西段的交通事故资料和沿线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沪昆高速江西段发生交通事故的天气类型和时空分布特征,建立高敏感天气条件下山区型和平原型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气象风险概率预测模型。结果表明:2015—2017年沪昆高速万辆车流交通事故日变化表现为显著的单峰型,峰值出现在05时;事故高发月份主要集中在4—6月;事故发生地域性强。除日平均气温外,交通事故与同期的气象条件密切相关。采用逻辑回归方法,分别建立了山区型和平原型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气象风险概率预测模型,该模型预测准确率达到78.0%和79.9%。进一步运用该模型对2018年1—6月沪昆高速发生的交通事故加以验证,对山区和平原路段高速交通事故预测的准确率达到70.56%和86.37%,预测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7.
选取2010—2015年辽宁地区包含事故位置、等级、发生时间、环境条件等信息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数据,采用序关系分析法将事故数量和等级量化为高速公路事故指数。匹配事故发生地点临近的气象站点观测数据,分析了高速事故发生时间特征及与气象要素相关性,并利用气象要素通过逐步回归方法对高速事故指数进行模拟。结果表明:辽宁省高速公路事故高发年份气候特征为降水偏多、日照时数偏少。冬季因天气诱发的高速事故数量最多、平均事故指数最大,其中相对湿度、降水量与冬季事故指数关系最为密切。对事故指数进行预测的结果显示:秋季、冬季重特大级别事故的预测准确率较好,准确率分别达到62.5%和51.3%。  相似文献   

8.
通过向交通管理行业各生产环节的专家进行调查评估,得出了各气象因子的敏感性分析,并针对主要致灾因子发生时提出相应的行车建议。为验证评估结果,以贵州省高速公路近几年的交通事故数据和事故发生时对应的气象数据为基础,统计了各等级事故发生时的天气现象、能见度、气温、地面温度、湿度、舒适度等,分析各等级事故发生的时间规律,相对应气象条件的分布规律、特点及成因,总结出影响交通事故严重性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贵州交通事故的发生有季节性和日变化,在冬季和下午更易出现交通事故;天气现象对交通事故的发生频率和事故等级影响较显著,雾、雪、雨在贵州交通事故中影响排序依次降低;能见度越低,出现交通事故的概率越大,事故也越严重;气温对交通事故的响应在冬夏季节更清晰,冬(夏)季气温越低(高)越易导致严重交通事故的发生;冬季舒适度指数越低时,事故等级越高,其余季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利用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卫星遥感资料以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11月14日夜间至15日早晨安徽境内一次导致严重交通事故的大雾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大雾天气覆盖范围广,区域差异明显,江淮之间中西部、沿淮西部部分地区能见度不足200 m,交通事故发生路段附近的最低能见度不足100 m;能见度变化具有较强的局地性,使得高速公路行车危险性增大。2)大雾发生前后500 hPa高度场上安徽境内受西北偏西气流影响,无较强冷空气活动,地面处均压场内,有弱偏东气流提供水汽。大雾发生前云量较少,地面辐射降温明显,近地层大气层结夜间转为稳定,为典型的辐射雾。良好的水汽供应和较强的辐射降温使得近地层空气相对湿度在夜间接近饱和;稳定的大气层结和接近饱和的空气是这次大雾发生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0.
团雾和高速公路团雾的定义内涵外延尚未统一,没有标准定义。为有效预防高速公路团雾天气灾害,减少因高速公路团雾所造成的交通事故,有必要规范高速公路团雾分级预警标准。基于高速公路团雾的水平能见度和水平尺度等监测数据,借鉴部分学者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确定团雾和高速公路团雾的定义。分析高速公路团雾的特征、成因、时空分布及团雾的危害,统计分析高速公路团雾多发路段的交通事故数据资料与AWMS气象监测数据资料,确立高速公路团雾与车辆交通安全性关系。依据同车道前后车辆的相对停车视距和安全停车距离等分析,评估车辆在不同水平能见度数值条件下,行驶在团雾区域内外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危险性大小,遵照相关法律、条例、标准及其规范,按水平能见度数值范围和覆盖路面长度划分高速公路团雾预警等级。研究结果表明:(1)高速公路团雾的水平尺度一般小于5 km,水平能见度通常小于200 m。(2)高速公路团雾具有多发性,时空分布不均,多发生于当日22时次日08时。(3)高速公路团雾的事故率高,造成的交通事故比较严重。(4)可以根据团雾特征和潜在危害性确定团雾和高速公路团雾定义的内涵外延,给出术语定义。(5)可根据高速公路团雾的水平能见度、交通事故、停车视距等分析,划分预警级别,规范监测和预报预警服务,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14—2016年辽宁省冬季高速公路事故记录,将多要素逐日气象观测数据与事故数据按照日期进行匹配,分析气象条件引发高速事故的空间分布特征。数据挖掘分析首先利用两步聚类方法确定辽宁地区冬季天气类型数量,再通过K-means方法对气象数据进行聚类处理。采用随机森林方法对不同天气类型搭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分类模型,并分析模型中气象要素的特征重要性。结果表明:受气象条件影响的高速事故数量辽南地区最多,其次是辽西地区,辽东、辽北地区占比较低。辽宁冬季天气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根据气象要素数据结构总结出的天气特征分别为:当日出现降水、前一日出现降水、寒冷干燥、潮湿回暖。有明显降水特征天气类型的事故率超过七成,降温、升温天气类型的事故率在两成左右。随机森林方法对前一日出现降水、寒冷干燥两种天气类型的分类精度更高,模型泛化能力也更好。4种天气类型中气象要素的特征重要性有明显差异,最高地温要素在事故高发天气类型中特征重要性排第1位,在潮湿回暖天气类型排第3位,对于冬季辽宁地区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影响高于其他要素。  相似文献   

12.
利用代表濮阳市公路交通状况的南乐县、范县、濮阳县公路交通事故资料和气象资料,分析了濮阳市公路交通事故发生的一般规律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以及几种主要气象要素对公路交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减少公路交通事故的防御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利用代表濮阳市公路交通状况的南乐县、范县、濮阳县公路交通事故资料和气象资料,分析了濮阳市公路交通事故发生的一般规律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以及几种主要气象要素对公路交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减少公路交通事故的防御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天气变化与交通事故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利用2010~2018年南充市交通事故数据及相关气象数据等资料,探讨了不同气象条件对驾驶员、车辆、道路环境等的具体影响,统计分析了南充市所辖区域内交通事故年和月际、逐日变化和事故发生地当时气象要素特征,以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近年来交通事故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主汛期(5~8月)和冬季是南充市交通事故的高发时期,而春季(3~4月)及秋季(9~11月)交通事故发生相对较少。同时,交通事故发生存在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每日07~08时、11~12时、14~15时、18~19时为高发时段;交通事故多发与天气条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尤其是高温、降雨、大雾等天气现象;另外,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措施,可以有效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我国公路低能见度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蔼恂  吴昊  柳艳香  杨静  田华  潘进军 《气象》2018,44(5):676-683
基于1980—2014年国家地面气象站的能见度观测资料以及社会经济、交通灾情数据信息,采用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和熵权法,建立了我国主要公路低能见度灾害风险的评估指标体系和权重,开展了我国主要公路低能见度灾害风险区划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主要公路低能见度灾害风险分布总体呈东部及新疆北部和南疆盆地部分地区高、中西部大部地区低的趋势;采用层次分析法开展公路低能见度灾害风险评估,能有效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增加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应用绵西高速公路(S32)交通管制台账资料、沿途气象观测站数据、通过统计学、GIS区划、专家打分等方式进行研究分析,得到绵西高速公路道路管制情况、灾害性天气直接影响下交通管制情况分布特征、主要气象灾害风险等级:1)绵西高速公路运营以来至2021年,受灾害性天气及引发的次生灾害造成的交通管制占比77.7%,主要原因是大雾天气、强降水及引发的路面积水;季节天气影响交通管制程度由高到低分别为冬、夏、秋、春。2)2019至2021年绵西高速公路由大雾造成交通管制的平均时长较强降水更长,发生时段更集中。大雾造成交通管制持续时间平均时长为5小时,管制开始时间主要集中在00至08时,解除时间在07至11时;强降水直接造成交通管制持续时间平均时长为3小时,管制开始时间为08至10时和15时至21时,结束时间在10到17时。利用成果能为交通运维工作提供有效的决策参考意见,有力保障道路安全畅通,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灾害性天气造成的交通事故发生,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团雾是一种严重威胁公路交通安全的恶劣天气,因其具有较强的局地性、突发性特点,也是目前公路交通气象预报服务的难点之一。针对2017年11月15日发生在安徽阜阳滁新高速颍上段的团雾交通事故,利用颍上交通气象站、焦岗湖交通气象站与颍上气象站的逐10 min气温、相对湿度、风速、能见度监测数据,结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的分析场资料,分析了安徽颍上团雾交通事故发生地的局地环境特征和当日的天气特征及成因,探讨了高速公路团雾预报服务的不足和未来工作展望,为进一步做好团雾天气交通气象服务提供借鉴和参考。主要结论如下:此次团雾发生在辐射雾的天气形势背景下,夜间辐射降温幅度达5℃以上,为团雾发生提供了低温条件;团雾发生地地势低洼且临近水系,水汽输送通道流畅,水汽充足,黎明后底层空气湿度维持在85%以上,是团雾发生的诱因之一;日出后风力保持静风状态,空气流动性差,造成近地面层水汽聚集,是团雾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高速公路不良气象条件分析及服务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2005—2008年辽宁省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资料进行统计。结果表明:辽宁省高速公路发生交通事故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由天气原因及其所引起的不良路况所造成的交通事故占20.4%,5—8月和11—翌年1月是此类交通事故的两个多发期。在各类天气现象中,因雾引起的交通事故所占比例最高,为41.0%,雨次之为31.3%。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做好高速公路气象服务提出四点措施:划分灾害性天气服务关键性路段和关键期,制定高速公路安全运营气象灾害防御地方标准,在高速公路沿线布设密度适宜的气象监测站,加强气象对高速公路影响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丁蕾  孟祥飞  谢洁  陆静波 《气象科技》2014,42(5):934-937
对张家港市2010—2012年每日气象要素和交通事故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在张家港市这个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典型的县级市里,交通事故的发生与节气、大风、降雨、积雪、能见度和温度等气象现象和要素都有着一定的内在关系。天气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对道面客观通行状况的影响,也表现在天气变化对驾驶员心理的间接影响。如果充分利用气象预报为交通服务,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