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1979-1988年4-6月、9-10月逐时雨量资料、地面逐日云观测资料和济南、青岛的探空资料,分析了阴天与降雨日的关系,全省阴天时降雨日占阴天日的50.1-82.8%。文中还分析了不同天气系统降雨日的分布和可播云状的地理分布。认为黄淮气旋是所有天气系统中层、波状云降雨日最多和自然降雨量最大的天气系统,其次是黄河气旋、江淮气旋和西北冷锋。针对不同天气系统,文中设计了不同的飞机人工增雨作业航线,分析了不同月份的作业高度,并根据不同系统的可作业天气计算了作业机率。  相似文献   

2.
利用天气学及物理量场分析方法,对2006年3月12~13日海东地区出现的寒潮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天气系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寒潮天气主要成因为强暖平流致使西西伯利亚脊加强北挺,脊点伸至新地岛、太梅尔半岛一带,脊前强烈偏东北气流引导超极地冷空气南下,并在脊前形成横槽及地面冷锋,逐渐南压,促成这次海东地区寒潮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3.
利用1999-2018年鲁南地区地面逐日降水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统计了鲁南地区近20年暴雪天气过程,分析了四类影响系统的环流形势和主要特征。结果表明:近20年鲁南地区暴雪过程明显减少;产生鲁南地区暴雪天气的影响系统分为四类,按照发生频次从多到少依次为:回流形势、江淮气旋、切变线和低槽冷锋;回流暴雪灾害重、影响大,11月常出现大范围暴雪,根据500hPa环流形势特征分为高纬低压带型和两槽一脊型回流暴雪,建立了鲁南地区回流暴雪天气模型;江淮气旋暴雪主要发生在2月,影响系统复杂,通常先倒槽降雨,后转为回流形势降雪,揭示了江淮气旋降雪开始与结束时的环流特征;切变线暴雪降水量自南向北减少,以区域性暴雪为主;低槽冷锋暴雪500hPa以下各层低槽比较明显,地面为冷锋,影响系统过境时间短一般降雪量较小。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1992 ~1994 年179 个降水过程的p H 值分析发现,这3 年期间兰州市区共出现了21次酸雨,且酸雨出现次数占降水总次数的11 .7 % ;兰州市区酸雨主要发生在夏半年;兰州酸雨的形成与市区空气中高 S O2 和 N O X 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通过micaps常规资料,应用湿Q锋生函数等理论,以及昆明新一代天气雷达3830-C回波资料,对2005年3月2~5日云南倒春寒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500hPa乌拉尔山高压脊建立、中高纬度呈两槽一脊型、新疆横槽转竖以及东亚大槽南移是此次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高低层冷暖气流的辐合,在低层冷锋、切变的持续动力作用下,形成了此次持续低温阴雨倒春寒天气;锋生函数正值区、中低层的等(e陡立密集面与云南冬春季降雪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降雪多普勒雷达特征显示,PPI上丝缕状结构明显,回波水平范围大,最大回波强度弱于夏季连续性强降水;VPPI上的"牛眼"结构、零速度线冷暖平流的变化同于夏季连续性降水回波,但对流性特征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及新疆区域自动站、乌鲁木齐风廓线雷达、多普勒雷达资料,针对2015年2月13日发生在乌鲁木齐地区的一次雨雪天气过程,从大气背景环境、风温垂直结构、冷暖平流及雨、雪相态转换成因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寒潮降水天气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是中亚地区高空脊向极区发展,脊顶北风引导极地冷空气南下,在西西伯利亚地区发展成大槽。大槽东移进入新疆地区后,槽后冷空气与北上的西南暖湿气流在天山山区汇合造成此次寒潮降水天气。乌鲁木齐机场出现雪转雨再转雪等相态转换,是由于先受冷平流控制,随着地面冷锋前部暖平流临近,低空暖层厚度加大,降雪粒子在降落过程中融化为雨滴,地面降水相态转为雨夹雪和雨,冷锋系统进入后,再次处于冷平流控制下,降水相态再由雨转为雪。风廓线雷达风场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空中冷暖平流的性质和转换与降水相态变化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风廓线垂直速度显示,降雪粒子与雨滴粒子相比,垂直速度较小且雨滴粒子主要集中在1000 m以下。利用多普勒雷达产品分析地面冷锋的移动、空中冷暖平流的变化,有助于对降水相态变化的预报。  相似文献   

7.
广州白云机场3、4月份大雾临近期边界层的一些统计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慧婵 《广东气象》2000,(Z1):14-17
大雾对飞行安全影响极大。在广州的春季,由于大雾天气导致飞机延误、备降的事例较多,不但影响飞行的正常与安全,在经济上也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因此,把握好春季大雾天气的预报是保障飞行安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1986~1995年白云机场气候志记载,每年的3、4月份是白云机场大雾天气发生最频繁的月份,占全年的48%。本文统计了1990~1997年8年间3、4月份白云机场的大雾天气,试图从分析大雾天气临近期边界层的温湿特征和动力特征入手,为预报春季大雾天气提供一些有用的线索和参考指标。正 资料的…  相似文献   

8.
低槽冷锋天气系统为中国中部区域春秋季主要的人工增雨作业天气类型,根据地面冷空气活动路径及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具体分为低槽西路冷锋型、低槽东路转西路冷锋型和副高西伸型3种类型,其中低槽西路冷锋型占比最多。选取2012年11月24日中部区域一次典型低槽西路冷锋降水个例,首先利用多种资料进行增雨潜力区初判,再利用WRF模式模拟结果,综合给出增雨潜力区位置。结果表明:本次过程降水主要出现在500 hPa和700 hPa槽前及地面冷锋后部区域,过程典型时刻2012年11月3日14时初判人工增雨潜力区位于河南东北部、山东西南部、湖北东部和安徽大部分地区,模式模拟的过冷水分布区域与其基本一致。综合分析得到此次中部区域典型低槽西路冷锋天气过程人工增雨潜力区位于500 hPa和700 hPa低槽前部、700 hPa急流左侧且更靠近急流轴一侧、地面冷锋后部及锋线附近。  相似文献   

9.
利用1971—2008年10分钟平均日最大风速资料,统计分析了济南产生5级以上风的气候特征,根据2001—2008年的天气图资料,进一步分析了济南产生5级以上风的天气形势,最后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将各种类型天气系统进行了合成分析。结果表明:1971—2008年济南的大风日数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10月和11月与9月相比大风日数明显较多,且秋季南北大风出现的日数相当;影响济南产生大风的天气系统主要有低槽冷锋、东(南)高西(北)低、华北低压、气旋和台风,其中以低槽冷锋、东(南)高西(北)低形势最为常见;通过对各类系统平均形势场的分析又可以看出,不同路径低槽冷锋天气系统中,北路类更易产生大风,西北路类其次,东高西低型较南高北低型更易产生大风。  相似文献   

10.
将2001-2008年分为沙尘天气相对多年和相对少年,计算兰州市春季逐日4个时次的4d气团后向轨迹。通过聚类分析得到春季到达兰州市区的主要气团轨迹组,结合可吸入颗粒物PM10日均质量浓度资料,通过计算潜在源贡献因子PSCF(potential source contribution function)和浓度权重轨迹CWT(concentration-weighted trajectory),得到影响兰州市春季PMlo质量浓度的潜在源区以及不同源区对兰州市春季PM10质量浓度贡献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沙尘天气相对多年,西路径和西北路径发生比例最高,分别占总轨迹的33%和19.4%,其中有50%以上为污染轨迹,是造成兰州市春季高质量浓度PM10污染的主要输送路径。沙尘天气相对少年的主要输送路径是西路径,其次是北路径,分别占23.6%和18%。影响兰州市春季大气PM10质量浓度的潜在源区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中部和西部的沙漠戈壁地区。  相似文献   

11.
2000年1月~3月总的天气特点是 :冬有雨雪 ,春无严寒 ,光照不足 ,降水适量。2000年1月~3月 ,赣北、赣中平均气温分别为7.9℃和8.9℃ ,比常年偏高0.5℃和0.2℃ ;赣南10.5℃ ,比常年仅偏高0.1℃。1月份赣北平均气温为5.1℃ ,与常年持平 ;赣中、赣南各为6.7℃和9.1℃ ,比常年偏高0.4℃和1.0℃。2月份全省气温偏低 ,北、中、南3片平均气温各为6.0℃、6.8℃和8.0℃ ,分别低0.3℃、0.9℃和1.4℃。3月份全省气温明显偏高 ,北、中、南3片平均气温为12.7℃ ,13.2℃和…  相似文献   

12.
冬季黄渤海大风天气与渔船风损统计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尹尽勇  刘涛  张增海  赵伟 《气象》2009,35(6):90-95
选用1987-2006年NECP 500hPa高度场及海平面气压场日平均再分析资料及沿海岸基、石油平台、海岛及船舶实时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冬季造成黄渤海海域8级和10级以上大风天气过程;选用中国渔船安全分析报告1999-2005年风灾船损事故资料,分析了大风和船损灾害的关系.结果显示:(1)冬季影响黄渤海的冷空气过程主要是来自西北路径,占全部冷空气过程的50.4%.(2)造成海上8级以上大风的冷空气过程的天气类型主要是小槽发展型112次,占全部冷空气过程的50.0%;其次是横槽转竖型61次,占全部冷空气过程的27.2%.(3)近20年冬季冷空气大风过程次数呈下降趋势;(4)风灾事故占渔船全损事故的51.85%,冬半年突发性的冷空气大风是导致木质渔船出现风灾事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西太平洋暖池区的海气通量及整体交换系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西太平洋海域弱风、高温、潮湿的大气状态特征,提出了在光滑面存在粘性副层气流中的廓线的层结订正方案。用此模式对西太平洋暖池区TOGACOAREIOP期间,在向阳红5号船(2°S,154°E)获取的海面风、温、湿梯度资料进行了处理。计算结果显示西太平洋暖池区贴水层气流中不稳定层结占50%-80%,其中很不稳定的占10.3%;该海区海气通量和整体交换系数受层结影响远大于受风速的影响;海气通量和整体交换系数随不稳定程度增加而增大,在相同风速下量值可相差4倍以上;其变化范围为0.3×10-3—3.2×10-3。由此可见,层结的影响使它们的变化大于其它海区的结果。在u10=0-10m/s范围内,中性化整体交换系数平均为CDN=1.2×10-3,CHN=1.14×10-3,CEN=1.19×10-3,与Large和Pond(1981,1982)不稳定条件的研究结果相差无几。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实况图和数值预报产品T213资料,对阿勒泰地区2008年4月17—19日出现的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欧洲脊与极地小高压同位相叠加并顺转,脊前东北风带建立并加强,引导泰米尔半岛冷空气沿脊前东北气流西南下到西西伯利亚低槽中,使其斜压性增强,迫使横槽转向强烈发展东南压;格林兰岛低压东移,侵袭欧洲脊西北部,使欧洲脊向东南衰退,促使西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大举南下,造成北疆地区的强寒潮天气。  相似文献   

15.
求是 《气象科技》1996,(1):49-53
雨云7号卫星上的臭氧总量测绘分光仪(TOMS),11年多以来一直测量着全球臭氧柱总量。最近在资料分析上加以改进,得到一种用以确定并消除定标飘移的技术,使记录尽头处的资料相对于记录开头的资料来说可精确到±1.3%(2σ)。由TOMS总臭氧资料时间序列已拟合得出一个统计模式,其中包括季节变化项、线性趋势项、准2年振荡(QBO)项、太阳活动周项以及二阶自回归噪音项。就这个统计模式拟合于65°N到65°S纬圈之间平均的TOMS资料来看,所得到的线性趋势项为-0.26±0.14%/年,即从1978年11月到1990年5月共11.6年中变化-3%。这种变化趋势在赤道近于零(0.0002±0.2%/年),向两极增加。在50°N年平均趋势为-0.5±0.21%/年。在这11.6年期间50°N的趋势,表现出强烈的季节变化,在冬季和初春(即2、3月份)大于-0.8%/年,在夏季(7、8月份)约为-0.2%/年。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实况图和数值预报产品T213资料,对阿勒泰地区2008年4月17—19日出现的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欧洲脊与极地小高压同位相叠加并顺转,脊前东北风带建立并加强,引导泰米尔半岛冷空气沿脊前东北气流西南下到西西伯利亚低槽中,使其斜压性增强,迫使横槽转向强烈发展东南压;格林兰岛低压东移,侵袭欧洲脊西北部,使欧洲脊向东南衰退,促使西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大举南下,造成北疆地区的强寒潮天气。

  相似文献   

17.
郭荣芬张腾飞  鲁亚斌 《广西气象》2005,26(A01):149-150,142
通过micaps常规资料,应用湿Q锋生函数等理论,以及昆明新一代天气雷达3830-C回波资料,对2005年3月2~5日云南倒春寒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500hPa乌拉尔山高压脊建立、中高纬度呈两槽-脊型、新疆横槽转竖以及东亚大槽南移是此次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高低层冷暖气流的辐合,在低层冷锋、切变的持续动力作用下,形成了此次持续低温阴雨倒春寒天气;锋生函数正值区、中低层的等(e陡立密集面与云南冬春季降雪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降雪多普勒雷达特征显示,PPI上丝缕状结构明显,回波水平范围大,最大回波强度弱于夏季连续性强降水;VPPI上的“牛眼”结构、零速度线冷暖平流的变化同于夏季连续性降水回波,但对流性特征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2009年4月15日大连出现了春季最晚的降雪天气。利用常规资料、自动气象站和雷达等多种资料及中尺度模式MM5对这次强对流雨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模拟,结果表明,200hPa急流、500hPa贝加尔湖冷槽南压形成的冷涡、中低层南支槽前水汽输送以及地面冷锋是产生大连春季强对流雨雪天气的环流背景;中层干冷空气叠加在低层暖湿层...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02-2006年地面天气图和500hPa高空图,将影响福州的天气形势分为10型,结合大气污染物浓度资料,统计2002-2006年福州全年、冬半年和夏半年不同天气形势型的出现率及相应的污染物浓度值,分析不同天气形势下大气扩散能力的强弱以及对污染物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锋前暖区和地面倒槽是最不利于扩散的天气型,台风(热带辐合带)和低涡锋面是最有利于扩散的天气型;冬半年高压后部、锋前暖区和地面倒槽对污染物浓度增大的影响最大,低涡锋面、高压脊和高压底部对污染物浓度减小的影响最大;夏半年台风(热带辐合带)及外围、低涡锋面、副热带高压对污染物浓度减小的影响最大,其他天气型影响下污染物浓度变化幅度均为正值。  相似文献   

20.
福州天气形势分型与大气污染物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2-2006年地面天气图和500 hPa高空图,将影响福州的天气形势分为10型,结合大气污染物浓度资料,统计2002-2006年福州全年、冬半年、夏半年不同天气形势型的出现率及相应的污染物浓度值,分析不同天气形势下大气扩散能力的强弱以及对污染物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锋前暖区和地面倒槽是最不利于扩散的天气型,台风(热带辐合带)和低涡锋面是最有利于扩散的天气型;冬半年高压后部、锋前暖区和地面倒槽对污染物浓度增大的影响最大,低涡锋面、高压脊和高压底部对污染物浓度减小的影响最大;夏半年台风(热带辐合带)及外围、低涡锋面、副热带高压对污染物浓度减小的影响最大,其他天气型影响下污染物浓度变化幅度为正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