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鲁西地区是稀土矿的重要产地,鲁西稀土矿成因类型为与碱性岩-碳酸岩有关的岩浆热液型,从南往北依次分布有微山郗山稀土矿、薛城关帝庙稀土矿、兰陵龙宝山稀土矿、莱芜胡家庄稀土矿和淄博八陡稀土矿。该文选取微山郗山稀土矿和莱芜胡家庄稀土矿作为鲁西地区稀土矿典型矿床,论述了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矿物特征,从矿床的成矿时代和物质来源入手,总结了成矿要素,建立了成矿模式,进行成因探讨,为鲁西地区稀土的找矿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鲁西胡家庄—西石马地区是山东省重要的稀土矿找矿远景区,区内构造活动强烈,与稀土成矿有关的中生代碳酸岩发育,有明显的γ能谱异常和La、Y等地球化学异常。该区已发现稀土矿点3个,矿体25个,矿化体和各种找矿线索众多,并已圈定3个B级找矿靶区,找矿前景较好,找矿潜力较大。本文对区内成矿地质背景、地球物理特征、矿体特征、矿石质量、围岩蚀变等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该地区稀土找矿标志、矿床成因,对找矿前景进行了分析,为今后该地区稀土矿勘查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龙宝山地区是山东省重要的稀土矿找矿靶区,1960年,地质部地球物理探矿局航测大队902队在开展1∶10万山东省中部及东部地区航空磁法及放射性测量中,在兰陵县龙宝山一带圈定了航空放射性异常(Г1860)1处,异常中心明显,规模大,放射性强度高,异常形态好,是稀土找矿的重要靶区。区内中生代燕山期碱性岩浆岩发育,形成龙宝山杂岩体,NW向、NE向、近SN向、近EW向构造发育、放射性异常突出,圈定有La,Y,Th等地球化学异常和独居石、钍石异常,矿化蚀变标志较多,发现11个稀土矿体,综合分析区内稀土找矿前景较好。本文通过对龙宝山地区成矿地质背景、地球物理特征、矿体特征、矿石质量、围岩蚀变等分析,总结了龙宝山地区稀土找矿标志、矿床成因和成矿模式,对该区找矿前景进行分析,为今后龙宝山地区稀土矿勘查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枣庄薛城地区为山东省五大稀土矿找矿远景区之一,具有与郗山稀土矿相似的成矿地质条件,区内存在12γ以上的航空放射性异常5处,成矿地质条件较为优越,通过本次地质、物化探综合技术手段圈定物化探异常,指导探矿工程的布设,最终在关帝庙地区发现稀土矿体3条,稀土矿化体18个,取得了找矿突破,总结区内综合勘查方法应用经验,对指导类似地区稀土矿的找矿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鲁中隆起区位于沂沭断裂带西侧,区内与稀土成矿有关的岩浆岩和断裂构造发育,圈定多处放射性异常,La、Y等地球化学异常和独居石、钍石等重砂异常,具有较好的稀土矿成矿地质条件。区内已发现稀土矿床(点)6处,矿化点10处,显示了较大的找矿潜力。区内稀土矿成矿类型主要为岩浆热液型,典型稀土矿为郗山稀土矿;有些矿化点成矿类型为伟晶岩型和冲洪积型。成矿期主要为中生代白垩纪,有些矿化点成矿期为新太古代、中奥陶纪和第四纪。区内内生稀土矿主要控矿因素为与稀土矿成因相关的岩浆岩和构造。与稀土矿成因相关的岩浆岩主要为中生代的郗山、沙沟、关帝庙、鹿野、腰关、崔家沟、东马山单元和古生代常马庄单元。本文总结了区内稀土矿成矿规律,划分成矿远景区3个;划分找矿靶区11个,分析了今后区内找矿方向和工作方法,以期实现稀土矿成矿新突破。  相似文献   

6.
鲁南微山县郗山稀土矿为我国北方三大富轻稀土矿之一,也是山东省最重要的轻稀土矿产地,其周边地区是山东省重要的稀土矿远景找矿预测区。通过综合找矿方法在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地区开展矿产调查工作,发现了重要的稀土矿找矿线索,其成矿类型、成矿时期及成矿模式等与郗山稀土矿具有内在的时空、成因联系。该文以利用综合找矿方法在枣庄薛城地区稀土矿调查评价中的应用为实例,通过与郗山稀土矿的对比探讨,分析了该区稀土矿的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并结合区域成矿背景进行了成矿预测,对鲁南地区今后稀土矿的调查评价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栖霞市后夼金矿区位于胶北凸起之后夼穹形构造的顶部,NE向断裂、新太古代侵入岩、石英脉是金矿成矿的主要控制因素,为中低温热液石英脉型金矿床。该文结合后夼金矿床地质特征,归纳了以石英脉为找矿标志,圈定东、西2处成矿预测区,建议加强基础工作,开展矿区外围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8.
龙宝山稀土矿是在查证该区航放异常时发现的,通过进一步开展地面γ能谱测量,在龙宝山地区圈定了3处综合放射性异常,进一步缩小了稀土找矿靶区。通过异常查证,发现3个新矿体,取得了较好的稀土矿找矿效果。本文通过分析γ能谱测量在龙宝山稀土矿勘查中的应用,为该区稀土矿的勘查指明了方向,同时分析了该区的找矿前景,为在龙宝山和周边类似地区开展稀土矿勘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郗山稀土矿为山东省唯一一处中型规模的稀土矿产地,是轻稀土矿床,目前矿山采矿许可证内(+20~-160m)的资源储量已所剩不多。为扩大矿床资源储量,延长矿山服务年限,2012年对矿床深部进行了勘查,在原矿体深部(-160~-500m)探求了稀土矿石量419.3万t,稀土氧化物总量19.3万t,平均品位(RE_2O_3)4.61%。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成果。郗山稀土矿床分布在郗山碱性杂岩体顶、底板附近,共圈定矿体25个,矿体形态可分为脉型及细脉—网脉带型两种。其中(12)号矿体为矿床范围内主矿体,占矿床估算储量的54%。矿体展布严格受构造控制,成矿为多期次。矿床成因与燕山早期的碱性花岗岩、霓辉正长岩及石英正长岩等组成的碱性杂岩体关系密切,为与碱性侵入体有关的中—低温热液稀土矿床。通过深部勘查,进一步了解了郗山稀土矿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通过分析矿床成因、找矿标志及找矿前景,为今后的郗山稀土矿深部和外围找矿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鲁西峄城凸起南西部郗山地区的稀土矿勘探工作取得了飞速进展。该区发育有较强的航空放射性异常,分别为г-22-61、г-22-62和г-22-63三个次级放射性异常,г-22-63异常对应已知的郗山稀土矿。以往工作表明,该稀土矿床具"岩体和构造"联合控矿的特征,即稀土矿体受控于中生代燕山期郗山杂岩体与各种类型的(构造)接触带;其成矿时代为早白垩世(110~119Ma),与鲁西地区其他稀土矿形成时代基本一致;稀土矿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富集地幔,成矿流体为高浓度、中高温流体,成矿流体来源于碱性岩浆分异。放射性异常较强的地段进行稀土矿找矿工作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11.
山东莱西市塔埠头稀土矿为一小型伟晶岩型稀土矿床,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该文通过对塔埠头稀土矿床地质特征、氟碳铈矿物的Th-Pb定年、成矿要素等的综合分析研究,确定了其成矿时代,建立了成矿模式,讨论了矿床成因。研究指出,塔埠头稀土矿床为小型伟晶岩型稀土矿床,主要稀土矿物氟碳铈矿包裹于长石中,2个样品获得的氟碳铈矿Th-Pb加权平均年龄为(128.5±2.0)Ma和(134.4±1.2)Ma。将塔埠头稀土矿成矿要素划分为4个必要要素、3个重要要素,认为在伟晶岩侵入到围岩的降温冷却过程中,形成了塔埠头中生代稀土热液成矿事件。  相似文献   

12.
凤太铅锌-金矿集区地处秦岭泥盆系贵金属-多金属成矿带西段,总体为夹持于湘子河断裂、酒奠梁断裂之间,以NWW向褶皱和NWW向断裂组合而成的近似菱形构造块体,主要出露的泥盆系为浅变质碳酸盐岩与细碎屑岩建造,东部出露的花红树坪岩体、西坝岩体和集中分布的岩脉为区内铅锌、金成矿提供了物质及热动力。典型矿床解剖结果表明:铅锌矿床受控于区域断裂及背斜构造且产出于特定的岩性层,与铅锌成矿关系密切的物理化学条件转换界面是中泥盆统古道岭组与上泥盆统星红铺组之间接触界面(硅钙面),铅锌矿床多位于面状高磁异常与低磁异常过渡部位并显示Pb-Zn-Hg-Cd组合化探异常,表明铅锌矿床成因类型为层控岩浆热液型;已知含矿背斜走向与倾向延伸部位、与其有相似成矿条件的次级背斜、大面积千枚岩覆盖区深部隐伏背斜的鞍部及倾斜部位是铅锌找矿有利地段。金矿床受控于断裂构造带或其旁侧的脆-韧性剪切带及其叠加部位,多位于高磁异常带中局部高磁异常向低磁异常过渡部位,与Au-Ag-(As-W-Bi-Sb)组合化探异常吻合度高,岩浆活动与金成矿关系密切,表明金矿床为中低温岩浆热液型;已探明大型金矿床近外围及深部是金找矿重点靶区。铅锌、金矿床均属于印支期与碰撞造山岩浆期后热液有关的铅锌、铜、金矿床成矿系列。基于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成矿结构面与矿体的相互作用与位置关系,建立了凤太铅锌-金矿集区铅锌、金成矿模式;叠加典型矿床物化探、遥感异常特征,构建找矿预测综合信息模型;采用“证据权法”,预测找矿靶区6处,说明区内找矿潜力大,下一步找矿工作重点是对隐伏控矿构造与隐伏矿体的预测与探索。  相似文献   

13.
通过开展七宝山多金属矿杏山峪矿段、红石岗矿段和敞沟矿段深部成矿预测,定量分析与解释矿体的形成,建立了三维地质模型。依据模型预测了成矿靶区,经钻探验证,在窑头隐爆角砾岩筒,新发现7层铜及多金属矿体,成矿潜力和前景较好。研究表明,三维模型预测对矿区找矿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山东龙口大园矿区金矿121号脉产于胶西北著名的玲珑金矿田北部,矿体直接产出于玲珑花岗岩体内,受NEE向压扭性断裂构造控制。矿床成因类型为中低温热液石英脉型。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矿体特征、矿石类型、围岩蚀变、找矿标志及矿床成因等方面的研究,对矿床成因进行分析,总结了成矿规律。玲珑帚状构造控制了该区金矿床的分布,NEE向断裂构造控制了矿体的产出,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夹石英脉是找矿的直接标志,通过综合研究,在121号脉走向上有一定的找矿空间,在-400m深部以下亦是有利的找矿地段,为进一步勘查工作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5.
高地银多金属矿位于突泉-林西华力西、燕山期铁(锡)、铜、铅、锌、银、铌(钽)成矿带内。矿区广泛发育晚侏罗世火山岩系,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中酸性岩浆侵入强烈,断裂构造较发育,化探异常重现性较好,视极化率异常与化探异常吻合。异常区已发现10条矿化蚀变带,均受断裂构造控制,并具有较好的银矿化显示。矿区具备了良好的成矿物质来源和活化、迁移及富集条件,岩浆热液型银多金属矿的找矿前景较好,应关注与大断裂派生的次级断裂及岩浆热液有关的银多金属矿床的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16.
北江水铜矿床位于鲁西重要的铜多金属成矿带内,在分析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着重从构造、地层、岩浆岩等方面分析了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利用矿区内最新施工的钻孔资料及物化探资料,对区内矿体的成矿规律、分布特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认为矿床成因类型属于中低温热液型,铜矿体呈脉状严格受北江水断裂控制。区内铜矿体赋存岩性为黄铜矿化石英脉,矿体侧伏方向为NW 300°,矿体沿侧伏方向富集明显,且深部未封闭。区内NW向断裂是重要的导矿、控矿构造,受断裂构造控制的热液型铜矿床,一般具有延深大于延长的特点。认为该区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指出了找矿方向为研究区西北部及矿体深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