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低平原地区,河道的迁徙活动是很频繁的,在它活动的过程中,既塑造了微地貌,也建造了冲积层,进而更影响到土壤剖面的结构,径流和盐分的运行。因此,查明一个地区河道的演变过程,对于设计水库渠系、改造洼涝盐碱、勘查水源补给等农田水利工作,都有很  相似文献   

2.
珠江河网分形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世俊  黄胜伟  王华  罗杰 《热带地理》2007,27(2):111-115
以不同时期珠江网河历史地图及遥感影像为基础,进行了河网分形计算,并从河道发育、人为活动等多个角度分析了珠江网河分形机理。在发育过程中,1883-2001年间河网分维值逐渐减小;在空间上,正干水道中潮道分维值大于分汊河道。分析认为,人为活动是导致珠江网河分形变化的主要因素:联围筑闸消灭横向支汊、口门整治及河道固化减小了河道冲决的几率、河道挖沙引起的水沙分流比变化改变了河道冲淤特性。  相似文献   

3.
高超  王随继 《地理科学》2018,38(4):618-627
以黄河青藏高原阿万仓和采日玛两段主河道50 km与65 km长的网状河段为研究对象,利用2013年3期遥感影像绘制了不同流量下(176 m3/s,978 m3/s,1 610 m3/s)网状河段活动河道的分布变化图,结合DEM数据分析了现有河道在流量增加过程中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潜在定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流量大小划分出的3类活动河道,其分布规律基本是后者位于前者的两侧,据此可以推断,网状河分支河道基本是从主河道向两侧逐渐发展的。对于阿万仓河段,在河谷和河间地相对宽阔处,每个河道断面上3类活动河道数的比值为1:1.67:2.25;而在河谷较窄的地方,该比值为1:1.22:1.33。在采日玛河段,该比值分别为1:1.3:1.4和1:0.95:1.16。在宽阔的草原湿地河段,当网状河的主河道发生弯曲时,弯道内侧的活动河道数要大于弯道外侧的活动河道数。在平坦开阔的河谷地带,断面上的活动河道线密度与河谷宽度之间呈现出极好的线性负相关关系;而峡谷地带由于两侧高地形的限制,河谷宽窄不一,活动河道的线密度相对较大、且差别也较大。  相似文献   

4.
感潮河网地区水系结构特征及城市化响应   总被引:45,自引:5,他引:40  
杨凯  袁雯  赵军  许世远 《地理学报》2004,59(4):557-564
根据20世纪80年代初以及90年代末上海水资源普查的数据,尝试以水利片作为河网地区流域水系结构的基本单元, 类似Strahler水系分级,采用上海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河道分级体系作为水系分级方案,探讨了感潮河网地区的水系结构特征及城市化响应。研究表明:(1) 非高度城市化地区河网水系总体上具有Horton表现,反映在非高度城市化地区不同水利片的河道数目及河道平均长度随河道级别呈几何级数变化,不同等级水系的发育具有自相似特征。(2) 城市化是改变感潮河网地区水系结构的重要因素,在高度城市化的城区水利片,不同等级河网水系发育的自相似性特征已受到破坏,其影响集中表现为对河网水系分枝比和水面率的削弱,即高度城市化地区河网水系结构趋于简单,非主干河道减少,河网水面率与城市化水平成反比,反映出城市化过程中未能充分与河网结构保护相协调。(3) 河网水系的结构与功能参数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水平,说明河网地区水系形态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由于城市化进程表现为对水面率以及分枝比的削弱,指示水面率和分枝比等指标具有表征城市化对水系结构影响的意义,在河网水系保护和结构恢复过程中应高度重视水面率、分枝比以及河网结构自然度等指标。  相似文献   

5.
本文所指杭嘉湖地区,在行政区域上包括浙江省嘉兴专区大部分,建德专区的余杭、临安和杭州市,全区面积工12,300方公里,位于浙江省的北部,南濒钱塘江,是太湖流域的一部分.境内主要河道有承天目山诸水的东西苕溪、大运河及上塘河等。东部广大平原地区,湖泊密布,河道纵横,构成水网地区。加以平原上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在当地劳动人民长期经营过程中,成为我国农业发达地区之一,并以盛产蚕丝及鱼米著称。但在另一  相似文献   

6.
本文所指杭嘉湖地区,在行政区域上包括浙江省嘉兴专区大部分,建德专区的余杭、临安和杭州市,全区面积工12,300方公里,位于浙江省的北部,南濒钱塘江,是太湖流域的一部分.境内主要河道有承天目山诸水的东西苕溪、大运河及上塘河等。东部广大平原地区,湖泊密布,河道纵横,构成水网地区。加以平原上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在当地劳动人民长期经营过程中,成为我国农业发达地区之一,并以盛产蚕丝及鱼米著称。但在另一  相似文献   

7.
环太湖河道水质分析与入湖污染物负荷量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环太湖河道的河口 (临太湖 )点位为对象 ,通过非参数检验探讨太湖地区河道水质时空差异。对无锡地区进行入湖河道污染负荷量研究 ,确认污染现状与总量控制目标间存在差距。研究还表明 ,总磷污染最为严重 ,对太湖 (太湖的西 -西北 -北部分 )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最大的入湖河道有直湖港、太鬲运河、漕桥河、太鬲南运河和大浦港。  相似文献   

8.
基于元胞模型的河道纵剖面调整动态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翀  刘高焕 《地理研究》2006,25(2):342-349
纵剖面的调整是河道演化的重要内容,其对于河道整治及水沙灾害机理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多年观测资料可以较为精确地分析和推断河道纵剖面的调整过程。但是,这种方法不能从过程机理上对纵剖面的调整进行模拟分析。而自然条件下河道边界条件的复杂性使得对河道纵剖面演化的物理过程模拟有很大困难。元胞自动机是一个时间、空间和状态都离散的动力模型,是研究复杂系统动态演化过程的有力工具。本文以黄河尾闾河道为例,利用一维元胞模型对河道纵剖面的调整进行动态模拟。模拟揭示了河道纵剖面在初始形态、不同水沙组合以及河道延伸等情况下的演化规律与趋势。  相似文献   

9.
不同气候带的河道与沙丘分布格局及其类型划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小妹  严平  钱瑶  吴伟 《中国沙漠》2017,37(5):821-829
风水交互作用是干旱区常见的地貌现象和重要的地表过程,干旱区河流通过提供物源和场所控制沙漠分布的格局,沙漠分布与风沙活动制约河道发育和泥沙输移,在不同时空尺度表现不一,但关于二者交互作用的分类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分类体系,尤其在地貌格局分类上多为定性描述。因此,自西向东选择位于3个气候带的中国西部克里雅河、中部毛不拉格孔兑以及东部西拉木伦河,利用遥感影像解译获取河道与沙丘信息,探讨近源沙丘的分布与河型之间的组合关系。结果表明:河型、河流流向与风向之间的关系、水文以及距离河道的远近影响河道与沙丘组合的地貌格局;在河道-沙丘尺度上,划分为弯曲河道-对称式边滩沙丘、顺直河道-边滩沙丘、分汊河道-心滩式沙丘、网状河道-格状镶嵌式沙丘4种类型。  相似文献   

10.
基于遥感技术的黑龙江上中游河道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0年Landsat-7 ETM+影像、地形图、数字高程数据等为数据源,从河道平面形态及河流纵剖面形态对黑龙江上中游河道特征进行分析。从河流动力特征、流域自然环境条件及人类活动方面探讨其对河道形态特征形成的影响。研究发现:黑龙江上中游河道曲折系数均值为1.20,属于微弯顺直型河道,整体相对稳定,但局部河段河道形态复杂,河流纵剖面形态为下凹型曲线;河流形态的形成遵循一定的河流动力学规律,是水流和河床在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影响下相互作用结果。  相似文献   

11.
环太湖河道水质分析与入湖污染物负荷量估算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以环太湖河道的河口(临太湖)点位为对象,通过非参数检验探讨太湖地区河道水质时空差异。对无锡地区进行入湖河道污染负荷量研究,确认污染现状与总量控制目标间存在差距。研究还表明,总磷污染最为严重,对太湖(太湖的西-西北-北部分)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最大的入湖河道有直湖港、太鬲运河、漕桥河、太鬲南运河和大浦港。  相似文献   

12.
近年珠江三角洲网河区局部河段洪水位异常壅高主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网河区大部分水位站同级流量的洪水位普遍下降的同时,局部河段洪水位却异常壅高。根据收集的水位资料和多套航道平面测图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认为近年大规模的无序无度河道采沙这一人类活动是近年三角洲网河区局部河段洪水位异常壅高的主要原因。因此,非常有必要对三角洲网河地区河道采沙进行规范化管理。  相似文献   

13.
黄河冲积扇发育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冲积扇是第四纪以来多期沉积建造的冲积扇复合体,它既是来自黄土高原的泥沙强烈堆积的地貌单元,又是历代河流决口改道的地区,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在回顾了黄河冲积扇发育的研究历史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黄河冲积扇的形成时代、地貌类型与沉积速率,形成过程与特点等方向的研究进展,系统地论述了河道变迁、地质构造、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对黄河冲积扇形成的影响作用。并指出目前黄河冲积扇的发育研究中还存在着研究深度不够和时空的广度不完整等问题。史前黄河冲积扇的发育研究将成为今后研究中的难点。  相似文献   

14.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以1986年、1995年、2000年和2006年的TM影像为数据源,对三江平原别拉洪河不同尺度河岸带的土地利用格局进行分析,探讨人类活动对别拉洪河河岸带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别拉洪河河岸带,耕地主要分布在距河道2 km以外的河岸带;沼泽主要分布在距河道1km以内的河岸带;林地集中分布在距河道1~8 km的河岸带。1986~2006年期间,在距河道1 km的河岸带内,沼泽基本保持天然状态;在距河道1~8 km河岸带内,人类活动对河岸带干扰较大;2000~2006年期间,别拉洪河河岸带内耕地面积的增加是以开垦沼泽、草地和砍伐森林为代价。近年来,别拉洪河河岸带内的耕地面积迅速增加,且向着河道方向不断拓展,严重危害了河岸带的湿地生态系统。因此,亟需加大对距别拉洪河河道1~2 km河岸带内沼泽的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5.
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水文与地貌特征变异及其成因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陈晓宏  陈永勤 《地理学报》2002,57(4):429-436
采用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数十年来的人类活动和水文特征资料,通过分析人类活动的水文响应特征,发现该地区近10年多来水文情势发生了显著异变。主要表现在河道人工采砂以及大洪水冲刷导致河床下芬,部分断面水位-流量关系异变。部分河段冲淤特征倒转,汊河分水分沙比发生变化。围垦,臾,码头建设以及水闸的不合理调度使得水量集中,蓄滞洪能力减小,河道流量增加。三角洲上部河床剧烈下切,汇流速度加快;而口门多呈淤只状态,加之海平面上升,潮流顶托阻水,三角洲腹地水位抬升,洪涝威胁加剧。剧烈人类活动是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水文与地貌特征变异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6.
黄河是世界闻名的多沙性河流,历史时期就不断淤积、决口改道,且淤积速度不断加快,决口改道的频率也在不断增加。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发展和演变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历史时期流域内人口的增加、耕作方式的改变及其对植被造成的破坏都对中游地区侵蚀的加剧、来沙的增加,以及下游地区河道的淤积及决口改道的发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疏浚整治河道对珠江三角洲东平水道上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何晓辉  何建华  车进胜  周作付 《热带地理》2002,22(3):266-269,274
依据详细的实测资料,系统分析了疏浚整治河道对东平水道上段所造成的影响,认为这些影响对于珠江三角洲网河区北江河段具有重要的意义。疏浚整治河道是防治该地区洪患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8.
江苏里下河地区洪涝灾害演变趋势与成灾机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苏里下河地区是相对封闭的水网地区,洪涝频繁。研究该地区洪涝演变趋势和成灾机理对区域防洪减灾具有重要意义。里下河地区洪涝演变趋势表现在洪涝类型的多样性,高水位日益频繁、高水位发生机率加大,致灾暴雨频率增大等方面。在自然成因方面,流域暴雨是成灾的主要原因,锅底洼的形态是洪涝发生的地貌大背景,水系的复杂格局也加剧了洪涝的程度和频度。在人类活动方面,不合理的圩垸垦殖导致湖荡萎缩,减弱了水体调蓄能力;闸坝建设引起河道淤积、排涝能力降低致使洪水位趋高;城镇化改变下垫面性质的水文效应也是洪涝频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城市化对城市河道的影响,论文选择处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典型高度城市化流域布吉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1988—2015年10期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2003—2017年9期Google Earth高分辨率遥感影像、2019年深圳市水系图以及1980年以来的河道整治相关文献,应用RS和GIS技术,构建城市河道演变特征参数,探讨了城市化进程中河道时空格局演变规律。结果表明:① 1988—2015年布吉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发生剧烈变化,流域城市化率由24.55%增至61.78%,城市化总体上表现出“先快后慢”“下游向上游”“河道两岸向周边”的时空发展特征。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布吉河整治经历了“整治前―防洪措施―防洪与生态措施―清淤措施”4个阶段。② 河道时空格局特征受城市化影响,人口和GDP的发展对河道时空格局的演变具有驱动作用。不同地点不同城市化进程对城市河道影响不同,城市化对布吉河干支流河道影响程度存在差异。③ 整体上,2003—2017年布吉河地表河道比例、地表河道弯曲系数、河面率分别减少了19.06%、9.63%、1.79%,各参数与城市化均呈负相关;河床硬化率增长了6.47%,与城市化呈正相关。该研究可为中国城市化地区河道保护及防洪减灾提供参考与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不同流路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冲淤变化过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彭俊  陈沈良  刘锋  陆勤  陈一强 《地理学报》2010,65(5):613-622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1950-2007年的水沙数据以及不同流路各水文站同流量(3000m3/s)水位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下游河道表现出淤积-冲刷交替出现的变化过程,当进入下游的含沙量为18.6kg/m3时,河道冲淤表现为动态平衡。艾山以下河道的冲淤变化过程除受水沙条件控制外,还受到流路变迁的影响。流路变迁初期河道发生溯源冲刷作用,中后期河道发生溯源淤积作用。各站同流量水位变化,神仙沟流路主要为下降,河道以冲刷为主;刁口河流路主要为升高,河道以淤积为主;清水沟流路有升有降,河道冲淤互有,总体表现为淤积。流路变迁对河道横断面形态的影响主要在利津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