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基于遗传支持向量机的城市扩张非线性组合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豪  罗亦泳  张立亭 《地理学报》2010,65(6):656-664
在分析当前城市扩张模拟模型优缺点的基础上,利用支持向量机能有效表达、拟合复杂非线性系统的功能,将多个单项城市扩张模型进行非线性组合,有机融合各单项模型优点,最后构建支持向量机的城市空间扩张非线性组合模拟模型。利用遗传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的参数,减小参数设置不合理对支持向量机建模精度引起的影响,有效提高支持向量机模型精度。通过分析组合模型误差和各参与组合的单项模型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提高支持向量机的城市扩张非线性组合模型精度的方法是:① 提高参与组合的各单项模型精度;② 增加单项模型之间的差异性。以长沙市为例,分别构建多元回归、GM(1,8)、BP网络和LS-SVM单项城市空间扩张模拟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线性组合城市扩张模型和遗传支持向量机非线性组合城市扩张模型。通过各模型精度对比分析证明,遗传支持向量机的城市扩张非线性组合模型精度远优于各单项模型,并且优于线性组合模型,是一种有效的城市扩张新模型。  相似文献   

2.
商业空间消费者行为模型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综述商业空间中消费者行为者研究中应用的主要模型方法.从模型发展历史将其分为集合模型和个体模型阶段;从空间尺度视角分别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总结模型的应用.集合模型首先介绍以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为基础的重力模型,其中包括基本的模型形式、制约的模型形式,以及竞争目的地模型.集合模型的第二部分介绍描述消费行为动态的马尔科夫链模型,着重于从恒定转移概率到变化转移概率的发展和应用.个体模型首先介绍以随机效用理论为基础的离散选择模型,将被广泛应用的多项分对数模型和嵌套分对数模型作为重点.最后介绍作为模拟手段的多代理人技术.综述包括模型的基本原理、相关文献,以及各自特点.总体上认为,模型的选用需要与研究的特性相符合.集合模型的优点是能够把握整体的趋势,缺点是不能满足对异质性高的行为作深入探索;个体模型的优势在于对行为多样性的灵活把握能力,但要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逼真地模拟集合现象仍需要深入研究个体间的互动规律.  相似文献   

3.
水文模型研究综述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16  
水文模型是水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依照水文系统的概念,给水文模型下了一个粗略的定义。在初步分析水文模型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划分了水文模型的发展阶段。汇总了水文模型的11种分类。依照系统理论模型、概念性模型和分布式模型的分类标准,对各类水文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探讨了水文模型的可能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地理模型是科学模型的一种具体形式,地理模型具有简约化、动态性与多元性三项基本性质.地理模型的基本性质对于地理模型知识教学具有指向意义:地理模型的简约化要求地理教学关注地理模型与真实世界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把握地理模型的假设条件与简化图示;地理模型的动态性要求地理教学注重追溯地理模型的建构历程,关注地理模型的新近发展;地理模型的多元性要求地理教学从多视角认识同一地理现象或问题,补充说明其他模型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5.
现行普适降水入渗产流模型的比较研究:SCS与LCM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产流计算是水文模拟的关键环节之一。在一定的空间尺度上,产流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非线性过程。目前在不同水文模型中,产流计算并不唯一。本文通过对比同时期提出的LCM模型与SCS模型,基于理论及数值分析发现:(1)SCS模型在其比例相等假设下,是LCM模型的一种简单线性化表示。LCM模型更加反映流域宏观产流的非线性。(2)LCM模型参数与SCS模型参数存在严格的数学关系。LCM模型参数的确定可以利用SCS模型参数研究成果。(3)LCM模型参数很容易通过野外实验进行测定,而SCS模型参数很难实测,也可通过LCM模型参数为SCS模型参数确定提供依据。(4)SCS模型揭示了流域产流期内总降雨损失与总降雨量存在倒数线性关系,而LCM模型通过泰勒展开发现具有同样规律。  相似文献   

6.
资源环境模型库管理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资源环境模型库管理系统是资源环境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建立资源环境模型库管理 系统通常有两种途径。一种途径是采用模型管理技术, 其主要方法包括数据式模型管理、结构化 模型管理、面向对象的模型管理和基于知识的模型管理, 这种方式的优势是可以有效地管理资源 环境模型, 但对空间数据处理的功能较弱, 需要编写大量的程序代码。另一种途径是在GIS 中管 理模型, 如ArcGIS 中的ModelBuilder,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以充分利用GIS 的空间数据处理能 力, 但对复杂模型的支持较差。根据以上两种方式的特点, 本文提出了一种面向对象的资源环境 模型管理框架, 把模型抽象为模型类与模型实例, 采用面向对象方法表达模型, 通过构建资源环 境模型引擎处理空间数据和模型数学方程; 利用模型库和数据库, 可以实现模型的有效管理和模 型重用。  相似文献   

7.
 农牧交错区的农牧业生产系统是一个受到社会、经济和自然因素影响的复杂系统,对其模型化需要建立分层系列模型。以农业经济学和土地资源学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风沙科学研究的有关结论以及深入的综合分析,得到了一套包含25个基本变量的农牧业生产数学模型。次一级的模型包括有效劳动模型、固定资本模型、生产费用模型和土地生产潜力模型。在土地生产潜力模型中专门考虑了土地利用类型及沙漠化程度的影响,以确保模型的适用性。基于这套模型可以对农牧业生产的诸多特征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土壤水盐运移模型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解雪峰  濮励杰  朱明  许艳  王小涵  徐彩瑶 《地理科学》2016,36(10):1565-1572
回顾了国内外土壤水盐运移模型的发展历程,根据土壤水盐运移模型构成的原理和发展趋势,将土壤水盐运移模型分为水盐平衡模型、物理模型和系统模型。借助国内外文献对已有模型的原理和应用进行了介绍,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展望了新形势下土壤水盐运移模型的未来发展趋势和研究重点,旨在为今后土壤水盐运移模型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旅游景区顾客的满意度指数模型   总被引:61,自引:2,他引:59  
汪侠  顾朝林  梅虎 《地理学报》2005,60(5):807-816
在对现有国际主流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进行改进的基础上,结合旅游景区的特点,构建了旅游景区顾客满意度指数 (TACSI) 模型。该模型是一个具有因果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包括7个潜变量和23个观测变量,各潜变量之间存在着11种正负相关关系。以桂林象山公园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运用LISREL统计软件对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测量模型中的观测变量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是显著的,测量模型具有较高的目标可靠性;结构模型中各潜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与假定基本符合;TACSI模型的整体拟合性能良好。此外,通过对TACSI模型与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 (ACSI) 模型进行比较发现,TACSI模型具有比ACSI模型更强的解释能力,因而更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极地遥感反演模型是极地研究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工具.遥感反演模型对极地研究具有重要性,分析遥感反演模型的特点,以持续性、业务化、统一调用为目标,提出极地遥感反演模型集成应用架构.基于该集成方案,提出基于多策略的模型改造方法,并从三个方面详细论述模型的集成模式.基于可执行程序的模型改造方法对模型进行改造,采用应用端的模型集成...  相似文献   

11.
利用可拓工程方法中的物元模型对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的界线划分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选取样本和指标对单指标关联函数和多指标综合关联函数进行了定量计算。在此基础上,通过专家集成确定了中国中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区之间的界线,弥补了单指标和定性划分的不足,有助于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书法景观的文化地理浅释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书法地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文化地理学的分支,它的基本理论研究对象之一便是书法景观。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书法景观的概念,书法景观的分类。指出其构成除了自然因素以外,还应包括人文景观中的可视性因素、可悟性因素和氛围。书法景观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3.
基于空间分形特征的城市群实体空间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群是城市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对城市群的实体空间进行界定识别是研究城市群的前提和基础。城市群作为众多城镇的集群,前人对城市群的空间识别主要是以城市为单元进行的,缺少对识别单元空间形态的考虑。城市群实体空间的形态具有自相似性,空间分形特征可作为自相似性的表征工具,通过对空间分形特征的分析、识别及提取,可以实现对空间对象基于形态的客观测度。本文借鉴单个城市其边界的相关识别方法,从不同尺度的空间最小可识别单元出发,测度城市群城镇空间形态的分形特征,并据此提出了城市群城镇的客观识别方法。该方法利用城镇的空间分形特征识别归属于城市群的城镇,通过空间最小可识别单元的变化得到不同的城镇规模并获取城市群城镇的空间分形特征,再以此为基础对空间分形特征的存在范围进行识别,将其映射于空间最终实现对城市群城镇的识别,进而得到城市群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本文将该方法应用于京津冀城市群,基于2016年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实现了对京津冀城市群构成城镇的识别,为界定城市群的实体空间提供了一次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4.
韩勇 《世界地理研究》2015,24(4):122-130
系统总结了2000年以来英语世界人地关系研究在认识,方法和应用方面取得的进展,通过总体评价提出了以资我国人地关系研究借鉴之处。无论是在学科内还是在学科间的交流中,地理学人地关系研究传统依然保持着强劲的生命力,并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在认识上,地理学环境研究的复兴与学科内的融合是实现统一地理学发展的桥梁,学科间的交叉拓宽了人地关系研究视野;在方法上表现为依托现代技术的方法综合,即在复杂系统科学的背景下,建构以关系思考为本的评价模型;在应用上以人地关系之人文关怀和对自然环境的尊重解决从全球到地方尺度的贫困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并为其他学科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为更好地在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中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提出利用GIS技术开发探究式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平台系统。该系统变革了传统的理论验证型和认知型实习模式,提高了学生实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对探究式自然地理实习平台系统需求进行了分析,并根据该需求,对平台系统框架和功能进行了设计,对研制该系统的核心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后以庐山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为例,对该系统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该平台系统能够提高实习质量,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具有重要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哈尔滨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物元评价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王兰霞  李巍  王蕾 《地理研究》2009,28(4):1001-1010
针对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特点,建立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评价的指标体系和复合物元模型,以哈尔滨市为例,对各县级单元进行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的空间差异评价。结果表明:①物元分析理论对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评价具有明显的适用性,评价结果显示出哈尔滨市域内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状况的空间差异明显;②基于复合物元模型进行评价,通过单指标信息可以找出影响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如大多数县级区域存在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面临土壤污染、土壤侵蚀及湿地生态功能脆弱等土地生态环境风险,符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③只有合理制定区域差异化的土地生态环境管制措施,积极引导对土地退化等问题的防治,才能实现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水资源变化趋势的物元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可以挑选出与水资源关系密切的物理因子,而利用前期的物理因子进行计算,可以使物元分析具有预测功能。文章讨论了物元分析的方法步骤及应用,结果表明,根据物元分析来预测未来水资源的变化趋势是比较理想的。  相似文献   

18.
基于地理区位的区域发展分析——以重庆市为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文章在对比分析区位与地理区位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地理区位分析的双层次模式,认为区域发展所需分析的地理区位可分为一级,二级地理区位两个层次,对区域地理区位的总体认识可以通过对二级地理区位的具体分析来实现,其中,自然地理区位,人文地理区位和经济地理区位构成一级地理区位,农业,工业,商贸,交通通信,工程,资源,环境,旅游,城市和政治等地理区位共同构成二级地理区位,同时,以该双层次模式对重庆市的地理区位进行个案研究,具体分析了重庆市二级地理区位的优劣势,并据此提出重庆市在“西部大开发”中,基于地理区位条件的若干区域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The Journal of geography》2012,111(3):163-168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cept of relevancy in the context of an introductory physical geography course. The concern is with a relevant content and structure. Both are introduced through a problem-orientation. Current societal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are used to introduce students to conditions and processes involving environmental elements such as atmosphere, water, soil, vegetation, and topography. Because they are societal problems, the additional element, man, is included. The structure assumes a priori that the student has some prior knowledge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With a relatively high level of individual involvement, the student is asked to utilize this knowledge in learning about environmental processes and physical geographic concepts. Feedback from student to instructors is maximized through greater reliance on discussion groups, exercises, papers, and a problem-solving examination. In transmitting subject matter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formation, greater reliance is placed on readings and less on lectures.  相似文献   

20.
The boundary between suptropical zone and temperate zone is not only important in physical geography, but also attractive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even soil profiles studied in this paper are placed along the southern slope of Funiu Mountain at different heights above sea level. Many compositions and properties of these soils have been determined in laboratory. In this paper, the laws of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soil materials on the southern slope of Funiu Mountain are discussed first, then the division of the boundary between suptropical zone and temperate zone in this area according to soil geochemistry is discussed with qualitative methods and mathematical classification method in which twelve selected indexes such as Km, Saf, Ba, β, Feo/Fet, Mno/Mnt and so on are used.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boundary between suptropical zone and temperate zone on the southern slope of Funiu Mountain is about 950 m above sea lev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