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蒙奈曼旗沙地草场植被退化及其防治途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厚福兴 《中国沙漠》1992,12(2):64-68
沙地草场是奈曼旗草牧场的主体部份,分布于我旗中部和北部,可利用草场面积343.4万亩,占全旗可利用草场面积的56%。这里是发展草原畜牧业的好地方,过去曾草丰畜壮。但由于长期不合理利用,使沙地草场大面积退化和沙化,并且日趋严重。为了摸清草场退化现状,弄清退化原因,为防治提供依据,我们在全旗草场资源调查的基础上,与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所奈曼站草场植被组的同志们合作对退化草场进行了专题调查与定期监测。本文根据调查与监测成果分析我旗沙地草场植被的退化演替过程及其质与量的变化情况,以探讨退化的原因及其防治途径。  相似文献   

2.
半干旱牧区天然打草场是北方牧区产量最高的草场,但由于长期连续打草,没有休闲机会,目前天然打草场普遍存在严重的退化,极大限制了天然打草场牧草的产量和质量,同时,我国天然打草场退化的空间分布及其退化程度的本底数据一直不清,主要原因之一与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规范的评价标准有关。基于上述问题,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针对北方(温性草甸草原、温性草原、山地草甸、低地草甸为主)的草原区开展天然打草场退化评价指标的筛选与精度验证,研究明确了能够快速反映天然打草场退化的7项指标(平均高度、地上生物量、盖度、中型禾草比例、凋落物量、退化指示植物比例及裸斑、盐碱斑占地面比例),采用5级级差法划定了各项指标的阈值范围,即平均高度25–80 cm,地上生物量480–2500 kg ha~(-1),盖度26%–98%,中型禾草比例10%–50%,凋落物量100–400kg ha~(-1),退化指示植物比例0–11%,裸斑、盐碱斑占地面比例0–14%。研究结果有效解决了天然打草场退化分级评价的技术瓶颈,为天然打草场退化的科学评价提供理论依据,也对天然打草场可持续利用及畜牧业生产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共和盆地龙羊峡库区1987-1999年间土地覆被变化过程   总被引:9,自引:7,他引:9  
 利用多时相多光谱遥感数据,针对研究区环境特点及已有研究程度,综合最大似然法监督分类、基于地理知识的多尺度空间分层聚类的部分监督分类方法和主成分方法,分析了位于黄河上游的龙羊峡水库库区1987—1999年间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过程。结果表明:①库区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总趋势是土地退化、覆盖度降低,此期间各盖度草场面积共减少500.82 km2,年均减少41.73 km2,其中高盖度草场退化最为严重,13 a间来面积减少361.25 km2,年均减少30.10 km2;土地沙漠化发展速度很快,13 a间沙地面积增加了219.81 km2,年均增加18.32 km2。②库区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高盖度草场退化为中盖度草场的面积为70.29 km2,沙漠化面积为60.96 km2;中盖度草场退化为低盖度草场的面积为34.31 km2,沙漠化面积为80.75 km2;低盖度草场退化为沙地的面积为76.50 km2。③库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在地域空间上具有较大差异性,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最为显著、强烈的区域为黄河西岸的塔拉滩,草场总面积减少215.43 km2,占全区草场退化量的43%;水浇地面积增加32.50 km2,是全区内水浇地面积增幅最大的区域,占全区水浇地增加量的51%;沙地面积扩大158.41 km2,年均增长率为13.2%。河卡滩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幅度是全区最小的,有些类型基本没有发生变化。分析库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主要因素在于自然因素,但从局部区域来看,人为因素在环境变化中起着主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子相 《中国沙漠》1982,2(2):41-43
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草场沙漠化日趋加剧,对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环境构成严重威胁。仅以西乌旗为例,迄止1976年,全旗流沙面积达72万亩,比五十年代初期扩大了4.8倍。草场沙漠化乃是生态系统失调,植物生物量减少,生产能力下降所造成的环境退化过程。这一退化的加剧直接影响着人类生产和生活,因此控制环境退化过程,治理已发生沙漠化的土地,使其向恢复生态平衡方向转化,是一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问题,应予以重视。现就防治草场沙漠化中的几个主要问题概述于下。  相似文献   

5.
5812.95 2004021671西藏那曲现行草场管理方式与草地退化的关系=Thecur-rent managen、ent Pattem and grassland degradation in Naquprefecture,Tibet,China碗兴唬,杨萍…//草业科学一2003(9)一49一53 通过对那曲地区草场管理方式和草地退化现状的分析,探讨了现行的草场管理方式对载畜量、草场建设、草场保护和草场生态的影响,进一步证明了现行的“牲畜私有,草场公有”的草地畜牧业经营方式是造成草场严重超载、滥牧、抢牧、缺乏建设、缺少管护的后果,从而导致草地严重退化,环境趋于恶化.对此,提出了尽快落实草地承包责任制,科学利用与…  相似文献   

6.
考察区包括伊犁、阿勒泰、塔里木盆地北部及南部平原区四片。伊犁和阿勒泰是新疆主要牧区。塔里木盆地南北部平原是典型的绿洲农业区,种植业、畜牧业也有一定的地位。一、草场资源概况考察区草场资源以其面积大、类型多、质量好、不平衡为基本特点。面积大:考察区总面积9.81亿亩,约占全疆总面积的40.9%,而草场面积达3.2亿亩,  相似文献   

7.
新疆自古为我国著名的牧区之一,草原辽阔,草场类型繁多,有许多驰名中外的优良畜种。解放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畜牧业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牲畜质量不断提高,现已成为全国种畜基地之一,对全国蓄种改良和畜产品的供应都起着重要作用。但其发展速度和规模,远不及种值业。而且畜牧业生产条件也远比种植业落后,优良草场也不断被侵占,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陆河,流域草场资源丰富,面积1803万亩,占该河流域土地总面积的39.4%,素有“广饶水草”之说,经营畜牧业历史悠久,羔皮羊载誉全球,是我国三北羊主要产地之一。1976—1977年参加新疆荒地资源综合考察队,对西自阿拉尔,东至铁干里克的塔里木河流域的草场进行了考察,未到之处借助于航片和卫片“神瞰”其全貌。现就该地草场的形成条件,类型特征,演替规律,资源评价与利用意见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9.
仇保铭 《中国沙漠》1985,5(4):44-51
本文以内蒙古伊克昭盟公卡汉苏木为例,论述了半荒漠地区的草场特征,基本类型,利用现状,分布规律等;并以现场调绘的航空相片为基础,编制了草场大比例尺的类型图;量算了草场面积,估算了草场载畜量,证实了该区草场已经过牧;提出了草场改良利用的建议和整治以及草场沙漠化的措施;对该区草场建设和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前伊犁生态系统平衡失调:1.畜牧业的草畜不平衡和季节不平衡伊犁的夏场面积占53%,载畜量1,420万绵羊单位,春秋场面积占22%,载畜量182万,冬场面积占23%,载畜量457万。一九八四年全地区牲畜总数为787.26万绵羊单位。理论载畜量和实际载畜量出现了明显的不平衡,夏场富余,冬场不足,春秋场的紧张尤为突出,以致每年成畜平均死亡率达10%左右,灾害之年死亡率高达30%左右,草场的退化已十分严  相似文献   

11.
差不嗄蒿在科尔沁沙地草场植被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差不嗄蒿是科尔沁沙地草场退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缓冲种。在草场退化过程中能够迅速占邻退出植物种遗留下来的空间,生物量由81.6g/m^2增加到285g/m^2;但从半固定沙丘草场到半流动沙丘草场,其生物量减少到了190g/m^2,占总生物量的77.2%。  相似文献   

12.
在GIS支持下的龙羊峡库区草场现状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GIS手段,对龙羊峡库区的草场现状作了系统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库区草场退化严重,建库后以年均35.6291km^2的速度退化,并直接导致了库区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的加剧。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多种环境信息综合分析,并结合多次实地调查,我们认为造成库区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在于:①过牧是库区草场退化的最重要原因;②耕地,尤其是旱作耕的增加是库区草场退化的主要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13.
江河源区的草地资源特征与草地生态变化   总被引:83,自引:12,他引:83  
王根绪 《中国沙漠》2001,21(2):101-107
通过对江河源区草地生态类型与分布、草地资源特征及其利用现状的研究和生产力的评价,并根据70年代以来3期遥感资料和区域调查结果,分析了江河源区草地生态变化态势,结果表明:现状江河源区草地以高寒草原化草甸为主要草地类型,其分布面积占江河源区总草地面积的53.78%。组成草地牧草的主要植物种类的粗蛋白含量超过10%,粗脂肪含量在2%以上,能值储量在9.34KJ.g^-1以上;自70年代以来,由于区域畜牧业的迅速发展,江河源区冷季草场严重过牧,超载牲畜量达理论载畜量的1-5倍,大部分地区夏季草场亦超载,导致江河源区草地生态严重退化,年退化速度达6.64%-34.35%。合理利用草地资源,保护该区域脆弱生态环境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4.
岷江上游草地资源及合理利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张建平  叶延琼  樊宏 《山地学报》2002,20(3):343-347
岷江上游自然条件复杂,生态环境类型多样。共7个天然草地类型,面向达813538hm^2,占幅员总面积的32.9%。天然草地理论载畜量143.02万个羊单位,1999年牲畜存栏177.89万个羊单位,超载率24.4%。由于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毒草增多、鼠虫害面积增大、牧草覆盖度下降,产草量降低)。针对草地资源特点有退化状况,提出了草地合理利用建议:①加强草场利用规范和管理;②实行草地承包,落实草场“三权”政策;③调整畜群结构,控制牲畜数量;④提高牲畜出栏率,发展季节性畜牧业;⑤改良天然草地,治理退化草地;⑥发展人工草地,建立打贮草基地,提高抗实保蓄能力。  相似文献   

15.
近30年青海贵南县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1977、1999、2007年:三期生长季的Landsat遥感影像,利用RS、GIS及景观生态学方法,对青海省贵南县1977-2007年的土地利用/覆被进行监测.并计算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7-2007年间贵南县的土地利用/覆被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草场面积总体呈现退化趋势,其中东南部芒曲镇和森多乡地区的高覆盖度草场持续退化.而木格滩地区的中覆盖度草场则经历了被开垦为耕地后又退耕还草的过程;耕地先增后减,总体呈减少趋势:另外研究区东部和南部山地地带的疏木灌林有所增加,龙羊峡水库的修建淹没了周围一些裸岩和低覆盖度草场,而2000年后政府实施的退耕还草工程也逐步见效.木格滩沙地面积被控制.30年间贵南县景观总体发生破碎化,前期破碎化程度剧烈.优势斑块呈分散趋势,景观异质性上升;后期因退耕还草等保护措施,破碎化程度有所缓和,优势斑块倾向聚集,景观内部聚合度增加.研究区景观变化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近几十年来人口和牲畜数量急剧增加、人类对草场乱采滥伐、不合理发展畜牧业等人为干扰因素还是占主导.  相似文献   

16.
畜牧业和种植业在西藏高原不同地区长期处于分离发展状态,这种分离的格局导致了土地利用强度加剧和草场与农田生态系统的退化。农牧结合可通过行业间生态位互补提高粮食和饲料生产力,并有效提升复合生态系统的弹性,因此,通过协调畜牧业和饲料作物生产,走向区域协同成为农牧业发展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解决途径。通过区域耦合,协调专业化畜牧业和集约化农业,是解决放牧系统牧草不足和畜牧业生产瓶颈的有效办法。目前,要实现农牧业发展的区域协同,还必须从局域农场向区域层面推进。为此,从2016年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青藏高原退化高寒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与技术示范"开始实施,旨在通过建立生产和生态功能相协调的草牧业技术体系,协调生态-草-牧关系,实现遏制草地退化和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的双赢目标。面对青藏高原草地退化的严峻威胁,迫切需要通过生态功能与生产功能相协调的方式实现区域协同。本专辑组织发表草地生态和管理的相关论文,以期促进高寒生态系统的管理和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7.
毛乌素沙地草场荒漠化评价的指标体系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刘玉平  慈龙骏 《中国沙漠》1998,18(4):366-371
毛乌素沙地草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开垦、过度放牧、樵柴和挖药材等,沙地草场荒漠化过程分为4个阶段,即轻度退化、中度退化、严重退化和极严重退化。应用植物被分类、排序和梯度分析等技术研究了沙地草场荒漠化过程。轻度退化阶段以臭柏、麻黄等中旱生灌木为主;中度退化以油蒿、柠条等为主;严重退化以籽蒿、羊柴等为主;极严重退化以沙米、牛心朴子等为主。随着退化的发展,地表覆沙厚度逐渐增大,土壤中各种营养成分大幅度下降,土壤机械组成粗化,由沙壤土向沙土发展,沿退化梯度群落种多样性呈现单峰曲线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沙地草场在群落水平上的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8.
差不嘎蒿在科尔沁沙地草场植被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差不嘎蒿是科尔沁沙地草场退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缓冲种。在草场退化过程中能够迅速占领退出植物种遗留下来的空间, 生物量由81.6g/m2增加到285g/m2; 但从半固定沙丘草场到半流动沙丘草场, 其生物量减少到了190g/m2, 占总生物量的77.2%。差不嘎蒿在半流动沙丘草场中的繁殖力最高, 当年生幼苗数和果实生物量分别为59株/m2和17.6g/m2。差不嘎蒿以无性繁殖为主, 但是, 在流动沙丘草场则以种子繁殖为主。  相似文献   

19.
青海南部环境质量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青海南部由玉树州和果洛州组成,为纯牧区,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研究了本区的环境质量问题,对障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素-低氧含量、低温与草场退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低氧含量存在的自然地理原理,而草场退化的产生除自然条件外,鼠害与人类活动致使过牧、过载也是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松嫩平原土地次生盐碱化研究   总被引:83,自引:7,他引:76  
李取生  裘善文 《地理科学》1998,18(3):268-272
松嫩平原是我国土地次生盐碱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由于盲目开垦、过度放牧及一些水利工程带来的负效应,土地次生盐碱化迅速发展,每年增长速度达1% ̄1.4%。到下世纪初将有45%左右盐碱化土地退化为基本无利用价值的重盐碱地。主要防治措施有水田、芦苇开发和以藻代排的水利措施,改革草原经营机制、秸杆利用等草场改良和畜牧业发展措施,改土培肥、种植耐盐经济作物等农业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