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渤海湾西岸39件表层沉积样中有孔虫和介形类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底栖有孔虫20属41种,海相介形类26属32种。底栖有孔虫分布主要受离岸距离、河流入海、潮流与相应的水深、盐度和沉积速率影响,可划分3个有孔虫组合区。南部组合Ⅰ区以阿卡尼圆形五玦虫和毕克卷转虫变种为主,代表了受淡水注入影响的近岸带河口沉积环境;西北部组合Ⅱ区为毕克卷转虫变种—具瘤先希望虫—阿卡尼圆形五玦虫组合,代表了近岸浅水沉积环境;组合Ⅲ区中优势种为具瘤先希望虫,主要位于10m以深水域,沉积环境更近似于正常海相环境。海相介形类分布主要受盐度、水深和沉积物的底质类型与运移规律影响,并大致以10m等深线为界划分为2个介形类组合区。浅部组合Ⅰ以陈氏新单角介为绝对优势种,代表了广温、广盐的滨岸浅海河口环境;组合Ⅱ以美山双角花介为绝对优势种,生存环境少受淡水影响,离岸相对较远。  相似文献   

2.
前言介形类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生活的水域很广,从深海、浅海、泻湖、湖泊、河流、水沟、沼泽至水坑中均有分布,特别是在浅海、湖泊及水池水沟中最为丰富.介形类种属繁多,不同的环境出现不同的类型,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种类.新生代有许多介形类科属延续至现代.因此浅海海底沉积物柱状样品中的介形类化石,对于恢复古环境,了解全新世浅海近岸带海水的涨落,是一类重要的化石.本文研究的材料系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地质地貌研究室分析,于1965年6月寄给笔者鉴定研究的介形类化石.介形类样品取自渤海北部海底沉积物柱状岩芯中.取样钻  相似文献   

3.
对珠江三角洲中山地区ZK201-2钻孔微体生物群的分布特征及壳体保存状况进行了研究,共发现有孔虫12属23种,介形类16属19种。根据优势属种的分布及部分特殊种的生态环境指示意义,识别出7个有孔虫组合和3个介形虫组合,分别指示了不同的沉积环境。应用上述分析结果,并结合岩性变化特征,恢复了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研究区沉积环境演变过程。晚更新世晚期,在ZK201-2钻孔河床相砂砾沉积之上的细粒沉积物中发现海相腹足类及双壳类生物碎片,判断是受到海水影响的河口湾沉积;末次盛冰期海平面下降,原有海相沉积暴露地表风化形成杂色黏土沉积层;冰后期首先出现河漫滩至滨海河湾相沉积,未发现钙质微体生物化石;约9cal.kaBP后开始进入潮汐河口湾至前三角洲沉积阶段,沉积速率较快,有孔虫和介形类以壳体保存较好的半咸水-浅海种为主,其丰度、分异度及属种组合变化受海平面变化和河流输砂影响频繁;至全新世中期7cal.kaBP前后珠江三角洲中部出现最大海侵,有孔虫和介形类丰度、分异度值出现相对高值;全新世晚期海平面逐渐下降,研究区进入低速沉积阶段,依次发育河口沙坝、潮下带至滨海湿地、三角洲平原相沉积,期间发现多期风暴潮沉积,见大量异地分子。  相似文献   

4.
南黄海中部沉积岩芯的微体古生物组合特征及古环境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测定南黄海中部两个沉积物柱状样中的有孔虫、介形虫和“C年代,对其微体古生物组合特征、沉积环境和地层年代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有孔虫组合表明研究海域为近岸一浅海环境,其含量从下到上由缺失到出现近岸、浅海有孔虫,反映了沉积环境由陆相到滨岸相、浅海相环境的变迁;孢粉组合反映的古气候也同样经历了针、阔叶混交林一草原,到阔叶林或以阔叶树为主的针、落叶混交林的变化,反映出气候由冷干到暖干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柱状样沉积物下部形成于晚更新世晚期,上部属于全新世。  相似文献   

5.
利用南黄海西部陆架区SYS-0804(孔深65.10m,水深38m)钻孔岩心和高分辨率的浅地层剖面资料,开展浅地层剖面解译、岩心沉积物的岩性特征和有孔虫组合综合分析以及AMS14 C测年,并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开展对比研究,深入探讨南黄海西部陆架残留沉积区氧同位素6(MIS 6)期以来的地层、沉积环境演化以及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SYS-0804钻孔可划分为DU 1和DU 4~DU 8共6个沉积单元,对应于MIS 6、MIS 5、MIS 4、MIS 3和MIS 1早期的沉积地层,缺失DU 2和DU 3(包括MIS 2期以及MIS 3和MIS 1晚期的沉积)。MIS 6期(128~189cal.kaBP)研究区为河流沉积(河漫滩)环境。MIS 5早期(115~128cal.kaBP),研究区为近岸浅海沉积环境,发育海洋冷水团沉积。MIS 5中-晚期—MIS 4(60~115cal.kaBP)研究区沉积环境从早期的滨海沉积向近岸浅海沉积以及河流沉积过渡。MIS 3早-中期(40~60cal.kaBP),早期为滨海-浅海沉积,中期发育潮道充填沉积。MIS 2末期—MIS 1中期(11.5~13.0至0.7cal.kaBP),研究区在11.5~13.0cal.kaBP形成冰后期海侵界面,随后随着海平面的进一步上升,为滨海-浅海环境,发育冰后期海侵沉积序列。  相似文献   

6.
对废黄河水下三角洲北翼LYK钻孔微体生物群的分布特征及属种组合进行研究,共鉴定底栖有孔虫50属67种,介形类30属46种,运用Q型聚类分析,将钻孔内底栖有孔虫划分为5个组合,并结合AMS14C测年结果和沉积物粒度特征,恢复了研究区域千年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在黄河流入前,研究区发育粒度较细、分选较好的陆架沉积,微体生物群组合接近正常海相;在黄河夺淮入海后,研究区开始接受巨量的粗颗粒沉积物,分选变差,出现了大量近岸半咸水属种的有孔虫和介形虫,沉积环境从典型的浅海向三角洲前缘演变;直到黄河北归后,大量泥沙供给断绝,在波浪和潮流的共同作用下,研究区经历了侵蚀和再沉积过程,沉积物砂泥比升高,微体生物群丰度和分异度急剧下降,广盐类微体生物群增加;随着侵蚀中心逐渐南移,研究区动力条件趋于稳定,前期形成的侵蚀洼地逐渐接受径流和潮流的双向沉积,出现大量浮游有孔虫等异地分子;近年来,伴随波浪和潮汐的改造加工,研究区逐渐形成了趋于平缓的夷平面,由动荡的滨岸逐渐过渡到现今稳定的浅海相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7.
从动物群化石看渤海晚第四纪的古环境演变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对渤海BC-1孔240余米的柱状岩芯中的动物群化石,采取417个样品进行了较为详细地研究,其中包括软体动物群、有孔虫与介形类.本文根据动物群组合特征及其分布,结合年代资料,探讨了渤海晚第四纪以来的古环境演变史.  相似文献   

8.
南黄海EY02-2孔底栖有孔虫群落特征与全新世沉积速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南黄海中部泥质区的EY02-2孔揭示了氧同位素6期以来的海侵海退序列。该孔浮游有孔虫匮乏。底栖有孔虫丰富。93.87%-100%底栖有孔虫为玻璃质壳。对33个变量98个样品的Q型因子分析得到5个主因子,方差累积贡献为96.51%。主因子1为Ammonia beccarii vars。组合。代表滨岸环境,主因子2为Protelphidium tuber-culatum组合,代表黄海沿岸流冷水分布区或水体较凉的浅海沉积环境;主因子3为Elphidium magellanicum组合,代表近岸浅海环境;主因子4为Ammonia ketienziensis组合,代表水深大于50m的浅海环境;主因子5为Buc-cella frigida组合,代表较冷的沉积环境。南黄海中部涡旋泥开始形成的时代约为9.7kaBP。大致在4.6kaBP南黄海中部全新世海平面高度超过现今海平面。0-7.9kaBP期间,沉积速率较低,为0.133mm/a;7.9-10.16kaBP期间,沉积速率较高。为0.426mm/a。  相似文献   

9.
长江远端三角洲是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体重要组成部分,是全新世高海平面时期以来形成的重要地貌单元,其包含了高分辨率沉积环境与气候变化信息,对该地区现代沉积环境及其影响条件的分析将有助于长时间尺度古记录识别与反演。对研究区海域145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底栖有孔虫化石分析,鉴定结果表明该地区底栖有孔虫有52种,以玻璃壳体类型为主,平均含量占底栖有孔虫总量的90.6%,其次为瓷质壳,胶结壳含量最低。进一步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底栖有孔虫可划分为4个组合:组合Ⅰ(Ammonia beccarii vars.-Quinqueloculina spp.)分布在研究区西部近岸浅水区,组合Ⅱ(Bolivina robusta-Bulimina marginata-Hanzawaiaspp.)分布于研究区东南部水深较大处,组合Ⅲ(Elphidium hispidulum-Fursenkoina schreibersiana)呈带状分布于近岸,组合Ⅳ(Elphidium advenum-Ammonia pauciloculata)分布区域位于组合Ⅰ和组合Ⅱ之间。组合Ⅰ可能指示区域水体环境受闽浙沿岸水团影响;组合Ⅱ可能指示区域水体环境受台湾暖流水团影响;组合Ⅲ的分布可能与夏季闽江水与外海水混合发生水体层化有关;组合Ⅳ可能指示区域水体环境受季节性闽浙沿岸水与台湾暖流水团影响。  相似文献   

10.
山东济阳坳陷下第三系始新统纯化钲组(原称沙河街组四段)地层,除局部地区遭剥蚀外,坳陷内皆接受沉积,全区广为分布.其碳酸盐岩储层—部分为高产油层,因而对其沉积环境进行研究甚为重要.多年来,地质工作者对本区沉积相的认识各持已见,争论颇多.有人认为是海相,也有人认为是湖相,还有人认为是海陆过渡相沉积.笔者持后一种观点.本文根据藻类、有孔虫、鱼类及介形类等门类化石资料的古生态特征分析,并结合岩矿资料,对纯化征组沉积环境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里下河南部泰州地区PM4剖面样品的微体古生物鉴定及粒度分析,结合AMS14 C测年,探讨了该地区全新世以来沉积环境的演化。研究结果表明,全新世以来,该地区的沉积环境经历了湖相、滨海沼泽、海湾、瀉湖、湖相5个阶段。11900~4850cal.aBP:沉积物颜色为灰色-灰黑色,颗粒较细,为极正偏的尖峰态,水动力条件较弱,不含有孔虫和介形虫,为湖相沉积;4850~4250cal.aBP:水动力增强及粗颗粒沉积物增加,含有少量有孔虫,为滨海沼泽;4250~4050cal.aBP:砂质成分急剧增加,含有大量有孔虫,位于黄桥沙坝的北汊道内,为海湾沉积;4050~1850cal.aBP:粒度变细,水动力减弱,含有少量有孔虫及介形虫,为瀉湖沉积;1850~0cal.aBP:粒度变细,分选变好,水动力条件较弱,不含有孔虫,含有少量介形虫,为湖相沉积。  相似文献   

12.
对渤海东北海域211个表层样品中有孔虫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共得底栖有孔虫48属109种,浮游有孔虫匮乏。对底栖有孔虫中58个种运用Q型因子分析,经方差最大化旋转,获得3个主因子的方差累计贡献为98.62%。组合Ⅰ为毕克卷转虫变种-冷水面颊虫,代表低温低盐沿岸流分布的滨岸环境;组合Ⅱ为异常诺宁虫-伊格尔虫未定种,代表黏土粉砂沉积物分布的近岸浅海;组合Ⅲ为压扁卷转虫-覆盖面颊虫,代表30m水深线以外的较深水环境。研究区有孔虫埋葬群分布主要受冬季低温低盐沿岸流、沉积物分布、潮流、沉积速率及CaCO3含量等因素的控制。  相似文献   

13.
通过孢粉和硅藻分析并结合沉积学以及14C测年等资料,重建了渤海湾西北岸曹妃甸地区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的古植被、古气候以及古地理等演变过程,细致刻划了渤海湾西北岸海平面变化和海陆变迁史.曹妃甸地区自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的古沉积环境经历了冲积平原或滨海平原、河口或近海湖沼环境、三角洲与砂坝-泻湖沉积环境、废弃三角洲与砂坝-泻湖沉积环境等4个阶段.气候和植被在不同阶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上海地区水6井第四纪有孔虫复合分异度与古环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通过对水6井有孔虫复合分异度H(S)、优势种、特殊属种生态及介形、孢粉等化石综合分析,确定7个海进层位,对上海地区古环境变迁提出新的看法,并为我国东部第四系划分和对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蔚县水西堡钻孔发现的微体古生物群与泥河湾组剖面相符,从古地磁测试泥河湾组顶部已属中更新世.从钻孔确定介形虫组合序列,Ⅴ—Ⅷ单元为泥河湾组下部,Ⅰ—Ⅳ单元为上部.发现二个有孔虫层位,从而确定华北上新世-更新世界限提供依据,这对该区新构造运动、古地理、古环境等研究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6.
西沙周缘新生代构造演化与盆地充填响应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南海西沙周缘地震资料,进行了地震相研究,并结合邻区地质资料,进行了南海西沙周缘新生代沉积相分析,讨论了盆地的充填演化历史。研究认为,南海西沙周缘盆地充填断陷期以陆相和海陆过渡相沉积为主;坳陷期以海陆过渡相和海相沉积为主,自下而上充填了一套冲积相-湖相(始新统)-海陆交替相(渐新统)-滨浅海台地相(中-下中新统)-浅海、半深海相(上新统-第四系)沉积序列,盆地的充填历史反映了南海西沙周缘沉积环境由陆相向海相逐渐过渡的过程。通过对油气地质条件分析,认为始新世-渐新世早期是重要的烃源岩发育期;渐新世晚期-中新世中期是储层发育期;中新世晚期后是区域该层发育时期。  相似文献   

17.
连云港洪门古沙堤沉积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钻孔、年代地层、沉积物粒度和有孔虫组合综合分析,并配合探地雷达,对洪门古沙堤的成因类型以及古海岸环境进行了探讨。洪门古沙堤沉积物和海州湾现代沙滩、苏北平原贝壳堤相比较,颗粒集中在粗砂—极粗砂范围,分选性偏差,极有可能形成于靠近河口或受河口影响的环境。探地雷达揭示洪门古沙堤曾有过向海方向的进积和生长,指示当时沙源丰富。洪门古沙堤的浅钻地层反映了洪门地区在6400 aBP左右为滨海沼泽环境,此时期与青莲岗文化期的年代相吻合;湖沼沉积结束后,洪门地区迎来了中全新世的最大海侵,受周围地形的制约,洪门地区可能形成了河口浅海湾环境,普遍沉积了2 m左右的青灰色淤泥沉积,有孔虫组合反映当时的环境并非完全开敞,而是受到一定程度限制的近岸浅水环境,反映了洪门地区为浅海湾环境;6000 aBP左右,随着砂砾质沉积物供应的丰富以及相对海平面下降,洪门古沙堤开始发育,直到5000 aBP苏北和连云港地区普遍发生海退,古沙堤发育结束。  相似文献   

18.
冲绳海槽表层沉积物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富含生物组份.尤其是浮游有孔虫,在部分样品中其壳体的重量可占沉积物总量的40%以上.就个数而言,每50克干样中可多达数十万枚.沉积物中微体化石分布特征的研究将对探讨半深海沉积作用提供重要的地质信息.同时也是再造古环境的可靠依据.汪品先在研究东海有孔虫、介形类时,曾涉及到冲绳海槽中心线以西的地区.而海槽的东坡、琉球岛架以及北纬26°以南的海槽区沉积物中有孔虫和介形类的分布特征,在国内尚未见报导.  相似文献   

19.
对长江口YD0903孔的底栖有孔虫组合进行了定量统计分析,结合沉积地层学、AMS14 C测年、沉积物粒度等,重建了全新世以来研究区的沉积环境演化。主要划分为6个环境演化阶段:11 260~10 150cal.aBP,以Ammonia beccarii vars.组合为标志的滨岸环境;10 150~7 730cal.aBP,以Epistominella naraensis-Ammonia beccarii vars.奈良小上口虫-毕克卷转虫变种组合为标志的滨岸—浅海过渡环境;7 730~3 610cal.aBP,以Epistominella naraensis奈良小上口虫组合为标志的溶解氧偏低的浅海环境;3 610~2 930cal.aBP,以Quinqueloculinaspp.组合为标志的温度、盐度相对较高的浅海环境;2 930~2 150cal.aBP,以Bolivinaspp.组合为标志的低氧富营养的前三角洲—浅海环境;2 150~220cal.aBP,以Protelphidium tuberculatum组合为标志的低温的前三角洲—浅海环境。  相似文献   

20.
中国浅海现代介形虫的动物地理分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七百多个表层沉积样品分析结果,中国浅海的现代介形虫可以分为五类组合:河口滨岸广温广盐组合,近岸浅水的广温狭盐组合,黄海较深水的冷水团组合,南海北部与东海中、外陆架的暖水组合,以及南海的热带珊瑚礁组合。在介形虫的动物地理学方面,黄、渤海属于北太平洋区,南海南部属于印度-西太平洋区,而南海北部与东海和日本南部太平洋沿岸一起为中国-日本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