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采用MOS释用方法2002年4—10月T213产品与咸阳各县对应月份降水求相关,选取相关性好的格点因子作为预报因子,用最优子集回归方法建立了咸阳分县分级降水预报方程,并用2002年4—10月资料和降水对预报方程的临界值进行订正,同时建立了用因子消空的条件,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首先利用当天08时500hPa高度资料,将大气环流分为9个基本环流型,并概括为西风带型和副高型。然后利用HLAFS数值预报产品,分型建立了24小时和强降水天气消空指标以及预报方程。1998年业务使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利用太原市7个国家观测站实况、探空以及MICAPS等资料,对1998—2018年5—9月太原的雷暴大风进行天气学分型,选取雷暴大风的消空因子以及不同天气型下的预报因子并确定其阈值,利用指标叠套法,建立雷暴大风潜势预报方法,并进行预报检验。结果表明:(1)选取700 hPa温度露点差、850 hPa与500 hPa的温差、条件性稳定度指数和混合相层4个环境参数作为消空因子并确定了消空阈值。(2)将雷暴大风分为高空槽型、冷涡型、切变线型、西北气流型和副高边缘型5类,选取了5类天气型下雷暴大风的预报因子,利用指标叠套法,建立了太原雷暴大风潜势预报方法。(3)运用雷暴大风潜势预报方法开展历史样本回报检验和2019-2020年试预报检验,取得了较好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3—2005年闽北冰雹出现站数与实况物理量求相关,得到与闽北不同季节(春季3—4月、汛期5—6月)降雹相关密切的物理量因子。利用T213数值预报物理量产品与福建省多年预报经验总结的实况物理量产品相结合,运用指标叠加法来建立闽北不同季节(春季3—4月、汛期5—6月)冰雹客观预报系统,该系统在2008—2010年近3年的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3年中未出现冰雹漏报,且该模式运用独具特色的消空条件后,空报率也较低。  相似文献   

5.
应用有限元法计算物理量的时候,有下列数学表式: 设有三站在局地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分别为:A(x_1y_1),B(x_2y_2)、C(x_3y_3)如图1,某气象要素可用下列线性方程表示:  相似文献   

6.
1976年2—3月份,我台组织了一次全区大—暴雨中期预报会战,主要作法是用500毫巴高度的24小时变高建立大—暴雨模式,用步选因子的方法寻找消空指标和时效区分指标,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一、模式思路普查我区5—7各月大—暴雨的影响系统,主要有:1.西伯利亚移动性低槽,  相似文献   

7.
利用2010—2017年逐日雾观测数据、地面常规气象资料、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和ECMWF细网格模式预报资料,采用统计法分析了浙江省中西部地区(27°N—30.0°N,118°E—121°E)雾日的时空分布特征,再通过相关性检验精选出物理因子,用逐步回归法建立雾的潜势预报模型。结果表明:(1)雾出现频率最高的区域是山区,时段是11月至次年4月、夜间至次日10:00;(2)通过精选的预报因子和提取的消空指标,确定的浙江省中西部地区冬半年雾日预报的多元回归方程,与实况拟合率为80.8%,回报检验的正确率、空报率、漏报率和TS评分分别为86.4%、39.0%、32.0%和0.47;(3)基于ECMWF细网格模式预报产品,每天可自动生成逐3 h雾预报产品并投入业务应用。  相似文献   

8.
周兵  陆晨  李青春 《气象》1991,17(1):39-42
本文从夜间强降水天气分析着手,采用天气形势、单站指标等消空方法,应用线性分析的统计学理论,建立了北京城区7、8月份夜间强降水预报方程。分析发现,本地潜在不稳定条件σ_L~*和水汽条件是很好的消空指标,且与预报因子间存在着差异。历史拟合率或回报率与实际预报的检验表明,预报方程总的预报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 回归分析在长期天气预报中应用十分广泛。逐步回归是回归分析中效果较好的方法之一,逐步回归可以避免引入强相关变量所导致的求解的困难。 在长期天气预报中经常要同时制做P个站点的预报(即:多个预报量y_1、y_2…y_p),采用相同的M个预报候选因子(即:M个预报因子X_1、X_2…X_M)。对每一个预报量y_i可以分别应用逐步回归来筛选这M个因子建立预报方程: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1个普查消空指标的思路和方法,利用计算机可迅速建立各种不同预报对象的消空指标库.通过对国家气象中心MOS预报中江西降水的消空处理,发现该方法简便易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林健玲  金龙 《气象》2006,32(9):49-54
针对前汛期广西北部暴雨洪涝灾害频发的问题,利用T213模式和日本细网格降水预报等数值预报产品,采用条件数计算选取回归因子的方法建立广西北部区域平均降水量的预报方程。进行了2004、2005年两年5-6月的前汛期业务预报应用试验。采用条件数方法建立的预报方程和传统的逐步回归预报方程的平均预报误差分别为6.3569mm和7.0096mm,同期T213模式的预报误差为7.9456mm。试验表明新方法比传统的逐步回归方程和T213模式具有更高的预报精度,有较好的业务应用前景。计算对比可知,采用条件数计算选择的预报因子间的复共线性较微弱,而逐步回归方法选择的因子间的复共线性很严重,影响了回归方程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1960~2019年日降水量资料分析了白鹤滩水电站极端降水变化特征,指出宁南和巧家两县极端降水量、极端降水日数和极端降水比率均呈上升趋势。宁南极端降水阈值为42.9mm,宁南、巧家平均每年极端降水日数相近,为2~3天。极端降水发生的高峰期在6月、其次7月。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对“6.28”典型白鹤滩暴雨过程进行物理量诊断分析,得出此次强对流暴雨天气过程发生期间,白鹤滩水电站对流层低层水汽通量辐合较强,水汽的积聚对暴雨的维持提供条件。垂直速度场表现为较强的垂直上升运动,同时对流层低层假相当位温随高度降低,反映了大气的不稳定性,为局地产生强对流性降水天气提供了有利条件。由此次白鹤滩突发暴雨灾害,对气象服务启示要从单纯重视“过程前”的预报服务模式向关注“过程中”的跟踪式预报服务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3.
湿位涡、热力学参数CD与涡度、散度演化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从湿斜压原始方程出发,将热力学方程引入散度方程,导出了显示包含热力学参数CD影响的散度方程。在此基础上,结合湿位涡方程,分析了湿斜压大气中湿位涡水平分量MPV2及其热力学参数CD的动力学性质,揭示了由热力学参数CD表征的斜压动力过程激发对流层中低层涡、散场演变的动力机制,阐明了应用热力学参数CD诊断暴雨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和预报暴雨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符长锋  廉德华 《气象》1987,13(5):14-18
本文阐明了华中区域性暴雨落区甚短期预报的预报方案概要及其建立的依据。借助于湿位势倾向方程制作次天气尺度的暴雨影响系统未来12小时动态的预报。根据各类系统特性,对方程有关项进行经验加权,可取得较好效果。方案绕过形成暴雨的复杂机制和若干因果关系,主要利用非暴雨的预报指标,剔除非暴雨区域,从而得出暴雨落区。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NL再分析资料、探空资料等,对2020年6月7~9日(以下简称“6?8”过程)和7月26~29日(以下简称“7?26”过程)两次冷空气背景下的暴雨预报失误案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环流背景相似,均有冷空气、低涡、切变线配合,且两次过程均未形成强西南急流,但由于冷空气强度、影响时间、厚度不同,造成了暴雨的空报和漏报:“6?8”过程偏东风带动弱冷空气缓慢渗透南下,在迎风坡地形作用和暖倒槽向北强烈发展的背景下有利于局地暴雨的发生和维持;“7?26”冷空气影响时间过早,强度过强,导致地面辐合线位置偏南,实况雨带偏南;且冷空气阻碍了水汽向北输送,是导致湘北地区暴雨出现空报原因之一。2、“6?8”过程大气环境场呈现不稳定状态,具备一定的水汽条件和抬升条件,预测灾害出现的位置和发生时间的潜势条件难以从现有观测资料中体现,使得预报难度加大。3、“7?26”冷空气势力过强还表现在中层冷平流较强,存在一支下沉气流,不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在季节环境背景场下,预报员需根据临近冷空气的强度、路径和影响时间进行预报订正。  相似文献   

16.
Rossby波列传播效应在梅汛期强降雨中期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王秀文  李勇  周兵 《气象》2012,38(9):1070-1077
根据1981-2010年30年梅汛期(6-7月)46个代表站的逐日实测降雨量和NCEP再分析资料,统计归纳出强降雨天气气候特征;通过对大量历史个例的总结,对影响江淮流域强降雨的500hPa主要环流特征和影响系统、850hPa风场等分布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强降雨的概念模型和中期预报着眼点。针对近30年来出现的10次长持续性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了Rossby波的下游效应分析,得出Rossby波列自西向东明显传播将有利于江淮流域出现持续性强降雨天气过程。Rossby波能量的下游效应可为中期预报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1. Introduction In recent decades, extreme weather events seem to be growing in frequency and risk due to water-related disasters. According to the World Meteorological Or- ganization report (ISDR and WMO, 2004) on World Water Day, 22 March 2004, the economic losses caused by water-related disasters, including floods, droughts and tropical cyclones, are on an increasing trend as follows: the yearly mean in the 1970s was about 131 billion US dollars, 204 billion dollars in the 1980s, and …  相似文献   

18.
周仲岛 《湖北气象》2020,39(2):109-116
从1987年开始,台湾暴雨研究进入一个新纪元,由早期定性描述分析进入定量计算与模拟,其中包括新观测设施的建设与数值天气预报系统的建立。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台湾极端降雨事件有所增加,其中不少极端降雨事件是由非台风暴雨所致,往往给当地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影响,这就迫切需要不断提高强降雨定量预报业务水平。本文通过对近30 a台湾在非台风暴雨研究发展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的回顾,重点介绍了台湾气象部门为了提高强降雨定量预报业务水平所做出的努力,同时对未来台湾非台风暴雨研究规划与方向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9.
新疆213数值预报降水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6年新疆107个测站的实况降水资料和T213模式的降水预报值,根据中短期天气预报质量检验办法中客观降水检验方法,对T213数值降水预报产品的24 h预报能力进行了分析检验,结果表明:(1)T213对新疆地区暴雨和大暴雨基本无预报能力。(2)T213在新疆区域对于小量和中量降水的整体预报能力北疆要明显好于南疆。(3)T213的预报能力存在一定的季节性,对弱降水过程预报能力较差。(4)从小量到大量降水,T213的空报率和漏报率都很高,整体预报效果不好。  相似文献   

20.
四川地区一次暴雨过程的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琴  崔晓鹏  曹洁 《大气科学》2014,38(6):1095-1108
本文首先利用多种资料,对2010年8月18~19日四川地区一次引发了泥石流次生灾害的暴雨天气过程开展了观测分析,进一步利用中尺度模式WRF对此次降水过程开展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并利用模拟资料对暴雨过程进行了初步诊断分析。结果指出:(1)此次暴雨过程具有强降水持续时间短、短时降水强度大、局地性强等特点,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具有明显中尺度特征;强降水主要发生在汶川—雅安断裂带陡峭地形附近,与地形关系密切;(2)中高纬度“两脊一槽”环流形势及其缓慢变化、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与高压脊叠加形成“东高西低”形势,为此次暴雨天气过程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条件;西南涡的发展加强及其与副高西侧边缘强风速带的相互作用,增强了川西陡峭地形的抬升效应,促发暴雨发生;而四川盆地中多个中尺度云团的发生、发展与暴雨的发生直接相关;(3)WRF模式较好地模拟再现了此次降水过程,模拟结果初步诊断分析显示,在四川盆地复杂地形及大尺度环流背景发展和演变的影响下,稳定层结盖的进退、低层东南风的加强和减弱以及不稳定能量的累积与释放控制着暴雨过程的发生与结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