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印庆 《地理教学》2011,(10):59-59
“空白”也叫“留白”,本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能使艺术作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给人以美的享受。地理教学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相似文献   

2.
章玲 《地理教学》2010,(21):33-35
诗人称“空白”为含蓄,书法家称它为“非白”,画家称它为“留白”,音乐家则称它为“煞声”。空白是艺术家创作时常用的一种艺术。而教育也是一门艺术,在教育中恰当的运用“空白”手法,往往可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空白”艺术是课堂教学中美的升华,是实现知识向智慧转化的一条有效途径,若我们能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空白”艺术,则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名》2009,(4):5-28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著名法国大文豪雨果在写给布特勒上尉的信中这样描绘圆明园。  相似文献   

4.
地理素描     
陈计兵 《地理教学》2010,(24):18-23
地理素描,又叫地景素描、地理图。它是运用绘画艺术法则,以单色线条来描绘地理景观造型,揭示地理现象的形态特征、内部结构和成因机制。是具有地理科学内容的艺术作品。地理素描的对象是地理景观或地理现象,其中地貌景观是基础。  相似文献   

5.
张谷英村乡土建筑的开放空间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湖南张谷英村是中国乡土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张谷英村乡土建筑的开放空间体系由三个空间层次构成,在整体环境空间层次上,开放空间艺术处理注重因借自然,尊重自然;在村落内部功能空间层次上,则注重步随景移,开合有度;在大屋内部空间层次上,重视“灰空间”的承转过渡,内外渗透.开放空间的合理布局,使古村的户外生活变得格外轻松自如和温馨祥和.张谷英村的开放空间营建策略和艺术处理手法在当代聚落规划中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明晰国内艺术介入乡村内涵与典型模式的基础上,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建构并解析艺术介入乡村的效益层次体系,并选取广州市小洲村、凤和村为典型案例,通过田野调查等方法识别艺术家主导型与资本主导型两种艺术介入模式的效益特征与问题。结果表明:1)艺术介入乡村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政府、资本、艺术家与文化团体等主体,通过艺术实践实现乡村景观重构、综合经济效益、社区营造治理、地方文化传承等多级效益的乡村振兴典型模式。依据不同的驱动主体,可将艺术介入乡村模式主要划分为艺术家主导型和资本主导型两种类型。2)艺术介入乡村具有物质、经济、社会、文化四级效益,呈现逐级递进的特征。3)艺术家主导型在实现高层级效益方面作用显著,低层级效益有所欠缺;资本主导型在实现低层级效益方面作用显著,高层级效益有所欠缺。4)构建资本与艺术家协同、政府支持、村民参与的多方合作模式,能够综合两种模式的效益优势,使艺术介入的乡村实践更具推广性。  相似文献   

7.
类电影艺术:旅游景区属性的一种假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从旅游规划的角度对旅游景区的艺术属性进行讨论后认为:景区不仅仅是风景画,也不仅仅是剧院,作为一种艺术作品,景区更像是游客参与演出的电影.其次从7个方面阐述了景区与电影艺术之间存在的一系列类比关系:相关人员之间,旅游资源与剧本素材之间,景区主题与电影主题之间,旅游活动与故事情节之间,景观与场景之间,景区空间结构与电影演进结构之间,景区类型与电影类型之间.  相似文献   

8.
包括公共艺术在内的艺术实践介入乡村建设(以下简称“艺术乡建”),旨在通过乡村新文化景观的再造和空间重构,传达对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理想愿望。然而在艺术乡建的热潮之下,现有研究较少关注艺术乡建的失效案例,缺乏对消极影响因素及其内在机制的探讨。论文以一个以雕塑视觉艺术实践介入乡村建设的典型案例——云南省元阳阿者科村的公共艺术项目“哈尼娃”,一个构建与外部公共空间相协调的公共艺术场景为例,通过对起始、运营及后运营3个阶段的历时性过程分析,总结了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失效机制。研究认为:艺术话语构建而成的“艺术世界”与日常生活经验构成的“生活世界”之间存在价值错位,依赖于艺术家的单向培育,难以短期内形成乡建的“共同体”和持久的社会效应。权力主体、参与的行为主体及受众群体的波动和变化,都将对艺术实践的价值目标转化造成负面影响。在不同发展程度的乡村中,艺术乡建在面临着可操作性问题之外,更在根本上遭遇社会结构性问题,单一的艺术实践缺乏解决乡村问题的能力。对失效影响因素和过程的讨论,是对艺术乡建进行批判性思考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启发未来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9.
地理知识有两条主线:一是时间,二是空间。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主要围绕着“时间主线”,而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分布则围绕着“空间主线”,“时”“空”结合,构成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目前,在地理教学中,地理学科的空间特性已经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相反,地理学科的时间特性却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所谓过程教学,就是重视地理事物和现象“时间”发展过程的教学。  相似文献   

10.
在第二次青藏科考过程中,作者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邱桑村的古泉华沉积上新发现了由5个手印和5个脚印组成 “岩面艺术” (parietal art)。对这一“岩面艺术”进行解剖学测量、3D 模型模拟、铀系测年和手脚印形态分析后,得到以下认识:① “岩面艺术”是在泉华没有成岩之前由古人类有意压上去的;② “岩面艺术”所在岩层的U/Th年代为226~169 ka B.P.,这其中包含一个手指印岩层的表面直接年龄(207~188 ka B.P.);③ 这一发现是迄今为止发表的古人类在青藏高原上活动的最早记录之一,也为古人类适应高寒、低氧环境提供了新的证据;④ 此岩面艺术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艺术,上面的手印也是古人类留下的最早的手印;⑤ 这一原始的岩面艺术表明,创作它的古老人种可能具有一定的认知和空间感知能力,此岩面艺术的发现也将有可能改写人类艺术史,并且加深我们对已消失的古人类认知水平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王雅 《地理教学》1997,(6):22-23
“素质”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人的身心组织结构特征和社会实践能力,显然,“地理素质”从基本质属性上应属后者,即社会实践能力范畴;构成上,“素质”包括身体心理素质(遗传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及思想道德素质等,不难看出,地理素质应是其文化科技、劳动技能及思想道德素质的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12.
周尚意  杨鸿雁  孔翔 《地理研究》2011,30(9):1566-1576
探讨地方性的形成机制对保护传统的地方性和发展新的地方性十分必要。本文选择北京和上海两个艺术类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分析人文主义机制和结构主义机制的相互作用。按照结构主义的分析思路,调查了艺术区与外界的社会关系;按照人文主义的分析思路,调查了艺术家、画廊经营人和消费者对地方性的认同程度。研究发现:(1)结构主义和人文主义机...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画的留白艺术手法营造了画中有画、画外有画的艺术情景,赋予作品以无穷的魅力,给鉴赏者留出了一片想象的蓝天。其实,"留白"艺术是一切艺术共有的表现手法,文艺创作中的适当留白,能使读者展开充分的想象,对文艺形象和意境进行积极的再想象,可谓"意已尽而意无穷""此时无声胜有声"。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中国传统绘画所讲究的“艺术留白”同样适用于地理课堂教学,在地理教学中,巧妙应用“留白艺术”,往往能留出精彩。  相似文献   

14.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呜沙山东麓断崖上。莫高窟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被誉为“世界艺术画廊”、“墙壁上的博物馆”。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相似文献   

15.
“人创造了文化”,而“文化又创造了人”。这两个矛盾命题的同时成立构成了文化悖论。文化悖论体现了文化创新与文化积淀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贯穿于一系列文化矛盾现象之中的文化基本矛盾。  相似文献   

16.
梳理了中国改革开发以来对艺术地理的相关研究,分别对文学地理、戏曲地理、音乐地理、美术地理以及书法地理5个研究内容与文化生态、文化区、文化景观、文化传播与整合5个研究主题进行了回顾,简要总结了中国国内的艺术地理研究的进程。在此基础上,探析今后中国艺术地理研究的视角和走向,认为应在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研究方向应兼顾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并提出了中国艺术地理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多方合作的应用性、实用性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石话实说     
赏石基础什么是观赏石?观赏石,从字面上理解是供人们观赏的石头。那么,什么样石头值得观赏呢?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当然是“美”的石头了!石头的美,大致分两个方面。一个是艺术美,比如,石头的造型或表面有人物、动物或景物的形象。艺术美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另一个是科学美,比如,钟乳石的“年轮”记录了生长年龄,火山弹是火山喷发的的产物。科学美给人以知识的启迪。爱好艺术的,擅长挖掘石头的艺术内容;热爱科学的,善于在石头上探寻科学的规律。艺术挖掘也好,科学探寻也罢,都是针对石头这一天然物体,在观与赏的前提下而展开的审美活动。那么,…  相似文献   

18.
引用课外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离题”,如何“言归正传”也是一门艺术。成功的收尾,应自然,不露痕迹,而失败的收尾,往往生硬、突然,学生一时不易适应,对后面的讲解不利。  相似文献   

19.
过去,人们往往把科学和艺术对立起来,认为科学作品严谨、精密、逻辑性强,而艺术作品则包含有较多的主观因素。事实上科学与艺术两者之间的差别并不象人们想象的那样大,它们既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同时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的逻辑思维与艺术的形象思维是统一的认识过程的两个方面,这也就是说,科学与艺术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去揭示客观世界的各种现象,但在认识过程中,存在有共同规律。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在许多科学领域(如建筑学、地图制图学等等)中,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变得日益密切和广泛,优秀  相似文献   

20.
在社交媒体构建起全方位媒介化社会生活的现实背景和媒介与传播地理学成为地理学研究新方向的理论背景下,论文运用文本分析和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以北京宋庄艺术区为例,探究中国语境下媒介与传播对地方的多重建构。研究发现,政府及主流媒体代表国家力量主导的传播领域,为实施地方品牌营造、地方形象重塑和发展战略转型,分别对宋庄艺术区实施了合法化、产业化与商业化三阶段的媒介建构策略。外部公众在社交媒体上对宋庄的媒介建构一方面服从政府塑造的宋庄作为文化艺术高地和打卡旅游地的形象,巩固了政府话语在地方传播和地方代言上的权威地位;另一方面又基于短暂的在地体验揭示出一种与官方话语不同的地方意象。艺术家作为长期生活的内部群体,通过草根和非正式的短视频实践,自下而上地将宋庄建构成一个与其日常生活经验和私人情感密切结合的地方,打破了他者视角对自身主体性与宋庄真实艺术生活的遮蔽。论文从媒介地理学的理论视角通过提供中国艺术区的案例研究,丰富了地方表征与建构的研究成果,同时讨论了媒介地方与现实地方以及不同实践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对理解宋庄的发展特征以及少被关注的中国艺术家的生活境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