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汞是熟知的毒物(Bidwell 1979)。近二十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海洋重金属的污染在世界许多海区已有发现.关于生物对汞、镉、铅等重金属的吸收、积累和代谢过程,常因生物种类、体重、性别等不同而有差异。如紫贻贝(Mytilus edulis)  相似文献   

2.
2016年5月在天津渤海湾近岸海域采集甲壳类、鱼类及软体类动物等生物样品。采用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了生物样品内的铜(Cu)、铅(Pb)、锌(Zn)和镉(Cd);采用原子荧光法检测了生物样品中的砷(As)和汞(Hg);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了生物样品中的石油烃。结果表明,该区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符合《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范》中的"海洋生物质量评价标准"和《海洋生物质量》评价标准,且石油烃含量较低。但是在部分样品中铜、锌和镉的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3.
胶州湾蛤仔体中某些痕量金属含量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测定双壳类软体动物的痕量金属含量评述水域生态系统的污染状况的方法已被广泛采用。国际上,已有许多学者以贻贝、牡蛎等双壳类软体动物作为指标生物去研究某些海区的重金属污染情况。本文以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实验材料,分析测定了胶州湾东岸这种双壳软体动物中痕量金属含量及其季节含量变化。以蛤仔为监测生物,符合国际上提出的作为指标生物的基本条件:(1)该生物是定居的双壳软体动物,生长面广量大,生命期在一年以上,并具有一定的抗毒性,对痕量金属的吸收积累量较大。(2)样品不必分离提取即  相似文献   

4.
浙江沿海贝类体内重金属元素含量水平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2006年秋季在浙江沿海潮间带采集的27个典型的双壳纲、腹足纲和头足纲类软体动物(贝类)样品,分析检测了其肌肉组织中锌、铜、镉、砷、铬、铅和汞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1)不同重金属元素在不同种类贝类肌肉组织中的含量是不同的,铜、锌元素的含量相对最高,铅、镉、铬和砷元素的含量次之,汞元素的含量最低;重金属元素在贝类体内吸收过程中可能存在拮抗作用,铅、铬、砷与铜、锌元素含量负相关性显著。(2)双壳纲贝类对重金属元素的生物累积最明显,其作为海洋环境监测的指标生物具有明显优势。(3)生物体质量评价表明,铜、锌元素在贝类体内的富集明显,具有潜在的生物累积危害,其他重金属元素在贝类体内的累积均没有超过"潜在危害"的阈值;牡蛎体内铜、锌元素的含量超过海洋生物Ⅲ级质量标准,并超过无公害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但是并没有明显的污染现象,其余贝类生物质量(重金属元素含量)状况基本良好。  相似文献   

5.
环境中的污染物,极少单一存在,往往是多种并存。因此,它们对生物的影响是综合性的,可能产生拮抗(Antagonism)或协同作用(Synergism)。然而,以实验的方法研究多种重金属对海洋动物的效应的报道目前还不多见。已有的多为单种元素的实验研究,如Cunningham和Tripp,对汞在美洲牡蛎体内的积累、排出以及用同位素标记其在组织中的分布做了不少工作; Eisler等做了镉对海洋动物影响的研究;Phillipst近几年来做了监测重金属污染物的生物指标种的探讨。 毛蚶Arca (Anadara) subcrenata Lischke,在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大量产于渤海,是沿海地区的重要食用贝类。作者以毛蚶为实验材料,探讨镉、铜、铅、镍、铬等五种混合的重金属在其体内的积累、排出和在器官组织中的分布,以及盐度变化对其积累的影响。这对于了解重金属对海洋生物的影响,进行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是很必要的,尤其在环境条件较为复杂的河口和海湾区域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秋茄叶对复合重金属的胁迫反应及其积累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究重金属胁迫对红树植物秋茄Kandelia candel(L.Druce)生理指标的影响,通过砂培试验研究了秋茄在5个不同级别(T0、T1、T2、T3 和 T4)的复合重金属(镉、铅和汞)处理30d后某些生理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复合重金属胁迫浓度的增加,秋茄叶片吸收重金属量增加,而叶绿素含量明显减少.抗坏血酸(AsA)含量在T3达到最大值,但在T4减少到对照水平.当重金属处理浓度大于T1时,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增加.秋茄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变化趋势与AsA活性变化相似,呈先升后降趋势,在T3时酶活性都达到最大值.重金属处理对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有显著诱导作用.综合实验结果,可初步判断秋茄叶能积累和忍受一定量的重金属;为了减少重金属胁迫造成的氧化伤害,秋茄叶片通过调节体内的抗氧化剂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来抵御活性氧的攻击.  相似文献   

7.
铜对中华盒形藻(Biddulphia sinensis Greville)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重金属污染物被排入海洋。在重金属污染物中,铜对海洋单细胞藻类的毒性仅次于汞和银。但因海水中铜的浓度比汞和银的高,使人们更加关注铜污染的潜在危害性。本文研究铜对中华盒形藻的细胞繁殖速率、叶绿素含量和对~(14)C吸收的影响,并探讨铜对细胞形态及细胞周期的影响,以供环保部门制定合理的海洋水质标准参考,也可为今后深入研究重金属对海洋浮游植物毒性的机制提供必要的资料。一、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加强连云港市海域的海洋倾废管理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文章在该海域主要疏浚工程区的49个站位开展采样调查,并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表层疏浚物的重金属污染程度及其潜在生态风险。研究结果表明:连云港市海域疏浚物质量总体较好,重金属含量的变化范围和分布的区域差异较小,其中含量最高的为锌、最低的为汞;污染程度最大的重金属为镉,较小的重金属为铬;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由大到小的重金属依次为镉、汞、砷、铜、铅、铬和锌,除镉和汞(连云港港区)外,其余潜在生态风险等级为低;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由大到小的区域依次为连云港港区、徐圩航道、外航道内段、田湾核电站取水口和外航道外段,除连云港港区外,其余区域的潜在生态风险等级为低;应高度关注镉和汞等重金属的污染状况以及近岸区域的潜在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9.
海洋生物对重金属有相当强的累积能力,它们对海洋中重金属的分布和迁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但试验材料主要是无脊椎动物。Wright,Heit等曾对鱼体中若干重金属含量进行过测定分析。瑞典人首先使用狗鱼Esox lucius作为河口淡水和半咸水汞污染的指示生物。Dix等也建议用鲬Platycephalus bussensis作为海洋汞污染的指示生物。然而由于室内饲养困难等原因,对鱼类进行实验室内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整编2000—2016年长江流域沉积物重金属研究数据,对7种重金属(铜、汞、铅、锌、镉、铬和砷)的含量、空间分布和赋存形态比例进行分析总结,并对其污染风险进行评价。研究结果发现沉积物中镉(Cd)含量超标最严重;从污染风险看,Cd在沉积物中的累积程度和生态风险要远高于另外6种重金属;从赋存形态看,Cd在沉积物中以酸提取态(B1)为主,生物可利用性要高于另外6种重金属,易在环境中迁移转化。本文结果表明Cd是长江流域沉积物的首要重金属污染元素和优控重金属元素。优先关注并重点防控沉积物Cd污染对控制长江流域重金属污染存在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紫贻贝(Mytilus edulis)对4种重金属的生物富集动力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应用半静态双箱模型室内模拟了紫贻贝对 4种重金属 (As、Hg、Cd、Pb)的生物富集实验 ,通过非线性拟合得到了紫贻贝富集重金属的吸收速率常数k1 、排出速率常数k2 、生物富集因子BCF、生物学半衰期B1 / 2 等动力学参数。实验海水盐度为 32、温度分别为( 1 2 .34± 2 .2 8)℃和 ( 6.63± 3.1 2 )℃、溶氧量 >6.5mg/L。得到的Hg、Cd、Pb的动力学参数k1为 8.71 2— 30 1 .5 ;k2 为 0 .0 0 942 5— 0 .0 30 64;BCF为 783.4— 1 1 75 4 ;B1 / 2 为 2 2 .62— 73.5 4。比较结果得出 :吸收速率常数k1 及生物富集因子BCF均随着外部水体浓度的增加而减小 ,在平衡状态下生物体内金属含量CAmax随着外部水体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且基本呈正相关 ,说明紫贻贝是比较理想的重金属Hg、Cd、Pb污染的指示生物。紫贻贝排出Cd的生物学半衰期要长于金属Hg、Pb、As。  相似文献   

12.
随着海水养殖业迅速发展,食用海产品重金属(如Cu、Cd等)超标问题日益突出。作为提取藻胶原材料及海洋养殖动物饲料的细基江蓠,可以大规模生长在海水池塘养殖区,有望用于该水域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本实验通过研究细基江蓠(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在5个不同Cu2+浓度梯度(0、0.05、0.2、0.8、2.0mg/L)环境下的自身生长状况,及其对Cu2+的吸收富集情况,初步探究了细基江蓠对海水池塘养殖区Cu2+的生物修复能力。实验结果显示细基江蓠对Cu2+有较强的耐受性和吸收富集能力,在0.8mg/L Cu2+浓度下细基江蓠既能保证正常生长,又能吸附水体中最大量的Cu2+。  相似文献   

13.
笔者于2012年8月对乐清湾表层沉积物进行了采集,并测定了其中各重金属(汞、砷、铅、镉、铜、铬和锌)元素的含量。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7种重金属元素的地累积污染指数由大到小依次排列为:铜、锌、汞、镉、砷、铅、铬,乐清湾海域基本上所有站位均处于"无-中"的污染水平;同时该海域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总体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低,各重金属元素潜在生态风险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镉、砷、铜、汞、铅、锌、铬,其中镉为该海域主要潜在生态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14.
DDT,BHC对小球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毅雄 《海洋与湖沼》1987,18(2):145-150
本文研究的DDT,BHC对小球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可作为环境生物工程及生物监测的依据。实验结果表明,分别以0.1 ppm DDT,BHC处理小球藻对氨基酸含量影响不大,而1ppm和10ppm处理下,其氨基酸含量有所增加,这可能是由于低浓度的DDT和BHC有刺激作用。游离氨基酸比蛋白质氨基酸增加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梁志  庞景梁  孙恢礼 《海洋学报》1983,5(4):526-529
为了评价防污涂料的毒性和了解水质的污染情况,一些作者已研究了汞、铜、锌、镉等重金属对苔藓虫、双壳类动物、石灰虫等污损生物的幼虫和成体以及其它一些无脊椎动物幼虫的毒性[1-3],但是,对一种常见的海洋污损生物藤壶幼虫的毒性却研究得不多.藤壶是南海最主要的污损生物之一,并且是一些海区污损生物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洋山港运行对周边海域的环境影响,本文对洋山港码头所在地小洋山港潮间带地区表层海水及生物体内重金属的污染程度进行深入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表层海水中重金属以Zn和Hg的污染为主;生物体内主要累积重金属为Cu和Zn,其中小结节滨螺体内重金属含量最高,富集系数最大,可作为小洋山码头地区海水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的指示物种;生物体内重金属形态和组织分布的结果表明,Cu、Pb、Cd和Zn以水溶态存在的比例较小,且主要存在于肌肉组织中,而As和Hg主要以不溶态的形式存在于非肌肉组织中;重金属在不同生物种类体内分布的差异显著,粗糙滨螺体内重金属以水溶态存在的比例最大,海蟑螂的重金属大多都存在于其肌肉组织中。食用僧帽牡蛎肌肉部分的日限制量(265.80g)明显高于食用其全部软组织(46.74g),且前者还与背景海水的重金属污染特征有较好的一致性,能较准确的反映海水重金属的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17.
中国海洋枝角类研究——Ⅲ.生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重  曹文清 《海洋学报》1984,6(3):377-388
本文对我国数量较大、分布较广的两种海洋枝角类(鸟喙尖头溞Penilia avirostris,肥胖僧帽溞Evadne tergestina)的生殖作了研究,着重探讨孤雌生殖雌溞的生殖量(每胎幼体数)问题,并获得以下一些结果:(1)生殖量和个体大小呈明显正相关--个体愈大,生殖量也愈大,(2)生殖量有季节变化,一般在水温较高、食料较多的夏季(8-9月)最高.这和种群密度的季节变化(8-9月密度最大)基本一致;但前者高峰往往比后者高峰约早半个月出现,(3)生殖量随着有性生殖强度的增强而降低,换言之,当有性生殖个体(S,)增多时,生殖量有减少趋势.(4)从我国沿岸各海区生殖量的比较中,发现有逐渐向南增多的趋势.这与生殖量在夏季增多的趋势是一致的.增多的原因显然和水温升高有关.此外,本文对有性生殖问题(包括有性个体的大小、出现期、性比、在种群中的数量比例,以及休眠卵(冬卵)的特点和数目等)也作了扼要叙述.  相似文献   

18.
对于鱼类的疾病也和人类或家畜的疾病一样,应当防重于治,这已经是公认的事实。但是预防鱼病时是否可以采取定期施放药物的办法?这样做对鱼病预防的效果怎样?药物对鱼体有没有毒害?对鱼的活饵料——浮游生物有没有影响?这一些问题都是在生产上急待解决的。在我国治疗寄生虫性鱼病时最常用的药物就是硫酸铜(CuSO4)。在1958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病组又发现用醋酸亚汞(HgAc)或硝酸亚汞(HgNO3)是治疗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yius multifiliis)病的特效药物,  相似文献   

19.
氮、磷对两种微藻吸附与吸收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的方法,研究了大量营养盐氮和磷添加对两种微藻: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Lu)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吸附和吸收重金属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短时间(2h)的培养实验中,大量营养盐的添加影响了藻类对重金属的吸附和吸收速率,但氮、磷浓度的增加对藻类吸附和吸收镍的影响有所差异:硝酸盐浓度的添加促进了藻类对镍的吸附和吸收,磷浓度的添加促进了两种藻类对镍的吸附,但对藻类吸收镍的影响不大。在未添加营养盐的条件下,东海原甲藻对镍的吸附量要高于硝酸盐添加组但吸收量则较低,而中肋骨条藻的吸附量和吸收量均较硝酸盐添加组低。当尿素为氮源时,尿素促进了藻类对镍的吸收,其吸收量为同一浓度硝酸盐的1·2倍。本研究结果证明,近海富营养化特别是氮浓度的增加会影响浮游植物对微量金属的吸收,进而可能会影响到金属在整个海洋食物链中的传递。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渤海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物毒性,采集了渤海湾和莱州湾共72个站点的表层沉积物,测定了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同步萃取金属(SEM)、有机碳(TOC)等参数,应用平衡分配模型(EqP Model)评价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生物毒性。研究显示,有8个站点超过了EqP Model的毒性阈值,显示潜在生物毒性,而61%的站点应无生物毒性。本研究同时测定了沉积物的总含量,应用几种常用的沉积物质量基准进行了评价虽然有部分站点的Cu、Ni、Cr超过了基准值,但与渤海的背景值比较,这些基准值可能并不适用于评价渤海沉积物。研究显示,EqP Model可以更有效的评价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活性和生物毒性,尤其针对我国近岸海域的沉积物,TOC和AVS含量偏低而重金属生物毒性偏高的情况可能普遍存在,更应积极考虑应用EqP Model进行重金属生物毒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