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Bayes判别分析法与地震短临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晓青  石绍先  丁香 《地震》1999,19(1):33-40
建立了一套完整的Bayes判别分析方法,并提出了明确的衡量综合预测结果所冒风险大小的风险代价比Kdn该方法可用于不同时间尺度的地震综合预测。选取云南地区1994~1996年的水氡观测资料,采用X2统计检验法识别前兆异常,利用Bayes判别分析方法对云南地区的强震活动性进行了内符检验和外推预测。在风险代价比Kdn取4的情况下,内符检验的R值可达0.54,外推时空占有率0.07,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杨述文 《地震研究》1998,21(3):221-226
1996年2月3日中甸-丽江交界发生7.0级地震,震前,洱源县地震办公室根据原地区水氡月均值滑动标准差、月均值滑动距平、12个月雨量滑动等中期背景异常和水氡日测值、水温日测值、日均气压值等的短临异常,本对这次地震的预报及前兆异常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3.
李茂玮 《内陆地震》1998,12(3):193-199
阐述了小震活动增强图像的物理基础,资料分析处理方法和地震活动水平等级划分标准、预报判据及回顾性检验结果。还介绍了1996年新疆阿图什6.7级和喀喇昆仑7.1级2次强震的中期预报过程。震例分析表明;多数目标地震发生前1-2年内出现区域小震活动增强异常图像,若取异常结束后12个月作为预报时段,则异常对频率为0.35,有震报准率为0.70,通过R值检验,中期预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用水氡最大变化率法对强震时间作中短期预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水氡变化率的物理含义以及变化率动态图象的生成方法,强震前在动态图象上存在着变化率≥0.06高值异常区,异常区中心的最大变化率随时间有规律地演化,且与发震时间有着良好的统计关系。据此提出4个时间预测指标。检验性预测结果表明,预测的发震时间段长短大多数为2至6个月,可满足强震的中短期预报尺度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地震预报探索与张北6.2级地震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丁鉴海  陈学忠 《地震》1998,18(3):211-218
1998年1月10日在河北省张北县和尚义县之间发生6.2级地震,震震深度为0km。震前一二年发现有明显的地震前兆异常:4级地震条带明显,区域地震增强并出现低b值异常等;  相似文献   

6.
五里营综合观测井自1984年观测至今,已积累了15年连续、可靠的资料。经过多次地震检验,该井水位、水氡、水汞等地下流体震前异常反应明显。利用该井特征性的异常形态,如脉冲、升降、方波等前兆变化对大同-阳高、张北-尚义强震及几次邻近地区4.0级以上地震曾多次作出了较好的预测。  相似文献   

7.
夏菲 《华南地震》2000,20(2):32-39
根据云南省地下水动态网显示的中期、中短期、短期和临震地下水位异常,对1998年11月19日宁蒗6.2级地震进行了成功预测。自1996年丽江7.0级地震后,震前的异常仍然存在,省内一直缺5.0~6.0级地震。中期异常显示1~3年省内将有强震发生,西部地区特别是滇西北东条带的北端为重点危险区,地下水动态中矩期异常分3个阶段,分布面广,异常井孔最密集的地区是大理-丽江-中甸,且明显地向宁蒗地区收缩;短期  相似文献   

8.
以近23年来源北西部地区ML≥4.0级地震前内符检验有一定震兆异常显示的6项地震活动性参数作为指标,估计样本有震或无震类型(1-0)的从属度,判定预报样本所属类别。根据模型类分析方法对鄂西地区的地震进行综合预测研究,统计结果认为:模型聚类方法对鄂西地区ML≥4.0级地震的预测具有一定的效能。  相似文献   

9.
云南地区水氡前兆异常动态演化与地震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宏伟  和国文 《地震研究》1999,22(4):365-371
本研究系统地处理了1987年至1997年云南地区23个水氡观测点的水氡观测数据 突出短临异常,寻找水氡短临预报指标,数据处理方法采用日均值一阶差分法,使用差分平稳序列的3倍均方差作为异常判据。得到了云南地区水氡日差分异常台项月本底值为4台项,水氡日差人异异常数月本底值7次,明确提出了预报3个月内云南地区5级以上地震的短临预报指标,给出了其对应地震关系,其中对应率和概括率均为70%左右。同时全面地统  相似文献   

10.
1989年以来,在华北地区先后发生了山西大同-阳高6.1级、5.8级,河北张北6.2级地震,震前山西省地震台站的水氡存在一些趋势异常,根据"九五"研究成果,采用水氡的滑动变化率值,可以比较完整、直观地反映出强震前水氡异常的时间演化特征.根据水氡的滑动变化率的演化与发震时间之间存在的某些统计关系,对强震的发震时间可做出中短期(1 a尺度)的预测.  相似文献   

11.
大震前复杂震源系统的非线性阶段和大震预报(一)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现代统计物理学中相态突变前系统内出现的非平稳态现象于地震预报的研究中,得到了大震孕育时间T、弹性应变时段T_1与非线性时段T_2之比分别稳定在5和4附近。此比值与震源破裂方式、介质强度差异、构造运动速度差异无关,因而可作为浅源大震发生的临界指数。同时它还具有普适数特性,对不同地区的地震均适用。利用此比值常数以及由测震学指标所确定的T_1和求得的T_2可以进行确定性的中长期地震预报。另外本文还得到了孕震时间T与震级之间的两个统计式,它们分别对应于构造运动速度不同的地区。M_1=4.2+1.5logT (1) M_2=5.8+1.2logT (2) (1)式应用于构造运动速度高的地区,(2)式应用于构造运动速度一般的地区,式中的T以年为单位。利用上述两式可以进行粗略的地震长期预报。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利用南北地震带上的水点资料,研究了水氡的年变化形态,分析了年变化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水氡正常变化的含义,即在无震期间,水氡实测值在一年内随时间变化所表现出来的某种规律性变化形态,而且这种变化形态每年都具有相似的重复性。作者认为,水氡的正常变化可分为三种类型:夏天高冬天低的“弓”型;夏天低冬天高的反“弓”型和近直线型。某个水点水氡的正常变化被研究清楚以后,依据它所属的类型,就可以推知所受的干扰因素,並能及时判断出是否出现了异常。  相似文献   

13.
水氡异常的水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车用太  鱼金子 《地震地质》1997,19(4):66-357
在水氡异常机制研究中,人们以往都强调岩石力学机制,即孕震过程中岩石微破裂产生氡射气。然而,大量的震例表明,水氡异常可出现在孕震早期,可见于距震中较远的井中,那里的与那时的含水层岩石很难处在微破裂状态。因此,笔者提出水氡异常的水动力学机制,即在较低的应力水平下含水岩体的变形与其水动力状态的变化引起水氡异常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云南省地震局1989—2006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中年度预测水平、 危险区圈定和实际发生地震情况等统计分析, 结果显示云南地区每年发生2.8组M≥5地震, 3年发生2组M≥6地震, 发震的自然概率较高, 1989年以来年度地震活动水平预测为M≥6的对应率较高, 达到了56%。 危险区的预测不能用异常数量的多少来判定, 对于M≥6地震, 应用4级地震频度增长显著的区域和高水位异常区域等指标能更好的预测危险区。 5级地震在云南地区有的时候异常出现最多就是2~3个月就发震, 年度很难用异常判断级地震的危险区, 但5级地震也存在10年左右的主体活动地区迁移现象, 利用主体活动地区的特征可以提高5级地震发生区域的预测能力。 年度应重点跟踪M≥6地震, 由于云南地区6级以上地震发生前中小地震活动增长和前兆异常出现后, 对应地震的时间从几个月到3年不等, 但半年尺度前兆异常数量增加显著, 因此在看到地震活动增强后动态跟踪前兆的变化, 采用长、 中、 短、 临渐进式的预报方式, 仍然是目前提高地震预报效能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聊古-1井水氡映震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聊古-1井水氡测值在1981年11月9日宁晋Ms5.8地震(△=150Km )前和1983年11月7日荷泽Ms5.9地震(△=150Km)前的异常变化。在地震前5~15天该井水氡出现明显的高值异常。地震发生在五降的过程中。这可能是该井水氡的一项短临异常指标。  相似文献   

16.
2013年11月—2021年12月阿克苏断层氢观测点周边300 km范围内,先后发生了多次中强地震,断层氢浓度值出现了8次不同程度的短临前兆异常。通过对异常特征的分析总结,将已取得的震例划分为波动型、突升型和突升恢复型3种不同类型。利用R值评分法对阿克苏断层氢观测进行预报效能评价,阿克苏断层氢对周边300 km范围内5级以上地震R值评分为0.462,预报效能较好。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甘肃省26个水氡专群观测泉井的构造类型、出露环境、观测技术、仪器设备、资料质量和反映地震能力等进行了较全面的评价,尤其是通过5次中强震例的总结与分析讨论,论证了水氡地震信息的客观存在以及甘肃省水氡台网监测预报地震能力,最后分析了目前预报地震效能不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蒙和平  兰宁 《内陆地震》1992,6(1):89-98
通过相关分析北京、兰州、银川、红山地磁台地磁垂直分量Z(世界时13—14时)时均值资料(每两台相组合,以月为统计单位),得相关系数R和回归系数b。经统计检验,发现不同台站的R、b大小虽有差异,但正常情况下均在其置信区间变化(置信概率0.95)。几次中强震前,b、R大幅度下降,连续偏离其控制区间,至临震前1—2月或当月趋于恢复或完全恢复。对不同台组的垂直分量差ΔZ与时间作回归分析(ΔZ为时间t的函数),得不同台站的线性回归方程及相关系数R。正常情况下ΔZ在回归方程的置信区间变化(置信概率0.95),当地磁台附近孕育中强以上地震时,ΔZ明显偏离回归方程的控制区间。应用以上两种方法对80年代以来宁夏及其邻区的六次中强地震作了对应效果检验,并对发现的问题作了简略探讨。  相似文献   

19.
Two continuous radon monitors (CRMs) have been deployed at Arrowhead Hot Springs along the San Andreas fault near San Bernardino and at Murrieta Hot Springs along the Elsinore fault. The recorded hourly and daily radon variations during 1983 are within ±5% of the mean values. The radon levels increased, however, by about 10–20% above their normal baseline levels in midyear. Several small-magnitude earthquakes (M=3.0–3.5) occurred within 20 km of the Arrowhead site near the end of the period of the radon increase.Discrete radon and helium monitoring at Arrowhead Springs since 1974 has recorded one definite precursory anomaly: a shapr increase of radon and helium (and also other dissolved gases) in 1979 by as much as 60% above their baseline levels. This anomaly was followed by the nearby Big Bear earthquake swarm (main shock,M=4.8) 45 days later. A similar increase was recorded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1983, and it was followed by several small earthquakes (M=3.0–3.5) within 20 km of the Arrowhead site. In both cases radon and helium increased proportionally, indicating mixing between the deep-source water and the surface water at variable proportions.Comparison of radon values in gas and in liquid phases indicates that radon is not in equilibrium between the two phases but is distributed preferentially in the gas phase by a factor of 20 to 25. (Only about 5% or less of groundwater radon is in the dissolved phase.) At both sites the dissolved radon is much lower than that expected from solubility.  相似文献   

20.
根据 198 8年以来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 (NMSC)所提出的各类地震学异常资料 ,研究每一年异常与下一年大陆地震的对应关系 .9a内 46种地震学方法所提出的93 2项异常资料表明 :在 1989~ 1993年间 ,用地震学预报地震方法的数量有一个增大过程 ;各种方法所提出的异常对应地震的比率在 0~ 48%之间 ,平均为 2 8%左右 ,这也与我国地震预报中预报区数的成功率相当 ;统计预报、区域应力场增强、地震条带、小震调制比和b值等方法有较高的地震对应率 ,而地震活动异常平静、分数维、异常震群、c值和地震窗等方法要差一些 ;用地震学方法预报地震最成功的年份为1989年 ,最差年份为 1990年 ;与预报区数的成功比率一样 ,其地震的对应比率并未随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提高 .各种地震学方法的物理内涵及其与地震孕育的内在联系及各种地震学方法间相互关联问题是今后用地震学方法预报地震的研究课题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