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8 毫秒
1.
地勘单位属地化后,如何实现企业化经营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企业经营的实质是地勘单位体制由事业性质转为企业,它是地勘单位体制改革的方向,地勘单位企业化决定了地勘单位的改革必须纳入国有企业的改革之中,这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本文就如何适应改革形势的要求,加大地勘单位体制改革的力度,促使地勘单位早日实行现代企业制度谈一下本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地勘单位属地化后,如何实现企业化经营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企业经营的实质是地勘单位体制由事业性质转为企业,它是地勘单位体制改革的方向。地勘单位企业化决定了地勘单位的改革必须纳入国有企业的改革之中,这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本文就如何适应改革形势的要求,加大地勘单位体制改革的力度,促使地勘单位早日实行现代企业制度谈一下本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地勘经济改革的战略思想是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将现有的地勘队伍组建为"地质找矿的野战军"和"实行企业化的地方军".分别按事业机制和企业机制运行。如何实现地勘单位(地方军)的企业化,笔者认为首先必须用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和重塑现有的多种经营企业,并分析了困难和有利条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使多种经营企业真正成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经济实体。加快发展部门产业经济,才能逐步推进地勘单位的企业化。  相似文献   

4.
于文罡 《中国煤田地质》2001,13(2):104-104,113
地勘单位的改革要以制度创新为出发点,鉴于此,作者着重论述了如何构筑新的国企产权关系和明确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并分析了地勘企业发展中的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5.
李春明 《中国地质》2000,(11):18-21
面对日益开放的国内外市场,在地勘队伍属地化之后,要使地勘单位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对其实施以公司制改造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化改革已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历史性选择.笔者认为,地勘队伍的公司制改造应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建立以地勘产业明星企业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家机构改革的推进,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地勘单位蛤部实现了属地化管理,各工业部门所属的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也已到了贯彻落实的阶段。叙述了地勘单位目前的状况。专业狭窄,人员负担过重,缺乏资金积累,地理环境差以及医疗、养老保险等问题阻碍了地勘单位的企业进程。讨论了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下地勘单位选择企业化的3种有效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7.
概述了15年来我国地勘业改革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地勘业政府投资,企业投资、个人和团体投资、股份投资以及外商投资的特点、可能性和运行机制。提出了冶金地勘工作进一步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浅议地勘行业新格局与矿业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是我国地质工作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个组成部分。从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开始,地勘队伍逐步属地化和企业化,公益性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制运行,矿业权制度初步建立,矿业市场已具雏形,矿产勘查风险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形成了目前的矿产勘查新格局。  相似文献   

9.
《核地知与行》2005,(2):7-8
1、继续推进产权多元化改革。体制创新是增强企业活力和加快企业发展的动力。产权多元化改革是企业改革的核心。地勘单位要选择有条件的企业,进行产权多元化改革。二六三大队要以筹建新加坡(吉安)食品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契机,与外商合资合作,打造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他单位也要根据所属企业情况,积极、稳妥推进企业改制工作。局工贸总公司要完成核工大厦股份制改造的前期工作。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国家改革的趋势入手,分析了地勘单位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认为地勘单位要在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生存和发展,必须抓住时机、转变观念,尽快使地勘单位具备企业功能。作者就如何使地勘单位转变观念,增强企业功能作了探索。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以来,地勘单位先后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下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先后经历了初步探索、属地化管理、事企分体运行等不同阶段。十九大以来,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逐步深入,地勘单位改革迫在眉睫。为了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又快又好地进行地勘单位转型,通过研究不同历史时期地勘单位发展的问题和困难,指出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改革意愿不强烈、转型工勘领域受阻、资本占有率低和人才匮乏。以此为基础,提出转变思想、学习集团化企业路线、投身地方产业结构、全面提升自然资源意识、加强自身建设和长期持续稳定转型的发展建议,供转型发展的地勘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12.
宁夏煤田地质局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唯一专业从事煤田地质勘查的单位,由于历史背景、区域特点的差异.与全国各地质勘查单位相比,在改革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除人才缺乏、资金紧张、资产有限等共性问题外.还有许多个体差异,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宁夏煤田局做大做强及可持续发展。参照内蒙、广东和陕西三省地勘单位的改革经验,认为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不能等同于地勘行业的改革.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的成败与事企及产权明晰程度有关,长期积累的顽症决定了事转企的改革具有阶段性、差异性。宁夏煤田地质局的事转企改革与可持续发展应在宽松的矿政环境及优惠政策下推进,并创造条件向产业链中的高利润产业拓展。  相似文献   

13.
谭双喜 《湖南地质》2001,20(3):233-236
发展多种经营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地勘单位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产权单一,事企不分,人才匮乏、技术滞后,观念陈旧,市场不畅,是影响部分地勘单位多种经营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只有在体制、科技和市场开拓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才是地勘单位多种经营企业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4.
陈正宁 《江苏地质》2004,28(1):50-54
对地勘单位属地化后发展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属地化促进企业化和大部分地勘单位正处于企业化经营历史阶段的认识,指出在这一发展阶段应着力催生企业化市场机制,循序渐进地推进地勘企业改制,地勘企业将进一步属地化管理。  相似文献   

15.
张新历 《吉林地质》2003,22(2):63-65
地勘单位队伍臃肿、设备陈目、历史欠帐多,积累的矛盾比较复杂,在向企业化过渡的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较多,但观念创新、知识更新、制度创新是向企业化过渡的灵魂.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北浅覆盖区地质填图物化探信息协同辅助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国东北浅覆盖区地质露头少、填图效率不高、精确度和准确度较低的问题,开发了物化探信息协同辅助技术并应用于地质体类型的识别。在以覆盖层较薄、面积广大、物理风化为主、土壤位移较小为特点的东北森林沼泽浅覆盖区,利用土壤化学成分和航磁信息识别下伏地质体是可行的。基于这一前提,可将指定研究区划分为一定数量的统计单元,在各单元内,通过数学统计方法产生众数、宽度、变化频率、偏度、峰度等航磁特征参数并将其标准化,将化探指标酸度、碱度、钙含量、铝含量、钙镁含量、硅铝含量、镁铁含量、微量元素含量等特征参数标准化;然后采用逐级分类的方法,每级选择有效的物化探特征参数,在当前级别上实现单元划分并将数据分为不同数据集,在下一级别划分时重新有针对地选择参数,分别对各数据集进一步分类,直到分类结果对应较明确的地质填图单元,并最终编制出解译图。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某典型森林沼泽浅覆盖区为例进行了方法验证,将结果与已知地质信息比对分析,认为地质体单元识别结果与已知信息基本吻合,使得地质体类型识别更精确,边界更清晰,可为区域地质研究提供新线索。  相似文献   

17.
孙力梅 《吉林地质》2004,23(2):92-95
随着事转企改革步伐的加快,地勘单位正在积极开辟社会地质市场,发展多种经营。参与市场竞争,就会遇到各种风险,为确保地勘单位经济稳定发展,就要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18.
高兵 《地质与勘探》2013,49(3):554-557
国有地勘单位是我国地质找矿的主力军,深入分析国有地勘单位面临的形势、现状和问题,将有利于我国地勘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当前,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全国正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但国有地勘单位依然面临众多的历史遗留问题和分类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因此建议:进一步做好国有地勘单位分类改革指导工作,建立地勘单位分类改革的激励引导与规范约束机制,研究细化地勘单位分类改革的支持政策,统筹考虑中央与属地化管理地勘单位分类改革,引导区域地勘队伍的合并重组,同时地勘单位自身要积极应对分类改革。  相似文献   

19.
煤炭产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煤炭地质勘查是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应以科学发展观来审视煤炭地勘单位的定位与发展方向。煤炭地质勘查单位应树立“大地质、大市场”的发展理念,在全面开放的市场管理体制下,充分发挥技术、人才、设备、资料等方面的主业优势,积极开展地质服务;建立并健全包括人事、资金、质量等方面的管理体制,为地勘单位的科学发展提供保障;以人为本,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形成绩效考评、质量技术考核、安全考核和党建及精神文明考核联动机制,以此推动煤炭地勘单位的改革,实现煤炭地质勘查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上游地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对黄河上游地区崩塌、滑坡、泥石流进行野外地质调查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确定了灾害风险评价的主要影响要素和指标体系,进行了以县(市、旗)为单元的风险评价。评价单元共116个。研究区地质灾害风险共分为5级,高风险单元3个,较高风险单元8个,中等风险单元24个,较低风险单元54个,低风险单元27个。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评价区内不同地区崩滑流灾害风险程度相对差异较大,总体分布特点是中部地区较高,北部和南部较低。从风险指数的结果来看,有些风评价单元的风险指数非常接近临界值,一旦危险性条件和易损性条件发生改变,将会引起地质灾害的风险级别发生变化。因此,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无论是在开发资源还是进行各种工程活动,都应注意保护环境,避免地质灾害向着严重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